第十四章 姜墨林、投江八女、狼牙五壮士、马石十勇士、刘老庄连、安顺花 082、马石山上十勇士——记胶东军区十三团英雄班长王殿元等十勇士
凛凛十勇士,扬威马石山。
往返破敌“网”,血路开复关。
千家脱险境,壮士永不还。
年年朔风里,犹闻杀声酣。
——虞棘:《对月漫咏》
1942年11月,胶东大地渐渐换上了冬装。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日伪军两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开始空前残酷的大“扫荡”。11月21日,各路敌人一齐出动,采用“铁壁合围”、“分进合击”、“对角清剿”等战术,严密搜索,梳篦式进犯。白天,他们以密集的队形平推并进,步步紧逼,无山不搜,无村不梳,烧草堆,挖新坟,掘地堰,清山洞,连荒庵山寺也不漏过;夜晚,他们野地宿营,燃起一堆堆篝火,岗哨密布,把山口、要道全都控制起来。敌人将这称作“拉网大扫荡”。被“网”进来的,有来自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福山等地成千上万的群众,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人们看到漫山遍野的日伪军,慌不择路,乱纷纷地向马石山逃命。
马石山,位于乳山县西,因有石似马而得名,东西走向,绵亘十几公里,主峰海拔467米,山岭蜿蜒曲折,松树、柞树等林木茂密,地势险要。这里正是敌人“拉网扫荡”的“收网”处,敌人企图在马石山把抗日军民一网打尽。
被围困在山前坡的群众约有2000多人。当人们听到四面敌人密集的枪声越来越近时,惊慌地乱成一片,有的往山沟里跑,有的往树丛中钻,也有的坐在地上不知所措。
正当人们走投无路,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忽听西面传来一阵喊声:“八路军来了,咱们的八路军来了!”大家循声望去,只见10位八路军战士,头戴钢盔,腿裹绑带,身着灰色棉军衣,大都肩扛三八大盖枪,正向群众走来。这是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二排六班的10位战士。几天前,这个班去东海军分区执行一项任务,完成任务归队途中路过这里,也被兜在“网”内。他们见这里有这么多老乡被围,决定留下来带领乡亲们突围。他们已分批带领许多老乡冲了出去,现在又返回来,准备把困在马石山前的乡亲们也救出去。
人们看到亲人八路军来到面前,感到大难中有了希望,一下子把10位战士围了起来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们,争着向他们诉说周围的情况。
战士们听着乡亲们的诉说,一个个紧握双拳,抱定了誓死掩护群众突围的决心。这时,只见一位二十四五岁的战士,拨开人群,一个箭步跨上梯田的石墙。他个子不高,但长得虎头虎脑,墩实健壮,紫铜色脸,两道粗黑的浓眉下忽闪着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显得格外精神,他的皮带上拴着一个搪磁碗,碗套上还绣着鲜红的五角星。他就是六班班长王殿元。他用亲切的目光望着乡亲们,亮开嗓子说:“乡亲们不要怕,咱们地熟、路熟,还愁冲不出去吗?乡亲们尽管放心,我们带领你们往外冲,有我们在,就有大家在……”
王殿元的话刚讲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拉着两个孩子挤到他面前,焦急地说:“这两个孩子的爹妈,都是为打鬼子牺牲的,上级把他俩寄养在俺家里,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再落到鬼子手里,俺这把年纪了,死了没什么,你们想法把孩子带出去,让他们长大了给爹娘报仇吧!”
战士们个个心如刀绞。一大个子战士大步走到大娘跟前,用坚定的口气对老人说:“你老人家就把这两个孩子交给我吧,只要有我大老赵在,就一定能把这两个孩子带出去!”这个大个子战士名叫赵亭茂,是六班的机枪射手,他和王殿元都是十三团七连的老兵。几年来,他俩参加了上百次大小战斗,在战火中得到了锻炼和考验,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六班的战斗骨干。
这时,班长王殿元再次招呼大家说:“各位父老乡亲放心,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是共产党、毛主席教导出来的革命战士,生死和大家在一起。我们一定把大家带出去!”
夜幕降临,马石山隐没在苍莽的夜幕中。敌人在马石山四周燃起一堆堆篝火,端着大枪的日军士兵来回走动。王殿元同几个党员一起分析了敌情,一致认为,敌人很可能天亮后在马石山“收网”,对抗日军民进行大屠杀。决定连夜带领群众突围出去。午夜前,1000多名群众在战士们的带领下,沿着3里多长的山沟开始转移。当快接近沟口时,王殿元带领李贵等3名战士,分别爬上沟两侧的山脊,向不远处山包上的两个火堆摸去,他们杀了巡逻的哨兵,接着又扑灭了路旁正在燃烧的火堆。沟口处,焦急等待了半夜的人们,在战士们的带领下,立即像潮水一般向外涌。送走了第一批突围出去的乡亲,王殿元又带领9位战士返回。
困倦的敌人一时还没有发现这个缺口,第二批群众又顺利地从这里突围出去。可是,当这批突出去的人员刚刚爬上前面的土岭时,被敌人察觉了。一小队日军咿哩哇啦地叫着追上去,机枪、步枪一齐向突围的人群扫射。
王殿元一看情势危急,立即喊道:“机关枪吸引敌人火力,其他人跟我来,坚决顶住敌人!”六班立刻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一些群众趁此机会,拼命向土岭下奔跑。
激战中,十几个日军向王殿元带领的几位战士包抄过来。不一会儿,几十个黑影混在一起,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白刃战以六班的胜利而告终,但六班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战士王文礼英勇牺牲,班长王殿元等几人负伤。
当六班的勇士们护送完沟内最后一批群众冲出沟口,准备转移的时候,忽然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跑到大个子战士赵亭茂跟前,哭着说:“同志啊,俺全家都没出来,还在西南面那条沟里!”
原来,那里还有尚未突围的另一部分群众。
这时,东方已现出鱼肚白,天快要大亮了。王殿元明白,再返回去肯定是凶多吉少。可是作为人民子弟兵,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敌人杀害吗?不能!于是,他以坚定的口气对战士们说:“同志们,走,咱们再冲回去!”
六班9名战士又来到马石山西侧的一条山沟里。这里,周围响起了时起时落的枪炮声,漫山遍野布满了搜山的日伪军。敌人开始“收网”了。
“乡亲们,快跟我们冲出去!”班长王殿元大声地招呼躲在沟内的群众。
晨曦中,只见六班9名战士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向敌群发起了猛烈攻击。没等敌人还击,他们端着刺刀,冲进了敌群。战斗中,又有两位年轻的战士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被围困的群众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口子撕开了,快跑呀!”激战中,不知是哪位战士喊了一句。受惊的群众听到喊声,一齐向突破口跑去。
就在群众顺着这个口子蜂拥突围的时候,日军两个小分队分别从东西两面围过来。王殿元当机立断,命令全班:“牵制住敌人,把鬼子引到山上去!”战士们将敌人火力吸引过来后,拔腿往山上跑。日军一看八路军跑了,丢下群众追上来。战士们边打边退,一直把敌人引到半山腰。班长估计突围的群众大都跑了出去,便指挥战士们东躲西藏,登崖攀壁,上了马石山主峰。
初冬的早晨,寒气袭人。战斗了一夜的战士们,又累,又困,又饿,又冷,不停地打着寒颤。然而,没有一人叫苦。
马石山峰顶南北约40米宽,东西不足半里长。峰北是悬崖峭壁,东西两面坡陡,不易攀登。南面坡度较缓,但山路险阻。主峰上遍布嶙峋突兀的岩石,只有山顶中央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周围被断断续续的石墙围着。石墙里面,一株苍劲挺拔的平顶松,傲然屹立在山巅。
上午8时许,敌机又一次飞临马石山上空盘旋,投弹轰炸。接着,山南坡的敌人摆开一条长蛇阵,密密麻麻地向山顶扑来。当第一批敌人爬到离山顶只有五六十米的时候,王殿元一声令下,大个子战士赵亭茂的机枪首先开火。接着,大家的步枪也一齐向敌群射击。敌人的第一次冲锋被打下去。
当敌人发起第二次冲锋时,六班的子弹已经打光了。“同志们,节省子弹,用石头砸!”随着王殿元的命令,一块块大石头从山顶滚滚而下,直砸得敌人东躲、西藏,哇哇直叫。撤到马石山的地方工作人员,民兵和群众,也纷纷以树棍、石头,与日军拼杀,宁死不屈。敌人又一次被打下去。
六班现存的7名战士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凭借有利地形,利用山上的石块,与数十倍的敌人拼搏了5个多小时。王殿元看了看身旁的战士,活着的只有赵亭茂和李贵二人了,而且都负了重伤。他检查了全班的弹药,只剩下两枚手榴弹了。
中午,日军调集大量兵力,从马石山南面和东西两侧,又一次向山顶发起猖狂的进攻。王殿元把两位战士召集在一起,神情严肃地说:“今天我们完成了一项非常光荣的任务。我们全班10个同志,同地方干部、民兵一道,往返数次冲破敌人的火网,护送出大批群众,打死了七八十个鬼子,我们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人民的期望。现在,我们冲出去是不可能了,反合围,只剩下这两颗手榴弹,大家看该怎么办?”
战士李贵坚定地说:“我们是革命战士、共产党员,活不当俘虏,死不交枪支,咱们先把枪砸了吧!”
“砸枪?”赵亭茂感到惊讶。
“对!”王殿元接上说:“革命的武器,决不留给敌人!”
王殿元说着,先把自己的枪砸了,接着又同李贵把烈士们的枪支找来……
赵亭茂紧紧地抱着机枪,抚摸着那乌黑的枪筒,一句话也不说。这挺机枪,是九子峰战斗胜利后,团长亲自发给他的。几年来,他扛着这挺机枪,艰苦转战,消灭过无数的敌人,可是现在要把它毁掉,心里多么难受啊!但想到眼前的处境,他也只好狠狠心,将机枪零件小心翼翼地拆下来……
此刻,王殿元把两颗手榴弹紧紧握在手里。敌人嚎叫着向山顶冲来。王殿元用尽全力,把一颗手榴弹扔向敌群。
英雄的六班班长王殿元、战士赵亭茂、李贵,在敌人即将冲到跟前时,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日军攻占马石山后,将抓捕到的500多名群众全部杀害,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
日军撤离马石山后,人们来到烈士浴血奋战的主峰,找到了王殿元、赵亭茂、李贵的遗体,只见他们怒目圆睁,躺在平顶松下。
由于诸多原因,六班10位勇士没能给后人留下一份完整的名单。人们虽然不全知道他们的名字,但“马石山十勇士”作为一个英雄群体,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乡亲们把他们安葬在山顶那棵平顶松附近,并为他们和所有在马石山牺牲的烈士竖立了纪念碑。
(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稿刘善义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