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陈翰章、魏拯民、王光宇、范筑先、鲁雨亭、刘海涛 040、宁死不屈中华魂——记鲁西北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

1937年11月,日军进逼黄河北岸。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匆匆南逃,曾两次命令山东第六区专员范筑先撤退到黄河以南。范筑先经过再三考虑,拒绝南撤。在聊城专署召开的军政联席会议上,他朗读了通告全国的电文:“……筑先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和武装民众,与日寇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辞。”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这一通电,各界爱国人士对范筑先坚持鲁西抗日给予极大的声援。

范筑先,原名金标,字竹仙,河北省馆陶县南彦寺人,1881年出生在一户贫农家庭。青年时代,经常奔波贩粮于临清、朝城一带,以吃苦耐劳、憨厚倔强名闻乡里。后因家乡遭水灾,无法生活,遂离家从军,于1904年在天津马厂北洋军陆军第四镇当一名备补兵,后当副兵、正目。由于他勤学苦练,被送到天津北洋陆军讲武堂炮兵科深造,毕业后回原部队任哨官。他深感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遂逐渐萌发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国强兵,建立民国,拥护孙中山发动的推翻满清统治的辛亥革命。1912年,他加入国民党后,在中央陆军第四师当连长。1913年随部移驻沪杭线一带,曾任炮兵营长、补充团团长、师参谋长、第八旅旅长等职务。

那时,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和奉系,大大小小的军阀在各帝国主义支配下,长期割据争斗,互相抢权夺地。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4月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和1924年9月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范筑先厌恶军阀混战,于1925年抛弃高官厚禄,退居上海,改名“竹仙”。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范筑先毅然复出,投入冯玉祥国民军联军,更名为筑先,被任命为高级参议、汉中镇守使署参赞。1930年,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中,任冯玉祥部第一路军参谋长。冯部失败后,范筑先返回山东,从事地方政务,任韩复榘第三路军少将参议。1933年,调任山东省沂水县县长、临沂县县长。在任期间,生活俭朴,关心民众,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被调离临沂时,老百姓夹道欢送,说他做官清如水,明如镜。1936年底,范筑先升任山东省第六区(鲁西北聊城)行政督察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聊城县县长。

范筑先在旧军政界多年,但一直保持着正直廉洁、爱国爱民的好作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影响下,他认识到只有团结抗日,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1937年4月,周恩来委派彭雪枫到山东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范筑先几次要求中共山东省委派干部到聊城协助工作。省委派共产党员姚第鸿到聊城,被范筑先任命为专署秘书。

10月初,日军占领德州、临清至高唐一线,聊城告急。范筑先临危受命,担任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长官,肩负起鲁西北抗日斗争的重任。但韩复榘在日军强攻下,为保存实力,急令范筑先率第六区军政人员撤退到黄河北岸的齐河渡口待命。

范筑先退到齐河渡口,仍时刻惦念着聊城方面的情况。在共产党员姚第鸿、张维翰等人的建议下,他在齐河官庄召开部属紧急会议,讨论是留守还是撤退问题。有人主张立即渡河南撤,也有人主张暂驻齐河,坐观形势。姚第鸿、张维翰则力主回师聊城,发动鲁西北人民抗战,并说:“鲁西北人民是不愿作亡国奴的,只要我们回去抗战,老百姓会拥护的。”此言正合范筑先抗日救国之心。他说:“大敌当前,我们守土有责。不抵抗就走,何颜对全国父老。我决心留在黄河以北守土抗战,愿随我回去的就留下,不愿回去的就渡河南退,决不勉强。”于是,他立即派人回聊城作坚持抗战的宣传动员,安定民心,并亲自给韩复榘打电话,表示他坚决留在黄河以北抗战。

一个月之后,日军进逼黄河北岸。韩复榘第二次命令范筑先率部队撤退到黄河以南。范筑先与中共山东省委驻部代表张霖之促膝交谈,共同分析鲁西北的形势和前途。张霖之一再向范筑先表明中共愿与他合作抗战到底的诚意。范筑先连连点头说:“我是鲁西北人,往哪里退呢?一定要依靠共产党,发动群众,坚持鲁西北抗战。”当夜,他写了“裂眦北视,决不南渡”的通电,发向全国。

12月,济南沦陷,鲁西北国民党的各级政权相继解体,政府官员纷纷南撤。范筑先按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行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依靠共产党人和进步爱国青年,很快建立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首先重新建立了县一级的政府机构,其中有聊城,莘县、范县、寿张、冠县等20多个抗日政府,任命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县长。在范筑先的支持下,各县都建立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抗日群众团体,出版了《先锋》、《战地》、《山东人》、《抗战日报》等抗战报刊。“落后的、黑暗的鲁西北变成了先进的、光明的鲁西北”。

当时,鲁西北有土匪和地方民团20余股力量,有的百余人,有的数千人。筑寨据守,扰乱社会。范筑先说:“我们是全民族抗战,应当协力救亡。有血气的中国人都不愿当亡国奴,我们要用抗日的道理说服他们,使他们成为抗日的力量。”他骑着自行车,走南闯北,说服、收编了一股股杂牌武装。仅半年光景,就收编和成立了35个支队、3路民军,约6万余人。

范筑先要求这些部队按八路军方法建军,每个支队都派政治工作人员,普遍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还经常派人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冀南军区所在地南宫,进行参观学习。为了培养抗日干部,坚持持久抗战,范筑先亲自主持举办了军事干部训练班;又成立了政治干部学校,由范筑先兼任校长,由许多共产党员担任教员和政治指导员。学员经过抗日军政大学式的短期训练后,大多数被充实到各级抗日政权和游击部队中,成为鲁西北抗战的骨干力量。

范筑先多年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9月,他亲自指挥过大小战斗近百次,沉重地打击了日军,使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1937年11月,日军一个骑兵侦察队窜入堂邑一带活动。范筑先立即派部队截击,并亲自带几十个人赶到聊城梁水镇埋伏,全歼了入侵的日军。

在收复范县的战斗中,年近花甲的范筑先曾率部两次攻入日军据守的县城。1938年3月,在第一次攻占县城后,敌调兵增援,架炮向抗日部队阵地轰击,范筑先率部在一座小庙前与敌对峙,炮弹落在他面前,溅了满身的泥土,他面不改色,一动也不动;又一发炮弹将屋顶掀起,他仍站在庙前沉着指挥,组织反击,再次攻入县城,歼灭许多日军。

1938年5月,千余名日军由济南猛攻濮阳,范筑先率部还击,毙敌百余名,缴获一大批战利品。7月,他又率部在东阿县黄庄设伏阻击日军运输队,击毁敌汽车30余辆,毙敌数十名,缴获满载大米的汽车13辆。

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范筑先率部阻击了增援的日军土肥原师团。为了牵制济南的日军增援武汉,范筑先又组织了济南战役,一度占领济南西郊之张庄兵营,逼近济南商埠的纬七路。就在这次战斗中,他的次子、青年挺进大队长范树民壮烈殉国。噩耗传来,范筑先仍镇定地慰问部队,鼓励挺进大队的队员们继续战斗。他说:“抗日是长期的,不流血牺牲怎能换来胜利呢?”他又命20岁的二女儿范树琨继任挺进大队长。他劝慰夫人武治国说:“树民为国牺牲,是咱范家的光荣。不然,别人怎么会知道你有这样一个好儿子呢?”不久,他又将长子、长女、三女都送到延安抗大学习,表现了他忠于民族解放事业,誓死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

范筑先曾派人到武汉,与中共中央在武汉的领导人取得联系,希望派人到鲁西北工作。中央很快派原红军师长袁仲贤等军事干部到鲁西北。范筑先高兴地说:“现在武有袁仲贤,文有张郁光,写文章有齐燕铭,再像八路军那样在部队里做政治工作,发动民众,我们定能坚持鲁西北抗战。”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和八路军派往山东的同志,由延安去鲁南,途经聊城时,向范筑先交了毛泽东给他的亲笔信,信中对范筑先与共产党真诚合作,坚持敌后抗战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范看信后,紧握黎玉的双手,连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人格极高尚的人。感谢共产党的关怀,感谢毛先生的关怀。”这年10月,他亲自主持召开了鲁西北军政联席会议,通过了《鲁西北抗战行动纲领》、《战时经济政策》和《整军方案》等文件,作为鲁西北地区的施政准则。会议还决定将30多个支队整编为4个纵队,范筑先兼任第四纵队司令。

1938年10月下旬,日军占领武汉后,即对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扫荡”。调集大批部队,在飞机、装甲车等现代化武器的配合下,自济南经东阿进攻鲁西北根据地的首府——聊城。范筑先立即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战斗任务,准备运用包围战术,歼灭敌人。但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干扰和破坏,使这一计划落空了。

1938年11月4日,日军将范筑先部600余包围在聊城。范筑先率部应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15日,日军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队后,强行攻城。范筑先站在东城门楼亲自督战,双方血战多时,范筑先左臂负伤裹伤再战,又被敌机枪打断左腿。在敌众我寡情况下,城门被日军攻破。范筑先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愿被敌人俘虏,举起手枪自戕殉国,时年58岁。

1938年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为范筑先举行了追悼大会。1953年清明节时,聊城党政军民举行隆重的移灵仪式,将范筑先及其次子范树民的遗骸移葬于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梁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