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蒋梦麟 事功

蒋梦麟自陈,自己平生做事全凭“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

初到美国留学,蒋梦麟学习的是农科。他觉得,中国既以农立国,因为只有改进农业,才能使最大多数的中国人得到幸福和温饱。而且,他幼时在农村长大,对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此外,他孩提时代身体一向羸弱,如果能在田野里多接触新鲜空气,对他的身体一定大有裨益。

1947年,蒋梦麟到伦敦参加一个国际学会,英国历史家汤因比(Toynbee)在大会上发言道:“现在世界上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公道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人民福利的问题;另一个是国防问题,也就是一个国家维持军备的费用问题。这两个问题常常互相冲突。如着重社会公道或社会福利,就得牺牲国防的经费。反之,如着重国防,就不能不牺牲多数人民的利益。”从此之后,国防、社会公道便常在他的耳边无声地呼喊着,不断提醒他。日后,蒋梦麟将“国防”改为“科学技术”生产,立志于解决“社会公道”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矛盾。

1948年8月5日,63岁的蒋梦麟接受蒋介石任命,在南京接掌由中美两国合组的“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简称农复会)”,成员包括蒋梦麟、晏阳初、沈宗瀚以及美方专家穆懿尔(R.T.Moyer)、贝克(J.E.Baker)五人,蒋梦麟任主任委员。

蒋梦麟同意执掌农复会后,蒋介石问他有什么意见,蒋梦麟答:“农村建设如果不从改革土地着手,只是维持现状,是不会成功的。”他向蒋介石提出:“我希望划出一个地区做试验,实行土地改革。我想划出无锡来,因为无锡是一个已经半工业化的县份,那个地方有资本家、有地主,而无锡的地主不一定靠土地生活,所以把他们的土地拿来做土地改革,他们也不至于激烈反对。”蒋介石表示同意后,蒋梦麟补充道:“我指定无锡,还有一个理由,因为土地改革是要拿出土地,虽然无锡已相当工业化,但要地主们拿出土地来,总好像是与虎谋皮,不是容易办到的事。那是可能要用兵力来打老虎。无锡与南京邻近,容易派兵,将来我们试验的时候,如果需用兵,不知委员长是不是可以派兵?”蒋介石果断地说:“可以,要用兵的时候,当然派兵。要什么人你去派,不必跟我说,这件事情,就请你全权去办吧。”

获得蒋介石的同意与经费支持后,农复会展开系列试点计划,第一步就是在各地实施“二五减租”,即将现有租金直接减掉百分之二十五,并在湖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等地设置办事处。蒋梦麟等人到全国农村进行考察,宣传国民党的农业与土地政策。但由于国民党大溃败,无锡等地的试点一直没有实施。

蒋梦麟等人积极主张土地改革,有国民党委员批评他们道:“唉,那些人发神经病了,一天到晚,只知道讲土地改革。”蒋曾在广东中央政治会议中说:“你们广东地主们,现在不肯推行土地改革,将来不但你们的土地被夺去,连你们的头也会被杀下来。”立即有人批评蒋说:“糟了,这老头儿也变了。”蒋梦麟等人在地方考察时,还看见“伪土地改革者,杀”的标语。

四川省主席王陵基支持“二五”减租,说:“好,我们就这样做罢,我先把我所有的一千多亩田,实行‘二五’减租,不过问题在某巨公,他有好几千亩田呢。”他想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有法子了,我自己实行后,就对他说,咱们先干了,老兄请你照办。不然,我就帮助你们的佃户,向你要求减租。他现在没有枪杆儿,不敢不赞成。”蒋梦麟等人听了这番话,心里觉得好痛快。

陈果夫对蒋梦麟说,他竭力主张把南京城里的地,尤其是现在还没有造房子的地,统统由政府收购,来办土地改革。但他在会上提出此项计划后,竟左右碰壁,大多数人都不赞成。他后来才知道,南京的地多半早被政府里的大官用很便宜的价钱买下了。蒋梦麟说:“果夫先生啊!南京的地是老虎皮,你要用强力,才能把老虎打倒,剥下它的皮啊!你跟老虎商量,要想通过剥虎皮的法案,那是办不到的。”陈叹道:“真的,起初我不懂,后来我才懂。”

解放前,蒋梦麟一度到台湾巡视,与当时的台湾省主席陈诚、财政厅长严家淦研究农复会迁台事宜。陈诚允诺在台湾全面推动土地改革。手握军政大权的陈诚对省议会说:“我一切事都听从民意,唯有这‘三七’减租案及连带的法案,务必请大家帮忙通过。”于是,此提案在台湾省议会顺利通过。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为争取基层农民支持,蒋梦麟取得蒋介石的授权,全面展开土地改革工作,主张“生产与分配并重”、“农工平衡发展”;基本理念是孙中山所倡议的“均富”目标。

1952年,蒋梦麟推出强调“耕者有其田”的限田办法。根据此办法,地主最多能保留二甲水田,且非自耕农不得保留。蒋梦麟指出,中国土地问题争议两千年,与历代兴亡关系最大,兼并之风使百姓受害,史有明鉴。因此,孙中山首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构想,就是“土地主权国有”,但“所有权为民所有”,并归于耕者。

是年,台湾政府在内政部讨论“耕者有其田条例”。其中有一条关于佃农取得土地权后,能否转移的问题,蒋梦麟等人一直从早上八点,讨论到次日凌晨三点,时蒋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竟始终其事,毫无倦容。支持和反对的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几至不欢而散,最后由蒋梦麟调和双方意见,才达成一致。争论时,蒋梦麟虽认为可以转移,却一直维持秩序,不介入任何一方,冷眼旁观。他很少说话,只有在重要关头才表达自己的意见。此条最后确定土地权可以转移,黄季陆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对蒋说:“这一条款应当命名为蒋梦麟条款,来纪念你折中调和之努力。”

在美国协助下,蒋梦麟于1954年成立仿效美国“四健会”的组织工作,训练农村青年脑、身、心、手的健康,训练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经验,成员接近万人。这批人也成为台湾推动农业外交,将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技种子部队,被称为“草地大使”。蒋梦麟要求这批农业专家,绝不能坐在办公室空想问题,必须抽出时间与农民直接沟通,了解农民需要。

为了推广农业讯息,蒋梦麟还办了一份杂志《丰年》,并根据台湾的实际情况,打破国民党政府的禁令,采用中日文合刊的方式印行,直到三年后,国民政府认为推广中文已见成效,才逐步改为全由中文发行。为了让农民有兴趣阅读,《丰年》不但字体较大,并且邀请名画家绘制漫画。

某记者采访蒋梦麟后写道:

“蒋博士虽年逾古稀,但是,精神健旺,风采轩雅,双目明朗地在一副金丝眼镜后面透出智慧的光芒,侃侃而谈,流露着无限书卷气。当他谈到高兴时,那种兴奋、愉快的神情洋溢着充沛的活力与生趣。蒋博士治事精明、审慎,处处显现可佩的卓越才能;学问渊博,部部著作中都有精湛的理论基础和高深超凡的见解。

“虽然他是七十开外的年纪,却有青年人一样的热情,一身是劲,对任何事物都有广泛的研究的兴趣。他并非学农,但他的农业知识比任何专家丰富,这也是他住处农复会十年来研究获得的学识与经验。……他平日上下班在车上及饭前饭后几分钟,从不轻易放过,不是看公事就是看书报。”

蒋梦麟还关注水利建设,年届七十的他为石门水库数度赴美争取美援预算。1956年7月7日,攸关台湾发展的两大重要建设之一,台湾北部最大的水利工程石门水库开工。1964年6月,就在蒋梦麟逝世前不久,石门水库竣工。完工当天,前后任主委陈诚与蒋梦麟将八年来省下的交通费共计十万五千元,由蒋具名,全数缴回国库。

1956年,蒋介石亲往蒋梦麟位于台北市德惠街的宿舍,为蒋梦麟贺寿。同年,台湾教育部为蒋梦麟颁发了“当代儒宗”的匾额。

在蒋梦麟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他走出象牙塔,经常风尘仆仆地奔走在台湾的乡间小道上。据他自己说,台湾的每一个穷乡僻壤他都曾到过。1958年,蒋梦麟获得菲律宾政府颁发的“麦赛赛奖”。

蒋梦麟强调:“眼看着天上的星,脚踏着地上的草根,从农民那里学习,不用自己的幻想去教农民,从象牙塔走进广大农村,努力推动民主与科学,使从草根里滋长起来。”

1994年,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伤透了脑筋:先是发生死猪肉贩售风波,接着强台风致使山区发生严重泥石流,口蹄疫的爆发又不得不宰杀上万头猪,高尔夫球场开发引起了水土保持争议……官员研究后,认为问题出在农委会的风水不好,决定从尘封的仓库里抬出农委会创会祖师——有“台湾现代农业之父”称誉的蒋梦麟的铜像,坐镇农委会一楼大门,希望这位对台湾土地与农业最有贡献的学者,能一改农委会的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