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马一浮 性情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再次邀请马一浮出山,任北大文科学长,被马一浮以“古闻来学,未闻往教”而婉言谢辞。
军阀孙传芳在自任东南五省联军统帅时,曾慕名去拜访马一浮,马拒绝接见。家人惧怕孙传芳的权势,对他说:“可不可以告诉孙传芳你外出了?”马一浮断然说:“告诉他:人在家,就是不见!”弄得孙传芳下不了台。
新加坡广洽法师对马一浮极为敬仰,见马一浮自奉甚俭,每次回国时总想送点钱财以补其不足,但马一浮却笑着说:“和尚是吃十方的,我怎么能连和尚的东西也收下吃起十一方来呢?”
搞战期间,马一浮在四川乐山住了6年,办书院,收弟子,著书立说。国民党权贵财政部长孔祥熙的母亲去世,丧事办得极为排声豪华,孔祥熙派人找马一浮替他母亲写一篇歌功颂德的墓志铭,马一浮婉转地拒绝了。孔祥熙不死心,再派人央马一浮写墓志铭,并许以黄金若千两为酬劳。马一浮听说是金钱交易,顿时从椅子上站起来,冷冷地说:“我从不为五斗米折腰,请回吧!”来人只得悻悻而返。
马一浮入川办书院,到重庆后,受到了官方的隆重接待。蒋介石亲自宴请,宴会结束后,还特意把马一浮拉到一边,说素来仰慕大师的德望,要请教治国之道。马一浮推辞再三,最后说道:“唯先儒有两句话可以奉告:唯诚可以感人,唯虚可以接物,此是治国的根本法。”蒋介石不禁愕然。马一浮终不愿为“帝王师”,卷入政治漩涡中,所以很快又将话题转到书院事务上,蒋介石当即允诺,拨款三万元作为建院基金。
王伯尹是书院的高材生,人很聪颖,懂诗道,向马一浮请益达十载。而马一浮则有意培养他入作者之林,经常为他改诗,直至该生病重前的最后一首《秋阴》。王伯尹去世后,马一浮很为惋惜,曾作《哀王伯尹》诗一首以志怀念。他在诗前的小序中写道:“病前曾以《秋阴》五言属为点定,予和以短律。不谓未及旬日,遂成绝笔。因作此以志吾哀,使死而有知,亦冀抒其悒郁耳。”
马一浮写字卖字有很多规矩。给人写字,不喜欢加题上款,如必需上款,则润资加倍。他卖字,有5个“不书”:一不书祠墓碑志,二不书寿联、寿序、征启,三不书讣告、行述、像赞,四不书题签和时贤作品,五不书市招。此外,无介绍不书,立索不书,书画碑帖的题跋不书。别人作了诗请他书写,皆以一首为限。
1953年9月,政协全国会议上,梁漱溟因与毛泽东见解不同而发生“廷争免折”,而梁在会上顶撞毛主席后,坚持己见,毫不认输。一连三天,会议气氛异常紧张,无人敢为缓颊。周恩来见事急迫,即致电上海找沈尹默先生,托他赶赴杭州邀马一浮先生到北京婉劝梁先生检讨,以保护梁先生过关。但马一浮先生却断然拒绝,说:“我深知梁先生的为人,强毅不屈。如他认为理之所在,虽劝无效。”
1958年,马一浮曾经为自己写下一篇《自题墓辞》:“孰宴息此山陬兮?谓其人曰马浮。老而安其茕独兮,将无欲以忘忧。学未足以名家兮,或儒墨之同流。道不可谓苟悦兮,生不可以幸求。从吾好而远俗兮,思穷玄以极幽。虽笃志而寡闻兮,固没赤而怨尤。惟适性以尽命兮,如久客之归休。委形而去兮,乘化而游。蝉蜕于兹址兮,依先人之故丘。身与名其俱泯兮,又何有夫去留。”
1963年,马一浮将自己历年所作书法精品357件(册)献给国家;转年,他又将自藏的惟一一张宋画献给国家。
马一浮曾对家人说:“佛家视生死为一大事,儒家则以为生死同一昼夜,同一寒暑,同一呼吸,却是平常事”。
马一浮临终时作诗云:
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
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
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