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马一浮 沉潜

1903年,马一浮20岁,清政府驻美国使馆留学生监督公署需要一位中英文基础俱佳的人担任秘书。经过严格挑选之后,最后挑中了马一浮。六月,马一浮来到了美国北部的圣路易斯,任驻美使馆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在美国整整一年间,马一浮没有进入学校接受那种教育体制下的既定教育,而是在文牍工作之余买书、译书、读书,按照自己的习惯喜好,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要读的著作。

从西方国度归来,马一浮开始认真总结及消化西学理论和西方文艺,与少年时代的游学同伴谢无量一同隐居在江苏镇江焦山海西庵。他把塞万提斯的名作《唐·吉诃德》翻译成中文,题为《稽先生传》,刊登在《独立周报》上。

在国外的两年,让马一浮逐渐认识到,西方思想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希望循着西学之路来解救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重兴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以心性之学来转移社会风气,矫正人们的思想,才是正途。

1905年底,马一浮到杭州,寄居在杭州西湖广化寺。他天天到文澜阁读《四库全书》。此期间,马一浮3年足不出户,潜心国学,尽读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

1911年,马一浮回国,他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马一浮青年时,与同乡马君武、马叙伦游,风华正茂,“各自负以天下为任”,然而不久后,马一浮“即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大约从1912年或1913年起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他一直在杭州,孑然一身,身居陋巷,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

马一浮曾赴南洋考察,见到当地华侨以儒学为国教,不废经学,两相对照,感慨万千,作《新加坡道南学堂记》。回国后,他愈发埋首国学,并开始涉及佛教。

马一浮是一位第一流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已出版的诗集有《蠲戏斋诗前集》、《避寇集》附《芳杜词剩》、《蠲戏斋诗编年集》等,总称之为《蠲戏斋诗集》。

丰子恺在其随笔《陋巷》一文中,称马一浮为“今世的颜子(渊)”,在记述他1933年第三次去马一浮居处访问时的感受(第一次是在二十年前)说:“先生照旧孑然一身地隐居在那陋巷的老屋里,两眼照旧描着坚致有力的线而炯炯发光,谈笑声照旧愉快。”

抗战胜利后,马一浮回到了杭州的陋巷,重新隐居林下,唯主持智林图书馆,继续选刻古书。

解放后,马一浮担任过浙江省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但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不以俗务打搅,让他在杭州家中(花港蒋庄)安心著书立说,颐养天年。

1957年,周恩来陪同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问杭州,特意将他带到蒋庄访问马一浮,并向他介绍说,“马一浮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是我国惟一的理学家。”会见中,伏罗希洛夫问马一浮:“您在研究什么?”马一浮说:“读书。”又问:“现在做什么?”回答说:“读书。”伏氏想请他出去走走,他又以“恕不奉陪”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