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军旅之歌 二、情牵西安
西安事变,震惊中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联手抗战局面的开端。
为了抗日,为了民族,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置诸生死利害于度外,毅然决然地向蒋介石发动了“兵谏”。
张、杨两将军,有大功于中华民族,有大功于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记下这辉煌的一笔。
然而,变起的当时,国民党人、共产党人,包括张、杨两将军在内,都难以料想到事变的结局。
西安上空,雷霆惊炸。
宋美龄脸上,阴云密布。
蒋介石被扣之后,国民党内部一片混乱,亲日派趁机争权夺利,意欲轰炸西安,置蒋介石于死地。以宋美龄为首的和谈派多方设法,极力营救。
12月13日清晨,国民党中央大员又齐集于丁字桥中央党部礼堂,召开中央临时紧急会议。会上大家议论纷纷,有的主张讨伐,有的坚决反对,渐渐地讨伐派占了上风。孙科说道:“不要紧张。有冯副委员长在此,应当请他表态。”
何应钦不以为然,瞅了冯玉祥一眼,摇头说:“依我之见,应该立刻派飞机去轰炸西安,以惩叛逆,这才是上策!”话没说完,宋美龄等人便闯了进来。
宋美龄当众指责何应钦道:“何总司令,一切事情我都知道了!现在我来问你,你这样做是何用意?假使发动战争,你能善其后么?你能救出委员长么?我现在老实告诉你,你这样做简直是想谋害他!”
“何总司令,这是你在指挥,要是别人,我一定当他是异党分子看待!”宋美龄毫不客气,板着面孔一字一句地说:“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一旦出了问题,连你也跑不了!”
何应钦脸色大变,心里也很矛盾,他既想讨伐,又怕担责任,只是一个劲儿搓手。宋美龄斩钉截铁:“马上停止讨伐!”
“夫人,”何应钦故作为难状,意在推卸自己的责任:“讨伐是会上大家通过的,不是一两个人的意思。今天已经通知20个师出发了!”
“20个师也得马上调回来!”宋美龄毫不退让:“何总司令,这种事能闹着玩吗?你以为武力讨伐真有把握吗?你未免太乐观了!好多外国朋友告诉我,为这件事一旦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西北方面并不是孤立无援的。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四川、山东、河北、察哈尔、山西、绥远和宁夏等各地的军事政治负责人,眼下都在相机而动,谁愿意花气力帮你发动战争,我看到时候也许他们全会跑到张、杨那边去!”
面对宋美龄的咄咄进逼,何应钦不得不做出让步,“那么照夫人的意思,现在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呢?”
“我说过我要你停止一切战争措施!我明天便派端纳到洛阳,转赴西安。子文也去,我也要亲自去!”
“夫人,”何应钦还不死心:“我看夫人就不必去了。那太危险了。冯焕章副委员长愿意代替委员长做人质,就让他去一趟好了。”
“不!谁也代替不了我,我要亲自去。”
宋美龄说一不二。
何应钦表面上迎合宋美龄,暗地里还在继续向西安调兵遣将。宋美龄得知消息后,于当天夜里找到何应钦。
“何总司令,你怎么又下令进攻了!你不但没把我放在眼里,也没把委员长放在眼里,你这不是存心要谋害委员长么!”
何应钦面对宋美龄三番五次的责问,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冲着宋美龄气哼哼地说:“你妇道人家懂得什么国家大事?!”
宋美龄怎么也没想到平时见到像一只小绵羊一样的何应钦,此时竟敢如此无礼,她定了定神,冷笑道:“好!好!好!我倒要看看我们的何敬之先生能耍出什么花招!”说完,举起电报,话锋一转,“我实话告诉你吧,委员长并没有被共产党杀死!张学良刚才还给我发了一个电报,欢迎端纳到西安去!怎么样?他没有死,出乎你的意料吧!
何先生失望了吧?”
说罢,宋美龄把电报在头顶一摇,扭头就走。
何应钦怔住了。
危难关头,宋美龄显示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强硬。她坚决反对国民党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的意见,决定亲自到西安谈判。21日,在孔祥熙等人的支持下,宋美龄和宋子文同去西安,进行面对面的和平谈判。
宋氏兄妹一行于22日下午飞抵洛阳中途停留,宋美龄看到机场轰炸机罗列待发,一派战争气氛。她告诫各将领:“未得委员长命令,切勿派飞机飞近西安。”
当飞机临近西安上空时,宋美龄从提包里取出一把左轮手枪,递给端纳说:“端纳先生,如果叛军乱兵失去控制,把我们也扣住之时,你要毫不犹豫地用它把我打死。”
飞机降落在西安机场。出乎宋美龄意料的是,他们一下飞机,就受到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热情欢迎,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宋美龄这次给蒋介石带了许多吃的、用的东西,还替蒋介石带来了一副假牙。
在张公馆稍事休息后,宋氏兄妹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去见蒋介石。
因为事前没有通报,正面壁冥思的蒋介石突然见到宋美龄出现在眼前,“乍见惊讶,如在梦寐”。
蒋介石声音颤抖地说:“余妻真来耶?君入虎穴矣!”说罢缓缓摇头,涕泪纵横。
宋美龄强压住感情风暴,平静地说:“我来看你……”一句话未说完,却也抑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蒋介石曾记录这段历史:今日终日盼望飞机声与炮声能早入余耳,以观昨晚张来见时神色仓皇之情状,知叛军必惨败,中央军进展必极速也。不料待至午后,竟寂无所闻;而余妻忽于下午四时乘飞机到西安,乍见惊讶,如在梦寐。余日前切嘱子文,劝妻万不可来西安,不意其竟冒万险而入此虎穴。感动悲咽,不可言状。妻见余强作欢颜,而余则更增忧虑。盖旬日以来,对自身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而今后乃更须顾虑余妻之安危。余妻智勇慈爱,平时已信其必能为党国效忠;且与余同心互勉,誓为总理之主义奋斗到底,期其有成,何忍任其牺牲于危城中乎?今日清晨偶翻旧约,得某章有“耶和华今要作一件新事,即以女子护卫男子”云云。午后余妻果至,事若巧合。然余妻冒险相从,非受宗教素养极深者不可能也。
在宋美龄到来之前,蒋介石对张学良提出的任何要求概不理睬,摆出一付生死随意的架势。
但是宋美龄到西安之后,以柔克刚,对蒋介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经共产党人周恩来的灵活斡旋,蒋介石最终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顺利解决。国共两党在随后的战场上走到了一起。后人用“力挽狂澜”
四个字来评价宋美龄在事件当中的作用,毫不为过。
24日晚上,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新城大楼举行欢送宴会。
宴会结束后,张学良召集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等高级将领,宣布他要送蒋回南京,并向中央请罪,以恢复蒋的威信。大家劝张不必送,张学良坚持要送,还嘱咐大家:“关于东北军之事,听命于于学忠;关于抗日联军总部之事,听命于杨虎城;有问题多和周恩来商量。”
高崇民听了张学良的安排后,连夜给张学良写了一封长信,反复说明有条件放蒋的必要性和无保证放蒋的危险性。
25日早上,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和幕僚联名给宋子文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信,提出撤军和在协议上签字是放蒋的前提,“否则,虽然张、杨两将军答应了,我们也誓死反对。”
宋子文惊慌了。
蒋介石、宋美龄也十分惊惧。
宋美龄立即派人把张学良找来,要求当天就让他们回南京。
“汉卿啊,我和委员长都是基督徒,今天是圣诞节,希望你能让我们今天回去,那将是送给我们最好的圣诞礼物。”宋美龄见到张学良就急切地要求送他们回去。
张学良略为沉吟后,说:“孔院长22日也从南京来电报,说要在圣诞前后送委员长回南京,那真是圣诞老人送的最伟大的礼品。只是……”张学良望着宋美龄,迟疑了一会儿,说:“杨主任现在还有些不同意,明天我去新城再劝劝。杨主任不松口我也不好办。”
宋美龄着急地问:“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
张学良说:“实在万不得已,我们可以动用武力,但那样对你太危险了。我可以带委员长偷偷地出走,你和端纳飞往洛阳。我给委员长化装,用汽车带他出城,把他带到我的军队驻地,从那里驾车到洛阳与你们会面。”
宋子文表示同意。但宋美龄坚决反对。她说:“委员长的身体根本经受不了长时间的汽车颠簸。再说,与其这样偷偷摸摸地走,还不如体体面面地死在这儿。”
张学良早有放蒋的意思,但放蒋是件大事,西安三方面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军内将领和各方人士,几乎是一致反对的。他犹豫了一下说:“走可以,但总得准备一下,今天走,怕是来不及了。”
“来得及,来得及。”宋美龄连忙表示:“我来时坐的飞机还在西安,要走很方便。还准备什么呢?至于有人顾虑日后共事多有不便,这是多余了。你可以转告他们,委员长说了,他是绝不会计较的,尤其你们弟兄之间大仁大义,绝不抱怨。”
张学良同意让他们今天离开,并表示:“只要委员长回南京联合抗日,学良愿意负荆请罪。”
张学良说:“如今是抗战第一,委员长必须抗战,为了挽回委员长的名誉威信,实现收复东北的夙愿,我个人的得失生死算得了什么!”
12月25日上午,张学良告诉杨虎城,他将释放蒋介石,并且亲自送他们回南京。
杨虎城不同意,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结果不欢而散。
25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陪同蒋介石夫妇、宋子文和端纳,分乘两辆汽车,非常秘密地从玄凤桥高公馆开出,悄悄地向西郊机场驶去。走时匆忙、秘密,连周恩来都没有通知。
1936年12月26日中午12时45分,蒋介石夫妇乘坐的波音飞机在4架战斗机的护航下,从洛阳飞抵南京大校机场。
宋美龄力排众议,制止了“讨逆派”轰炸西安、斥诸武力的阴谋。
宋美龄甘冒风险,亲赴西安,折冲樽俎,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创造了重要条件。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挫败了亲日派的阴谋,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中国共产党人“逼蒋抗日”的方针终于实现了。蒋介石终于不敢再对中国共产党人公开举起屠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形成。
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赢得了生机。也为自身的发展壮大赢得了生机!
历史记住了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每一个人。
历史记住了张学良、杨虎城。
历史也记住了宋美龄!
日本侵略者和中国的“亲日派”曾以此攻击宋美龄是“英美派”,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为了“英美的利益”。但不管怎样,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走向。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与“英美结盟”的战略,确实是当时中华民族利益之所在。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被蒋介石的亲信们说成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当时,宋美龄深明大义,积极奔走,在客观上对于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积极作用。这是历史所不能否认的。
美国《时代》杂志宣称蒋介石和宋美龄是1937年的杰出人物,并把他们的照片印在了1938年第一期《时代》杂志封面上,“作为新闻人物伉俪”。宋美龄当时成为了引人注目的国际名人。
美国外交官约翰·佩顿·戴维斯说,宋美龄在西安,表现出“具有一种要是在前一个时代就会把她推上皇位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