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七月九日 不怕无知

不要太过于肯定博学的价值;重要的不是知识的量,而是知识的质。


苏格拉底虽然认为鲁钝与明智是难以两立的,但他并不把无知称为鲁钝。不过他认为把对自己或对其他一切的无知当成知是疯狂的。

我们生活在哲学、科学、知识的时代,所有的学问看来似乎都是为了给我们指示迷津而结合在一起。有许多大图书馆为大众开放,到处是小学、中学、大学,让我们从小有机会学习数千年以来许多圣贤的思想;这些机关被认为是用来启发我们的智力,巩固我们的理性。然而,我们是否真的变得更好,更聪明了?我们是否真的更认清了自己的道路,自己的使命?我们是否更进一层了解到什 么是自己的使命,尤其什么是人生的幸福?我们从这一切空虚的知识所得到的除了憎恶、嫉妒、一知半解和疑惑之外,还有什么呢?

宗教上的教义或宗派都在各自证明只有自己找到了唯一的真理;所有的作家都认为只有自己才真正了解什么是人的幸福——但他们有些却在向我们证明肉体不存在,有些说精神不存在,有的说精神与肉体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有的说人毕竟只是一种动物,还有些人说神只不过是镜子而已。

卢梭


有些人实际上只懂得一点点,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有极少数的人尽管对终极目标一无所知,自己却很清楚自己的无知。后者是要比前者优越得多。

梭罗


我们可以借自己的沉思默想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阅读。

“阅读”与“学习”是同一回事吗?有人断言由于图书出版的泛滥,内容质量也随着降低了,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话。书读得太多反而对思想有害,我在自己所研究的学者之间发现其中最伟大的思想家正是那些书读得最少的人。

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人所学习的不只是该思索什么的问题,也学习该如何思索,那么所有虚假的知识就可以全部避免了。

李希登堡


不要怕无知,该怕的是假知识。世界上的一切恶就是由假知识引起的。

一个人能隐藏自己的愚蠢胜于想表现自己的聪明。

为了道德的完成,首先必须努力保持心灵的纯净;只有在心灵追求着真理,意志朝向神圣境界的时候,心灵才可能是纯净的;而这一切又与一个人是否具备真知灼见息息相关。

孔子


智力可因读书而加强,也可能因此而减弱,这种情况就如同身体的强弱受到新鲜的空气或污染的空气所左右。

罗斯金


引起争论的知识往往是可疑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