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正德伊始:刘瑾的胜利 十三

《九章之九》最要紧的首联“天地我一体,宇宙本同家”,这个观点源自《庄子》,后来被宋儒张载做了儒家化的发挥,一度风靡两宋,后来成为程朱理学的一部分。明朝的读书人都很熟悉这个观点,因为科举备考必须背到它,但似乎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真的会用这套哲学来应对问题。这就像今天我们常说“祖国是个大家庭”,但在你下楼买菜的时候,店家绝不会因为这个理由就按亲友价给你打折。

店家的做法其实符合儒家宗旨,果真打了折就流入墨家的“兼爱”了。儒家的“仁爱”是“等差之爱”,要分亲疏远近来爱人的。

湛若水在五十九岁那年画了一张《心性图》来阐释自己的学说,并为这张图做了文字说明,这就是甘泉一脉的学术中具有纲领意义的《心性图说》,其中讲到“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意即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单位,既然天地万物——当然这包括全人类——都是由气构成的,那么从这层意义上看,天地万物只是一体。理学和心学基本都认可这个道理,甚至在今天的流行美剧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它的既科学又浪漫的说法——《生活大爆炸》第九季里,物理学家莱纳德在婚礼上对潘妮讲了这样的结婚誓词:“潘妮,我们是由宇宙形成时就已存在的粒子组成的。我相信这些原子穿越了一百四十亿年的时空只为了创造我们,于是我们结合为一体。”

前文提到湛若水与王守仁一见订交、在京师共倡圣学的时候,皆以程子“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为宗旨,送别时候的“天地我一体,宇宙本同家”所讲的正是这个宗旨。在这样的道理之下,王守仁和廷杖当然也是一体,也是一家,所以王守仁对廷杖理应怀有仁爱之心。仁者之爱遍及宇宙,只不过儒家强调“爱有差等”,一个人应当最爱父母,其次爱兄弟、爱远房亲戚、爱本国同胞,再次爱外国人、爱草木瓦石……倘若爱没有差等,一视同仁——至少仅在人类范畴一视同仁的话,那就流于墨家的“兼爱”论,属于异端邪说了。所以王守仁对廷杖的爱应当不超过对刘瑾的爱,对刘瑾的爱不超过对普通人的爱,依次类推。

在儒家历来公推的圣人当中,大舜堪称爱的典范。在他寒微的时候,父亲和弟弟都很讨厌他,三番五次要置他于死地,但大舜从来都不记仇,一如既往地对这两位至亲骨肉奉行孝悌之道。儒家并不主张以德报怨,孔子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大舜之所以以德报怨,是因为仇家是自己的家人,家不是讲理的地方,矛盾应当用爱来化解。

以上是宋代以前的儒家主流逻辑,而自宋代以后,既然宇宙变成了一家,传统儒家的家庭伦理就被高度扩大化了。那么,仁者之爱既然及于草木瓦石,要不要及于刘瑾和廷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