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卷 6 第二部分

悲剧的诞生卷

第二部分

二○、愚昧的尊严

数千年以来,凡是人类所作的最细心的事都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也就是因为这样,细心将失去它所有的尊严。固然细心确实是必需的,也将是普遍与平常的,而一个较为挑剔的尝试会觉得这个必需性等于是一种粗俗。正如同一个真理或科学的专制将会提升虚伪的价值,细心的专制也能促使一个崭新而高尚的人类变成十分杰出。

追示高尚——那也许意味着一种愚行。

二一、致无私的教师

一个人的美德之所以被称为"善",并不是因为那德行对他本身有什么好处,而是因为那德行如我们所期许,并对我们及整个社会有好处。当我们在赞美那些美德时,每个人多少总有一点不自私及"非自我本位"的心态!因为要不是这样的话,那些美德(如勤勉、服从、纯洁、同情和公正)对具有它的人早就造成不小的伤害,就像在他身上一些太过强烈的刺激不能和其他理性的刺激相协调一样。如果你有一项美德、一项完美而积极的美德,而对这项美德并不是只有一种刺激在针对它,那么你将成为这项美德的牺牲品!当然,别人还是会因为你的美德而赞扬你。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

年轻人对他份内的工作"鞠躬尽瘁"是可敬的,同时也是可惜的,因为他忽略了"对个人而言,固然是死不足惜,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对这种牺牲我们当然感到惋惜!而更大的惋惜是,还有人持另一种想法,即认为他自身的保证与发展比他服务社会的工作还重要!"我们之所以惋惜这个青年,并非因他本身之故,而是惋惜他是一个奉献的"工具",没有想到自己所谓的这个"好人",因他的死而使社会有损失。也许我们会跟着想到一个问题,即假如一个人在工作时对自己多照顾一点,使自己能生存久一点,这样对社会的利益是否就比较大呢?——事实上,我们常会很轻易地便承认某个利益,但我们也尊重别人的利益,也就是说,既然有牺牲的造成,那么就很明显地证明了人类是相当具有牺牲精神的。因此,从一方面来说,当一项美德被称赞时,我们是在称赞那美德中有助益的性质;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各项美德中的盲目与控驭的刺激不愿被局限在个人一般利益的界限内,简而言之,我们称赞的是美德中的非理性部分,由于这个非理性,个人才允许自己化成"整体中的一个机能"。称赞美德就是称赞对个人私下的伤害,也是称赞剥夺个人最高贵的自爱情操与细心照顾自己的权力的刺激。

为了教导并养成合乎美德的习惯,美德所带来的一连串影响均已昭然若揭,这也表示了美德和个人的利益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也有此关联!一种工具的典型美德,例如盲目地一味勤奋,表明了致富与荣耀之道,也是沉闷和情欲的有利解药,但我们却漠视它的危险,一个相当大的危险。教育始终是以这种方式在进行:它拚命用一连串的利诱去铸造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或某种模式,当这种模式变成一种习惯、刺激及情欲,它便控驭了这个人,使他处于和自己的基本利益相反的立场,只是"为了大家好"。我经常看到盲目地一味勤奋的确能创造财富和荣耀,不过,许多高尚优雅的器官也同时被这唯其能创造财富和荣耀的美德给剥夺了。所以那真正是抗拒沉闷和情欲的主要权宜之计,同时使感觉迟钝,使执拗的精神接受新的刺激!(在所有时代中最为忙碌的我们这个时代里,除了更多的财富和更加的勤奋之外,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从这伟大的勤奋和财富之中去制造一切;甚至我们需要更高的天才去抛弃财富甚于获得它——这样,我们才能"绵延后代"!)如果这种教育成功的话,那么个人的每一项美德便都成了"公用设施",并且个人的不利也将干涉到他的最高目的。也许某些心理分析美学会阻碍成长,或者甚至导致早死。站在同样的观点看,我们可以想到其他服从、纯洁、同情和公正等美德也都一样。

我们若称赞一个有自我牺牲和无私之美德的人——他将不会耗费他的所有精力与理智去谋求个人权力的护持、发展、提升及扩张,而自觉活得很谦虚、很冷淡或很讽刺——这个称赞绝对不是发自无私的精神!"邻人"若称赞他无私,那是他们能"从中得利"!假如这些邻人是"无私的",就会拒绝去破坏他的权力,伤害他的利益,他们一定会阻止这种自私的出发点,尤其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以"不滥加善名"来表明他们的无私!在这里,要指出那个目前高高在上的道德概念一个基本上的矛盾:这类道德的动机与它的原则正相反!道德既想以此证明它自己,却又以道德的批判来反驳它!"你应舍弃自己,并将自己当作牺牲品一样地奉献出来。"这句箴言,为了不与其自身的道德概念相矛盾,便应该由、也只能由自己舍弃本身利益的人来宣告,而那个人也许在作个人自我牺牲的要求中便导致他自身的崩溃。不管怎样,一旦当邻人(或社会)为了其"公用利益"而赞许利他主义时,那和正好相反的主张"你应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使牺牲别人亦在所不惜"就会马上被提出来应用。因此,"你应该"和"你不应该"其实都是出自同一口吻的说教。

二二、上帝是为国王而存在的

一天开始了,让我们开始安排今天的工作,以及此刻仍在安睡中的我们仁慈君王的贺宴罢。陛下,今天的"天气"不好——我们应该小心,不要说不好,不要提"天气"。今天我们将忙一整天,多少该谨慎一点,并且要使贺宴多少比平常热闹一点。也许陛下龙体违和,我们应该告诉他一件好消息:昨天晚上蒙田先生已经抵达,他知道该怎么样针对陛下的不适编些令人愉快的笑话——陛下患结石病。

我们将招待几个人(人!——他们之中的那个鼓气的老青蛙,假如听到这个字不知道会作何感想!"我不是人,"他会说,"不过就是那东西本身。")——招待时间将比令大家高兴的还要长。有充分的理由要告诉那个在他的门上写满诗句的诗人,"他若进来这里,则我会尽主人之谊;他若不——谢天谢地。"真是岂有此理,怎么以一副无礼的态度说一些无礼的话!也许这个诗人对他的失礼处会有一番谅解,他们都说他的诗胜于他的人。那么,就让他继续对他们多作一些辩解,并且尽可能从这世界引退(无疑的,那就是他有教养的无礼的含意!)在另一块土地上的君主终归是比他的"诗"更有价值,即使——我们究竟在说些什么呀?

我们低声闲聊着,而整个宫廷相信我们是一直在工作,甚至累得头痛(灯火尚未在窗里点燃之前我们还看不到亮光)。听!那不是钟声吗?岂有此理!舞会已经开始了,而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巡回区域!我们必须临机应变——整个世界都在为这个日子而作即兴演奏,今天,让我们一如整个世界所作的同样再作一次!就这样,我的美好早晨的梦想破灭了,大概是由于钟楼所传来刺耳的钟声的缘故罢,而钟声带着奇特的神气宣告此刻正是第十五个钟头。看来梦中的上帝似乎要使我的习惯成为一种快乐——我的习惯是以适当的安排开始一天的生活,并能胜任愉快地将工作处理得有条不紊,就象个君主似的。

二三、腐化的特征

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随时都会发生而被称之为"腐化"的社会现象之下列特征:

第一、任何地方的腐化很快就会形于表面,五花八门的迷信一向占着上风,一般民众平常的信仰与其相形之下便显得苍白而了无生气,因为迷信是属于下层阶级的一种"自由思想"——他能从中选择某种适合自己的形式和教条,他有这个权利。那些对古老宗教及气氛怀有崇高敬意的人,对这种腐化的现象深表不满——他们一向也决定语言的用法,而他们对迷信,甚至那些"最自由的人"的评价非常低。我们不妨将它视为一种"启蒙运动"的征兆。

第二、一个社会之所以会受迷信的摆布,应该归咎于它自身的"懦弱无能"(effeminacy),譬如对战争的兴趣在这个社会已明显地减小,现在人们渴望舒适的生活就象以前追求军事和体育的荣誉一样。人们习于忽略一个事实,亦即往昔在战场或竞技场上争取辉煌成就的整个民族的精力与热情,现在都已变成无数私人的情欲了。事实上,在"迷信阶段",人人所使用的精力,就质与量而言,均较往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是以前所做不到的(意即未能充分发挥)。也就是因为处于"懦弱无能"的状态,以致悲剧在各处此起彼落,激烈的爱与恨也由此产生,知识的火焰炙热燃向天空。

第三、就象在改正对迷信和懦弱无能的非难一样,习惯上人们总认为腐化时期是一个他们显得较柔顺、残酷的行为也比以前大大的减小、更老实与强健的时期,对于这种赞扬一如那些非难我都无法同意。我只能姑且这样说,即残酷现在变得较高尚化,而且它的那套古老形式已逐渐不被接受,但是在腐化时期,它诉诸言语举止所造成的伤害和折磨却是达于极点(这是它目前唯一的缺点,而它自己喜欢这个缺点)。大致说来,腐化时期的人较富于机智,也喜欢造谣中伤,他们现在都用短剑或埋伏之外的其它方式来谋害人——但他们甚获人们的宠信和好评。

第四、当"道德"衰坏时,那些被称为专制者的人,便现身露面,他们是"个人"中的佼佼者,也较为早熟。不过在某个短暂时期,这些水果中的水果还是会好坏相杂地悬挂在树上——就是为了这些水果才让这棵树存在!而当这衰坏达于极点时,那些专制者之间也会引起同样的冲突斗争,结果就兴起一个凯撒,这个最后的专制者,他将人们为争取独立主权而奋斗所得的成就据为已有,并因而断送了这个独立的主权。在他那个时期,个人都普遍的甚为成熟,因此"文化"也丰硕且有很高的成就。但是这并非由于他个人的缘故,虽然在那高度文化中的人喜欢以故作他们的一切皆为他所赐的姿态来向凯撒献媚;事实上是由于社会表面的不安与劳苦,故而他们需表面上的平静。在这个时期,贿赂和叛逆的行为也达于极点,因为人们爱"自我"甚于爱那个陈旧不堪的"祖国"。所以若要维护这项需求便只有一个办法,不然就是起来反抗这个可怕的动荡不定的命运;一旦有财势的富豪表示准备要施舍金钱时,便最好赶紧伸出高贵的手。人们只为眼前而活,对于将来少有确定的展望,每个自欺者都怀着一种心理在玩一种简单的游戏——人当然只有为"眼前"所迫才会去干坏事或行贿,并且还得为自己保留美德与未来。

这些只为自己而活的人,他为人做的事较别人为他做的少,因为他觉得自己就象那不可测的未来一样,终日惶惶不安。同样的,这些人也心甘情愿地听从那些专制者,因为专制者深信自己有能力处理任何状况(他既不以人们所了解的来估计,也不以人们的利益为着眼点)。不过专制者或凯撒即使在胡作非为时,也深深明了个人权力的重要,为了表示个人的道德,他们常会关心地提起,甚至与其相结合。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也希望人们认为他是如拿破仑曾以高尚的语调所说的——"我有权力以不变的本我来回答一切对我的反对和不满,我是超出整个世界的,所以任何人不能与我相提并论,我希望大家也顺从我的想法,并且将它视为是一件单纯的事,假如我在什么地方有所逾越的话。"拿破仑有一次这样对他的妻子说,当他的妻子问起他对她的忠诚时。

腐化时期也就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季节——我的意思是指个人,未来的播种者、精神拓殖的开拓者,以及国家与社会之联合架构的创建者。腐化只不过是一个人在其丰收时期被咒骂的字眼。

二四、不同的不满

无力和柔弱常使人感到不满,但却能巧妙地美化人生并增进其深度。而使人大为不满的——对那些不满者之中较有丈夫气概的人而言——则能巧妙地改进和保护人生。前者显示出他们的弱点和柔弱的性格,即他们心甘情愿让自己暂时受骗,甚至忍受一时的狂热与忘形。不过,大致说来,他们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而且也一直为这无法医治的不满所苦恼。还有,他们也是那些想要用鸦片或镇静剂来获得慰藉者的赞助人,由于这个缘故,他们也厌恶那些把医生看得比牧师(他们会助长痛苦的延续)重要的人。

如果从中世纪以来在欧洲要是这种不满的人没有剩余,那么欧洲人的不断"应变"的显著能力就一点也不会产生了。由于大为不满者的要求太广泛,而且实在太谦卑以致无法抗拒其最后的静默。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这个国家里有极大规模的不满,而且其应变能力已经消失了好几世纪。以中国人对生活的改进和保护的尺度,倘若他们能首先根绝过于病态的、虚软的和柔弱的不满,以及在我们身上也仍然极为浓厚的浪漫精神的话,则欧洲的社会主义者和城邦政治的崇拜者便可以轻易地为中国的现况引进一些东西,为中国人带来"快乐"。

欧洲是一个病弱者,他应该为好在有为它的不治及不断应变所受的苦痛而感激。而由于这些延续不断的新形势,以及这些同样延续不断的新危险、痛苦与代用品,最后终于引发出一种对天才同样会有,总之也是所有天才之母的知性敏感。

二五、知识并非先天注定的

在这世界上有不少愚钝的谦卑,当一个为其所苦,他就永远没有资格作一个知识的门徒。事实如此——当这种人一旦理解到任何惊人的东西时,他转身就跑,并对自己说:"你一定是欺骗了自己!你聪明到那里去了!这不可能是真的!"接着,他又不多加注意地去看、去听,像遭受恐吓似的一味逃离这个惊人的对象,并且设法尽可能将它忘掉。因为他的基本法则是:"我不愿看见那些与我们平常的观点背道而驰的东西!难道我是为发现新的真理而创造?那早已有太多的前人作了。"

二六、什么是生存

生存——它一直不断地从我们身上排除任何会趋向死亡的东西。

生存——对我们自身变成病弱、衰老的一切是冷酷无情的,而且不只是对我们自身。

生存——它的意思是对将死的人、可怜的人和年老的人毫不留情?也就是一种持续的谋害?

而古代摩西曾说过:"你不应杀害!"

二七、自我舍弃者

自我舍弃者将要作什么呢?他努力朝向一个更高的世界,他要比所有肯定的人飞得更高、更远、更久——他扬弃了许多会阻碍他飞行的东西,而有些东西对那人来说并不是无价值的,可是他却不喜欢,他因渴求提升的欲望而牺牲、这个扬弃,正就是于他将变成有形的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有人称他为"自我舍弃者",而他就如此这般地站在我们的面前,身体包裹在带头巾的僧袍里,仿佛是披着粗毛衬衣(粗毛织成的衬衣,为苦行者的一种穿着——译注)的灵魂。他相当满意于自己给予我们的影响,他要继续对我们隐藏他的欲望、他的骄傲和他要逾越我们的企图。是的,他比我们所想象的聪明,而且对我们如此谦恭有礼——这个肯定者!这就是他,即使在他自我舍弃时仍喜欢我们。

二八、为最好的特质所伤

我们的强烈观点有时会引导我们如此迢迢向前,以致我们无法再忍受我们的弱点,结果我们因那些观点而亡。或许我们已预知会有这种结果,不过我们还是不愿稍改初衷,接着我们会更加努力面对那个乐于自我们身上免去的东西,还有我们的冷酷无情(也是我们的伟大处)。像这样的体验——最后必定会花费我们的一生——是那些伟大的人物对别人以及他们的时代所产生之共同影响的一种象征。由于他们尽了最大的能力,也由于那只有他们能做到,故而他们破坏了许多虚弱的、不安的、进化的和"自愿"的东西,而且自身也受了伤害。事实上,也许他们会打倒整个弱点,当然那也只能造成伤害而已,因为它们之中最好的将被接受,并且视其为单独的加以吸饮,而因为它是一种太强烈的饮料,以致他们喝了之后失去了理性和利己之心。由于他们的大醉,而在醉梦的引导下走向整条错误的歧途,以致落得头破肢断。

二九、危险的说谎者

当人们开始在法国斗争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①时,跟着当然也有人为它辩护,而我们便再度看见时常见到而又不愿见到的一幕——

①三一律,亚里士多德所提倡之古典戏剧构成的法则,即时间、地点和剧情三者缺一不可,在戏剧学上称为"三一律"。

为了他们的法律应该存在,人们就常用虚假的理由强迫自己服从,只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已习于接受法律的权威性,而且也不希望所有的一切再有任何变动。人们对每个流行的道德观念和宗教都采同样的态度,而且一向如此。当人们开始要斗争习惯并寻求理智和意图时,隐在习惯背后的理智和意图便只有在暗中增添。这里一直隐藏着保守主义者伟大的欺瞒——他们是危险的说谎者。

三○、名人的喜剧

有名的人都需要声望,例如所有的政治家,他们不经深思便舍弃了他们的伙伴和朋友——从某个人身上他们想要获取一份他的道德的光彩的反映,从另一个人的身上,他们则要得到那种每个人都知晓,而且他身上尚不明显的引起恐惧的力量;为了能舒舒服服地在太阳下取暖,他们从第三者身上窃取他的声望,因为那对他们想暂时轻率和偷懒一下的目的是有利的——事实是他们已坠入陷阱而不自知。

在他们的邻居里,他们一会儿支使空想的人,一会儿支使老练的人,一会儿支使沉思的人,一会儿又支使喜欢夸张的人,就好象他们在支使自己一样。不过,一转眼他们就不再需要那些人了!而当他们的环境和外界不断地消失时,似乎所有的东西便挤进这个环境里来,并且想要成为里面的一个特色,在这方面来说,他们很像大都市。他们的声望一直不断地在变,就像他们的性格一样,因为他的变动方式需要这种变动。他们在实际行为上或在假扮贵人的舞台上时而展露这个、时而炫耀那个,而我们在前面说过,他们的那些伙伴和朋友便等于是这场戏里面的道具管理员。

在另一方面,他们所指望的必定还保留许多在远处更加坚定与辉煌的东西——而这个有时候也需要喜剧和舞台表演。

三一、商业与高尚

就像读书和写作的艺术一样,买卖在现在来说是件很平常的事,每个人都在接受它的训练,即使他不是一个生意人,也是每天在练习这种艺术。正如同在从前人类还没有开化的时期,每个人都是,而且每天都在练习打猎的艺术,打猎成了一件普通的事情。不过,当它最后演变成为权贵们的一项特权时,(经由使它成为一种高级的嗜好而日常必需的活动的手段),也就失去了它的平易与普遍的特色。所以或许将来有一天买卖也会落到同样的命运,我们可以想象到日后社会上不会有买卖的行为,而这种艺术在社会上也将完全失去它的需要性。如此一来,可能会有一种现象发生,即不受普通一般法律支配的人会视买卖为一种高尚的情趣而耽迷于其中。届时便只有商业取得崇高的地位,而那些贵族们就会如同一向在战场或政坛上所表现的那样敏捷地争夺商业;同时在另一方面,政治的价值也许就完全改变,甚至它将不再是属于有地位的人的事业。可能有朝一日,大家会发觉我们所造成的一切竟是如此粗俗,就象所有标题为"知识的堕落"的政党文艺和日常文艺一样。

一○八、新的奋斗

自从佛陀寂灭后,人们在一处山洞中展示他的形象达数世纪之久——一个非常可怕的形象。

上帝死了,但是人类会构筑一个千年不坏的山洞,在山洞里人们会展示他的形象。

而我们——我们仍然必须克服他的形象!

一○九、让我们留心

让我们留心,不要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活的实体。究竟它自身能扩延至何处?它用什么来给养自身?如何成长与茁壮?我们十分清楚有机体是什么,并且想要将地球表面上我们知道显然是派生的、迟缓的、稀少与偶然的一切重新论释为本质的、普遍的与永恒的,一如他们称这个宇宙为有机体,那真令我恶心。

让我们留心,不要相信宇宙是一部机器,无疑的,它并非只是为了某一目的而构建的,我们赋予"机器"这个字眼太过于崇高的意义了。

让我们留心,不要假设宇宙间所有的一切都像日月的运行般那么有规律。事实上对银河的蓦然一瞥,常会引起我们的怀疑,在那里,是否甚少较天然或较对冲的运行,甚至那些一直被重力吸引而以直线绕行轨道的众星球也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天体排列是一个殊例,这种排列以及为此排列所限定之相对的永久性,又可能成为殊例中的殊例与有机体的构成因素。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世界的一般特性,便是予所有的永恒以混沌,这并非由于缺少必然性,而是因为缺乏秩序、架构、形式、美丽、智慧以及其他称之为美学上之人类属性的一切。以我们的理智来判断,不幸的特征反而愈发是法则,殊例并不是那个秘密的意图,而整个音乐盒一再地重复它那绝不能称之为旋律的调子——最后,这"不幸的特征"的表达已然是卷入非难中的人格化了。不过,我们又怎能擅自非难或赞美宇宙!

让我们留心,不要把无情和无理归因于它自身或与它相对的一边,它既不完美,也不美丽、高贵,亦不企求近似这些的一切,它完全不想模仿人!它完全不受我们的美学与道德上之判断的影响!它既没有任何自卫的本能,也没有其他的本能,甚至也不知道律则。

让我们留心,不要说大自然中自有律则,其中只有必然的事:没有发命令的人,没有遵从的人,也没有逾越的人。你知道,没有意图,就没有机会,因为只有在有意图构想的情况下,"机会"这个字才有意义。

让我们留心,不要说死与生相对。生只不过是死的一种,而且是非常少有的一种。

因此,让我们留心,不要认为这世界永远不断地在创造新的事物。并没有永久不灭的实体,物质正有如伊里亚特之神(the God of the Eleaties),是另一个误解。但是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以我们的留心与谨慎作一了结?所有这些上帝的阴影要到何时才不再遮蔽我们?我们要到何时才会有完全不被敬如神明的本性?何时才能以纯粹的、新近发现与挽回的本性,还我本来的面目?!

一一○、知识的起源

从来知识分子只是在制造错误,而有些错误经事实证明对于人类是有用的。他或者与那些错误采取一致的步调,或者承袭它们,以更进一步的成功为自己与后世子孙而奋斗。那些被遗留下来,并且几乎已成为人类的财产与绊脚石的信念,其错误的教条,诸如:有永久不朽的东西,有相等的东西;有物体、实体、肉体等,我们所见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只要是对我们有益的就是绝对好的。只有在最近,才有否认与怀疑这种观念的人应之而起;也只有在最近,真理使自身变成好象是知识的最弱形式。看起来,想要和真理一致仿佛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的有机组织体都被弄反了,所有其较高的功能、各种一般的感觉,以及对感觉的认知能力,均与其最初之具体且基本的错误(更甚者,那些观念)变成了据以断定通过纯粹逻辑的整个领域之"真"与"假"的知识标准。因此,概念的"力量"并不依其真实的程度,而端赖其古老的傅袭、具体的表现,以及生活的特色。

在生活与知识似乎将起冲突之处,绝不会有严重的争论,因为否认和怀疑一直被视为是疯狂的,例外的思想家,比如伊里亚特人(The Eleaties),他们则不顾这些,一直保持着与自然的错误相对的一面,并且相信使这些相对的东西存在是可能的:他们认为哲人是具有不活与普通性之直觉洞察力的人,由于对那种颠倒之知识的特殊能力,他们遂深信其同时也是生活的准则。为了肯定所有的一切,他们必须欺骗自己的一切:他们将不具人格的性质与不变的永恒性归于自己,误解了哲学上的个人之本性,否认在认知作用中刺激所能发挥的力量,并把理性看成是一种完全自由与自创性的活动;他们没有留意到,即使不用正确的方法,他们一样能自圆其说。纯真与怀疑论二者更一步的发展,终于造成这些人的难堪,而他们也不得不依赖原始的本能和凡有感情知觉的人都会犯的基本错误来生活与判断。

只要有两句格言都显得适合人生的地方,就会有更敏感的纯真与怀疑论产生,因为两者都能同时适应基本上的错误,所以对于生活应该采取怎样的功利态度便会时有争执;同时,也证明了新的格言虽然不见得有用,但至少也是无害的,就象是在一场纯粹娱乐的游戏中,双方各显其智性的反应罢了。人类的脑子里逐渐充满了这种看法与信念,于是在混乱之中乃导致权力的酝酿、贪图和斗争。为"真理"而奋斗,不仅是发自实事求是与享受喜悦的心,而且其中还羼有许多其他的动机,这个纯粹智性的追求,往往会变成是一种吸引、一种召唤、一种责任或一种荣誉——认知并追求真理,最后使得自身也成为众多要求中的一项要求。从这时起,不仅是信念,即连审察、否定、不信与反对也都形成了一种力量;一切附属于知识的"邪恶"本能均各归其位,并要求赋予认可、有益和尊崇的美名,最后乃以善的姿态呈现。

如此一来,知识乃成为生命自身的一部分,而生命则变成一种不断成长的力量,直到最后,认知作用便和那些原始、根本的错误发生相互冲突,同样的冲突也落在生命、权力,以及同一个人的身上。追求真理的动机和那些求生的错误在思考者的身上造成第一次的冲突(现在,这个动机也证明了本身将成为一种求生的力量),而和这冲突的重要性相形之下,其余的一切就显得不足轻重了。在这里,提出关于生命的最后一个问题,而首次的意图乃被迫要以尝试来回答这个问题。

敏感的真理究竟能具体化到什么程度呢?——这是问题,也是尝试。

一一一、逻辑的起源

逻辑是由人类脑中的何处产生的呢?无疑而且很不逻辑地,其范围起初必然极为广泛。然而却有无数的人(无论已死或未死),却都不象我们这样能够推论,虽然或许他们比我们接近事实!举例来说,就生存的可能性而言,那些因无法对食物和对他有危险的动物之间辨出"相似"之处,而推论得太慢或太过慎重的人,比起另一些在同样情况下却能立即看出其一致性的人,要显得渺小多了。

不过这种分辨相似和一致孰占优势的倾向——一种不合逻辑的倾向,由于没有一件东西本身是平等一致的,乃导致首先创造了逻辑的整个基础。如此一来(为了使物质的概念能够产生,一切便不可避免地投向逻辑,虽然以最严格的意义而言,根本就没有一物是真正与它有关的),经过长时间的进展之下,事物改变的过程必然会被忽略,而我们依然不得知其详。再者,那些对事物的看法并不正确的人,比那些看见每件事都"在变迁之中"的人要较占优势。就其本身看来,每一种在作结论时所表现之高度的慎重性,和每种怀疑的倾向,对于生命皆有极大的危险。

除非相反的倾向——即确定而非延缓的判断,以格外的努力来加以促成,否则人类便不可能存留。逻辑思想的过程以及现代头脑的推论和欲念的挣扎过程相符,而后者本身是非常不合逻辑的;我们通常只对挣扎的结果有所体验,现在其原始的机械性却已如此迅速而秘密地发生在我们身上。

一一二、因果

我们会说,那是一种"诠释",然而事实上,它只不过是我们对于较为古老的知识与科学的"描述"罢了;我们也只是描述得比较好一点——对于诠释,我们则做得和前人一样少。

我们发现,天真的人和古老文化的探索者,对于许多方面的自然递嬗只看到二点:"因"与"果"。我们赋予自然的运行一个完美的概念,但是对这概念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知识却付之阙如。眼前每个事件一连串的"因"可说是十分完全,而我们常断定必须以这个或那个为前导,乃是为了让别的因素能连接得上——不过,我们也并未因此而掌握到什么。奇怪的是,譬如说,每个化学变化的过程似乎是一项"奇迹"。就如同宇宙间万物的运行一样,没有人能"解释"那个引起反应的刺激。我们当如何解释呢?我们只是在玩弄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诸如线、面、体、原子以及可分割的时间和空间等。当我们初次赋予所有的事物以概念(我们的概念)时,又是如何使诠释成为可能呢?

我们可以将科学视为乃是要把一切可能的事物予以人性化,并从不断描述事物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学得更正确地描述自己。因和果,大概再也没有这样的二元性了;事实上,在我们眼前有一种连续,因它之故而孤立了一部分——正如同我们在观察一个运动时,常将它视为是许多孤立的片段一样。因此我们未曾确切地看到过它,而只是推论它。许多的"果"由于不连贯而将我们导入错误;但对我们而言,那也只是一个不连贯而已,而在那断裂的片刻,过程的大部分都被我们错过了。

理智可以看到因与果的相连贯,也可以看到事物的转变并非是依照我们的概念模式。事物自身任意地分崩离析,而将因果的概念置之一旁,并否定所有的制约。

一一三、有毒的学说

为了使科学的思考得以推展,我们必须将许多事物结合起来,并且各别地设计、练习与培养所有需要的力量!不管怎样,当它们被局限在科学思考范围内相互牵制时——(它们的作用有如毒药一般,譬如,怀疑的刺激、否定的刺激、等待的刺激、分解的刺激等。)——其孤立常能导致甚于当前的极为不同的影响。

人类的许多牺牲都为此刺激所犯的错误而奉献,以学得去了解它们的存在,并将之视为有如人体各具功能的器官一样!而我们离那观点仍极遥远:艺术家的力量和生命的智慧,须和科学的思考相合作,俾能造成一种更高的有机(器官功能)系统。而因为这系统,那些我们眼前所知的学者、医生、艺术家和立法者将显得令古人有憾!

一一四、道德的扩延

我们描绘一张新的图画——靠着过去的经验帮助,立刻便能目睹——总是要依靠我们的忠实和公正。道德的经验是唯一的经验,即使是在感官知觉的领域里。

一一五、四种错误

人是被错误教导出来的:第一,他总认为自己不够完美。第二,他赋予自身丰富的想象力。第三,他觉得在动物和大自然之间,自己是处在一种虚假的境况。第四,他不断建立并接受新的价值标准,俾使任何时候的人类之动机和行为均能显得十足的高尚与尊贵。若是我们忽略了这四种错误所促成的影响,就表示我们也忽略了人性、人情和"人的尊严"。

一一六、群体的直觉

当我们面对一项道德观念时,会发现一种价值观和人类的动机与行为发展的层次顺序,而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发展的层次顺序可以说明一个社会团体或群众对其各种需要的表达——在其利益关系上,何者居先、何者是第二、第三——亦是对于任何人之价值权威性的准绳。个人经由道德而被教导成为群体的一个机能,并且视其自身的价值仅只是一种效用。当一个社会团体和另一个社会团体的生存之道不一样的话,则其道德观念也就有所差别。至于不管将来群众、团体、社会以及国家等在基本上的转变如何,我们可预言的是,道德观念的歧异仍将存在。

道德观念乃是群体的直觉而深植于个人内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