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下最上川 第二节
码头面临国道,就如司机所说的,跟国铁古口站有一段距离。码头是用混凝土建造的,有点像衙门的大门。入口处竖立着一块写着“户泽渡船所”的大招牌,船票上也写着“乘船证”,在售票口的旁边,挂着“欢迎光临”和“可口可乐”的大招牌,给人以格格不入的感觉。
清水和征子夫妇下车后,便进入建筑物里面。距离下一班船开船的时间,还有三十分钟,所以尚无其他乘客登船。
建筑物里面,几乎都是礼品店,他们二人在最里面的一家喝茶、吃东西。
“听说红叶季节,是观光的最好时刻。”清水向送茶来的男服务生搭讪道。
“是的,那时候最热闹,不过,冬天搭船赏雪也不错。”对方说道。
据说冬天船内放置火盆,供乘客取暖。不一会儿功夫,因雪融化,水量大为增加。
“这时节,两岸的山中有熊出没。”
“熊?……”清水和征子互相望了一眼。
“昨天也有熊出现,我带着猎枪去追捕,可惜被那畜生逃掉了。”对方好像很兴奋地说道。
就在他们二人谈话之际,搭船的乘客纷纷来到。征子突然用手指,戳了一下清水的侧腹。
“什么事?”
“那两个人来了。”征子小声地说道。
仔细一看,在礼品店对面谈话的那两个男女,的确是那对新婚夫妇。
“啊!……”清水忍不住叫了出来。对方也好像注意到这边,男的更是一脸惊异的表情。
“奇怪,那个男的,怎么没有被警察拘留侦讯呢?”征子一脸不解的表情说道。
“因为他曾跟遇害的那个女人一起,出现在间歇温泉?”
“是的,他是最有嫌疑的人。”
“会不会他已经被查证过,跟那个事件无关?”
“会没有关系吗?”
由于征子越说越激动,声音也就变大了,清水连忙用手指压住嘴唇。
“马上就要开船了,想上厕所的乘客请赶快上,因为船上没有厕所。”清水听到广播后,马上前往建筑物旁边的厕所。
宽大的厕所里面,整整齐齐地排着小便器,显得非常壮观,由于乘客蜂拥而入,使得秩序有点混乱。
清水花了三千圆购买了两张船票,和征子一同走出建筑物,前往渡船所。
途中摆饰有写着“阿信之舟”的小船,看来那出电视剧,多半是在这里拍摄的。
玻璃纤维船已经在渡船所等候乘客。是一艘细长船,船顶是用乙烯合成树脂做成的。
那对新婚夫妇比他们二人早一步上船,乘客一共有八个。船上还放着火盆,但没有点燃。
六十二、三岁的船东和四十来岁的招待员也上了船。在引擎声中,船开始行驶了。最上川下行之旅就此开始。
最上川非常宽阔,可以看到在国道上行驶的车子。河水还很冰冷。
清水原本以为,船只会像在激流一样顚簸急行,没想到船行的不但平稳,还慢慢地行驶着。由于这附近一带,古时候是以船只输送货物,所以,应该不会像急流那样危险。
刚开始的时候,其他乘客一面眺望着两岸的风景,一面听招待员的解说和最上川的歌曲,只有清水很专心地,看着向招待员借来的报纸。
他关心的是,昨天的事件,不知道有什么进展?山形县版那一页,很详细地报导了那个事件,也刊出了快车“最上川一号”的照片。
他不但知道被害者名叫木下优子,也知道在列车接近酒田站时,才发现被害者已经死亡。
青木列车长做了如下的谈话:
那个乘客好像是一个人在鸣子上的列车,列车驶过新庄车站后,她不时用照相机拍摄窗外的风景,我也在古口附近被拍了一张照片,在列车快抵达酒田时,她竞然在座位上睡着了,我去叫她,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到底她是在什么时候死的,我一点也不知道。
山形县警察局立即在酒田警察署,成立了捜查本部,进行调查工作。
报上也刊登了警方的谈话。
根据警方的说法,被害者的手提袋,和列车长所说的那台照相机都没有被偷,只是车票不见了,由手提袋里面放有十二万圆的钱包没有被偷走来看,不像是强盗杀人,死者可能因私人恩怨,才遭遇的杀身之祸?
照相机里面的底片,已经送去冲洗了,对于这个事件的查证工作有无帮助,目前还不知道。
报上也很清楚地,刊登出被害者的照片,这张照片大概是社会人士或死者的家人提供的吧?
照片上的人所梳的发型也是旧式的。
清水把报纸放下来,注视着坐在船头的那对新婚夫妇:男的戴着浅色的墨镜;女的因为坐在男的对面,所以,无法很清楚地看到她的脸。男的大约二十七、八岁,鼻子很挺,是个很英俊的美男子。
可能跟新婚妻子谈笑,所以男的时时露出笑容。前天在间歇温泉,看到的那个男人的确是他。
可是,在间歇温泉跟他在一起的那个女人,并不是现在的新婚妻子,而是昨天在快车“最上川一号”上的被害者。
“莫非那个男人就是凶手?”清水刑警这么想道。
可是,在蜜月旅行途中,能否这么做,还是一大问题。
“啊!有人在向我们挥手呢。”征子这么说道,清水连忙把视线转向对岸。
河边有一座小屋,有一个老人向这艘船挥手。
“那个老先生独自一个人住在那里。”招待员说道。
对岸看不到电线,小屋的后面就是山丘。
“为什么那位老先生,要住在那里呢?”站在招待员旁边的一个四十来岁的观光客问道。
“没有电,当然也无法看电视,这种生活该有多乏味呀!……”招待员感慨地说,“他的家人和亲友,曾以‘一个人住在这里,一旦生病就惨了’的理由劝他回家,可是,那位老先生却说,他一个人住在这里感到很快乐,怎么样劝也不回去。”
“他的心情我了解。”那位四十来岁的观光客,若有所感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