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本书收录了我从一九九八年,至二〇〇八年十年间,断断续续发表的非系列短篇作品。(并无系列侦探法月纶太郎出场)。因今年正值我出道二十周年,所以,这本书就具有了过去十年间的单曲合集(附有特别奉送)的意味。

一九九六年的《泡沫崩溃》(集英社文库),一直是该路线仅有的作品集,而这次这本书,则包含了两大类作品——“异色作家短篇”风格的犯罪小说、和名侦探作品的仿作。虽然这本书同样是东拼西凑而成的短篇集,却和以悲壮姿态著称的《泡沫崩溃》,有着截然不同的情趣。

由于这本书里,全都是独立情节的作品,所以,并没有一贯的主题和思想。这使得作品比较直接地,展现出各自的特点,以及类似突发奇想的东西。而作品的倾向方面,则更多地融合了编辑编纂的《法月纶太郎本格推理作品选》(角川文库)和《只会写作的作家》(罗伯特·图伊著,河出书房新社〉的味道,读者若能将这两本书,与本书一并阅读,无疑将是一种更加美好的享受。

下面是一些对本书收录作品的若干评价。(个别地方涉及作品内容,尚未读过的读者,务必注意。)

《使用中》(《小说新潮》1998年6月号)

本作刊登于《小说新潮》的《侦探推理小说特辑·密室》,后又收录于新潮社的密室选集《大密室》。

这是一篇以史丹利·艾林的《抉择时刻》(收录于早川书房的《本店招牌菜》)为样本,创作的行话小说,没有采用密室类作品的正面进攻法。虽然其结尾部分,有些模仿艾林作品的风格,却不能称为纯粹的解谜推理小说。

密室中关入除被害人以外的第三者的状况,很早就在我的头脑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因为该作加入了有些偏题的材料,具有滑稽剧风格,因此,有些认真的读者,可能会皱起眉头吧。不过,它确实是我的满意之作。

《双杀》(《小说NON》1998年10月增刊号)

这是一篇“交换杀人”题材的犯罪小说。它描画出了一种“夫妻犯罪”题材的,古典体裁小说的王道样式。在杂志上刊登后,收录于祥伝社文库的原创选集《不透明的杀人》。

在同一年的一九九八年,我先后写下了法月纶太郎系列的《投水女人的勃鲁斯》和《现场实况转播》,因此,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个繁忙的工作之年。这部作品是我尝试加入益智游戏形式的倒叙推理技巧、进行各种摸索时期的作品。

《业余技艺》(《小说现代增刊·梅菲斯特》1999年9月号)

这部作品和《双杀》,同为“夫妻犯罪”题材的犯罪小说。在杂志上刊登后,收录于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编纂的体裁类别选集《前往案发现场》(KAPPA·NOVELS)。

虽然我是本着写一篇像罗伯特·布洛赫《最后的演技》(收录于早川书房的《血液冰冷地流淌》〉那样,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而动笔创作该篇的,但由于缺乏恐怖要素,所以,完全没有形成那样的氛围。作品整体充满杀气,只有最后的情节稍显诡异。与其说是黑色幽默,倒不如说是不落俗套比较贴切。

顺便一提,本作是用我自出道以来,一直使用了十年的文字处理机(Cano Word),所写的最后一篇小说。谢谢你,你已经完全尽力了。

《失窃的信》(《小说现代增刊·梅菲斯特》2003年5月号)

这是一篇根据Man In The Middle(中间人),针对迪菲·赫尔曼密钥交换(Diffie Hellman key Exchange)的密码方式的攻击顺序,改编创作的趣味性作品。在杂志上刊登后,收录于本格推理作家俱乐部编纂的选集《本格推理04》(讲谈社MOVELS)。

埃里克·伦罗特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死亡与罗盘》中登场的著名侦探,本作是其前传体裁的仿作。由于《死亡与罗盘》,是前面提到的《法月纶太郎本格推理小说选》的最后一篇,务请没有读过的读者,亲自欣赏那部原作。

作品中登场的阿根廷外交官赫尔巴·希奥·门迪内·哥罗博士,在博尔赫斯与盟友阿道弗·比奥·伊·卡萨·雷斯共著的《唐·伊·希德罗·帕罗蒂六大疑案》(岩波书店)中,是一个满口狂言、神出鬼没的人物。诺姆德·佩尔(准确地讲,应该是Nom du Pere)和阿伽尔玛夫人的名字,则来源于以《关于〈失窃的信〉的演讲》而闻名的,法国精神分析专家雅克·拉康的用语。

《缅怀》(《小说现代》2007年2月号)

这是投给《小说现代》的《微型小说大特辑》里的微型小说。这篇小说的灵感,来源于戴维德·埃里的《游艇俱乐部》(收录于晶文社的同名书目)。由于篇幅被牢牢限制在,五张四百字的稿纸内,因此,很难将结尾的微妙之处,尽力传达给读者。

《猫的巡礼》(《小说现代》2007年6月号)

同样是写给《小说现代》的《可爱宠物小说特辑》的作品,也可能是本书中最大的“异色之作”。

虽然我是怀着轻松的心态,接受的约稿,但由于该作的题材,有些远离自己坚守的范畴,因此,直到截稿日期,我始终因为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写,而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

“猫的巡礼”这一构想,最初是如何想出来的,连我自己也很难解释清楚。我只记得到了最后关头,自己奋笔疾书,认为参照特里·比森的《熊发现了火》(收录于河出书房新社的《两个珍妮特》),从现代的角度创作即可。委托我的编辑部,也一定不会想到,会收到这样一篇作品吧。

突然刊登了这样一篇,完全不是推理的故事,可能会有很多读者大惑不解。不过,我可以用广义的“奇妙风格”,来请求读者的原谅。顺便一提,我家其实真的养了一只名叫“美土路”的小猫,而且,上个月刚刚迎来了它的十岁生日,所以本作的内容,有四成左右是根据事实写的。

《四色问题》(《小说NON》2004年11月号)

这篇作品模仿的是都筑道夫氏的《退休刑警》系列。在杂志上刊登后,收录于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编纂的题材类别选集《名侦探的奇迹》(KAPPA NOVELS)之中。

代表日本安乐椅侦探的《退休刑警》系列,是我创作的模范,也是短篇益智作品的理想型之一。虽然法月纶太郎系列,也曾几次尝试过这种形式,但是,都筑道夫先生一周年忌日将近,于是我便突发奇想,试着写下了这篇仿作。

由于系列的最后一案《曾经的脸》,同样首次刊登在《小说NON》的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号,所以二者之间,或许有着某种联系吧。

字谜型死亡信息,令退休刑警回想起曾经的案件这一构思,模仿自系列后期的形式。虽然解决这个疑团,需要各类杂学的知识,但埃勒里·奎因晚年的微型小说中,也有同类构思。

《雇用幽灵的女人》(《CIALLO》2006年冬季号)本作品又是一部模仿之作,这次是模仿自都筑道夫的“醉汉侦探括特·加隆”系列,刊登于《CIALLO》的《三周年追悼特辑·都筑道夫的世界》。

关于本作,我想有必要加以说明。括特·加隆这个人物,并非都筑道夫先生原创,而是仿自艾德·麦可班恩以“卡特·加农”之名发表的通俗硬汉系列作品《醉汉侦探逛街》(早川推理文库)中的人物。由于在《MANHUNT》的日语版上,连载的卡特·加农系列大获好评,总编中田雅久氏便推荐译者都筑道夫写了仿作。

这部仿作系列,在都筑道夫以《错乱的时钟》(收录于光文社文库的《不要放过女人》),转向本格推理文坛的前一年,也就是一九六〇年写成。它成为翻译家淡路瑛一变身为真正作家都筑道夫的转型期作品。从立志创作模仿作品的契机的意义上讲,这部作品,也可称为推理作家都筑道夫的起点。

我想模仿这部仿作,进行创作的原因,是“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编纂的选集《我想成为推理作家·我的最佳推理小说·第六卷谜》(文艺春秋)中,将括特·加隆系列作品中的《黑扇舞女》,选为了“最喜欢的作家短篇”。因为这次选拔,我开始创作都筑道夫先生非常中意的情节,即密室中关入除被害人以外的第三者的情节。

虽然我曾写过一篇名为《〈犹大之窗〉与〈长方形的房间〉之间》的文章,解释过这种情况,但《雇用幽灵的女人》并非密室作品。

二〇〇五年七月,艾德·麦可班恩去世,因此本作包含追悼两位作家的含义。因为是仿作的仿作,关系显得非常复杂。硬要解释明白的话,则是情节具有卡特·加农之风,文章接近都筑道夫之感。文章的开头,仿照的不是原作《醉汉侦探逛街》,而是引自都筑氏的仿作《醉汉侦探》(新潮文库)。

《唯一正确的时钟》(《小说NON》2008年3月号)

题目自然模仿自都筑道夫先生的长篇小说《错乱的时钟》,写成第二人称现场实况类型主题的灵感,也来源于同一本书。本作与其说是都筑道夫作品的仿作,倒不如说是根据雷吉纳德·希尔的《逃脱路径》(收录于《法月纶太郎本格推理作品选》)的模式所创作。

在我看来,本作之所以存有一种罕见的迫切感,是因为,它是我在争分夺秒的情况下,匆匆写成的——和截稿日竞争。因为其内容和《头脑体操》一样,让人毫无头绪,所以,读者只需享受绞尽脑汁的思考过程就好。故事的结尾,有绝处逢生之感,这样的结局,是在都筑氏贡献出的思想的引导下写出来的。

作品中的引用部分,出自岩波少年文库版的《莫莫》(米歇尔·恩德著,大岛熏译〉。

《Two of Us》(《小说NON》1998年6月号)

本作本来是发表在京都大学推理研究会机关杂志《苍鸦城》第十期〈1984年)的《二人的失乐园》,后来刊登时更改了标题。(由于本作是我出道以前的习作,因而作品中侦探的名字和塑造有所不同。)在杂志上刊登后,又收录于祥伝社文库的原创选集《荒谬的杀人》。

虽然本作是我年轻时的不成熟作品,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为非系列短篇,但作为二十周年纪念的特别奉送,我还是决定,把这篇作品加入本书。

本作是《二的悲剧》(祥伝社文库〉原型的演示版。就像海伦·麦克洛伊的分身小说《黑暗镜中》(早川推理文库〉和《宛如照镜》(收录于晶文社的《唱歌的钻石》)那样,虽然主干情节相同,但是,在对推理处理的层面上截然不同。短篇版本的编排,将重点放在了清晰的图解提示上,因此在我的周围,喜欢短篇版的呼声,远比长篇版更加强烈。

原题“二人的失乐园”,源自布朗·梅格兹的《九人的失乐园》(早川书房),拟定者是学生时代的我孙子武丸。后来刊登时,考虑到“失乐园”一词,可能会招来奇怪的误解,又因为它与我创作《二的悲剧》时,上映的电影名称很像,就改成了现在这个标题。

“Two Of Us”这个标题,对我来说,包含着两位表兄弟合用的名字“埃勒里·奎因”的含义。而本作的编排,也是根据奎因遗作《美好的秘密找》(早川推理文库〉演变而成。

收录进本书时,我对原文作了最低限度的修改。

在本书编纂过程中,得到了祥伝社H氏的大力帮助。这是我们自《二的悲剧》以来,时隔十四年的再次合作。时间真的过去了很久。

另外,在此向欣然允诺,将我的短篇作品,在杂志上刊载的新潮社《小说新潮》、讲谈社《梅菲斯特》和《小说现代》及光文社《GIALLO》各编辑部的深情厚谊,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法月纶太郎

二〇〇八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