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秦岭的忠诚 第五章 裴绪

“徐督军,这几日询问可真是辛苦你了。”裴绪的语调很轻松,在月光下他的脸轮廓分明。

徐永绷紧了脸色,谨慎地问道:“……呃,大人这么晚把我找出来,不知有什么事?”

“呵呵,为皇帝陛下尽忠的时候到了。”

“哪位皇帝陛下?”徐永问。听到这个反问,裴绪的眼神闪过一丝诡秘,他没说话,只是指了指北方。徐永将双手笼在袖子里,将脖子缩了缩,好像受不了山中夜里的寒冷。

裴绪继续说道:“虽然暂时他们没有追究,但荀诩绝不会放弃关于烛龙身份的追查,他根本不信任你。早晚有一天他们会设下圈套诱你说出真相——事实上,今天询问结束后,我已经听到他与杜弼在策划相关事宜……”

“裴大人……”徐永慢吞吞地说道,“您的话里,我只赞同其中的一句。”

“唔?”

“荀诩荀大人他根本不信任我。”徐永抬起头,言辞里带着沉痛与恼怒。

裴绪走近他一步,说:“不错,你对他只是一个装满了财宝的木箱。当他取光箱子里的财宝,就会把箱子弃之如履。我与他共事这么多年,知道得很清楚。”

听到这里,徐永居然笑了,笑容稍现即逝,然后他对裴绪冷冷说道:“你根本不是烛龙。”说完这一句,徐永后退几步退到院子当中,纵声高叫道:“荀大人、杜大人,你们的把戏究竟要玩到何时?”

他的声音实在突然,一下子把围墙边老槐树上的几只乌鸦惊起,拍打着翅膀哑哑地飞向夜空。

过了一小会儿,开始有人从各个方向走出来,其中最为醒目的两个人正是荀诩和杜弼,他们在这里已经潜伏多时了。

“荀从事,我尊重你的幽默感,但这个笑话实在很拙劣。”徐永盯着荀诩冷冷地说,后者的表情很难说得上来是尴尬还是沮丧。

“其实……唔……这可不是笑话。”

“那么更糟。”

杜弼走过去,想要说些什么。徐永伤心地摇了摇头,冲他伸出手掌作了一个阻止的手势:“辅国,不必说了,你们什么都不必说了。”

这时候荀诩提着一个灯笼慢悠悠地站到徐永面前,他用灯笼晃了晃徐永的脸,说:“我们自然什么都不必说,需要说些什么的是你啊,徐督军。”

徐永的脸色在灯笼照拂下愈加阴沉起来:“你们如此对待流亡者,岂不叫天下之人都寒心。”

“我们相信徐督军你的诚意,也感激你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不过你显然对我们有所隐瞒。而坦诚是我们双方都该具备的美德,对不对?”荀诩说。

“我隐瞒了什么?”

“烛龙,这很明显。”

“我已经反复重申过多少次了,我不知道。”徐永恼怒地一指裴绪,“即使你们用这么拙劣的手段来试探……”

话说到一半,他的怒火突然在半空中止,整个人僵在那里不动。荀诩唇边露出一抹计谋得逞的微笑:“然后呢,徐督军?”

徐永的怒火变成了窘迫,他涨红了脸,嘴唇嗫嚅着说不出话来。荀诩把灯笼交给身旁的人,和颜悦色地说道:“我承认我们的计谋很拙劣,不过既然你宣称从来没听过烛龙的事,又是因何判断裴绪他不是烛龙呢?”

“那是因为他才二十多岁,烛龙在蜀汉身居高位,不可能这么年轻!”徐永还在试图辩解。

荀诩礼貌地提醒了一句:“是大汉,不是蜀汉。”

意识到自己失言的徐永面色一红,急忙改口道:“对,对,是大汉。”

“呵呵,我们继续,你又是怎么知道烛龙在我大汉身居高位?”

“我是在你们的询问过程中听到的。”徐永感觉总算抓到一根稻草。

“这就奇怪了。”荀诩从身边的布袋中取出厚厚的一叠纸来,在手里扬了扬,“这里是这几天的询问全记录,您可以找找看,我们没有一个字提到‘烛龙’在南郑是否身居高位。如果你对烛龙全无了解的话,你从询问记录里只能知道到有这么一个间谍存在,不可能知道细节——除非你早就知道烛龙。”

“可,可是如果我知道烛龙是谁,从接到纸条的时候我就会识破你们的圈套了……”徐永撇了一眼裴绪,结结巴巴地小声说。杜弼注意到他在宽大袍袖外面的手在微微颤抖着,仿佛深秋瑟瑟发抖的枯叶。

于是他走到徐永身边,替他披上了一件外袍,宽和地说道:“我们相信你确实不在烛龙这条线上工作;但我们也确信,你肯定知道关于他的一些事情。你不想说,是什么顾虑吧?”

徐永终于穷途末路,他垂下头来,艰难地长叹出一口气,双手惶惑不安地交错在一起:“是的,我确实知道一些关于烛龙的事,但是我不清楚他的真面目。我害怕如果轻易说出来,会被他灭口……谁知道他是不是你们其中的一个。”说完他警惕地扫视了一眼在场的人。

“这你放心,在青龙山上的人全部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而且我们会严加保护你的。”荀诩抬头看了看天色,“好了,时候也差不多了,大家早点回去歇息。等到天亮我们再来讨论这件事。”他看了一眼徐永,又补充道:“裴绪,你和阿社尔去徐督军的屋子里保护他的安全,另外指示伙房,从今天起所有的餐饮检查级别要提高一级。”

于是南墙下短暂的喧嚣又再度恢复成安静,一直到太阳再度升起自东方,时间进入到建兴九年的三月十五日。

因为昨天晚上的折腾,今天的询问工作推迟了一个时辰。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歌姬和薄纱后的乐班全部都被撤掉了;案几上的酒肉也被搬走,取而代之的是一杯清水;原本花花绿绿的装潢能拆得也都被拆下来,留下的都是灰白色墙壁、窗棱与柱子。

这是特意为了增加徐永的危机感而安排的,目的是让他了解靖安司已经开始不信任他,如果继续不合作的话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用阴辑的话说,一张一驰是文武之道,现在该到了张的时候了。

今天负责询问的人除了荀诩、杜弼还有裴绪。昨天的计划出自他的手笔,荀诩觉得可以让他继续参与审讯,效果会更好。

徐永进来的时候,和以前轻松的表情大不一样;他每走一步都颤巍巍的,不时还谨慎地抬起眼睛朝坐成一排的三个人看过来,舌头不停地舔着嘴唇。

“坐下吧。”荀诩威严地说,故意略掉了“请”字。这一次没给徐永提供茵毯,只有一张小胡床,款式和荀诩参加评议会时候的一样。徐永忙不迭地坐下去,调整了一下不太习惯的坐姿,然后将前面的那杯水端起来一饮而尽。护送他过来的阿社尔从外面把门关上。

“徐督军昨天睡得还好么?”这是一个明知故问的问题。

昨晚被识破说了谎话的徐永只能胆怯地回答:“还好,还好。”

“很好,那我们开始吧。”荀诩用嘴润了润手里凝结在一起的毛笔尖,“关于烛龙,你了解多少?”

徐永拿起空杯子,恳求似的说:“能不能先给我加些水?”裴绪用手指点了点案面,毫不客气地拒绝了:“等谈完这问题,我们会给你加水的。”徐永只能悻悻地把杯子搁回去,不甘心地用手指来回摩擦了一下干燥的嘴唇。

“关于烛龙,你了解多少?”杜弼又将荀诩的问题重复了一遍。

徐永再犹豫了两三次以后,终于开始慢慢地交待出来:他第一次接触到“烛龙”这个名字是在太和元年(裴绪立刻纠正他说是汉建兴五年)的邺城。当时他被要求随同间军司马杨伟参与一场面试,面试的内容是对另外一名有望升任间军司马的官员进行考核。

曹魏的情报机构与蜀汉、吴两国不同。相比起蜀汉的司闻曹和吴国的秘府,曹魏并没有一个专事情报工作的统一结构,其情报职能由中书省直辖的数名间军司马负责。每一位间军司马都有自己的幕僚群和负责的特定地区,彼此独立不统属。可以说每一位间军司马就是一个流动的小型情报局。比如杨伟就是邺城及周边地区情报工作的间军司马,他拥有包括徐永在内的二十几名幕僚。

这一次被考核的官员是一位年轻人,他是郭淮将军的族侄,名字叫郭刚。郭刚申请的是雍凉地区的间军司马之职。间军司马虽然官秩不是很高,但权力很大,以前从来没有让这么一位年轻人但当过,因此无论是杨伟还是徐永都心存疑惑。在面试过程中,杨伟问郭刚对于陇西的情报工作有什么想法,郭刚用一种直言不讳的尖刻态度批评了朝廷在西北地区防务上的漫不经心,说这一地区迟早会成为蜀汉觊觎的目标,必须未雨绸缪,他已经为此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然后郭刚递呈了一份绝密的工作列表给杨伟。恪于权限,徐永只看到了这份列表的标题,他注意到在一长列项目之间,有一条用朱色标记,名字叫“蜀汉烛龙项目进度及预估价值”。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烛龙这个名字。徐永猜测这可能是一名间谍,并同时为郭刚的大胆而惊讶。他居然在未报经中书省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发展间谍,而且连代号也不按照曹魏惯例起名。这背后或许有郭淮的支持。

出于被刺痛的自尊心,杨伟在面试后否定了郭刚的申请。他认为应当将注意力和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东南一带,至于蜀汉,自从刘备去世以后西北地区就不具威胁了。朝廷的大部分官员都赞同这一观点,于是在雍凉地区设立间军司马的事就被搁置了。

徐永和一名同事在太和元年的四月曾经短暂地被调去过长安,目的是协助夏侯懋将军在长安建立起一套内务控制网络。在长安工作期间,徐永注意到有一条蜀汉内部的情报管道不断向魏国输送情报,中继站就设在长安,而且主管的长官就是夏侯懋。出于纪律,他没有做深入调查,后来还是夏侯懋在一次闲谈中透露这一条管道的另外一端正是烛龙。(荀诩听到这里,不禁微微点了下头,在记录上划了一个醒目的勾。徐永的这段话可以被吴国情报官员薛莹的遭遇所证实。薛莹在魏太和元年出使邺城的时候,也从夏侯懋口中得知了烛龙的存在,与徐永的话完全一致。)

然而烛龙在这一阶段一直不被重视,只属于乙级内线,曹魏对它的态度可以用“聊胜于无”来形容。徐永回忆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国震惊于蜀汉突然的军事威胁,这才意识到西北防务的重要性;第一次战争刚一结束,郭刚就立刻被拔擢为间军司马,负责整个雍凉地区的情报工作,而烛龙则一跃成为头号重要的情报来源。

不过负责烛龙这条线的人一直是郭刚,郭刚的直属上司就是中书监刘放,因此保密程度极高。别说徐永,就连他的上司杨伟都无从得知烛龙的真实身份。

“其他的事情呢?你还能回忆起什么?”荀诩急切地问,目前关于烛龙的情报虽然略微丰富些,但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徐永沉思了一会儿,再度犹豫地开口道:“在我来大汉的前四个月,郭刚曾经发函给杨伟,要求借调邓先的关系给他。”

荀诩迅速和杜弼、裴绪交换了一下视线,裴绪问道:“能详细谈谈这件事吗?”

“好,好,不过这全都是我的推测了。你们知道,邓先是江陵地区间军司马几年前在江州发展的内线,后来邓先随同李严来到汉中,江陵和他的联系开始变得困难。因此郭刚希望能将这条线也并入他的工作范围,毕竟陇西与汉中的联系要相对紧密。”

裴绪俯过头悄声对荀诩和杜弼说:“他说的是实情。根据李都护提供的档案,军谋司判断邓先早在江州任职的时候已经涉嫌泄露机密。”荀诩点了点头,亲自起身给徐永续上一杯水,然后示意他继续说。

“郭刚发给杨伟的函件我看到了,里面提到邓先在汉中可以得到当地协助,这将在疏浚子庆的工程中起到更大作用。我想这个‘当地协助’指的就是烛龙。”

“疏浚子庆?”荀诩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疏浚是曹魏的情报术语,意为针对敌方高级官员的拉拢。”杜弼沉着脸说,他若有所思。裴绪随即补充道:“我想起来了,‘子庆’应该是孟达的字。”

“孟达早在建兴六年就死了……这里的疏浚显然不是指他。”荀诩也觉察到了其中的一丝异味,他追问徐永,“那封信中还说了什么?”

“唔……我记得郭刚还提过,李严到达汉中以后,蜀汉整个官僚机构进行了调整,其结果是向着疏浚工程有利的一面发展,这会让当地协助更加有效率。”徐永说完以后,将杯子里的水再度一饮而尽,似是想起来了什么,瞪大眼睛道:“你们应该已经抓到邓先了吧,可以直接去问他啊。”

荀诩无奈地放下毛笔:“邓先已经在被捕后不久自尽了。”

“噢,原来是这样,那太遗憾了。”徐永的表情也随即灰暗下去,“但我说得确实都是真的,除此以外我确实不知道别的了。”

询问到此结束,阿社尔走进门来把徐永带回到他的卧室。

徐永走了以后,留在屋子里的三个人谁也没有说话,面色铁青。他们都精于情报工作,都从徐永这些模糊不清的证言里嗅出一丝危险的味道。

孟达孟子庆是蜀汉初期的一名将领,以反复无常而广为人知;他曾经背蜀降魏,然后又意图背魏投蜀汉,结果叛变前夕被司马懿杀死。郭刚以他的字来命名“疏浚”工程,显然是暗有所指。众所周知,孟达在蜀汉高层有一位最为亲密的朋友,就是李平。

军谋司的报告也指出——虽然其中可能掺杂着冯膺的偏见——如果没有拥有更高权限者的默许或者疏失,很难相信邓先会泄漏这么多的情报而不被发觉。邓先的直属上司,就是李平。

李平到达汉中的时间和郭刚接手邓先与“疏浚”工程的时间几乎一致,这几乎不可能是一个巧合。至于李平本身,他对于诸葛亮的不满也早已经流于表面,大小官员都心知肚明,动机很充分。

种种迹象都指向李平,他很有可能就是那个正在接受“疏浚”的高级将领。荀诩心中有数,诸葛丞相早已经提醒过他这一点——实际上荀诩被调回汉中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防范李平。

“那么,还是老问题,究竟谁是烛龙?”

杜弼首先开了腔:“从徐永最后的供词来看,烛龙在李严到达汉中后被调整到了一个更加有利于‘疏浚’的位置。我想烛龙现在的职务一定与李平联系密切,这是一条线索,我们应该从这方面入手去查一查……你们两个怎么了?”

杜弼只顾阐发自己的看法,没注意裴绪和荀诩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了。其实他的看法也是荀诩和裴绪此时脑海中所想的,但杜弼并不了解荀诩的人际关系,他不知道这一推测会把荀诩的两名好友推上嫌疑名单的首位。

狐忠和成蕃。

他们两个人在李平到达汉中后分别担任他的参军与督军,完全符合这个条件。

荀诩心绪烦乱地搓动手指,仿佛想要把这些东西在指缝里挤碎。他从事内务工作已有数年,期间逮捕了无数人,但自己的好友变成嫌疑犯还是第一次。他忽然想起自己前任的一句话:“在靖安司眼中,只有敌人和伪装成自己人的敌人”,不禁有些心慌意乱。

这间屋子里他的级别最高,裴绪和杜弼都一言不发地看着他,等他发表自己的看法。荀诩犹豫再三,最终艰难地下了一个结论:

“这件事牵涉到高级官员,不能只偏听徐永的一面之辞。无论是李平还是烛龙,都得谨慎对待。”

杜弼对荀诩的反应有些惊讶,这种论调与他一贯行动派的风格不符合。杜弼提醒这位有点心不在焉的靖安司主管:“……可是,如果不尽快行动的话,恐怕会贻误时机。邓先的死可能会进一步刺激到李都护,让他接受烛龙的‘疏浚’,到那时候……”

接下来的话杜弼没有说下去,蜀汉丞相的副手叛逃,其严重性不需要他来提醒。

“我会提请诸葛丞相,看他们如何裁处;李都护的地位太高了,无论这一次‘疏浚’是真是假,都势必会引发大乱子……”

荀诩干巴巴地驳回了杜弼的请求,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裴绪见状,把杜弼拉到一旁小声说了几句,杜弼听了先是一愣,然后会意地点了点头;他放慢脚步走到荀诩跟前,双臂撑在案几上,用混杂着严厉与信赖的眼神看着他,一字一顿地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荀从事,但我也相信你能秉公处理。”

“我知道。”

这是荀诩此时唯一能想到的回答。

就在靖安司的三个人处于惶惑不安的心情中时,距离他们十几里以外的南郑城外却是一片肃然景象。

大约两千名中虎步兵营士兵与三百名青羌骑兵整齐地分列在南郑北门前的衢道两侧,盔明甲亮。第一排的士兵将牛皮木盾贴在腹部右侧,底部触地,与左右的盾牌边缘相接,形成两条连绵不断的灰黄盾墙;在他们身后,弩兵们将卸掉箭头的空膛“元戎”弩直立朝上,双手环抱;再后面则是刀兵与戟兵,一面写着“汉”字的金边大纛在队伍最前头迎风飘扬。

这么多士兵肃立于此,却是悄无声息,整个城外只能听见大纛翻卷的呼呼声,气氛凝重,似乎酝酿着杀机与战意。细心的人可以发现,这俨然是一副即将开拔的态势,但却少了仪幡、司戈鼎以及祭案等出征仪式必要的器具,甚至连香烛都没有预备。

忽然,一声嘹亮的鼓响自城头传来,两侧队伍仿佛受到激励似的同时扬起号角,两扇厚重的城门随即隆隆地缓慢开启。诸葛丞相、中都护李平和丞相府的其他几名重要官员从城内步行而出。除了诸葛亮以外,其他官员的朝服都穿得不甚整齐,许多人还带着惊讶的表情,似乎对这一次出征完全没有准备。

一辆几乎没有经过装饰的双辕马车开到了诸位官员身边,车夫一拉缰绳,两匹辕马乖巧地停住了脚步,丝毫不忙乱。诸葛亮来到马车边,拍了拍车边的枣木扶手,紧紧抿住嘴唇,神情肃然。数缕遮掩不住的银丝从头顶的罗巾下披下来,给这位老人增添了几分憔悴。

“丞相……”李平走上前一步,先正了正自己的冠子,然后代表他身后的官员问道:“您为何突然决定提前出兵?按预定计划,不是四月初方才正式出发吗?”

诸葛亮接过旁边侍卫递过来的鹤氅,一边披在身上一边从容回答:“曹魏大将军曹真刚刚在几天以前病死,魏国军方必然会产生一段时间的混乱,机不可失啊。”

“那丞相也该多等几日,现在粮草的运输调配计划还没做完,从汉中到祁山沿途的补给站也没齐备。”

“呵呵,这一次木牛流马已经列装部队,差额很快就可以补齐;何况以正方你的统筹能力,我相信补给不会出问题的。”诸葛亮淡淡一笑。

李平连忙垂下头,连称“谬赞谬赞”,然后又不甘心似的抬起头来:“即便如此,丞相您也决定的委实太急了。我们这些后勤官员今天早上才接到通知,连出征仪式的诸项祭器都没准备好……”他的语气里含有稀薄但十分清晰的不满;好歹他也是堂堂一位中都护,汉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第二号人物,现在居然在大军出征的当天早上才接到消息。李平感觉自己又被忽视了,方方正正的脸膛有些涨红。

诸葛亮似乎并没觉察到李平的神情变化,只是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军情要紧,早行一步,制得先机,仪式什么的能省则省吧。”

“丞相,可您总该跟我……”李平忍不住提高了声调。

这时诸葛亮打断他的抱怨:“正方,总之补给之事还请多劳烦心,我走以后。南郑和汉中就交给你了。”说完这些,他抬腿登上马车,探出半个身子来,冲车外的官员们一抱拳,朗声说道:

“诸位,大军在前,后方之事,就全托付给你们与李都护了。”

“定不辜负丞相与皇帝陛下所托!”在场的官员一起躬身而拜,齐声说道。为首的李平率先鞠躬,却没吭声,只是敷衍了事地挪了挪嘴唇;没人看到他弯下腰时候的表情是如何,只是他的一双大手紧紧抓着长袍两侧的下摆,似乎要把它们攥碎一样。

诸葛亮满意地扇了扇那把从来不离手的鹅毛扇,回身坐进车中。两名士卒飞快地跑去城前,拔下大纛,把它插到马车的后面,用铁籀固定好。等到这一切准备停当以后,城头又是一声鼓响,载着诸葛亮的马车缓缓调转了方向,随后车夫一声清脆的鞭响响彻半空,两匹骏马放开四足,马车朝着衢道的北方飞驰而去,十几骑护卫紧紧尾随车后。

诸葛亮离开以后,两侧队伍中的中层军官们纷纷上马,飞驰到自己部下的方阵前喝令开拔。号角声此起彼伏,南郑城前的中虎步兵营就踏着这种特有的节奏,开始一队一队井然有序地迈上衢道,顺着丞相座车消失的方向开去。

在更远的地方,驻扎在南山、汉城等地的汉军主力军团也在魏延、高翔、吴班等人的率领下向着预定的集结地域前进。将近十万的蜀汉军团迅速且有效率地汇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一道锋芒毕露的剑头,直直指向绵延秦岭的西段,曹魏陇西防线的核心要塞——祁山。

蜀汉第四次北伐就以这样突然的前奏正式拉开帷幕,时为建兴九年三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