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硝烟正浓鏖战急(亚洲、太平洋战场) 10.缅甸被占领

中国远征军入缅

缅甸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地处东南亚,毗邻中国的西南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企图占领缅甸,切断美英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滇缅公路,迫使中国屈服;并伺机进军印度,促其脱离英联邦,以保障东南亚地区日军翼侧的安全。当时英国由于受到法西斯德国的攻击,自顾不暇,无力在缅甸投入更多力量以进行有效防备和抵抗日本的进攻。

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1942年初,日本占领马来亚后,组成由饭田祥二郎中将任司令官的第15军,指挥4个师团(第18、31、33、56师团)入侵缅甸。

这次战役于1月20日从泰国领土发起。日军第56、33师团由泰国分别向缅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发动进攻,英军曾企图将敌人阻止在萨尔温江、比林和锡当河地区,但未成功。1月31日,日军占领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区。2月11日日军强渡萨尔温江,随后突破英军比林河防线,2月23日夺占锡当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突破锡当河防线。日军在勃固附近粉碎英第7装甲旅的反击,迫使英印军3000余人撤往同古。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组建远征军(辖第5、第6、第66军,共10万余人)入缅作战。3月6日,中国远征军第5军先遣第200师抵达同古接防。两天后,日军占领仰光。此时,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奉命入缅指挥中国远征军。

缅甸失陷

3月17日,日军再度发起攻势,分两路进军,一路沿伊洛瓦底江北上,一路沿曼德勒大道推进,迫使英军后撤。中国远征军第200师与日军在缅甸同古展开激战。日军在拥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包围了同古,迫使中国远征军突围。不过,中国远征军在孙立人等将军的指挥下,在缅甸多次击败日军进攻,拖住了日军兵力。孙立人将军以一个师的兵力驰援被围于仁安羌以北的英缅军,救出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勋爵以下7000余人。不久,中英两国军队预定在曼德勒筹划会战,但日军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并迂回至中国军队背后。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导致联合作战失利,远征军被迫后退。在日军的不断打击下,英军一路溃败,最后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国军队与后方联系的要点腊戍被日军占领。5月1日,日军进占缅甸旧都曼德勒。中国远征军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两路分兵撤回中国境内。

最终缅甸失陷,滇缅公路被切断,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10万中国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率部突围时牺牲。至5月下旬,日军占领缅甸,并侵占了中国云南省的腾冲、龙陵等城市在内的部分地区。5月底,幸存的英军大部撤至印度境内的英帕尔城区。英军在翻越山岭前,丢弃了所有的武器,饶是这样轻装撤退,最终到达印度的也仅1.2万人,只占参加缅甸战役英军的三分之一左右。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第38师残部也抵达英帕尔。

善意相待侵略者

为了彻底击溃英军,并防止英国海军可能参加作战而影响缅甸战役的结局,日本海军对在锡兰(科伦坡和亭可马里,锡兰即今斯里兰卡)的英国海军基地实施了突击,迫使英国海军退驻马尔代夫群岛海域。

日军之所以能在缅甸速胜,除了采用迂回、包围和果断突入敌后的战术,同时战斗行动比英军远为机动灵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缅甸百姓曾经相信,借助日本人可以结束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城市为缅甸独立军派出的队伍所占据,这些地方建立的政权机构,对入侵的日军部队均善意相待。但是,缅甸独立军的领导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诈和虚伪。不过,要扑灭对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要使怒火转向日军,已很困难,这需要时间。

占领缅甸后,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