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济南概况

位置沿革

位置: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山地的北缘,黄河南岸。北纬36°14‘~37°04’,东经116°30‘~117°44’。东邻淄博,南依莱芜、泰安、肥城,西靠平阴,东北与邹平接壤,西北与济阳、齐河隔河相望。总面积4,875平方公里,市区范围东至韩仓,西至玉符河,南至石房峪,北至黄河(含鹊山),东西约33公里,南北约18公里,面积483平方公里。

山东省议会位于原贡院旧址,清末,取消科考,兴办教育,将贡院原为科考考生准备的近9000间号舍全部拆除,利用贡院原新号舍地皮,盖起仿英国议会大厦形式的山东省咨议局。建筑为穹隆顶,两层,内设木制连椅多排。民国后改称山东省议会,国民党时期改为省党部。当年因议员们毫无实权,只能像鸟一样天天在里面瞎嚷嚷。而其圆形建筑的外观像鸟笼,济南人又称议会建筑为“大鸟笼子”。

沿革:商古谭国地。西周至战国,属齐国。秦代,属济北郡。西汉置济南郡,属青州,是“济南”地名的最早记载。“济南”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十六年)置济南国。公元前154年复为郡,治所东平陵(今章丘平陵城东北)。西晋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前后)郡治移至历城(今济南旧城里)。其后,历北朝、隋、唐,置郡置州,多有更替。北宋时为齐州,1116年(政和六年)为济南府。元改设济南路。明代复置为府。1368年(洪武元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洪武九年移省治于此。清相沿未改。民国二年,府废,全省置四道,济南属岱北道,并为道治。1914年5月,岱北道改称济南道,下辖27县。1927年全省分为十一道,济南属济南道。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和城外商埠及其四郊,设为济南市。

自然条件

地形:地处泰沂山区北缘与华北平原南缘的接境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处黄河及小清河之间,届黄河冲积平原,海拔由西向东自36米逐渐降至12米,中部山前平原,处于小清河南岸至南部山区的北缘,地势南高北低,海拔30米~100米,地面坡度6°~8°左右,有200米以下的小山分布其间;南部丘陵山区,西起长清,东至章丘,其间群山起伏,高度一般在300水~900米,比高在200米~500米之间。全市山地和丘陵面积为2,7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平原1,974平方公里,占40.5%,水面122平方公里,占2.5%。

山脉:境内山脉属泰山山脉北支,自西向东绵延百余公里的山脊线(分水岭),为本区的最高处。主要有黄巢寨(629米),摩天岭(989米),长城岭(869米),梯子山(976米),曹曹峪顶(603米),九顶山(833米)。分水岭以北,西端有马山(512米),穆格寨(527米),灵岩山(684米)等南北纵向山脉;中部有天马顶(884米),黑山寨(780米),康王顶(535米),兴隆山(528米)等西东横向山脉,东部长白山为南北纵向山,最高处为沫湖顶(826米),并有400~600米的山峰多座。市区北部平原上,偶有孤山突起,较著名的有鹊山、华山,标山、药山等。其高度一般在几十米左右,最高为华山(197米)。济南胜景“齐烟九点”,即指这些孤山而言。

河流: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个水系。黄河自长清县入境,经郊区、历城,章丘,沿本区北部边界,流向邹平,境内全长134公里。主要支流有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等。小清河发源于济南的泉群,东向流经历城、章丘、邹平,由寿光县羊角沟入海,全长约240公里,流经本区长度76公里,境内主要支流为绣江河。

湖泊: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北,水面0.46平方公里,主要由泉水汇集而成,为济南主要风景区。白云湖,处章丘北部,面积17.4平方公里,水面积7.5平方公里,芽庄湖,处于章丘东北部,面积5.38平方公里。

商业:济南向为商贾荟萃之地。清末开埠后,逐步发展成为华北地区重要商业城市,为鲁、豫、晋三省货物集散地。解放前夕,物价飞涨,市场凋敞,民族商业不振。解放后,济南商业恢复发展很快,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步建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业服务业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指导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景象。

土特产品:济南莲藕,产于郊区北园和沿黄一带,分红莲和白莲两种,其中白莲藕品质最好,食之清香甜脆。明湖蒲莱,为著名水生蔬菜,有青皮、红皮两种,质地鲜嫩,味道清馨,“奶汤蒲菜”、“锅煽蒲菜”为济南名吃。黄河鲤鱼,为众多鲤鱼品种中之上乘,济南“糖醋鲤鱼”,外焦里嫩,鲜美可口,是北方名菜。刺绣,已有80余年的历史,以丝绣,发绣著名,造形生动、逼真,层次分明,享誉中外,特别是以乌发为丝仿中国水墨画绣织的发绣,更是别具风格。羽毛画,利用各种羽毛的天然色泽拼剪粘贴而成。其中的山水画,把中国水墨画和水彩画溶为一体,自然,逼真,立体感强;面塑,济南面塑艺术始于近代。六十年代以后,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取国外的浮雕透视法,创造出一种浮雕面塑,造型生动传神,色彩艳而不俗,乡土气息浓郁,深受国内外欢迎。

文化事业

教育:1983年与1949年相比,小学由1,050处增加到2,223处,在校生由10 5万人增,加到35 8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7 89%,中学由18处增加到360处,在校生由1 1万人增加到16 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由2处加到35处,在校生由0 2万人增加到1 3万人,大专院校由6处增加到13处,在校生由0 3万人增加到1 9万人。近年来,各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93年在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职业大学学习的9,139人。中等教育改革也在积极进行,1983年职业中学,职业班的在校生7,667人。幼儿教育也有较大发展,1983年幼儿园250个,幼儿班2,469个,在园幼儿5 9万人。

文化艺术:2001年计有文化、艺术馆、站98处,影剧院25个,电影放映单位113个,各种专业艺术团体16个,工人文化宫2个,博物馆2个,省、市级公共图书馆2个,基层图书馆、室2,000多个,1983年,出版各种图书829种,印行31,168万册;各类杂志37种,总印数为2,478万册,报纸13种,共印32,245万份,各类书店、图书代销点100处,售书2,025万册。

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济南市吕剧团在继承和发展吕剧艺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该团演出的《借年》、《闹房》,《小姑贤》、《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优秀剧目脍炙~口。近年来,该团又创作了一批题材各异的现代剧目,其中《爱》在全省获奖 《清水店》在全国获奖。

济南是曲艺之乡,素有“曲山艺海”之称,主要曲艺形式有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山东评书等。曾涌现出谢大玉、邓九如、傅泰臣等全国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

济南的杂技艺术不断发展。市杂技团1982年和1983年先后赴日本、美国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在1984年全国杂技比赛中,《蹬板凳》获银质奖。

济南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流传广,至今有十几种在济南城郊流行。如旱船,四蟹灯、龙灯、高跷、彩船、竹马灯、花瓶、武八仙,仙鹤灯、猫蝶富贵、坐轿,七巧图等,内容丰富,技艺高超,深受群众欢迎。

重大事件

创办机器局:1875年(清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奏准在泺口附近创办山东机器局,设备由国外进口。经两年筹建,于1877年正式投产。1879年生产火药13 8万确,子弹10万粒。这是济南最早出现的近代工业。

济南开埠:1904年(光绪三十年)5月,北洋大臣袁世凯会同山东巡抚周馥奏准,将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潍县、周村开为商埠。1905年拟就济南商埠租建章程,将济南西关外4,000余亩土地划为商埠区,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内“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栈房”,并“可任便往来,携眷居住贸易”。

1906年1月10日正式举行开埠典礼。自此,外国资本开始渗入济南。

“五四”爱国斗争:1919年4月,中国政府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遭到失败,激起了山东暨济南人民的极大愤慨。4月20日,山东各界10万人在济南举行国民请愿大会,强烈要求收回山东主权,惩办卖国祸首。5月2日,济南3千多搬运工人在北岗子举行收回青岛的演说大会。尔后,济南人民连日举行集会游行,中等以上学校宣布总罢课,罢课学生组成“十人团”到城乡进行爱国宣传,商人宣布罢市,千名工人集会,决定罢工、抵制日货。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爱国斗争高潮。

济南建党:1920年,王尽美、邓恩铭等人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出版《励新》月刊,宣传新思潮,1920年10月开始筹备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5月,创办《济南劳动周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7月,王尽美、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济后,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5月,正式建立了中共济南直属小组,王尽美任组长。同年7月,中共济南直属小组扩大为中共济南直属支部,王尽美任支部书记。

济南惨案:1928年4月,蒋介石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打着“统一”的旗号,继续“北伐”。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山东,阻止英美势力向北发展,悍然出兵济南。5月1日,蒋军开进济南,日军即寻衅开枪打死中国军民多人。3日,日军又大举进攻,对中国军民进行疯狂屠杀。国民党政府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及17名外交人员也惨遭杀害。8日,日军重炮攻城。11日,济南全城陷于敌手。日军进城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据调查,在济南惨案中,我国同胞6,100余人被杀害,1,700余人受伤,财产损失达2,900多万元。

青年学生南下请愿:九·一八事变后,济南青年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爱国请愿斗争。12月4日,济南高中学生集会,要求“武力收回东三省”,并于5日去车站,准备南下赴京请愿,但路局拒绝发车。7日,济南省立高中,一师,女师、乡师、正谊、育英等12校2千多名学生汇集车站,组成“济南学生赴京请愿团指挥部”,占领车站,展开了卧轨截车扣车的斗争,并派代表赴省府交涉。8日,省府被迫答应备车,当天学生即乘车南下,10日到达浦口,在南京开展了请愿,示威斗争,迫使蒋介石出面会见学生。

济南战役:1948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向济南发起攻击。经过8昼夜激战,于9月24日攻克济南。国民党“第二绥靖区”所属守城部队11万余人,除吴化文率部2万人在战场起义外,全部被歼。“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逃到寿光被俘。

著名人物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济南人,宋代杰出女词人。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李清照长于词,能诗能文,兼善书法,绘画。她的词清丽婉约,独秀一枝,诗文则笔力雄健,情辞慷慨。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盂,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散曲家。仁宗时为监察御史,因上书批评时政,得罪权臣,遭陷罢官。延祜时任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因感宦海漂泊,风云莫测,以父老为由,弃官归隐故乡。天历2年关中大旱,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夜以继日赈救灾民,整顿吏治,积劳病卒。他的作品大胆反映民生疾苦,流露出对官场和时政的不满。有散曲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文集《归田类稿》等。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人,明代著名诗人,嘉靖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河南按察使,为当时诗坛领袖,名列“后七子’之首。他继承“前七子”的复古旗帜,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著有《沧溟集》、《古今诗删》,《白雪楼诗集》等。

鲁伯峻(1895~1927)名广德,济南市人,山东早期共产党人。1923年春领导“非基督教大同盟”,开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宣传活动,轰动济南。1924年以后在济南,青岛一带从事职工运动。1927年在中共山东省委负责宣传和农运工作。是年5月23日在千佛山下牺牲。

刘庆祥(1919~1966)济南市辛庄人,著名劳动模范。1950年创造了我国第一台“对板精窘机”,荣获全国工业劳动模范称号,出席全国工农业劳模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九月入党。历任济南机床二厂工会副主席、副厂长,济南市副市长、市总工会副主席。1966年2月6日病逝。

孔庆三(1926~1950)济南人。中共党员。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班长。同年11月27日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新兴里战斗中,似自己的肩膀当炮架掩护突击队进击而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朱文奇(1958~1981)山东电影洗印厂工人,中共党员。1981年1月21日,在大明湖为抢救落水儿童而献身。中共山东省级机关委员会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名胜古迹

趵突泉:位于市中心趵突泉公园内,居七十二名泉之首。泉自地下岩缝中涌出,三窟并发,浪花四溅,势若鼎沸。泉北的泺源堂建于宋代,西南的观澜亭建于明代,中立“趵突泉”、“观澜”、“第一泉”等明清石碑:后院墙壁上嵌有明清以来咏泉石刻若干,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纪念堂在趵突泉东的漱玉泉畔。

珍珠泉:七十二名泉之一。泉自地下上涌,状如珠串,故名。泉水汇成水池,约1亩见方,清澈见底。明天顺元年(1457)在此建德王藩邸。附近还有濯缨、王府,溪亭等10处名泉,组成珍珠泉群,均流入大明湖。清刘鹗《老残游记》描绘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即是这一带景色的写照。

黑虎泉:七十二名泉之一。源出悬崖下深凹之洞穴中,泉水经三个石虎头喷出,波澜汹涌,水声喧腾。附近有琵琶、金虎、汇波、溪中、玛垴、九女等名泉14处,组成黑虎泉群。泉对面有“解放阁”,是为纪念济南解放而建,台基高10米,上嵌陈毅手书“解放阁”金色大字,雄伟壮观。

五龙潭:七十二名泉之一。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水深数尺,广约亩许,状若深潭。相传唐代名将秦琼居此,昔有“大唐护国公秦叔宝之故里”碑。周围尚有古温泉、月牙泉、悬清泉、醴泉、江家池等泉水21处,组成五龙潭泉群。

大明湖:位于旧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汇成,湖面46 5公顷。湖水浩渺,绿柳笼烟,景色绮丽。清人刘风诰咏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句。湖东有纪念宋代文学家、齐州知州曾巩的南丰祠。还有铁公祠、历下亭、北极阁,汇波楼,辛弃疾纪念馆、小沧浪、遐园名胜古迹。

千佛山东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年间(581~600)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该山海拔285米,层峦叠嶂,苍秀涵幽。山腰有唐贞观年间(627~649)始建的兴国寺,寺内千佛崖有隋开皇七年至唐贞观年间雕造的佛像多尊。崖下有极乐、龙泉、黔娄等洞,洞内亦有石佛造像。

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市区南部英雄山麓,1949年始建,1968年竣工,总面积约39万平方米,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陵园之一。园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堂。北部山巅建有烈士纪念塔,塔为乳白色花岗岩砌成,平面呈长方形,通高34 28米,塔身南北两面镌刻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镏金大字,雄伟壮观。陵园南部为烈士墓地,著名烈士王尽美、邓思铭、鲁伯峻、刘廉初等均安葬于此。

全书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