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表演的目的始终是让人相信
真诚是第一位的。
脱口秀就是在演自己。
就是通过表演,把你真实的价值观分享给观众。
真诚是第一位的。
有舞台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在舞台上,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是藏不住的。真诚面对,是逻辑的必然。这也是前面说过,讲脱口秀的核心,就是讲你的价值观的原因。
你在舞台上,其实是在把你整个人分享出去,扔出去,你“表演”的快乐痛苦,你“表演”的人生选择,你“表演”的愤怒得意,通通包含着也塑造着你的价值观。
表演这个艺术门类的根本原则是让人相信,脱口秀表演就是让观众从相信你开始,慢慢理解你,爱上你。
这也是为什么脱口秀表演有时是危险的,有时会暴露太多,有时演完被人评价会感到受伤害。
王朔的《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封面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全暴露了,我的隐秘经历别后心情。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也跟我说过,“写小说,拼到最后是拼人格”。
脱口秀演员(其实演员也是,只是演员暴露得能晚一点),拼到最后也是拼人格,抛开一切技巧文本,最终你吸引观众的,就是你藏都藏不住的人格。
电影明星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呢?虽然他演的角色不是他,但摄影机的特写拍下他的哭,他的笑,那些情绪都是真的,你的情绪跟着他动,很容易就会爱上他。而你想想一个人,在片场那么多陌生人的围观下,在摄影机的特写下,居然可以暴露出真实到让你相信的情绪,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成为一个明星呢?关于情绪的交流,后面再细讲。
表演老师在教表演时,会强调演员在台上要学会保护自己,要记住舞台上都是假的,你进入的是角色,虽然你要用真情实感来演,但下了台要尽快抽离。
脱口秀演员怎么抽离呢?怎么保护自己呢?我的办法一是做到只保证情绪永远是真的,文本可以是编造的,对真实人生可以有所修改。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尽量活得真实,没有什么要遮掩的,上了台也就不怕有什么会暴露。
其实我时常觉得舞台是个很安全的地方,那里正是可以袒露内心的地方,是个会得到宽容的地方。
可以想想很多讲种族歧视,攻击性别的内容,那是生活中绝对不能讲,但在台上就没大所谓的例子。
因为我不是表演能力特别强的演员,这里只讲两个很基本的表演原则。
a 咬文嚼字:语音象征主义。
语音象征主义是语言学中一个有待考证的说法,是说每个字词的发音方式,跟这个字词的意思,是有关联的。
比如你说“大”时,嘴形放大,说“小”,嘴形缩小。“快”的发音很快,“慢”就很慢。“轻、重、缓、急”四个字大家也可以读读试试看。轻就该轻,重就该重,缓就该缓,急就该急。
之所以说这是有待考证的说法,就是我能举出多少证明的例子,你就能举出多少相反的例子。这里不是研究科学,只从实用的角度与大家分享这么一个小方法,你可以这样去提前咀嚼你在台上要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本身都可以是有韵味的。即使没有,你也该让它有。不如试试看,如何把“感情”读得很有感情,把“理性”读得很理性,这都是可以做到的。
考虑这字词放在了什么位置,你的意图是什么?你是要让观众听清,误导观众,还是抛一个梗?你希望此刻观众感到你的痛苦,还是你的快乐?是让观众理解字面意思,还是通过发音表达出完全相反的意思?比如你可以试试换几种情绪读读“我可真高兴”这句话。
每种意图事实上只能有一种最佳的发音方式,那个最符合你想表达的方式。
其实学表演的朋友上过台词课就已经发现了,台词课上教的词义句义文义、逻辑重音,都涉及刚刚说的这些。但是,我不大推荐大家去上台词课,至少刚开始别去,可以先学习它的理论。
原因就是,脱口秀是演自己,我们在台上的声音最好不要与台下(真实的你)区别太大。声音变得太多,尤其是有了播音腔,舞台腔,会影响真诚感。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台词都是我们自己写的,有时修改台词是最容易的,台词课不会教你这个。
当然国外其实有很多上了台就变一个人的脱口秀演员,声线也全变,那是我不了解的领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研究,我这里讨论的只是中国的大部分情况,特别是初学的情况。
开始能做到咬文嚼字,在念每个字,尤其是段子收尾时,能念出那个字本身的力量,就已经很好了。
可以想想东北口音的幽默感,其实有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用字很活,他们也会把一个普通的字念得很活。
再分享一点偏见,我觉得东北口音的幽默与其他所有方言的幽默都是不同的,其他方言发音的幽默来自陌生感,来自一种“奇观”式的幽默,而非常接近普通话的东北口音并不是靠这种方式逗你笑的。
简单来说,其他方言让你笑的原因是,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啊。
东北话让你笑的原因是,话还能这么说啊?
所有让你心头一动,感到“话还能这么说啊”的时刻,都是可以学习咬文嚼字的时刻。
b 津津有味:把情境还原到舞台上。
这是之前第3节提到过的问题,你在舞台上表演时,脑子里究竟应该想什么?你在试图干什么?
你肯定遇到过这样的朋友,一件事你自己亲身经历,都不如他转述时好玩,都不如他那么津津有味。
咱们理应是那个朋友。
把一件事说得津津有味,是脱口秀演员表演的基本素质。
如何做到呢?方法就是把你要说的情境还原在眼前。让听你说话的人仿佛看到了一样。
在说的时候,脑子里想着那情境——即使那情境是编造的。
在写稿时,想象自己在舞台上的动作,神态,只是表层。深层的想象,是想象你稿子中构建出的情境。
第3节提到过了,文字只是索引,是目录,情境才是真正要在舞台上展现的东西。
情境有时直接来自记忆(我爸当时说……),有时来自观察(我在地铁上看到这样一个大哥……),有时是纯编造(火星人是这么打招呼的……),它本身的真假不重要,当它发生在舞台上时,它就是真的了。
我们的表演任务,就是让它变成真的。
舞台上什么都是真的。
最简单的技巧,所谓眼到手到,你说你在看书,就不如表演你在看书,你表演你在看书,就不如还原出你脑海中的那个看书的样子。注意,每个人看书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你看书跟我看书肯定不一样。
我们都在舞台上演过打电话,如今你打电话还是比个六放在耳边吗?有没有更好的演法?你平时怎么打电话?
关键是还原,不是表演。
是还原你的观察,你的想象,不是表演你超强的模仿能力,肢体协调——那些都是技巧。
能还原的人,技巧有亏也会是个不错的脱口秀演员,不能还原的人,技巧很好,他也不像一个脱口秀演员,而更像是戏剧演员(其实真正的好演员都是在还原,而不是在演)。
始终记住脱口秀表演是在传达价值观,还原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你的价值观。如果表演盖住了价值观,甚至可以舍弃表演。
你要展现自己的价值观,要暴露自己,你的表演就不该是“表演”。脱口秀演员的表演更应该像乐队主唱,而不是演员。想想那些非常有魅力的乐队主唱,在台上是在做自己,但也是在表演,就是在演自己。
举例说说具体的,比如在舞台上表演两人对话,左右转脸,能精确模仿两种不同的口音当然厉害,当然有助于你还原情境。
如果你想表演这段的目的,笑点就在于口音,那自然就要越像越好,只是我不大建议做这样的表演。更常见的脱口秀表演,应该是在表演这两个人说话的逻辑问题,两个角色的冲突,两种价值观(高频词哦,又出现了)的抉择。口音过于像,有时会掩盖笑点,甚至显得油。
不妨想想某些相声表演,有时就是为演而演,如模仿口音,模仿女性,演只是因为他会演,并不是为了表达什么。好笑吗?也好笑,可是那不该是脱口秀演员追求的。你去追求那个,会丢了自己的优势,我们演不过人家呀。可是如果我们一旦也练出了表演技巧,再加上本身的表达价值观的优势,就会厉害很多。
要以乐队主唱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不是演员。
再看Russell Peters,他是靠模仿各国人为能的,他的精髓其实是抓住了各国人的民族性格,而不是口音。换句话说,你能像他一样,精准还原各国人的优缺点,就算不会模仿口音,你用最笨的办法直说出来,你也会是个还行的脱口秀演员。可如果你并不能精准还原,你观察不到,你只是能模仿口音,那你就是个涉嫌种族歧视、地域歧视的二流演员。
黄段子的道理也是这样的,黄段子的核心在段子,不在黄。光黄是没用的。光会模仿口音也是没用的。
光会演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