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玛丽和约翰的九七!

The Story of English里称新加坡英文为Singlish,说李光耀认为新加坡英语虽然自成“土”气,却是目前最好的沟通方式,只要政府下点功夫花一笔经费,一定可以改善。於是,政府官员要上特别训练班去学书写英文;《海峡时报》请英文专家写语言专栏,叫Let's watch our words。可是,新加坡英语还是保住独特的腔调;新加坡诗人Arthur Yap还是以写“本土英文诗”出名;他有一句诗说:"...this playground is not too bad, but I'm always/ so worried, car here, car there."一位专写新加坡英文的女作家Catherine Lim的作品里有一句对白是这样写的:"Big family! Ha! Ha! No good, Madam. In those days, where got Family Planning in Singapore?"《英文的故事》说,在新太平洋年代里,西班牙文和中文可能会大大打击世界英文(World English)的前途:拉丁美洲经济潜力无可限量;整个远东地区讲中国话的人太多了;美国的强国地位渐渐式微之后,连新加坡之类的国家可能都要转而支持用国语做亚洲的商业语言。

新加坡当年是英国殖民地,后来脱颖而出,成了一个多种族国家,他们需要用英文去维系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但是新加坡华人除了会说福建话、粤语、潮州话等方言,中国的国语非常普遍,人人会说甚至会写中文。香港快要脱离殖民地时代了,不是独立,是回归中国;香港不需要用英文去维系香港中国人之间的关系;香港各省籍的中国人都会说自己乡下的方言,外省人多多少少也都会说粤语,普通话更慢慢普遍起来了。香港将来为了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大家自然必须继续学好英文;英文始终是香港的商业语言。有了这样的前景,香港人应该慢慢戒掉过分抬举英文的陋习。高等学府学术机构教职员开会全讲英语,会议纪录篇篇蟹行;节日典礼虽然全是中国人出席,只有三两洋人在场,仪式居然也英语为主。几辈子都在迁就洋人了,还要迁就下去?连中国大陆也不争气起来了:饼乾叫“克力架”、叫“曲奇”;乡镇企业给自己的商号起了“西格玛”、“德利斯”的洋名;“约翰”、“玛丽”满街都是。这些人懂多少英文?不懂英文其实又有什么大不了?六十年代我在新加坡住过相当长一段时期,学会了满口"car here, car there"的英语;没想到九七都来了,到时候香港街上可能还是碰不到几个名字雅緻的中国人,反而Mary here, Mary there; John here, John there。No good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