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修身养性 林黛玉的病非药可治

一个女孩偶然看到我的博客,抱着一点希望讲了她的故事。

女孩从小身体不好,因为肺结核,没能上幼儿园。入学以后因同样的原因在家的日子比在学校还多。每当走到玩耍的小朋友中时,她总会担心,小朋友会跟我玩吗?更由于细心的母亲总怕她累着,不让她出门,所以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差。

上中学以后,学习紧张,肺结核复发,只好忍痛退学。养病两年期间没有和任何同学联系,就在家里待着。病虽然好了,但心理蒙上严重阴影,觉得活得没意思。有时一个人上山,心里斗争还回家不?觉得死在山里算了。

成年后也尝试过学裁剪、摆小摊,但都因种种原因干不长。一次次的失败让女孩越来越自卑,但她又不甘心一直在家里待着,渴望着走向社会,和正常人过一样的生活。

女孩在信中说:“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没有任何欢乐,只有病痛和烦恼。我常想自己就是笼子里的小鸟,生活在心灵极度的孤独之中。我想挣脱这枷锁,却无能为力。难道我的青春、生命都这样无意义地消耗掉吗?”

信的落款是“一个渴望正常生活的女孩”。

从信中看,女孩的文字能力相当好,待在家里的日子一定读过不少书,所谓大道理她懂得很多,鼓励她像普通年轻人一样去社会闯荡,对于一个在病弱中长大、自卑而且内向的女孩不仅不现实,而且无益,只会使她进一步受到伤害。

那么,她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正视现状,了解自己的处境、长处和弱点。

不能像健康的年轻人一样胜任八小时工作,并不表明完全不能工作。比如尝试着走出家门,找一些自由度相对大一点的事情,或许有机会。

早些年我曾认识一个来自河北的年轻女人,丈夫在城里做临时工,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从乡下来到北京。一家四口挤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仅靠丈夫微薄的工资养家,生活十分窘困。她是个要强的女人,不满足于仅仅的温饱。对于她的家庭、子女的未来,她显然有一份美丽的梦想。她想过一种受人尊重的生活,想让自己的一双儿女在毫不自卑的情境中长大并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正规教育。于是,她省吃俭用,用牙缝里省下的钱报名参加了一个又一个裁缝班,从式样最简单的衣裤学起,很快开了个小小的裁缝店。价格的低廉与服务的周到使小店有了一点竞争力。年轻女人很善于琢磨,注意街上姑娘们的穿着,只要是比较新潮的衣服,市面上有,几天她就能做出来。就这样,小店渐渐有了点名气,不少女孩都喜欢到她这儿做衣服。靠着聪明和勤勉,她和丈夫共同撑起一个小康之家。

当然,这样的劳作非常辛苦,写信的女孩肯定承受不了。

但学一点手艺,比如裁剪衣服、电脑打字、平面设计……还有很多,不仅会增加一点生存本领,也会在学习中多一些与人的交往。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的交流,成天闷在家里并不利于健康的恢复。学到一点本事,也许还能挣到一点点钱,哪怕这点钱并不能自给自足,起码会增加一点人生的自信。马克思有句名言:“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许多人并不相信此言,觉得上班太累,歇着多好。可是,我们看到许多人退休在家的日子很是苦恼,他们并非没有吃喝,恰恰因为不能工作。工作过多过重,会感到劳累甚至厌倦。然而,一旦不能工作,人所承受的失落与空虚是无法言说的。

所以,不能劳动的生活是不幸的。适度的劳动是一种幸福。

对这个女孩而言,走出第一步特别重要,哪怕是小小的一步。当然,迈出的这一步要合乎自己的“实际”,不要奢望“一步登天”。至少可以先走出家门,到公园里参加晨练。

我曾多次到公园晨练,也观察过晨练的人群。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绿茵草地上聚起老老少少,相互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一天就有了愉快的开始。晨练不仅锻炼身体,也沟通交流。孤独的人排遣了孤独,郁闷的人消除了郁闷。有点小灾小病,踢踢腿、扭扭腰、哈哈一笑就好了。晨练不仅给社会减轻负担,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有了快乐,才会有健康。大观园里的林黛玉生长在富贵之家,在外人眼中,她在锦衣玉食中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但她活得多累呀,整日心事重重,疑神疑鬼,尽管家中频频出入“太医”,还不是早早离开了人世?她的病就是“非药可治”,全在环境。

从小经历着病痛的折磨,渴望着像其他女孩一样拥有正常的生活,这是一种进步和觉悟。要肯定自己的进步,同时一点点走出来,不给自己制定太高的目标。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的昨天比。只要比昨天进步,就要肯定自己的努力,同时真心地祝贺自己。其间可能身体会出现小小的不适和反复,不要在意,以平常心对待,相信自己会一天天好起来。

祝福这个女孩早日拥有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