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天子也得以食为天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这话,在挨饿的时候,感触最深,也最政治正确。小民会挨饿,经常挨饿,甚至饿殍满地,这是我们的历史,无可讳言的。小民不仅挨饿,最惨的时候,还有在别人挨饿时,被杀了腌成咸肉当军粮的历史,被叫做“两脚羊”。皇帝一般来说,在人们的概念中,跟挨饿搭不上边。反倒有故事说,西晋第二个皇帝,在百姓饿得发昏之际,说没有饭吃,何不食肉糜?不过,说过这昏话没多久,当西晋的大乱继续延烧,晋惠帝也跟着颠沛流离的时候,估计连他也饥一顿饱一顿了。就算他是弱智,也该明白“肉糜说”的荒唐了。再往前推,东汉末年,董卓乱后,倒霉的汉献帝,有段时间只能吃粥度日。自立为帝的袁术,临死的时候要喝蜜水,从人也告诉他,哪儿有蜜水,只有血水!所以,人挨不挨饿,平时跟是什么身份有关系,但到了倒霉的光景,任你是谁,都一样,天子也不例外,老天都会让他体会到以食为天的真理性的。
晚清是个乱世。乱世人,命运无常。百姓如斯,皇帝太后亦如斯。慈禧是晚清当家最久的当家人,名义上的太后,事实上的皇帝。道光虽然赶上了鸦片战争,但仗打完了大家假装没事,也就太平了,看上去离亡国还远着呢。慈禧的夫君咸丰,才是正经的乱世之君,屁股在龙椅上没坐多久,就遍地烽火,里面烧,外面也烧。一直烧到圆明园,烧得咸丰躲到热河。这时候慈禧据说帮过忙,不唯枕边功夫,还帮着看奏折。然后,咸丰一翘辫子,天下就是慈禧的了,此后两个皇帝,都是摆设。等到她咽气,清朝也该咽气了。就是这样一个当家人,在吃上也受过憋屈。第一次是随咸丰逃出到热河。出逃的仓促,路上辛苦。皇帝不过以烧饼充饥,后妃们连烧饼也吃不上。到了热河,赶上当时也不是例行木兰秋狝的日子,行宫的储备也不多。加上遍地烽火,到处打仗,远方的贡品,一时半会也贡不上来。所以,宫里头吃食就有点紧张。嫔妃们,半个月之后,才能经皇帝特赏吃上肉。皇帝赏嫔妃的朱谕尚在档案能查到,可怜得紧,特赏一桌菜,无非是“大碗菜二品,小碗菜二品,碟菜二品,大馒头一碟十个,小菜四碟,老米饭,粉汤卧果,白煮羊肉”。倒霉的咸丰,到了这般地步,也顾不得天子之尊了,这点今日一般人家的家常菜,还得劳神自己亲自分配。这群因逃难嘴巴淡出鸟来,连白煮羊肉都得特批的嫔妃里,就包括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慈禧)。台湾史学家吴相湘推断说,很可能因这饮食不周,慈禧嫉恨时兼任内务府大臣的肃顺,联合恭亲王奕,发动了辛酉政变。
如果第一次受憋屈,是慈禧老公惹的祸。第二次挨饿,可是慈禧自己的事。是她自己废了戊戌维新,开历史的倒车,得罪了列强。就放任守旧派大臣胡闹,支持义和团杀传教士、杀教民,围攻外国使馆,最后八国联军打进来,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神术失灵,慈禧换上便衣,仓皇出逃。这是1900年夏天的事了。从北京逃到怀来,几百里路,两日夜,没碰上一个朝廷命官招待,别说吃饭,连口水都没得喝,渴了,只能啃地里的玉米秸。到了怀来,总算这里的知县吴永还在坚守岗位,拼命保下了一锅小米粥,没让乱军给抢走,还找到了五个鸡蛋,一并煮了奉上。慈禧一口气喝了好几碗粥,五个鸡蛋吃了三个,剩下两个给了光绪。说慈禧因为饮食不周,而发动政变,实在有点牵强,未免小看这女人。别的不说,不政变,把肃顺杀了,她的垂帘听政是没戏的。不过,像她这样身居高位的人,挨回饿,受点憋屈,是有好处的。1860年辛酉政变,属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狗咬狗,孰是孰非,还真不好说,肃顺未必就会比慈禧和奕更明智,更开明。挨过饿的慈禧,行事还真的挺明白,杀了肃顺,但肃顺利用汉人的政策照旧,肃顺用的曾国藩,不仅没有因此受牵连,照样重用。甚至比肃顺在的时候还要受重用,此前连一省巡抚都求不来的曾国藩,待到慈禧当政时,居然得到了两江总督,而且节制四省。个中道理也很简单,她不想再一次挨饿了。第二次饿挨的更厉害,因此,得到的教训也就更大。从此之后,老太婆彻底学乖了,再也不敢干支持义和团的傻事。老老实实地学西方变法,于是开始了清朝的新政,连预备立宪都答应了。现在看来,清朝新政还就是搞得不错,如果不是慈禧死得早,仓促换上了少不更事的载沣,也许改革能做成也未可知。
吃饭是人的第一等大事。皇帝和太后,由于供应太足,吃得太好,一般不会有饿饭的问题,因此对于吃饭问题的严重性,多半考虑不周,因此对民以食为天的真理,认识不够深刻。可是,一旦机缘凑巧,让他们挨上一次饿,所得到的体会,比谏臣们上多少次奏折都管用。饿一次,聪明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