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真相 中国“世界一流大学”有氧运动
就跟像点样的城市就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一样,在中国,稍微像点样子的大学,就有雄心,把自己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按说,凡是所谓世界一流,必须得跟世界上同类的东西比较才行,拿尺子量一量,然后说谁是一流,谁是二流,谁是三流。不,咱中国人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往往比较注重中国特色,不喜欢跟人比。看来很喜欢艺术界的那个口号,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是,这种口号,一般只适用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之间的比较,如果同一种玩意,是不能这样说的。比如我们不好说拉二胡的一定比弹钢琴的低等,但同样是拉二胡的,还是得有个比较,才能分成一流二流,不能关起门来,拉得比锯木头还难听,却非说自家一流,谁不服,就跟谁急。
现在中国大学的档次,是靠一系列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评估指标来决定的,有多少硕士点、博士点,多少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精品教材等等。每个大学校长,对外介绍自己学校的时候,这一系列名目,是必须罗列的。可惜的是,这套名堂,其中的内容,国内的外行不明白,国外的内行也弄不明白,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里面是什么货色,甚至解释都解释不清楚。人们实在难以理解,什么叫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有一级为什么没有二级、三级?有重点为什么没有非重点?老师上课,本是自家的功课,靠这个挣钱养家的,本质上跟清洁工扫大街没有什么不同,怎么会有的课就成了精品课,而且还分国家级、省部级?
其实呢,这种名堂,说玄也玄,说简单也简单。无论名词有多么混乱,或者说玄妙,说白了就是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为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出来的评价体系。所有的名目,从硕士点到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对于每个学校而言,都意味刺刀见红的争夺,是否能拥有这些名堂,表面上看评审专家,实际上组织评审的教育行政部门,更为关键,只要组织者想要谁上,总会有办法让它上,过于不配合的专家,下次评审十有八九就会从评审组中消失掉。
建设世界一流,制定一些指标,激励大家步步攀升,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既然争的是世界一流,所谓的指标,理所当然应该有点“世界性”,应该有世界性的同行来参与评审,否则,我们怎么好说我们争的是世界一流呢?然而,我们的大学,一个个具有世界雄心的大学,在竞争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实际上却是在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玩。等于教育部在自家的园子里搭了一个台子,上面有很多台阶,告诉各个大学,你们按我的指令一阶一阶往上爬吧,爬到顶儿,就是世界一流了。似乎是在说,世界大学教育的顶峰,就在教育部老爷们搭的这个台子的顶上。
当然,更可能的是,在国外的教育界同行看来,这个中国大学拼了命在攀爬的台子,更像是一种侏儒变莫名其妙戏法的舞台,跟高等教育没有什么关系。只是,马戏团里的侏儒演的把戏,还多少有点娱乐性,可供大家开心一笑,可是我们大学的这种把戏,观众看起来实在费解,既然看不懂,也就没有人看了。
于是,中国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就基本上变成了一场官僚和学术官僚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有氧健身运动。这个过程,甚至都比不上很为媒体诟病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运动,因为这种运动,各个城市至少在建五星级宾馆、城市广场和立交桥的时候,还要参照一下世界标准,不能说自己定个标准,自己说了算,比如人家的马路汽车走中间,行人走两边,我非倒过来,把人行道划在路中间。
当然,这个世界上,凡是当家作主的人,没有傻子,一场自娱自乐的有氧运动,不只是为了操练者得到快感,更多的是为了行政部门的利益,因为这样一来,在不间断地评审和评估过程中,大学就变成了行政权力的金字塔,处于塔尖的教育部的老爷们,到底能从这个塔尖的位置得到多少好处、多少荣光,显然不是任何一个擅长统计分析的学者利用软件和高级的计算机所能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