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年事逸闻
中国自夏禹时代称农历十二月为嘉平月,后来一些文人墨客,喜欢“风雅”一番时,就沿袭旧称管农历腊月叫嘉平月。清代对于岁时的一年两节异常重视,一到腊初就准备忙年了。
赐福 依照清代定制:“列圣于嘉平朔,谒阐福寺,归,御建福宫,开笔书福字笺,以迓新福,御乾清官西暖阁,召赐福守。……”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天下,历代帝王都恪遵祖制,在祝祭还宫,书丹迓福,选赐臣下,这种赐福,是特赐殊荣,跟一般卖福寿字不同,能膺懋赏的只限于近支王公内廷供奉(南书房上书房师傅们)。当皇帝拿起斑管,蘸饱浓墨,在朱红云龙锦笺上,挥毫书写尺余大福字的时候,蒙恩的王公大臣,就跪在御案前俯伏受福,左右各有一个内监展纸。在动笔时,就连六叩首,写完末笔,要正好叩完俯伏,此时墨汁未干,两个内监将御笔福字伸展平托,从受赐者头上捧过,这个动作,需要从容镇定,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雍穆得体。据清官内监们说:“翁师傅同铄每年都设有这种殊荣,颇谙此道,行礼谢恩,非常从容有度。有一年大学士王文韶也获得这份荣典,此老重听眼花,腿脚又欠利落,磕头后顶子正好跟福字相撞,墨汁染及须眉,他固然十分尴尬,引得殿上诸人也都笑出声了。”至于内廷翰林和乾清门侍卫,也是蒙恩赐福的,不过那就是如意馆供奉们把福字写好,做成漏斗,用细粉漏在彩绘的锦笺上,写字的人只要笔饱墨酣像描红模字描下来,自然劲骨丰肌,龙飞凤舞跃然纸上。此即宫内所谓双钩福寿字,比起真正的御笔价值就差远了啦。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岁次庚子的十二月,恰逢拳匪之乱,慈禧光绪仓皇离京,在西安蒙尘,当惊魂甫定,忽然想起这一项祖宗定制,乃于十二月二十八日,补写福字赏赐臣下。本来外官非年高德劭开府一方者,是没有资格蒙赐福字的,但那年因为洋鬼子逞凶,圣驾避地在外,为了抚绥办差勤王诸臣,也就不遑顾及什么定制,甚至陕西按察使冯光黔、布政使胡湘林,连四品的西安府知府胡延都得到御笔福字一方,受赏的人都叹为异数。按照以往的情形,如果皇帝高兴多写了几个福字,就把它封有在乾清官里,等到下一年冬天,再赏赐御前侍从、军机大臣,这还有个名堂叫“赐余福”,也算一种殊恩呢!
腊八粥 自古传说腊月初八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证道的吉日良辰,所有信仰佛教的人,对于腊月初八都称之为佛腊,又叫腊八节。腊八那天,佛门弟子要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说是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自从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土,各大禅林寺院,都在腊月初八那天清晨熬粥供佛,不但五谷杂粮靡不悉备,为示诚敬,还要加入各样珍贵干果,所以又叫七宝五味粥。中国民间喝腊八粥,始于汉武帝时代,到了盛唐过腊八节啜腊八粥的风气,曾经盛极一时。有清一代,是信奉佛教的,到了康熙中叶,天下承平已久,物阜民丰,康熙对于汉武贞观又是特别崇拜的,于是由御膳房大量熬粥,颁赐有功臣僚供佛,以示荣宠。据说熬粥之前,要由皇太后或皇后先行把粥米粥果品质分量,逐一检视,一到子正时刻,就开始下料熬粥,宫廷熬制的腊八粥,粥料是糯米、小米、红豆、玉米糁、高粱米、大麦仁、苡米,粥果则有干百合、干莲子、榛瓤、松子、杏仁、核桃、栗子、龙眼、干红枣等等,先把红豆洗成豆沙,把红枣煮熟剥皮去核,枣皮枣核用纱布包起来煮水,澄出汤来倒到粥里,一块熬粥,枣香柔曼,入口怡然。粥果里的百合、莲子、栗子,要跟粥料一齐下锅,至于其他粥果,例如除去皮核红枣、松子、杏仁、榛瓤、核桃、龙眼干,都剥皮另放,等喝粥时再自取所需。供佛祭祖所用容器,照宫中规定,供佛祭祖赏赐臣僚,没有用碗盛的,一律使用粥罐。同时粥罐里只准放红糖,不准放白糖,究竟是什么原因,谁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同时因为粥罐面积大,粥面易绷皮子,有巧手嫔妃宫眷,用山里红、荔枝、龙眼,配上松子仁、瓜子仁,做出各种款式花鸟虫鱼,仿佛蒸炙鸠鳞鬣宛然,放在粥皮子上,真是上方玉食,令人叹为观止。雍正即位之后,每逢腊八赐粥,更令官窑特制一种白地青花瓷粥罐,遍赏亲贵近臣。后来有人无意中发现,这种瓷罐,注入清水养殖矮枝芍药比起一般尊彝晷卣,可以多耐时日。这一传说不要紧,那些平素不被人重视的瓷粥罐,都变成琉璃厂古玩铺的珍品啦。供佛祭祖完毕,凡是住有后妃贵嫔的宫院,廊前槛外,古树柔枝,都要在虬干花根浓浓浇上一勺腊八粥,还要分别在花木枝干系上一缕彩带,传说不但可以辟邪,到了献岁发春,茎干茁旺,而且叶茂花繁,是否真有那回事,只有天知道了。腊八赐粥,是由太监伙同苏拉拎着提盒分送各宅邸的,太监苏拉来临,举家大小按人口各致敬使车力一份。所以当时红太监,专挑人口众多大府邸去送粥,至于人少门薄的人家,就归不走红的太监去辛苦了,一个腊八节下来,官监们敬使所得,为数也非戋戋,正好过个肥年呢!近支王公椒房贵戚于谢恩领粥之余,也要把自己家中所熬腊八粥呈献内廷品尝。上赏腊八粥,恩出自上,可以孤零零果粥一罐,而且还要磕头如仪。进贡的腊八粥则为了藻饰增华,还要陪衬上两菜两点,名为供养佛前,为主上增福增寿。所以菜点纯用净素,这对一些勋戚贵藩虽然毫无所谓,可是对家境清寒的臣僚来说,的确是一项不大不小的负担呢!
溜冰 清代宫中盛行这种游戏,官里称为冰嬉,据说早在民国纪元前九百年北宋时代就有了,宋史里就有“幸后苑观花,作冰戏”的记载。清代不但把溜冰视为一种运动和娱乐,而且注重演习竞技,北平北海公园的漪澜堂,就是当年乾隆观赏冰嬉的场所,乾隆有“御制太液池冰嬉请”刻在楠木匾上,悬挂在漪澜堂正殿中,御制诗注里说:“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穿鞋以韦,或底双齿,使啮凌而不踣焉,或践铁如刀,使践冰而步逾急焉。”并指出:“每冬,太液冰坚,令八旗内务府三旗,简习冰技,轮番阅视,按等行赏,所以简武事而修国俗。”由此看来,清代溜冰,虽然说是冰嬉,其实无形中寓有冰上战阵操练习的含意在内呢。乾隆看冰嬉,有时高兴也到波凝如镜,积雪堆云的太液池中,观赏八旗健儿在冰上星驰电掣,争先夺标的盛况。有一种在冰上滑行的冰床供御驾乘坐,宫中叫雪橇,民间叫冰排子。冬至过后,天池凝洹,北中南三海,就有内苑安排的冰床在冰上行驰,一交立春,就全部停驰,否则春冰脆裂,陷入冰窟,就无法救援了。王公大臣之奉召入园觐见的,亦准乘坐冰床,燕台《竹枝词》记感:“玉虹一过谷纹平,过处微闻细碎声,短绠独牵停不住,往来宛在镜中行。”雪晴日暖,飘雪拖练,玉龙趣越,个中滋味,没坐过冰床的人,是不会领略得到的。乾隆对他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孝思纯笃,这位皇后对于观赏冰嬉兴趣极浓,每年冬至过后,乾隆必定随侍母后,在西苑三海观赏一次盛大冰嬉,由御前侍卫率领八旗兵丁,赤帻戎冠,张弓挟矢幢牙崇纛鸣螺捶鼓,在冰上奔驰,迅疾如飞,攻防转侧,变幻迷离。皇太后所乘雪橇以黄缎为幢,狐裘貂褥,九色斑龙,亦舟亦辇,由八名冰技健儿,或推或挽,往来驰走。对于参加健儿,论技行赏,乾隆有一首御制冰床联句诗:“施床碾出阅兵嬉,走队橐弓五色旗,黄幢居中奉慈辇,郧帱貂座日舒迟。”诗中把冰嬉描写得很具体入画,足证当时是如何热闹了。慈禧在十全老人之后,是最憧得如何享乐的了,每年冬天,也要观赏冰嬉,她让内务府训练了一批冰上健儿分为红黄两队,个个提衣齿履,身手矫捷,健步争先,超逸绝尘,既有夺标竞速,更有战斗演习,冰上滑行,有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梭,技巧横出,令人目迷。还有一项冰球竞赛游戏,又叫蹴冰。《帝京岁时记胜》说:“金海冰上作蹴蹋之戏,树旗门,整编伍,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欢腾追逐,以便捷矫勇为能,将士用以习武,昔黄帝作蹴蹋之戏以练武,盖取遗意焉。”照以上说法,中国冰球,有如现代足球、篮球、橄榄球三者综合运动,不但手脚并用,而攻守多方,比起现代冰球打法,岂不更为丰富多姿。可惜国人崇尚西法,中国踢冰球的一套技巧,就湮灭失传了。民国十六年北海开放辟为公园,冬季太液池上,冰结三尺,五龙亭、漪澜堂、双虹榭三处,都设有溜冰场,都门仕女,云集三海,各显身手,绮袖丹裳,绒衣革履,奇蟊复丽。其中有位须发斐斐,皤然一叟,短袄窄裤足下一副式样特别的冰刀,在粉白黛绿中盘旋游走,一会儿“单双扯旗”,一会儿“哪吒探海”、“凤凰展翔”、“野马分鬃”、“金鸡独立”、“里拐外拐”、“带上走下”,花样百出,变化莫测。他这种无伦妙舞,惹得一些冰上好手,全部暂停滑溜,红袖扶槛,褐袖凭栏,伫立而观。等这位老人兴尽离场,大家才恢复冰上的追逐,此老就是当年内务府训练出御前观赏的冰上健儿,偶或到球场来舒散筋骨的。自从抗战军兴,此老就未露面,如今事隔多年料想此老早已驾返道山矣。
辞岁贺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宫廷对于辞岁比元旦朝贺更为重视。早在祭灶前后肉务府就奉帝后口谕,列单通知进宫辞岁的人员了,辞岁多半是近支王公大臣内戚,并且是携眷人宫,皇帝皇后多半是在养心殿便服接受大家辞岁。辞岁行三跪九叩礼,每人赏赐小型平金或绣花荷包一对,荷包里是六七分长金银小如意各一枝,红豆大金银小元宝各一枚,虽然分量都不重,可都铸制得玲珑精巧。领赏之后要当时挂在襟头上所谓带福还家,然后依序到各宫辞岁,也都有荷包赏赐,荷包里的对象可就厚薄不一了。薄暮进宫赶到出官,已经万家灯火了。皇帝向来跟皇后是分官而食的,只有除夕是同桌共饭的,如太上皇、皇太后尚在,皇上皇后也要趋庭侍宴以示团圆的意思。清例每年元旦,皇帝一交寅初,就要朝衣朝冠在乾清富升座,由御前大臣跪颂吉祥之后,侍卫送上吉祥奶茶,喝完立刻起驾,出日精门,到上书房东边的圣人殿。其实只是一间不甚宽敞小屋,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行过大礼,然后乘兴到堂子祭神,祭神还宫,接受王公大臣们的朝贺,最后才轮到后妃贵嫔们递如意颂吉祥呢!“捧元宝”民间叫吃水饺,满洲叫吃煮饽饽,元旦起宫中要吃五天煮饽饽,不过初一要吃素馅,初二起才动荤。据说元旦祭堂子,所祭都是天神,尤其满洲信奉的纽欢召吉、武笃本贝子,天生素食,为了表示虔诚崇敬,所以持斋茹素一天。中国大江之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日祭财神,北方祭财神是正月初二,祭财神开荤吃煮饽饽,又叫捧元宝,这顿元宝饺子,以慈禧来说,一定是率领隆裕皇后、珍瑾两妃、瑜殉瑁妃,以暨公主格格、常侍左右的宫眷命妇们亲手包制,说是捏住小人们的嘴,免得胡说八道,同时把一只特制的小金如意,随意包在一只煮饽饽里。善于逢迎的内监像安得海、李莲英者流,早把那只有彩的煮饽饽默记于心,那只金如意必定是太后老佛爷吃出来,大家又一致欢呼老佛爷吉星高照,一年四季如意吉祥,而老佛爷自信福分比别人都大。光绪戊申年正月初二捧元宝,老佛爷竟然没吃出如意来,当然心里不舒服,问过大家,都说没吃出来,其实是隆裕皇后无意中吃出来,而不敢声张,偷偷递给李莲英,李说煮饽饽可能有煮破的掉在锅里,由李作为在锅里拣出呈览,才算了却这件公案。
耍钱 清代末叶,虽然民间已经时兴打麻将牌,可是此风始终没吹入内廷,宫里正月的消遣主要是打纸牌,或摸索胡或打十胡。纸牌是内廷自行印制的,纸张光滑柔韧,条索万的花纹更是斐铧奂烂,偶或有一两幅流人民间,爱玩的人都视同珍宝。玩天九牌则人少打天九,人多则推牌九,掷骰子则花样更多,有时也跟格格阿哥们抢状元掷升官图。可是元宵到正月十八落灯,就算年过完了,再有内监官娥诸色人等玩牌掷骰子,就算犯了赌禁,轻则杖责,重则逐出宫廷,比起民间抓赌,可严格得多啦。闹完花灯年事已毕,要看火树银花,就要再等来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