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恩仇之间 人蟒恩仇记

应可之

在印度南部的崇山峻岭间,生活着各种野禽野兽。住在山脚下的猎人巴巴尼,四十刚出头儿,身体结实,是个四口之家的主人。他靠打猎为生已20年,对这座大山上的弯道曲径、溪沟洞穴,都了如指掌,因此人家都称他为“土地”。

误入蟒穴

一个春天的早晨,他照常上山打猎,当他在丛林中到处搜索时,发现两只黄色野兔在疾跑,他正想举起猎枪时,兔子穿过一片堆积在地上的枝叶,不见了。巴巴尼立刻追赶过去,突然,身体下沉,腿部一阵剧痛,他发现自己跌进一个洞穴里了。

他抬头仰望,靠着几缕从枝叶中透进来的阳光,估计洞深约4米多,口小底大,洞底直径约5米,洞壁上有山泉滴下,摸了一下,壁上长着青苔。他突然感到一阵绝望和恐慌。显然,除非有人救援,要靠自己爬出洞去是绝不可能的。

这时,他听到洞顶有沙沙声,同时一对绿色的眼睛出现在洞口,一条大蟒进洞了。巴巴尼吓得魂飞天外,昏了过去。大蟒也似乎吃了一惊,将自己6米多长的身躯蜷曲在巴巴尼对面,眼睛盯着巴巴尼。当他醒来时,大蟒还在盯着他。他迅速跪在地上,对大蟒叩了十几个头,不停地向它求情。这时大蟒用尾巴卷起与巴巴尼一起跌进洞里的那枝猎枪,举起尾巴,将猎枪甩出洞外。巴巴尼又一次吓得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巴巴尼被一阵沙沙声惊醒。洞里已是一片黑暗,他发觉从洞口一次次掉下什么东西,用手去摸,才知已积起一层厚厚的枯枝干叶。大蟒又进洞盘在原来的地方。这时,巴巴尼恐惧的心情稍稍减轻了一些,他感到大蟒似乎在关心他,保护他,加上枝叶带来的温暖,他竟睡着了。醒来时,天色已微明。洞内空荡荡的,原来大蟒早出洞了。中午时分,突然从洞口掉下两件毛茸茸的东西,他仔细一看,是两只被咬死的野兔,流着血,一只还在颤动,大蟒进洞了,它用尾巴将兔子推到巴巴尼身边,巴巴尼明白这是给他送来的食物,但他怎能茹毛饮血呢?他心情慌乱,手足无措,看看兔子,又看看大蟒。这会儿,他看清大蟒背部黄色,但腹部却不是一股蟒蛇的白色,而是深灰色。凭借猎人的经验,他知道这是一条珍贵的蟒蛇。

第二天,丢进洞里的是两只松鼠,第三天是一大块血淋淋的带皮毛的兽肉。巴巴尼已整整饿了两天,头晕虚弱,为了支撑生命,他不得不试一试,但是他一碰着兽肉,就引起一阵恶心,接着猛烈地呕吐起来,极度的难受使他呻吟起来。

这天,大蟒没有出洞,它一会儿盯着巴巴尼,一会儿闭上眼,似乎在思考。将近傍晚,大蟒用尾巴将巴巴尼扫离原来的位置,这使巴巴尼吓得半死。大蟒将他扫到这边,又扫到那边,发出可怕的声音。终于它用尾巴托起巴巴尼,巴巴尼紧紧抱住蟒身,但它又将他甩下,这样重复3次。终于,巴巴尼领悟到,大蟒要把他托举到洞口!于是,当大蟒的尾巴第四次向他冲过来时,他换了个方向,骑在蟒尾稍靠后的部位,双下紧紧抱住尾端,使头向上对着洞口。

大蟒像一台起重机似的举起尾巴,将巴巴尼升到洞口。他立刻抓住了一条粗实的树枝,离开蟒尾,人已经在洞外了。成功了!他为自己捡回这条命而无限激动,他跪在洞边,向他的“恩人”叩头致谢。从此以后,巴巴尼每次上山,总要将一些猎物,如山鸡,野兔等丢进蟒洞。

恩将仇报

这样过了3个月,一个与动物园签过约的猎队发现了这条大蟒,猎队知道这条大蟒的价值,决心要捕到它。于是,张榜公告:凡能捕获这条大蟒,或发现这条大蟒并能提供确实的蟒窝者,将得到一笔巨额奖金。以后并可得到动物园的各种照顾。

巴巴尼看到公告,起初他毫不动心,他决不能出卖救命“恩人”。但是由于滥捕滥杀,山上野兽逐渐稀少,巴巴尼上山打猎,常常空手回家,四口之家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了。

于是,动物园的那份公告又隐隐出现在巴巴尼的脑海里。他痛苦地下了决心,去找那个猎队队长,但走到半路上,他又折回来了:“决不能做这种忘恩负义的事!”他在心里发誓。但生活的艰难,加上利欲熏心,他又忘了誓言,5天后,他终于成为猎队队长家里受欢迎的客人。

大蟒复仇

初冬的一个傍晚,一队猎人在巴巴尼的带领下,悄悄地来到大蟒藏身的洞口。印度人捕蛇的方法之一,是用吹鼓乐引蛇出洞。按巴巴尼的指点,猎人把带去的大铁笼,朝大蟒出洞的方向,打开铁闸门,接着鼓乐喧天地吹打起来。大蟒听到乐声,抖动了一下身躯,但依然盘曲着不动。乐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尖锐刺耳,简直有点惊天动地。大蟒由焦躁不安变得昏昏沉沉,终于爬出洞来,爬进了大铁笼,当它感到异样时,闸门已经落下,乐声停止。十几个猎人欢天喜地地从藏身处跃出。

这时,巴巴尼从一棵大树后面闪出来,他负罪地看着大蟒,大蟒用充满狂怒的眼睛怒视着他,巴巴尼浑身发抖,慌忙跪下叩头。当他起身时,一股黄色的液体从大蟒嘴里喷射出来,正好击中巴巴尼的右脸颊。极度的恐慌和一阵剧痛,使巴巴尼昏迷过去。巴巴尼在医院醒过来时,头上缠满纱布。为了防止毒性扩散,医生已经刮去了他右颊的所有肌肉。一个月后出院时,他从镜子里发现自己的右颧骨全部外露,可怕极了。从此,他每天头昏脑胀,软弱无力。不要说上山打猎,连下地种菜都不可能了。他的脸部不时发出一股股溃烂的恶臭。妻子无法与他一起生活,带着孩子离开了他。两年后,巴巴尼死去。

意林札记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中国的古代神话《九色鹿》,都是一样的为了名利恩将仇报。古人的境界是人活世上,只求安心,即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也是要有一些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社会的和谐也是依靠这些道德底线来维系。还是一句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巴巴尼的死,也是在证明这些。(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