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翠微
阳台山在翠微山以北一脉群山之间,因林泉秀雅,山形地势极好,被成祖皇帝选为皇家道场,修建了朝天宫等观宇,历百余年经营规模壮大。山间亦遍布京中皇族宗室、达官显贵的别业山房。先帝耽于炼丹修道,万安年间道教声势昌隆,阳台山愈发香火兴旺,宫车往来如流水。今上即位之后,在徐太后的支持之下清算道教,杀了一批“妖言惑主”的道士,将正一道教主赶回了江西龙虎山,朝天宫的住持更换了人选,又贬谪了一批依附道士的官员。阳台山这才渐渐冷落下来,如今宫中只有徐皇后还会眷顾一下这边。
杨楝只携了一名亲信侍卫,自翠微山墓庐出发,两骑快马不过半个时辰就到了阳台山的后山。他将侍卫和马匹留在半山处,独自去登西高峰。这原是他从小就走惯的一条路,纵使闭上眼也不会行错。阳台山并不算太高,小时候他步行到西高峰峰顶的眠雪山房,需要一个多时辰。那时只嫌路长,嫌身边随侍走得慢,恨不能插翅飞上去。他九岁上才求得父亲的许可,每月初十可以入山探望谪居的太子妃。从万安三十一年到万安三十四年,堪堪见过三十九回——若不算婴孩时的模糊记忆,他和生母的缘分也仅仅这么三十九次而已。后来父母俱亡,人去楼空,他自己亦被拘在太后身边不得随意出宫,再往后便去了杭州。直到前年返京才重上阳台山,他发现眠雪山房竟然保持了太子妃居住时的原样。原来是朝天宫的卢道长得了徐皇后指示,着人打扫看护了整整六年。
五月十七夤夜,淑妃产子,宫中一片忙乱。皇帝想到的头桩事情,便是去天寿山扫祭皇陵,祭告先祖。钦天监一查,次日正是吉日。只是仓促间不好准备圣驾,于是扫祭的重任便交给了京中地位最高的宗室徵王。祭扫完毕回京复旨,立刻又领了新任务——翠微山的庄敬太子墓年久失修,上命内官监善加修葺,徵王亲自结庐监守。
杨楝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琴太微的官司,谢迤逦意外早产,皇帝怒而不能言,自是恨不得把他远远支开了的好。三皇子的诞生使得宫中的局势愈发微妙,朝局的变动只在眼前。作为一个身份尴尬的宗室,他躲开也好,何况他也不想面对那位新纳的侍妾。
只是那位冯状元,却也没有忘掉六月初十的约定。杨楝在太子墓旁结庐不久,便有田知惠托了心腹内官送信过来。杨楝整日对着一群内官,甚觉沉闷无聊。每日例行祭拜之外,无非读读书,散散步,把墓庐边上草木都琢磨了个遍。此时有个年轻文官送上门来和他聊天,倒也令人快慰。于是仍约定在六月初十阳台山上见面。
时辰尚早,山中晨岚还未退却,凉风如水灌入袍袖之间,骤然清凉无汗。杨楝在路边的茶亭里少坐了一会儿,看着日影在对面的山坡上缓缓移动,初夏的万顷茂林静如无边深海。
“殿下喝杯茶吧。”
他回头一看,登时满面欣喜:“郑先生!”
郑半山把手中的蒲包放在桌上,取出紫铜茶壶,水还是温的,说:“总是连个伺候的人都不带。”
杨楝摇摇头,微笑着捧过茶水慢慢喝完,心思已经转了几道:“未知先生是否已经见过冯觉非了?”
郑半山道:“还未见过。他托同春药局带话,说是老余的意思,请我陪殿下一道来。”
杨楝皱眉道:“是有大事?”
“想必是。”郑半山垂目道。
冯觉非亦是独自前来,刚一露面便连声道歉,称不惯登山,路途生疏,不料竟让殿下与大人久等,实在罪该万死云云。他口才极好,寒暄起来亦是妙语连珠,杨楝竟然插不上几句话。冷眼打量此人,只觉他英姿勃发,爽朗豪阔,十分讨人喜欢,只是那些神采变幻之间,连一个确定的表情也捉不住。大约与琴灵宪并不是一类人,杨楝这样想着。
因为彼此未着公服,便免去了大礼,只团团揖过一遍。冯觉非请徵王坐定,忽又道:“今岁是殿下弱冠之年。下官此来,就是为了给殿下献上一份薄礼。”说着便又跪下,从袖中摸出一只精巧的西洋珐琅盒子,双手呈上。杨楝虚扶了他一下,便接过盒子打开,里面有一块芙蓉石透雕的龙牌。
别说杨楝的生辰还在半年之后,就算是明天做寿,他也不相信冯觉非费了这么大力气请他和郑半山出来,只是为了送一块芙蓉石。他一边称谢,一边就看见郑半山慢慢变了脸色。
“敢问冯大人,这是余无闻的意思吗?”郑半山道。
冯觉非笑道:“确实是余先生亲自挑的礼物。下官亦知送得不是时候,只是余先生曾对下官交代过,不必等正日子,越早送到越好。只是下官办事不力,到底落在了徐安照进京之后。”
郑半山闻言点点头:“他与我想到了一处。”
“郑先生可否解释一下?”杨楝道。
郑半山振振袖子,敛容道:“几年前,我和余无闻私下约定过一件事情……”他忽然停了下来,看了看冯觉非。
冯觉非立刻道:“东西送到,下官的任务就完成了。下官暂且告退。”
杨楝与郑半山换了一个眼色,遂出言挽留:“冯大人远来辛苦,何妨喝杯茶再走?”
冯觉非回头看定杨楝,目色忽然清空起来。他刚才说了个谎,其实他并未晚来,只是躲在一旁暗自观察。杨楝的容貌恰如与余无闻形容的并无二致,不知他一个不足双十的少年人,何以修炼成这种气度——究竟是韬光养晦还是心灰意冷,一点也分辨不出来。以后他还会见到杨楝,也会见到郑半山,但同时与这两人见面的机会却再难得。他略略一笑,忽道:“下官忘了一件事情,应先向殿下道喜。”
听见这话,杨楝脸色骤然一变——亲王纳侧室只是宫中小事一桩,外面一个七品编修如何知道的?就算知道,这是他可以问的话吗?他欲怒目而视,却发现对方神色从容,却是一点真要“道喜”的意思都没有,不觉心生狐疑:莫非这冯状元竟然知道琴灵宪……
“是下官唐突了,”冯觉非亦觉出他神情变幻,忙补充道,“忠靖王世子这次入京……”
他说的不是琴太微,是徐三小姐。杨楝悄悄地松了一口气,不免自觉好笑,遂淡淡道:“这是三年前忠靖王与我的口头约定。婚姻大事上有太后主持、皇帝下旨,却不是我能自作主张的。”
冯觉非心中暗暗微笑,却仍摆出一脸忧思地说:“殿下应当争取早日完婚。”
“为何?”
“朝中无非两姓,杨家和徐家,殿下站在哪边?”
杨楝默然。
“殿下姓杨,却只能站在徐氏一边。我朝第二任皇帝本来并非成祖,而是太祖皇帝之嫡孙,成祖以兄终弟及而登大宝,那位皇太孙的下落至今都没有人知道。而殿下您,却能够养尊处优,加封亲王,留居京城。这是因为徐太后的保全,亦是因为当年殿下曾与徐氏联姻。所以殿下只能站在徐氏一边。有太后在便有殿下在。太后百年之后,则是有徐姓王妃在,便有殿下在。下官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来,还请殿下恕下官死罪。”冯觉非道。
杨楝既然并未如冯觉非所猜测的那样被激怒,只是静静地等他往下说,可见这些话早在他心里盘旋了很多遍。他不是一个被人说穿心事就会失了方寸的人,冯觉非看在眼中,心里又多了几分把握:“殿下快要二十岁了,这些事情不可再犹豫了。”
“这些话,是余先生让你说的吗?”杨楝问道。
“也有下官自己的想法。”
杨楝笑了笑:“冯大人颇有见地。目今徐世子入京,皇上又提拔了兵部员外郎朱宝良去南边巡查边务,整顿海防,兵部尚书赵崇勋倒被搁在了一边。不知你怎么看?”
“兵部诸公以赵崇勋为首,多是忠靖王的私人,唯独这个朱宝良跟那一干徐党有些不合。他是琴督师带出来的人,和沈弘让那群清流的关系也不差,故而他在兵部这几年,一直被赵崇勋压得翻不了身。皇上忽然用起他来,算是给徐党敲了一个大大的警钟。”
杨楝若有所思道:“细论起渊源来,琴督师也算是徐党。”
“殿下明察。”冯觉非笑道,“琴督师当年以一介书生而统摄海防,有万夫莫敌之神勇,其实也都老忠靖王亲手调教出来的。只他后来自成气候,又与徐功业意见不合,互别苗头,故而疏远了忠靖府,反而向先太子靠拢。徐功业父子对他,想必久已不满。去年琴宗宪折了水军,徐家趁机下狠手端了琴家,才算出了这口气。好在琴督师威名犹在,皇上又有心回护,徐家亦不能做得太过,所以像朱宝良这样的人并不曾受琴宗宪株连。”
“之前皇上重用琴宗宪,便有为难忠靖府的意思。可惜琴宗宪志大才疏,实在是辜负了圣心。”杨楝淡淡道,“未知这个朱宝良才干如何?”
冯觉非道:“下官听闻戴先生提起此人,言其豁朗通达,娴熟边务。想来琴督师看重的人,总是不差的吧。听闻他出京之前,私下跟人提过,此番巡查边务,是为了借机清理市舶司的账目,清完了账目,还要修改船税制度。”
杨楝脸色略变。清查市舶司的账目,意味着清查忠靖府的老底,不再让徐家染指船税。皇帝想做的,竟是当初太子没能做完的事情。
“皇上颇有雄心。”冯觉非徐徐道,“当年庄敬太子暴亡,先帝缠绵病榻,本该立殿下为皇太孙以备承继大统。太后却以国赖长君为名,宣庆王入京加封太子,为何?因为庄敬太子监国多年,在朝中人脉极广。殿下的那几位师父,个个都是人中英杰。就算殿下年幼登基,依然不是徐党能够摆布的,所以还不如扶持一个娶了徐姓王妃的藩王来做皇帝。到如今七年过去,皇上根基已稳,岂肯长久受制于外戚,去年折了琴宗宪,今年又提拔朱宝良,调了徐世子入京,听闻还要提拔威国公世子。如果朱宝良此行顺利,到今年年底,朝局将大有不同。殿下可想好如何应对?”
“依冯大人看,我该如何应对?”杨楝反问道,“冯大人方才问我,是站在杨家那一边,还是徐家那一边,我心中尚不能决断,还望冯大人指教。”
“呵呵,”冯觉非道,“殿下若图安稳,自然还是顺从太后的安排续娶徐家小姐,回杭州依附忠靖府度日。”
“冯大人也说了,”杨楝打断他道,“皇上打算向徐家动手了。”
两人不觉相视而微笑。
“殿下是否……”冯觉非停顿了一下,慎重选择了一个词,“是否对皇帝心存芥蒂?”
杨楝微微点头,表示同意。
冯觉非道:“殿下不必担忧。眼前皇帝要对付徐家,务必借重清流,起用太子旧党。殿下占着先帝嫡孙的名分,皇上又是一向以孝悌立身,他是决计不能明着动你的。忠靖王府百年基业,根深蒂固,想必一时半会儿也清理不完——这乱局之中,才是殿下的大好机会。”
机会二字,令杨楝浑身一颤。他镇定了一下,却笑道:“冯大人说笑了,我一介闲散藩王,如何能够插手朝中事务?”
“朝中事自不必殿下插手。但宫中事殿下可多加留意。”冯觉非道。
杨楝心中一凛,不觉问道:“冯大人所指为何?”
“若说宫中,眼下第一桩事,还是立储。”冯觉非轻声道,“本朝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帝的嫡长子就是那样了,按理说当立二皇子为储,只皇上迟迟发话,显然并不中意他。如今三皇子降生,皇上的心愿自不必说,但他未必绕得开长幼之序。明年二皇子年满十五岁,是封王之藩,还是备位东宫,就要有个了断。”
想起杨樗每日里仰着一张圆鼓鼓的脸,追着他叫他堂兄,问他书课,杨楝忽然有些失神。
留意到杨楝的神情,冯觉非道:“听闻二皇子在争取与忠靖王府联姻,以博徐党支持,须知他的母舅是徐家僚属,尤其和徐安照十分亲近。设若今年二皇子立储,可见之将来,必定仍旧是忠靖王的半壁天下,殿下……有太后看顾,殿下或者也能偏安一方继续闲散吧。”
已经是第三次用这话来刺激他了,杨楝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设若不是他,”冯觉非微微笑道,“那么,诸事还可徐徐图之。”
他这话说得极婉转,细思却极凶险,杨楝不由得打断他:“你的意思是?”
“只是提醒殿下留心,没有别的意思。”冯觉非笑道,“到底是亲儿子,皇上即使存着废长立幼之心,也未必真下得了手,还得看宫中变数。”
杨楝不觉望向郑半山,却见他微微颔首。他心中便明白了:“我自当留意。”
冯觉非说了半天,亦觉唇角舌燥,喝了一口凉茶,又道:“殿下可知戴先生的近况?”
杨楝略知一二,却并未走动过。
冯觉非叹道:“殿下固是守礼,不敢结交官员。不过戴先生终归也是殿下的授业师父……”
“冯大人见教的对。这个确是我疏忽了。”杨楝点点头,忽然问:“冯大人贵庚?”
冯觉非愣了一下,笑道:“二十五。”
“冯大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杨楝微笑道。
冯觉非盯着杨楝看了一会儿,这少年生得过于秀美,未免令人担心他犯了物忌,难免薄命。只是他们谁又是信命的?他肆无忌惮地挑拨他的野心,指给他一条穷山恶水的险途,却也算不准他心中是否早有丘壑,倒是谁在挑拨谁?冯觉非并不回答杨楝的问题,却说:“下官还有一句话,是余先生带给殿下的。”
“请讲。”
“余先生说,无论殿下做什么样的选择,他都一力支持。殿下小时候就很向往遨游海上,登蓬莱、揽瀛洲,若到了那一日……若将来有机会,余先生会备下木兰巨舟以待殿下。”冯觉非笑道,“下官家中,也有几条小船,亦愿为殿下驱驰。”
话已说到这份上,冯觉非心满意足,便称告辞。杨楝与郑半山俱含笑起身,将他送至亭外,望着他步履轻捷地消失于莽林之间。
杨楝慢慢收起脸上的笑容,从袖中摸出那只珐琅盒子,朝郑半山亮了一下。
郑半山道:“是有一件事情,当年我和余无闻曾约定,要等殿下年满二十岁时,才能郑重地告诉你。如今形势有变,余兄是等不及了。好在殿下已经足够大了。”
杨楝低头笑了一下,余无闻和郑半山都是亦师亦友的长辈,性情却大不相类。郑半山久居深宫,一贯隐忍冲和,虽位高声重却若隐匿无形;余无闻叱咤潦海,长年雷厉风行,虽远隔千里却声犹在耳——他漂泊海岛不能登陆,还要派一个弟子到京城来守着,生怕自己久居帝都,耽于安乐,便迷了本性。
“郑先生要说的事情,”他缓缓道,“和先父有关吧?”
“确是太子的事。”郑半山道,“殿下,想听吗?”
杨楝沉默了。
“余先生是怕我再次和徐氏联姻,一生依附忠靖府。他真是多虑了。”他说,“不论是为什么,我都不会再做徐家女婿,他大可放心。所以,如果郑先生觉得还可以等等,那就不用急着告诉我。”
郑半山遂不再说下去。从十四岁之后,杨楝的心思变得深不可测,远超他和余无闻的预料。他或者早就听到过什么,毕竟谁也不知流言会从宫闱的那个角落里沉渣泛起。或者他仅凭借猜测,就已经能够了解全部真相。此时他既然不想谈这个事情,何妨再缓缓,毕竟并不是一件能够轻松说起的往事。
郑半山想了想,转而道:“照如今这情形,徐家的婚事确实阻碍重重。且不说别的——皇后将琴小姐赐给殿下的那天晚上,据说徐三小姐发了脾气。殿下……”
提起那晚的事情,杨楝迅速侧过脸看着亭子外面,似乎有些尴尬。郑半山见状叹道:“殿下向皇后索要琴小姐,莫非正是打的这个主意?”
杨楝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
“必定要如此吗?”郑半山皱眉道。
“总算把她捏在手里,不用再悬心了。”杨楝弯着眼睛笑道,“如此大好机会,我岂能放过?”
“殿下有没有想过……”郑半山忽然停住了——这算不算有违伦常呢?只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杨楝的笑容并不从容,半明半晦地似有狰狞之意,令他暗暗叹息:为逞一时意气做出这样的事,不知他将来会不会后悔。
“先生不用为她担心。”杨楝微讽道,“她如今是笼子里的金丝雀,我何必要跟一只雀儿过不去?”
郑半山不太习惯这样的杨楝,不免有些恼怒,便道:“这雀儿生病了,你知道不?”
“知道,程宁派来送书的人和我提过。”杨楝道,“说她偶感风寒,我叫他们好生照料着,想来已经病愈——先生如何得知,去看过她吗?”
“我是想去看看,却被你的人拦下了。”郑半山道。
觉出其中有异,杨楝吃了一惊。
“我还是听坤宁宫的曹典籍说起的。”郑半山冷冷道,“因皇后赏赐下一些东西,琴小姐却称病不能谢恩,所以几位女官领了懿旨前去探病。据曹典籍讲,琴小姐自那晚之后便一病不起,情形很是不妙。”
总不会是因为……杨楝想起琴太微满面泪痕的模样,一时怔忡,咬着嘴唇说不出话。
“我听说此事,想去看看,你的管家娘子却说琴小姐病已见好,而且内宅姬妾不宜见人——如此我也无法了。”郑半山道,“这还是月初的事,如今竟不知如何了。”
“是陈烟萝?”杨楝思索道。
“不是她还有谁?”郑半山还想再催促杨楝几句,却见他面色僵冷,只是低头向前走去,一个字也不想再说。
正午的日光穿过林杪,斑斑驳驳地落在杨楝身上,随着衣袂摆动而闪烁不定,如这少年琢磨不透的心思。郑半山心中再次泛起隐忧。当时他听说杨楝纳了琴太微,只觉匪夷所思。琴灵宪的事情始终是杨楝的心病。如今琴太微到了他跟前,只怕这心病更不能消解,只会愈演愈烈。但他除了观望,又能若何?
徵王府众人只知杨楝回府的日子是六月十三。可是六月十一,杨楝忽然出现在清馥殿廊檐下,上上下下都被闹了个措手不及。杨楝将众人扫视一圈,发现琴太微不曾列于其中,心知自己这回马枪多半是杀对了。等程宁回了几句话,他便先问起琴太微的状况来。陈烟萝遂引了他去后院探看病人。清馥殿仅有两进院落,杨楝自己住了前院。因王妃位虚,后院的正房便一直空着,几位侧室各分一间厢房居住。
琴太微被安置在东边一间阴暗的耳房里。杨楝一见,先自皱起了眉头。陈烟萝见状,只得道:“本来是让她和林夫人一起住在东厢的。只是她病得太久,怕给旁人过了病气,所以暂时挪到这里来了。”
杨楝也不说什么,撩开帐子,见琴太微埋在一堆揉皱的被褥之间,轻薄淡白有如一缕幽魂,唯有两颧染着奇异的红色。她听见有人来,抬起眼皮茫然地瞧着。似乎过了一会儿,她才想起来他是谁,忽然一咬嘴唇侧过脸去。杨楝放下帐子,默了一会儿,扭头看见医婆陆氏正跪在旁边,便索了药方来查看。
只是些寻常方剂,虽不算高明也无甚大错,对付小小一桩风寒也尽够了,怎会拖成病入膏肓?陆氏战战兢兢地垂了头,只说琴娘子先天不足兼之情绪内结故而药石之效甚微云云。杨楝捉过琴太微的手腕,细细摸着她的脉门,试了半天,忽然觉得其中有异。
众人都知道徵王通晓医术,府中供奉的医婆乃至外头延请的太医,但有诊治不尽心尽力的,很难不被他觉察。陆氏见他提前回来,早就吓破了胆子,一个字也不敢多说。杨楝狐疑地看了看她,又看了看缩在一旁那两个服侍琴太微的小宫人,心中纳罕:“难道她根本没吃过药?”
他想起了什么,心中一凉,立刻扳过了她的脸仔细端详。她虽然气若游丝不出一语,盯着他的眼神却十分警觉,这不像是一心求死的人吧……他用手指理了理她的头发,转头对程宁说:“拿担架来,把琴娘子抬到虚白室去——此地阴暗潮湿,怎么能养病?”
虚白室却在一水对岸蓬莱山上。因清馥殿房舍狭小,庭院鄙陋,太后便在蓬莱山上择了两处别致的馆阁,供杨楝读书休憩之用。虚白室是一处临水的别馆,恰在天籁阁下方,两处有攀山游廊相连,四周林木丰茂,篁竹影动。杨楝爱其清幽,便做了一处小书房,偶尔也过个夜,所以一应床帐陈设都是现成的。这样的地方让给一个小妾养病,倒令众人都暗暗吃惊。不一会儿就有担架过来,众人七手八脚将琴太微抬下,用被子裹得密不透风。琴太微只剩一口气吊着,一通折腾差点晕死。杨楝又密嘱陈烟萝等人一路跟着送到岛上,不可有一点闪失。
俟他们都走了,杨楝在床边坐下,探身寻找,果然从小被子下面摸出一只白瓷小水盂来,里面尚有残留的褐色药汁。原来她当真不肯吃药,全都悄悄倒在了水盂里。杨楝仔细闻了一下药汁,辨出其中并不只有方子上那些药材,心中大震。他沉思了一会儿,先回书房另写了一个药方,嘱咐人立刻煎了。又着人唤了程宁回来,交代了一番,命他拘住那个医婆秘密拷问。然后才来得及坐下喝了一盏茶,又换了衣裳,慢慢往虚白室去。
小小的别馆里站了一地的人。原来琴太微初入徵王府,众人只道她是犯了忌讳才被勉强纳下,洞房时就跟徵王闹得不欢而散,虽是淑妃表妹,似乎除了坤宁宫也不见有人来探问,倒听说太后十分不喜。凡此种种缘故,众人都不愿搭理她。如今徵王忽然为她大动干戈,倒像当真看重似的,一时间谁敢怠慢了。
“她是病人,哪禁得你们这么多人围着。”杨楝皱眉道,“除了近身伺候的,旁人都回去吧——烟萝你把他们都带走。”
琴太微见杨楝走近,略支起身勉强说了一声谢恩。杨楝俯在她耳边,轻声问:“为何不肯吃药?”
这话令琴太微一时乱了阵脚,半天才吐出两个字:“我怕……”
杨楝心中一动。如临深渊之情,他其实多么熟悉。
“……怕苦。”她慌不迭地接上。
她不敢说实话,眼神中依然是满满的惧戒,宛如笼子里待宰的小鹿。杨楝无声地叹了一下,琢磨着还能从谁嘴里掏出话来。有人送来了新煎的药,他转头朝她笑道:“这是我给你开的方子,与从前不同。你再尝尝苦不苦。”
宫人将琴太微扶起喂药,她却侧过了脸,只是盯着杨楝。她知道以前的药有问题,却猜不透眼前的杨楝是不是也想要她死。杨楝见她一双秀目灼灼不甘,何尝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接过药盏仔细察看了一番,又亲尝了一口,才舀了一小勺喂到她唇边。琴太微踌躇片刻,终于一闭眼吞了。杨楝原没做过这等服侍人的事,又怕烫着她又怕洒了药,见她满面委屈,又疑心这药是不是真的太苦,好容易才哄得她将一碗药灌下。又见桌上有剔核浇蔗浆的新鲜樱桃,便舀了几只给她送药:“这个不苦。不过樱桃性热,不能多吃。”
樱桃汁液清甜,琴太微抿了一口,忽然掉下一行眼泪来。杨楝默默看了一时,才替她拭去眼泪,扶回枕上躺好。琴太微望见屋中没有旁人,便轻轻牵了一下杨楝的袖子,眼神瞟向那个端药的宫人。
杨楝心领神会,将那个小宫人唤到床前询问。那小宫人名唤谆谆,却也是个机灵的,见杨楝拉下脸来,立刻跪了求饶:“奴婢什么也不知道……”
杨楝道:“之前琴娘子没有吃过药,你总知道吧?”
“不……”谆谆道。
杨楝不疾不徐道:“若连这都推不知,你们这些服侍的人是做什么的?还是送去浣衣局算了。”
谆谆咬牙道:“奴婢知道。”
杨楝冷笑道:“说。”
“有一天,奴婢去……去前面取东西,从陈娘子窗下走过,仿佛听见有人说……什么不如下点重药,快点送走上路。当时……宫里只有琴娘子在吃药,奴婢听了……就十分害怕。”
“那是什么人?”
“听声音不是咱们宫里的人。”
“你既害怕,想必日子也记得很清楚。”
“是上月十四的事儿。”
杨楝心想,这倒真是个有心的丫头。却又冷笑道:“你不过是偷听了一句话,还不知是说什么——许是说耗子呢,就敢搬弄口舌,不让琴娘子吃药?”
“奴婢没有搬弄是非,奴婢不敢……”谆谆急得说不出什么话来,连连磕头。
琴太微挣起来,喘着气道:“是我自己听见她和另一个丫头说起来……”
杨楝立刻明白了,必是这谆谆想提醒自家娘子,又怕担是非,故意说出来让她听见,不知这算有心计还是有良心。“既听见了,就该上报,不找陈娘子,也还有程管事。”杨楝悠悠道,“如你这样遮遮掩掩背后议论,还不叫搬弄是非吗?娘子的病,便是被你耽误的。再不治你的罪,这府中更没有王法了。”
府中人皆知杨楝是个面和心不慈的,他说了要惩治谁,那必是往死里收拾。谆谆听见这话,眼泪骤然掉了下来,捣蒜般磕头求饶。杨楝冷眼看她哭着,却悄悄握了一下琴太微的手。琴太微心中一动,又说:“殿下饶过她吧……一个月来多亏她服侍,她若走了……”
杨楝缄默了一会儿方道:“既然娘子替你求饶,这桩事就先记着。”
谆谆忙抹泪谢恩,连声谢恩,又道:“奴婢一定好生服侍娘子,将功折罪。”
杨楝不免皱了皱眉头,他暗教琴太微示恩倒被一语戳破,这丫头未免太机灵了些。他站起来踱了几步,想着下一步怎么办,却见程宁候在帘子外面。
程宁低声道:“那医婆招了,说是陈娘子教她在琴娘子的药里面添上一味雷公藤。”杨楝微微点头,他确实在水盂中闻出了雷公藤的味道。这药解热镇痛有良效,却也是一剂虎狼药,长吃下去要出人命的。慢刀子杀人,确是好主意。只是……“居然这么快就招了?”他狐疑道。
程宁道:“奴婢用了点儿刑,如今人就跪在外面等殿下发落。”
杨楝远远瞧见廊下跪着一个婆子,十根指头血淋淋的,忽觉一阵恶心,却吩咐程宁把几房姬妾都唤到这边来,他要训话。
徵王府中现有四房姬妾。当年因王妃徐安澜体弱多病,徐家特意陪送了两个美貌能干的侍女,一为陈氏,一为孟氏,皆由王妃做主收了房。王妃过世后,孟氏因思念主母忧伤成疾,小产而殁,唯有陈烟萝跟着杨楝来到帝京。入京之后加封亲王,皇帝又亲自将一名出身清流的女官文粲然指为侧室夫人,太后亦赐下了画院待诏林良的女儿林绢绢。如此琴太微算第五位妾室。虽文、林二位皆有夫人名位,但因陈烟萝入府最久,所以内宅琐事仍由她料理。
杨楝踱到虚白室的正堂内,拣了一张太师椅舒舒服服地坐下喝茶。一盏茶未完,几房娘子尽数赶到,皆垂手屏息,怕触了他的怒气。杨楝也不教她们坐下,却先传了那个医婆进来,劈头问道:“陆嬷嬷在宫里服侍了几年了?”
“回殿下的话,十三年。”陆氏灰着一张脸道。
“医者贵在经验,十三年不算短了,却连小小一个风寒都看不好吗?”
陆氏惊疑不定,她明明已经招认投毒,徵王这话却是什么意思,她只得顺着说下去:“奴婢才疏学浅,一时看走了眼,何况琴娘子……”
杨楝把茶杯“啪”的一声蹾在桌上:“你既看不好病,从此就不要看了。我这里不养闲人,立刻赶出去了事。”
陆氏大吃一惊,本想以投毒大事,自己这条性命必是折在里面了,没想到只是如此轻轻发落,慌忙磕头谢恩。
“只是你在这里待的年头也久,”杨楝道,“宫闱之事岂足为外人道……”
“天家贵人,奴婢怎敢浑说,自当老实本分不吐一个字,”陆氏瞥见杨楝阴恻恻的面容,心中愈觉恐惧,一横心叩头道,“奴婢情愿将舌头压在这里……”
“好啊。”杨楝瞥了一眼程宁。
立刻有几个内官上来,架住了陆氏便要动刀割舌。陆氏此时又悔了连连求饶,杨楝便教停住,又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说?此时不讲,以后就讲不了了。”
陆氏愣了愣,终于摇了摇头。
杨楝见她如此,心知必是许了生死状的,再逼问不出什么,遂挥挥手:“拖到外面去收拾,别惊了病人。”
外边水面上回荡起陆氏鲜血四溅的号叫声,众人听见,俱是吓得大气不敢出。杨楝冷笑着振了振袖子,将三位姬妾扫视一圈,忽然道:“诸位娘子请坐。”
三位美人皆敛衽谢恩,各自拣了一张椅子侧身坐了。杨楝换上一脸温和,曼声道:“翠微山远离尘嚣,水木清华,极是清净。我休养了几天,只觉神清气爽,倒比在宫中自在许多。”
三人面面相觑,不知该接一句什么话。杨楝暗暗冷笑,又道:“除了扫祭父亲的陵墓,亦拜谒了几处先朝的坟茔。我记得有一处墓碑破败,杂草丛生,连石坊都没有,似多年无人看顾。仔细辨认碑文,原是成祖朝时一位亲王的陵寝。你们猜是哪一家?”
依国朝惯例,藩王俱在封地修筑陵寝,并没有归葬帝京皇陵的道理,除非——文粲然已知其意,遂道:“莫非是宁庶人?”
“不错。”杨楝含笑道,“夫人既熟知国朝典故,不妨说来大家听听。”
文粲然道:“宪宗朝有一位宁王,因王妃经年无出,遂纳了姬妾冯氏,育下庶长子。后来王妃偶得良方,生下麟儿,宁王便欲立嫡子为世子。岂知冯氏多年愿望落空,心有不满,便串通府中长史官,谋害了王妃与嫡子。宁王自是盛怒。然而彼时正值宪宗皇帝起意削藩,宁藩一支又多年不得圣眷,故而宁王十分怕事,又念及膝下仅余一庶子,竟将王妃横死之事轻轻掩过。只是人命关天,终于败露,果然天子雷霆之下,将冯氏及其庶子尽皆处死。宁王亦被夺爵,还京后孤老而死。宁藩一支并无后人,被趁势削除。想来宁王之墓无人祭扫,亦是这个缘故。内宅不宁,祸及一族,此是国朝第一例。”
“说得不错。”杨楝淡淡道。
却没有更多的话。三位姬妾细细体会,亦知杨楝为皇帝深深忌惮,若内宅不谨,姬妾相斗,说不定祸及全家,覆巢之下无完卵。这番敲打是说给众人听的,亦包括躺在里面那一位。今日之事,亦决不能闹将出去。
“琴娘子的外祖母是先帝最宠爱的妹妹,她的表姐又是今上眷顾之人,连我都要敬她三分。”杨楝道,“若她和家中哭诉,说这里薄待了她,诸位谁愿意出去顶这个罪名?”
其实琴太微自入徵王府来,别说谢府无人探问,就是淑妃那里也不曾有过只言片语。然而无人过问,不等于无人在暗中盯着,毕竟牵连甚多。杨楝既有这番交代,诸人也只得连连应声:“妾等不敢。”
“你们都是贤德的,只好我认了这个不是吧。”杨楝冷笑道,“陈娘子——”
陈烟萝忽听见唤她,连忙起身,只见杨楝笑容粲然,一双明眸闪烁如新磨明镜般:“这次扫墓,我倒想起一桩事情来。我们在京中住了年余,王妃的坟墓无人祭扫,想来钱塘江畔亦是芜草丛生。我想要派个得力的人过去看看。想来想去——这件事只你做得。”
徵王妃的坟茔自有忠靖王府帮忙看着,逢年节有人祭扫,怎会荒草丛生?陈烟萝心知这是要远远地遣开了她,不由得瞪着杨楝,目中渐泛水光。
杨楝微笑道:“你的父母还在忠靖王府中,回杭州亦可省亲。咱们的王府白白空了许久,也不知院子里的海棠今年开得如何。你替我好生收拾着。过不了一两年,我们还是要回去的。”
话中意思竟是陈烟萝要从此留在南边了。陈烟萝紧紧抿了嘴唇,再不吭一声。文、林二人一旁听着,心中俱是百味杂陈——陈烟萝虽无十分宠眷,毕竟是徵王身边第一倚重的侧室,如今骤然被逐,于她二人而言,第一自是少了个对手;第二则是琴氏才入门,竟受如此厚待;第三却是跟随了五六年的爱姬说赶就赶,徵王何等薄情。一边思量着,一边又听杨楝道:“陈娘子走后。内宅反正只有你们两个——”
文、林二位连忙起身,又听他道:“——你们凡事商量着办吧。文夫人入门早几天,多听她一点,今后别再让我为你们这些家务事操心。”
二人俱是一凛,忙敛衽应声。文粲然正想问琴娘子怎么办,杨楝又道:“今晚你们从这里出去,各回各房,以后就不要再到这边来了。没有我的许可,谁也不准打扰琴娘子。”
文氏和林氏不由得换了个眼神,并不敢再说什么,联袂告退。陈烟萝慢慢地跟在后面,俟那二人出了院门,忽然转过头来奔向杨楝:“殿下,不是我!”
杨楝知她还有话,早在那里等着:“你既肯说,我就问问你——上月十四日,是谁来看你了?”
陈烟萝目色一暗。她晓得杨楝的脾气,最恨有人背着他玩弄手段,但凡被他知道了,说清楚还可,不说定是万死不赎。
“我猜——”杨楝笑道,“是不是徐三小姐的什么丫鬟,自小跟你交好啊?”
陈烟萝咬牙道:“徐三小姐房里的翡翠,她确实有些出格的话。可那也只是气话,谁能当真?”
杨楝冷哼了一声。
“我跟随殿下多年,”陈烟萝强压着喉中的哭声,“殿下可曾见我是那样糊涂的人?”
杨楝捏住她的下巴仔细察看。烟萝的一双妙目被泪水浸透,恍惚如风浪迭起的湖水,却是一脸粉妆都残败了。他暗自叹了一声,靠在椅背上,忽然笑道:“我是知道你的。只是徐家若有这样想法,你夹在中间也难做人。我如今教你远离这是非之地,岂不好?”
“谢谢殿下恩典。”她屈膝告退。退至门边忽又回首,没来由地说了一句:“殿下要小心。”
杨楝微怔一下,旋即含笑点头,神情如温顺少年。
琴太微躺在床上,将外面的动静听了个一字不漏。杨楝非要在这边处理家务,其实是说给她听的。她心中漾出几声冷笑,却因过于虚弱,连那冷都不彻底,只是拂过心间一缕淡淡的凉意而已。帐顶挂着一只鎏金银香球,繁复的花纹之间溢出脉脉香气,沿着青罗软帐缓缓游走,似有人步履徘徊逡巡,又似有人欲语又塞,低回万端。
最后连陈烟萝也走了,房中再无旁人,只有守夜的侍儿偶尔发出一声清咳。初夏的夜风撩动着檐下铁马,发出金器摩挲的瑟瑟声。她心中暗祷杨楝别再进她的屋子才好。而杨楝果然也没有再进来。不知是良药有效,还是熏香安神,她终于沉沉睡去,发了一身薄汗,却连梦也不曾做一个。
杨楝在外间独坐了良久,觑着廊外的水面上渐渐映出天河的倒影,细碎如繁星。他心知此事蹊跷,一时也只能如此。陈烟萝纵是冤枉,也只得先打发了。可叹家中不过这几个,却是人人都信不得近不得。他这时深深后怕起来,若不是郑半山提醒,待他过两天再回来时,琴太微是死于无药治病,还是被暗中的凶手直接做掉?到那时如何收场?迟迟钟鼓初长夜,室中少女犹自沉酣,暗香隐透帘栊。他只觉心中一片枯冷,水天茫茫。
程宁提了羊角灯过来接他回清馥殿。他责备地瞥了一眼,低声道:“程公公……”
程宁苦笑道:“奴婢实在猜不出殿下打算将她怎样,所以不好插手……”
“还能怎样?”杨楝叹道。
白玉石桥掠过太液池水,连着蓬莱岛和清馥殿。走过桥头回身远望,虚白室一带灵巧水廊浮于静夜之中,如一痕月中清梦,杨楝收回目光,对程宁说:“还得劳烦程公公分些心思,亲自照看着她吧,千万别再出半点差池。”
程宁恭谨称是。
次日郑半山再到西苑来,总算是见到了琴太微,知并无性命之碍。事已至此,郑半山少不得安慰琴太微一番,教她仔细服侍徵王,诸事多放宽心肠。琴太微未免口应心不应。
“殿下是我看着长大的,他自幼脾性温和,必不为难你。”郑半山说着这话,自己心中倒也没什么把握,又道,“便是令尊也曾与殿下交契,深得殿下尊重。”
“咦?”琴太微这里倒是第一次听说,“可是爹爹从来没有跟我提过他。”
“藩王不可结交外臣,令尊自然不能提。”郑半山道,“你须心中有数,却也不必在人前说起此事。”
琴太微并不知郑半山为何如此交代,不由得暗中遐想一番。
看过琴太微,郑半山又回清馥殿这边向杨楝道别,却见杨楝立在水边,像是专门等着过来,神情悒悒不乐。
“琴娘子被人下药的事,殿下认定是徐家的人在做手脚吗?”郑半山问。
“不是他们还能是谁?这府里,到处都是王妃留下的徐家人,一两年间也清理不干净。”杨楝淡淡道。
“程宁他们几个,还是信得过的吧?”郑半山又问。
“是。”杨楝简短道,“郑先生,这件事不必去和太后说。”
徐太后不喜琴太微,是故按下不提也罢。郑半山叹了一声,正欲告辞,杨楝忽然拉住了他的袖子。这是他小时才有的动作,郑半山意外地迎上他的目光。只见他的瞳孔极黑极亮烈,蒙着薄薄一层雾水,似冰层下有火苗在执拗地燃烧:“先生,那是圣旨……还是懿旨?”
郑半山一惊,忽然见他手中捏着昨日得的那块芙蓉石龙牌,这才悟出他说的是什么。
杨楝又急急地追了一句:“祖父不会做那样的事——必是懿旨。那是鸩酒,还是白绫?”
“原来殿下一直都是这么想的吗?”郑半山怔了一会儿,幽幽叹道。
杨楝望了一眼远处的侍卫,低声道:“当初我跟着先生学习医术时,有意结交了一位太医令。去年我借他之便,查了太医院的旧档。万安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太子染疾,起初症候只是风寒脑热。三日后薨逝,病案里居然写的是中风。他才三十岁,素来健朗无疾,纵然幽禁之中情绪郁结,何至会中风?”
“太子不是被赐死的,也不是被谋害的。”郑半山道。
杨楝显然不信。庄敬太子薨逝时,他不过十二岁。很多事情,后来用记忆的碎片慢慢拼成的。万安三十四年,重阳节刚过,太子杨涣即上表自请废储,举朝哗然。自万安二十八年起,先帝便称病不再临朝,躲入西苑炼丹修道,命太子监国,徐皇后协理国事。太子与皇后早已母子离心,这是上下皆知的秘密,朝中为此分成了两派,一派拥护储君正统,一派站在外戚徐氏的身边。太子临朝不久,便打起了削弱外戚的心思。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五六年,满朝文武、宗亲贵戚几乎无人能置身事外。到万安三十四年,太子着手清理海防,动了徐家的根本,矛盾终于被推向了顶点。
自请废储,到底是太子终于向生母屈膝,还是想以退为进呢?满朝官员们经过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天之后,避居万寿宫多年不理政事的先帝忽然降下旨意,免除太子监国之权,责其闭门思过,不得干预朝政,但储君绝不可废。
杨楝幼时备受先帝宠爱,时常出入万寿宫伴驾。他记得万安三十四年,祖父的身体已如风中残烛,朝不保夕。之前几位老臣亦曾多次上书,希望皇帝出面调停太子和皇后的矛盾,但皇帝根本没有精力去顾及。这道突如其来的圣旨把众人都吓了一跳。
后来杨楝慢慢体会到先帝的用意。监国的太子毕竟只是太子。但只要再等一段不长的时间,太子就会成为真正的皇帝,到那时他才能真正施展手脚,而朝廷中愿意真正为他效力的人也会更多。可惜,太子竟然没有等到君临天下的那一日。
圣旨既下,太子被禁足于重华宫。几日之后,皇孙杨楝被徐皇后领到坤宁宫去教养。那时他还不明白祖母带走他的意义,直到有一天忽然传来了父亲的死讯。
此后关于储副的人选,朝中又有一番搏杀。太子的拥趸们坚持祖宗旧制,恳请帝后即刻立杨楝为皇太孙。而徐党却搬出“国赖长君”之说,支持皇后嫡出的次子庆王杨治。这次争执便很快就有了结论。万安三十五年元夕一过,庆王从庆州藩邸出发,踏着二月春风回到帝都,成为重华宫的新主人。杨楝在坤宁宫的清暇居中度过了一个寒冷难挨的冬日。新太子受封之后,他亦则得到了一个名号:临安郡王。如此终于尘埃落定。
幽禁中的太子忽然身故,朝中并非没有议论。当日重华宫的宫人、内侍大多以“侍奉不周”的罪名而处死,其余人等亦星散,远远发至南都、皇陵及武当山等处,詹事府的一众官员乃至朝中的太子旧党更是在一两年间被清理干净。杨楝不曾为父亲送终,甚至关于父亲的死状,他也只得到了两个字——“病故”。从万安三十四年到神锡二年这三年之间,他自己时时徘徊于死亡的阴影中,毒药、行刺、谋杀、赐死……这些事情从未自心底散去。而关于父亲的真正死因,他亦生出万种想象,然而竟都没有猜中真正的答案。
“太子是自尽的。”郑半山道。
杨楝错愕,脑中轰然一声空白,天旋地转,雷鸣贯耳。郑半山的嘴唇一张一合,他却一个字也分辨不出,过了很久,似乎才听见“太子托人秘授手书与臣,云先帝百年之后,请臣等尽力辅弼殿下。臣等惭愧……辜负了太子的嘱托”。
“他为什么!”杨楝哑着嗓子追问。
“太子没有写下原因。”郑半山想了想,尽量轻描淡写道,“但也不难猜测:当时太子虽已还政,朝议却并未平息。他没有退路,只能寄希望于来者。殿下——”
杨楝退了半步,避开郑半山的搀扶,过了一会儿才问:“那——他用的什么?先生知道吗?”
“那年入秋之后,太子便咳嗽得厉害,以此为名要了很多阿芙蓉。谁都没有想到……”郑半山没有说下去。
海上贡品阿芙蓉,乃是暹罗奇药,价同黄金,一向只供奉内廷。此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泄沥均有显效,只是止病之功虽急,亦是杀人的利剑。余无闻送来的芙蓉石龙牌,原来是暗示这个。阿芙蓉镇咳,仅需些微之量。攒够一次致死的阿芙蓉需要多长时间呢?总不是一天两天吧。他是从何时起存定了必死之念?一定是在他被幽闭之前就开始了,甚至远远早于他和徐党的争斗达到封顶之前……那么,在最后那段日子里,他为自己讲书、握着手练字的那些时刻,心中竟满满地存了弃世而去的心愿?
杨楝捏着那块龙牌,指力几乎将芙蓉石碾为齑粉。扫过眼角的日光一道道明烈如刀,他眨了眨生痛的眼睛,垂头望向太液池水。蓬莱岛远在水中,林莽郁郁,佳木葱茏,此时看来却宛如一垄高坟。正午的炎风拂过足底,一身虚浮迟缓,竟忘了自己是在哪里。
“殿下,”郑半山见他这般神情,又不免后悔话说得太急,“我送殿下回去?”
杨楝摇了摇头,快速道:“不必了。我自己回去就是。”
杨楝并未再有一言,拔腿朝清馥殿那边走去,背影摇摇,似乎抬了下袖子。郑半山想起万安三十四年冬天,他求得徐皇后的许可,到清暇居看望皇孙。不知是谁将太子的死讯告诉杨楝的,十二岁的少年端立于巨大的书案后,凝神练字,静得如同雪天里的小松树,一时间让人误以为他从未伤心过。可是一旦杨楝看清来人是谁,立刻抛下笔管扑过来,把脸埋在他的袖子里,窸窸窣窣的哭声如同碎叶在风中打转儿。
他不会再像那样哭了,郑半山心想。
回到清馥殿,杨楝正撞见宫使等候。皇帝念着侄儿顶了暑热天气奔波于天寿山、翠微山之间,十分劳苦,特意遣人送来一份赏赐。杨楝谢恩如仪,又与宫使攀谈了几句,才拱手送走。
不过是些循例的金银、果品之类。居然还有粽子,却是存放太久,硬得如同石头。杨楝捏了捏,不由得去想这粽子会不会也有毒。旋即又记起冯觉非的话——“他如今不能动你”。自家亦苦笑起来。
当初皇帝不容他,他不得不在太后的庇佑下存活,所以暂不要知道太子的死因为好——这大概就是郑半山和余无闻的想法。如今皇帝有异动,他才有机会挣出来,于是他们告诉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个,敦促他与徐家早早决裂。
杨楝摸出那块芙蓉石的龙牌,摩挲了一会儿,忽然扬起手,把它砸在了地上。
响动声引来了值殿的内官,杨楝背对着把他们喝退了。芙蓉石碎成了一瓣瓣血色落英,泼溅在白石地上。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样的内心辗转才能做出如此决断。只不过一年,只要再等不到一年,他就能重获自由,登上那至高无上的位置。可是他却抛下自己匆匆走了。太子当年虽年轻,却极端方严正,时时以古时圣贤自律,一言不失,一行不苟,堪为天下之表率。杨楝自幼跟在太子身边读书,受其言传身教,孺慕之情极深。他相信世间若真有圣贤,大约就是父亲那样。可是,圣贤也会吞阿芙蓉自尽吗?
“朝议不息。”
这个圣贤竟是被他的臣子逼死的?郑半山只是内臣,对于外朝的纷争大约并不太清楚。他实在想问问太子,吞下毒药的那一刻是否还记得那些圣贤之训?但是父亲早就不能回答。杀人原来既不需毒药,也不需利剑,便可令圣贤化灰化烟。时隔八年之久,他在黄土深处,黼黻成灰,簪缨朽烂,唯余几根不会说话的白骨。葬于翠微山一带的皇族,都是入不了天寿山皇陵的失败者。国朝三百年,松柏冢累累。也许有一天,他杨楝也会躺在那里——墓碑龟裂,供桌残破,甚至为他扫墓烧香的子嗣也并不存在。
但那又如何?他仰起头,望见月出东山,云影苍茫,如海上风涛接天,群帆起舞。
他其实没有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