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日之杀 芦荡行

春末的天气已然很是炎热,特别是在淮南一带,此处临江,又多湖泊河道,太阳稍烈一些,水分便快速蒸发,让人感觉远处景象缥缈,近处所见恍惚。而地属淮南的江中洲,是个位处长江中间的泥沙淤积岛,所以受此气候的影响更加明显。

赵匡胤是连夜带人乘船上岛的。几十个人不管是何等身份、职位,一色的轻装劲服,红缨顶范阳毡笠,绑腿麻布靴,唯一的差别是在所携带的武器上,还有他们不同的气势、气质。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防止被别人瞄准并出手暗算他们中的重要目标,而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却可以便于相互间辨认和寻找踪迹,免得在混乱时发生误会和失群。

原本都以为一个江中的岛子不会太大,用不了几步就能走遍了。但他们上岛之后却发现自己错了。这个由江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岛子面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这里简直就是一片与南北岸断脱的大平原。岛上没有高起的山头土堆,也没有高大的树木丛林,只有一望无际、茂密如毡的芦苇,以及夹杂在芦苇荡中生长的蒿草。至于在芦苇和蒿草里还有些什么,他们就无从知晓了。

不过赵匡胤还是有所准备的,他也怕此行过于唐突造成误会,导致双方的伤害反而不美。所以上岛之后每行一段便以响箭带拜帖射出,那拜帖上写明他们此行意图为了商谈合作、共谋财路。但已经先后射出有十几支响箭了,岛上始终没有任何反应。这些箭到底有没有落到“一江三湖十八山”的人手里,他们根本无法确定。那茫茫芦苇荡中,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箭大概落在了哪里。

岛上的蒿草、芦苇和其他地方并不相同,它们在江水和淤沙的滋养下长得特别高壮。像赵匡胤那样魁伟的身材,依旧是被没顶其中,没有辅助物踮高一人多的身位根本无法冒头远望。

如此茂密高壮的蒿草、芦苇荡子,往往意味着危险的存在。首先它们掩盖了视线,让人无法判断路线,更难以发现其中暗藏的危机。另外,一般长了这些亲水种类植物的地面都非常泥泞湿滑,湿土下还有往年陈留的枯根纠结缠绕,磕绊脚步,行走非常艰难。而那些蒿草和芦苇又无法用来借力扶持,所以稍不小心便会栽倒在泥浆之中。更不用说在某些特定的地方还有天然存在的流沙、淤陷、积水坑,一旦踩踏进去又无人及时救助的话,那就只能眼睁睁等待自己慢慢死去。

虽然这些大周的禁军兵将经历过无数次危险和杀戮,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依旧像失去了眼睛和腿脚,心理的紧张和肢体的消耗很快就会让他们汗流浃背。再加上天气的炎热,芦苇、蒿草又密不透风,就连呼吸都无法顺畅,真让人有种关在蒸笼里的感觉。

赵匡胤停住脚步歇了一小会儿,拿汗巾擦了把脸。汗巾上浓浓的汗馊味抹在脸上让他心中很是不舒服,就像有种无望无助的感觉萦绕不去。置身在这个又厚又大的芦草毡子里,如果不能顺利地走出,那么过不了多久,他们这些人的肉体也会像那汗巾一样发出馊臭的味道。

在芦苇荡中察看周围地势的最好方法就是“架更楼”,赵匡胤已经记不起让手下“架更楼”的具体次数了,但他却记得每一次察看后汇报的情况。这是因为每一次的汇报内容都完全一样,看得见的只有茫茫的芦苇和蒿草,没有一条道路,没有一处田地和房屋,更看不到一个人影。

其实现在赵匡胤又有察看周围情况的欲望,但他却暗自强行抑制住了这个欲望。再不能让这些守帐亲兵虎卫架更楼远眺近望了,因为他们流露出的眼神中已经包含了太多的恐惧和绝望。这些来自北方的兵将虽然个个骁勇善战,但他们却从未见识过这样的地理环境。在这样看不见、走不尽的地方,即便满怀的豪气、满身的力气,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发泄掉这两股气。这就像大力挥舞一把锋利的大砍刀,却无法砍断飘柔的绸纱一般。目前这种状况必须马上解决,如果短时间内再不能走出这片芦荡草毡的话,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会彻底崩溃掉。

“大人,这样一直往前走恐怕不是办法。地形、气候且不谈,就岛上一江三湖十八山的人目前还不知道我们此行的意图。如果以为我们是来犯重敌,暗中布下阵局,一举攻袭之下我们只怕连说清来由的机会都没有。”赵匡胤的属下亲军虎卫头领副将张锦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张锦岙原本也是江湖中出身,而且曾经在南平九流侯府当过门客。他不但见识广、技击术高,而且还有双手打飞石的绝招。从后来宋代名将的家世传承上查看,他很可能是水泊梁山好汉没羽箭张清这一脉的先辈。

“布下阵局的确很有可能,我们现在的状况看起来好像已经是在对方瓮中。但一举突袭倒不一定,因为我们上岛的也就数十人而已,而且从衣着上根本无法辨别我们是哪方面的。一江三湖十八山的人都是久走江湖的油滚子(江湖代称,是指经历无数、江湖经验丰富的意思。),不会在完全不明情况的状态下就实施袭杀。不过这看不到边的芦苇荡、蒿草丛我们也真的不能久待,必须赶紧找到一条出路;否则等迷了方向,疲累和饥饿就会让我们失去自保的力气,最终束手待毙、任人摆布。这可能也是岛上的人到现在都没有采取行动的原因,我们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因为此次是来商谈合作事宜的,所以更应该处于一个与对方可抗衡的状态才行,否则一江三湖十八山的人不会相信我们提出的要求和能提供的条件。”赵匡胤的分析入丝入扣,但是光分析是没有用的,这时候更重要的是要拿出一个决定来。显然赵匡胤暂时还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他现在需要更多的建议。

“要不然我们就此退回去,虽然不知道前路怎么走,但来的时候我沿途做了些记号,循着记号找到上岛的位置应该不难。”张锦岙熟知江湖上谨慎行事的一套,此趟前来江中洲,他全是按江湖道上的行事手法做的。赵匡胤当年入伍行之前就与张锦岙相识,后来招为己用并任其为贴身副将,除了因为他身怀绝技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熟知江湖道中的一套。

“回去也未尝不是办法,但我们已经上岛行走了这么长的距离,我估计就是想退回去也不一定能行。”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赵匡胤还是挥手示意大家往回走。他是一个很会权衡利害关系的人,从不会为了些虚名、面子而固执行事。

事实很快就证明赵匡胤的担心没有错,他们刚回头走出几十步远,芦苇丛中突然升腾起一片淡淡的烟雾。这些绝不是因为水分被太阳照射后蒸发而起的烟雾,而是有人点燃了什么,因为有着很冲、很呛的烟火味儿。

“不好,有人想要放火烧我们。这大草荡子,我们可没地方躲呀!”张锦岙的声音又惊又惨。

“别慌!现在是草木青绿时节,这草荡子烧不起来的。放这烟是想让我们辨不清方向,找不到回去的路。大家先别乱动,摆‘八珑罩五活蝠’的阵势防守。”赵匡胤很确定地说。

此时以“八珑罩五活蝠”的阵势防守是非常恰当的。这是一个外圈连贯成八面进行防御抵挡,内圈五股运转,并视情况增援外圈八面的阵势。根据洛土山唐陵碑文记载,“八珑罩五活蝠”是唐将郭子仪由八玲珑的五福走马灯悟出所创,是一个可快速变化移动的防御阵势。

不过这次赵匡胤的判断只对了一半:青绿的芦苇蒿草荡子的确是烧不起来的,而后面的一半判断却是错的,因为别人点燃的烟雾虽然很冲、很呛,但始终都是淡淡的。这样的烟雾不是要他们看不清方向,而是要逼迫他们朝着别人设定的方向行走。

就在赵匡胤他们刚刚摆好阵势严密戒备的时候,他们听到了一种声音。那声音像是风声,事实上也的确有些风,但这风根本不足以驱散那淡淡的烟雾,反是被很冲、很呛的烟雾赶着走。不过不能驱散烟雾的风却在瞬间驱散了“八罩五活蝠”的阵势,众多能征惯战的兵将组成的防御阵势此时竟然还不如一片淡淡的烟雾强势。

风声是无数轻小翅膀发出的,那是一群马蜂的翅膀。燃起的烟雾是为了驱赶马蜂,而被烟雾驱赶的马蜂会变得狂躁、凶狠。哪怕面对的是挥舞刀剑的强悍兵将,它们一样会无所畏惧地将其当做发泄对象。

赵匡胤的手下有一大半在密集的刺痛中奔逃,而且很快就消失在密绿的芦苇、蒿草中,再无法知道后果如何。靠近赵匡胤身边的十几个最信任的护卫没有动,他们在赵匡胤的指示下趴伏在地,并且快速用地上的泥水涂抹身体的裸露部位。

狂飞的马蜂消失得很快,因为它们将奔逃的那些人当作目标,执着地追赶过去。过了一会儿,烟雾也消散了,这应该是燃烧烟雾的人认为目的已经达到了,所以迅速离开了他们刚才的位置。这是江湖人惯用的狡诈,以逸待劳,快速移动,不与不明实力的对手发生正面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