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徐敬业踪迹

盛唐于逖所著的《闻奇录》记载:进士宋洵,在金州石泉县东数里山居,听外面巨石中有人说话:“宋三郎来了!”宋洵驻步听之,巨石上有一扇门忽然打开,几个女子从里面出来,笑道:“请三郎进来。”宋洵欲跑,但被她们擒住,拖入石中后石门便关闭。“仆人穿石求之,终不能得。”宋洵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石头里。结合下面的故事,看上面的记载,令人产生遐思:假如一个人可以像宋洵那样十分轻易地失踪,倒也好了!

唐玄宗天宝初年(742年),有一个名叫住括的九十余岁的老僧,在弟子的保护下,来到南岳衡山中的古寺里居住了下来。一个多月后,住括突然对寺中众僧进行忏悔,追忆当年杀人之罪。诸僧感到奇怪,问其究竟。住括说:“你们知道几十年前有一个叫徐敬业的人吗?”

在《唐朝的黑夜1》中,说到武则天时期的嗣圣元年(684年),徐敬业被贬到南方,路过扬州时,起兵造了武则天的反。当时,除了徐敬业外,被南贬的官员还有给事中唐之奇、詹事府司直杜求仁、主簿骆宾王等人。他们皆在扬州逗留,心有不甘,达成冒险共识,于是推举徐敬业为首领,拉起反对武则天的旗帜。骆宾王以诗人的手笔,写下名动千古的第一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实际上,徐敬业在离开京城前,反意已决。扬州兵变发生后,全国惊动。武则天甚是恼怒,重金悬赏:“得徐敬业首级者,授官三品,赏帛五千!”随后,武则天命李孝逸为主将,出兵30万赴扬州。又以高丽籍猛将黑齿常之率军侧应,对徐敬业形成夹击之势。起兵前,徐敬业先是矫诏袭杀了扬州长史陈敬之,随后告诉大家说自己身有皇帝密诏,打开府库,释放犯人,将他们武装起来,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魏思温为军师,随后传檄附近各州县,历数武则天罪过,提出恢复李唐江山,很快人马超过十万。

喊出造反的口号容易,拉起一批人马来也容易,不容易的是随后面临的战斗。徐敬业少年时就跟随祖父出征,他的那位祖父可是大唐第一名将,应该说徐敬业是见过世面的。但在下一步行动上,他有些头疼。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是北上直接进攻武则天的住处洛阳;二是南下过长江袭击金陵、镇江、常州等地。为此,他征求了军师魏思温的意见,得到的回答是:“您出兵的理由是武则天幽禁了李家皇帝,所以应该率兵直趋洛阳。中原和山东豪杰知道您的勤王行动后,一定应和,武后数月可废,天下指日可定!”

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渡过长江攻击金陵,扫平后方镇江、常州等地,然后再行北伐,这才是正确的方略,而且提出“金陵负江,其地足以为固,且王气尚在……”金陵的所谓王气,又耽误了一个人的前程,并把他推进万劫不复的境地。

魏思温表示反对:“取金陵而守之,难道我们要投于死地吗?”魏思温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但徐敬业没听从军师的话,悲剧开始了。

徐敬业分兵进击江南,一些州县确实在很快的时间内被攻占了,但兵力分散了。此时,李孝逸的大军已迫近扬州。徐敬业没办法,返回来迎战,还没开打,就已很仓皇了。在当年十一月的高邮之战中,徐敬业部很快崩溃。徐敬业带领少数人逃回扬州,随后转奔镇江,欲顺流出海避难高丽,抵达海陵时,被部将王那相所杀。王那相当时带人斩杀了徐敬业及其弟弟、家眷、同僚等25人。这25颗人头随后被飞传至洛阳,呈现于武则天面前。但这25颗人头里到底有没有徐敬业?按当时志怪中的秘密记载说:没有。

唐则天朝,徐敬业扬州作乱,则天讨之,军败而遁。敬业竟养一人,貌类于己,而宠遇之。及敬业败,擒得所养者,斩其元以为敬业。而敬业实隐大孤山,与同伴数十人结庐不通人事。乃削发为僧,其侣亦多削发。天宝初,有老僧法名住括,年九十余,与弟子至南岳衡山寺访诸僧而居之。月余,忽集诸僧徒,忏悔杀人罪咎。僧徒异之。老僧曰:“汝颇闻有徐敬业乎?则吾身也。吾兵败,入于大孤山,精勤修道。今命将终,故来此寺,令世人知吾已证第四果矣。”因自言死期。果如期而卒,遂葬于衡山。(《纪闻》)

说的是徐敬业兵败后,一路潜逃。在此之前,徐敬业曾收养一个人,面貌与徐敬业几乎一模一样,行至海陵,王那相叛变时所杀的正是徐敬业的替身。徐敬业本人则带着数十名心腹,潜行转向西南,一路跑到江西鄱阳湖大孤山。大孤山是鄱阳湖中的小岛,千米长,百米高,三面为悬崖。就是在这里,徐敬业削发为僧,和心腹隐藏下来。后来,徐敬业等人转赴南岳衡山的寺院,一如开篇所言。他的结局之谜,令人想起黄巢、李自成或石达开。按史书记载,这几个末路枭雄都没有死,而是出家为僧,隐藏于民间。

且说徐敬业。据说,年近百岁的徐敬业离开大孤山去衡山时,其精魂已化为山上之鸟,这种鸟到现在还有,被称为“乞食鸟”。生活在大孤山上的这种鸟,最善于用翅膀搏击,更善于衔接船上旅客抛到高空的食物。千年以来,它们一直在湖面上孤独翱翔,在大孤山上筑巢,鸟瞰着沧桑变化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