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鸳鸯 第三节

我们村有个小女孩,名叫兔兔。她妈妈在兔兔7岁生日的时候送她一串漂亮的风铃。兔兔接到这串风铃的同时,突然记忆起了她上辈子的事情。她说,她上辈子临死时,她的妈妈也送了一串风铃给她。

兔兔的妈妈不相信孩子的话,以为她在吓唬自己呢。兔兔认真地说出她前世出生的地方。她说,她前世的家在湖北的某个地方。

她的父母问她具体的地址,她想都不想就答出某某县某某镇某某村,又说她的家前有一棵梨树。那是一棵石梨树,长出的梨子和石头一般坚硬,能硌坏牙齿。又说她前世的爸爸长着络腮胡子,亲她的时候很扎人,前世的妈妈特别高,比她那个爸爸还高出一个头。

从此,兔兔经常说起前世的事情,有板有眼,有根有据。她的爸爸妈妈听得目瞪口呆。一个七岁的孩子,经历的事情要超出她的年龄很多。

她的爸爸妈妈坐不住了,终于下定决心去兔兔所说的前世的地方去看看。他们按照兔兔说的,果然在湖北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那个破旧的房子也如兔兔说的一模一样,屋前果然种植着一棵石梨树。

屋里还有人住,兔兔的爸爸妈妈询问了一些,得知兔兔口里的那些人曾经是这间房子的主人,不过现在都已经迁走了。

兔兔的爸爸妈妈问道,曾经在这里住的人家是否有一个女儿死去了?

屋里的人说,是的。那人又指出孩子坟墓的所在地。

兔兔的爸妈来到坟墓前,发现坟墓前有一串锈迹斑斑的风铃。兔兔的爸妈在坟前烧了很多纸钱,又请人在那里念经祷告。念经的和尚告诉兔兔的爸妈,回去之后一定要给兔兔吃清蒸的鲤鱼。和尚说,“清”即“清理”,“鲤”即“理清”,理清前世的回忆。

几天后回家,兔兔的爸妈给她吃了一条鲤鱼。兔兔当晚高烧不退,医生打针喂药都没有用。高烧自然过后,兔兔再也记不起前世的东西。即使她的爸妈问起以前兔兔说过的事情,兔兔也茫然地摇摇头,表示听不懂。

那个风铃就是引出兔兔对前世回忆的特殊东西。还曾有新娘在结婚典礼上交换戒指时,突然想起前世的情人,想起了前世很珍爱的戒指。

有时,我就天马行空地想,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会不会也遇到能引起我的前世回忆的特殊东西。如果回忆起了,那我前世是个什么样的人?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情吗?是不是有一段浪漫的爱情?

有时,我想,我现在喜欢的那个女孩,是不是前世跟我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今生我就喜欢上了她?

在我傻愣愣地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时,爷爷已经在藤椅上坐下了。一壶茶放在藤椅下,一根烟叼在嘴上,一把蒲扇摇在手中。他在等待绿毛水妖的“光临”。

我想,爷爷的前世也许是一头水牛。

我把我的想法说给爷爷听了。爷爷爽朗地笑起来,用枯黄的手指捏我的脸。我讨厌爷爷的这个动作,这个动作在我有记忆的时候就开始了。但是我现在已经读高中了,不再是他的小跟屁虫了,不再是看不见他就哇哇地哭的小无赖了。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愿他还把我当做一个穿开裆裤的小娃娃。

他那样捏我的脸,证明还没有意识到他的外孙的个头已经跟他差不多高了。是的,他的外孙已经长大了,甚至可以独立捉鬼了,因为我已经将《百术驱》上的内容学得差不多了。只要绿毛水妖肯出现在这里,我一个人单独也能和它对抗一番。

我之所以不敢在他面前表现出我一个人也行,是因为害怕爷爷衰老得太快。

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比如铁匠,一个老师傅带一个年轻的徒弟,年轻的徒弟总要老师傅指点很多,老师傅也会将看家本领保留不教,怕徒弟学成了跳到自己头上来。一旦有一天徒弟学到了他的看家本领,不再需要老师傅教导的时候,那个老师傅会突然变苍老很多。这在捉鬼的方术之士里表现尤甚,如果带的徒弟突然不经意在没有师傅的情况下解决了非常棘手的问题,那个师傅就会很快变老,羸弱不堪。

所以,爷爷在场的情况下,我总表现得很需要他。

爷爷问我:“你为什么觉得我前世是头老水牛呢?”

是啊。为什么呢?

爷爷养过很几头水牛了。每一头水牛都被他驯养得服服帖帖,通人性,不论刚买来时有多么暴躁蛮横。别人的牛稍微看管不仔细,便会跑到水田里偷吃水稻。而爷爷养的水牛就是丢在杂草和水稻交错的田埂上,也不会趁机偷吃水稻。它会乖乖地用嘴顶开水稻吃遮盖在下面的杂草。

并且,爷爷从来不养黄牛,一辈子只养水牛。我问过爷爷为什么不试着养头黄牛。黄牛不用经常喂水。爷爷看着水牛的拳大的眼睛,舒心地笑。我便不再逼着问他。

我没有把这些想法说给爷爷听,只是朝他那张沟沟壑壑的脸笑了笑。爷爷也回以同样的笑。我们不用语言表达而可以心意相通。

“你说,绿毛水妖今晚会来吗?”爷爷问我,却不在乎我的回答似的喝下一口茶。我看着爷爷的枯黄的手指想,如果把那两个手指浸在茶水里,茶水会不会变成黄色?

我说:“爷爷,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何必来问我呢?”

爷爷笑了。眼角的皱纹延伸到了耳鬓。

“如果绿毛水妖不来呢?”爷爷歪着脑袋问我,眼光闪烁,如旷野里一只孤单的萤火虫的尾巴上那样的光芒。那样看起来有些哀伤。

我顿时百感交集。我吸了吸鼻子,说:“爷爷,它会来的。它一定会来的。”

爷爷点点头,喃喃道:“嗯,它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