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一部 1978~1983 没有规则的骚动 企业史人物 川人春先
2004年8月9日,陈春先去世,两天前,他刚刚过了70岁的生日。即便是中关村的人,也没有几个还记得他的名字了,“遗忘”是这部中国企业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1980年10月,中国最顶尖的核聚变专家、46岁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从美国考察回来,这已经是他两年里第三次访问美国了,这几次出国让他印象最深的倒还不是美国同行的学术进步,而是那个国家在技术产业化上的扩散能力。他每次都会去两个地方,一是西部的硅谷,还有就是东部的波士顿“128号公路”。走在那两条房屋低矮、丛木葱绿的狭长地带,他突然萌生了一股从来没有过的激情。陈春先是当时国内最有前途的新生代科学家,在1978年,中科院评聘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教授级研究员,一共只有10人,陈春先与后来成为“时代偶像”的数学家陈景润一起在榜。而此次的硅谷之旅却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回国后,他向上级写报告提出,中国应该建设自己的“硅谷”,他写道,“美国高速度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和知识变成产品,自己去借钱,合股开工厂。”在他的方案中,甚至已经圈定了“中国硅谷”的地点,那就是他工作所在的中关村。
中关村真是北京城北面的一个小村庄的名字。1949年以前,这里是一个有70户住家、276口人的自然小村,周边的坟地占了土地的30%多。1952年,中国科学院定址于此,再一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又在这个小村的北部形成一个教研院区。日后,中关村一带先后建起了中科院的几个重点研究所和大面积的员工宿舍,成为科研人员聚集度很高的一个区域。陈春先在报告中说,“我们在中关村工作了20多年,这里的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我总觉得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
如果仅仅是这样写写报告、讲讲话,倒也罢了,陈春先却是想真的把自己当成试验品全部地投进去。在回国后的两个月里,他狂热地四处呼吁,向各个部门写报告提建议,终于,北京市科协认可了他的这个想法,同意借给他200元钱,并开证明准许他在银行开一个账户。12月23日,在美国硅谷传奇的鼓舞下,陈春先在中关村一个仓库的一角办起了国内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跟陈春先一起跳进商海的还有中科院物理所、电子所、力学所的14个科研人员。日后,中关村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科研产品集散地,陈春先无疑是第一个先驱。1980年的北京之冬十分寒冷,整个12月共下了六场鹅毛大雪,有报道说,这年冬天的下雪量是近二十年来最大的一次。陈春先骑着自行车日日踏雪跑业务,他的服务部在开业两个月后终于接到了第一单生意,海淀区一个街道小厂的厂长问上门兜售业务的核聚变科学家陈春先:“你能帮我们解决一下电源上的问题吗?”陈春先愣了一下,然后说,“当然能,你可以给多少钱?”
中关村要真正热闹起来,还要等三到四年。在陈春先办服务部的当时,却引起中科院内外很大的震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不务正业。这时,出身巴蜀的陈春先表现出川人特有的倔犟,他像疯了一样地四处去跑业务,这位研究艰深的核聚变技术的科学家不得不为15个人的生存做“稻粱谋”。在创业的第一年,他的服务部有了两万多元的收入,这在当时不算是一个小数目,陈春先因而给大家每人每月发了15元的津贴,这件事在清贫的中科院里顿时溅起轩然大波,告状的人忿忿地说,陈春先搞歪门邪道,居然自己给自己长了两级工资。到1983年,陈春先签订了27个合同,与海淀区的4个集体所有制的小工厂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还帮助海淀区创建了海淀新技术实验厂和3个技术服务机构。陈春先为服务部所设定的经营原则后来成为中国民营高科技公司创办的共同规律,那就是:科技人员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在他被怀疑、辱骂和嘲笑的身后,渐渐地,在中关村一带出现了零星的技术小公司。在媒体的报道下,陈春先的实践引起了上层的关注,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胡启立、方毅都做了批示,对他大为褒扬。
在这些举措的触动下,海淀区放宽了中关村办公司的政策。1984年,四通、信通、科海、京海及后来非常著名的联想公司相继诞生,“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到1992年,这里的民营科技公司已达到5180家。
陈春先的研究方向是高深的核聚变,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聚变基地,在中科院物理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而在中关村,他的这些专业几乎都派不上用场。从1980年以后,陈春先基本上放弃了学术研究。他把服务部改组成华夏硅谷公司,只要有生意上门他都乐此不疲地去谈判,他的公司做过的最大一笔业务是帮助一家美国公司做数据录入,他为此聘用了100多个大学生,1000个字符挣0.4元,如果顺利,一年可以得到30万美元的收入,但是这个业务后来也半途流产了。
陈春先显然不是一个优秀的经营者,在他的首倡下,中关村日渐规模膨胀,而他的公司却始终委靡不大,与联想、方正、同方等后起之秀不可同日而语。十多年来,他多次卷入经济纠纷,甚至还先后两次遭人绑架。他对人感慨说:“思想活跃也好,能悟出潜在的增值地方也罢,都不等于能够办好公司。相反,办好公司的企业家大都是搞营销、搞金融,有很强管理能力的人,而不是真正的科学家。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一点没有什么好回避的。”
陈春先晚年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平日无人记挂,到了某些纪念日则有媒体上门采访一二。很多人以为,他当年若一直在实验室工作,将成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他自己则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觉得每一代人只能做他当时认为最重要的事。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做了这件,也许就要放弃那一件。我做事从不后悔,即使做了较为愚蠢的事,也不后悔,因为时间总是在往前走的。”
陈春先是一个倔犟的四川成都人。他很应该被人长久的纪念。互联网上有一个专门的陈春先纪念网站(http://www.chenchunxian.com)。除了几个知情人,那是一个几乎被彻底遗忘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