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是部厚重的小说
张贤亮:可以这样说,写作、办企业都是我的副业,正业是我这一生的经历。我给附近的农民提供5万至8万个就业机会,影城有上千人靠我吃饭。我当作家时,不可能有50万人都看过我的作品,但现在每年却会有50万人来看我的镇北堡西部影城。与同时代的人相比,我感觉上天对我不薄,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千千万万人死掉了,千千万万个活下来的人中,也没几个达到了我今天的成就,这些都是上天对我的眷顾。现在,我觉得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我比一般的人拥有更多的丰富的人生感受和经历。我的人生经历其实就是一部厚重的小说。我曾经在小说里写过,我感谢命运或者是上帝给了我这么一个丰富的人生经历,我死而无憾。
岁月剪影:
1950年代初读中学时,我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来到宁夏,任文化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在《延河》杂志上发表诗歌《大风歌》被打成“右派分子”,在贺兰县西湖农场和银川市郊的南梁农场劳动改造达20余年。1979年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代表作有:《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
1993年初,作为文化人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如今,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宁夏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
在镇北堡西部影城,你有时很难分辨是演戏还是生活:一边有剧组扛着摄像机在拍戏,一边是穿上戏装的游客在表演“模仿秀”。“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标语和“来时是游客,走时成明星”的广告语挂在城堡外的广告牌上分外耀眼。
在《大话西游》中唐僧受难的火刑柱和牛魔王府邸的中间,有一座与整片荒漠混为一体的黄土堆砌的二层小楼。外院是影视城办公室,内院是私宅。正房门前的一块匾上醒目地写着:安心福地。这是我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我在这里已经有16年了。
时下大家关心的生活与问题:
有记者提到,你写的小说越来越少了,距离上一部长篇小说《青春期》,你已经有10年没有长篇小说了。
事实上,我已经写好了一部关于五代人的家族史的长篇小说,一直放着反复在改。说实话,我挺担心以前的那些读者会对我有过高的期望值,这部小说发表出版会让他们失望,因为现在的读者的趣味已经被电影、电视剧改变了,他们能够安静地坐下来看一部和现实无关的小说吗?现在的文学评论也有问题,不够宽容,评论家不读小说,不关心小说的思想、主题,随便翻翻可以写一大篇评论来,另外一种就是骂派批评,动不动就语出惊人,抱着找不是的态度写文章,还有人身攻击,太极端了。所以我不急于发表作品。
中国文学后起的一代,比我们年轻的,他们已经创作出非常好的作品。要想对自己超越,要想在文坛上继续引起关注,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一个作家没有发表东西,不代表着他不在写作。现在写东西,时间不是问题,自我挑战才是最大的问题,《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100位优秀作家有我一个,100本优秀小说也有我的作品。我经历了那么多的沧桑,所以我写小说不再对故事、情节感兴趣,而是对人的命运、对人的生命现象感兴趣,而这个东西是适合写哲学论文的,很难把它写成小说,我的困难就在这个地方。我现在要超越这些作品有困难。
我的小说,万变不离其宗。我一直在想,我们总在提社会进步、人类进步。而一个人的灵魂,就是一个基因,穿行在五代人的肉体上,不管时代、环境怎么变化,它的内在其实是没有变化的,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里的沉浮,他的行为、个性、性格、为人处事是没有什么变化的。
在这个思考的背后,我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100多年的家族五代人的故事。活到这个年纪,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写这种东西比较适合,对生活命运都有了一些体验。在小说里我一直在关注着这个变化中的社会,关心着人的命运。
我相信命运,我的命运决定了我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写到什么程度。另外我认为,伟大的作品通常需要时间。10年过去了,与我同时在文坛上竞技的同辈人也没有看到他们写出伟大的作品。
又有记者问:你在2005年1期《收获》专栏《亲历历史》中发表的《美丽》,又是讲述一个“文革”的故事,过去了那么多年,你为什么一直在讲述这个主题?
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一辈子的主题,因为这就是我的命运,无论是此前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还是《青春期》,都笼罩和纠缠在这样的记忆中。
虽然从政治角度来看“文革”结束了,但是在文化上、民族心态上这样的阴影并没有消除,我们没有来得及对这场革命给人心灵造成的伤害、摧残进行清理,甚至,我们都忘记了这沉重的一页,我们经历的一切被遗忘了。
米兰·昆德拉说过,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就是真理与强权的斗争。我写作完全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我把那22年的艰难岁月,和那时中华民族经济接近于崩溃边缘的状态,在小说里表现出来,为的就是不让那段岁月再重演。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走过什么样的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在那十几年里,有我的青春和生命最宝贵部分,它影响我一生,也影响到我的家庭,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我怎么可能忘记这些经历呢?如果有人读我的作品,对那段历史有所认识,那我将非常高兴。因为这正是作家的使命。
我为什么不买日货这篇文章是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背景下写的,我写这篇文章也是有感于现在的人对历史的遗忘,我在文章里发表了这样激愤之辞,但是后来我发现很难做到这一点。现在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用排斥某个国家的商品的做法,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不过我总是想强调我那篇文章的后记里的犹太人的一句寓言:“斧头被发明以后,森林害怕得发抖。神对森林说:只要你不给他提供柄,他便不能伤害你”。因为成长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原因,我们这一代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社会和政治都会影响到你,然后它成为你生命里的一部分。
中国文学现在已进入一个很正常的状态,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中国文学曾在中国社会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是因为中国人包括中国文学被压抑了20年之久的一次反弹,聪明人都在搞文学。那时候中国文学担当了一个思想解放的作用。我很有幸地成为这个先锋队中的一员。后来社会出现了其他机会,他们就去忙别的去了,我们现在说文学进入了边缘化,不如说中国作家都需要这样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接下来谈谈我的经商吧。
1992年小平南巡后,全国掀起了办三产的热潮。宁夏文联也不例外,我是宁夏文联主席,文联没有钱,想把一座大楼押给银行,可这座大楼是国家的财产。那怎么办呢?我作为主席,又是宁夏文联的法定代表人,我想创办企业,那我只好拿自己在海外的译作来抵押。他们给我付了版税,外汇存单拿到银行去抵押,这就是资金的来源。
后来我们办了这个现在我所经营和管理的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1994年,党中央又有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都要和第三产业脱钩的文件。我脱钩后就成了民间企业家。这正是我非常困难的时候,一个实体刚刚开始起步是不会有利润的,全部的债务都压在我身上,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全力以赴要去办企业的原因。如果我不办企业的话,我就破产了。因为我所有的存款都押在银行。为了还贷款,我花了大量精力在做生意上面。
当时这个公司号称有93万资产,但是资金没有全部到位,只有78万,我占了其中50万,拥有绝对控股权。经过苦心经营,很快影视城就发展起来了,到了1995年,已经还清全部贷款,开始赢利。
说起来,发现这个城堡是很偶然的,1961年的冬天,我戴着右派分子的帽子,从宁夏贺兰县的一个农场释放出来,转入银川附近的南梁农场当工人。当时,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由,可以去赶集去买盐。同事告诉我说附近有个集市在镇北堡。我就去那里买盐。我看见这个城堡的时候,它周围是一片荒野,没有任何建筑物,一棵大树都没有。一片荒滩上突然耸立这么两个古堡的废墟,在早上的太阳照耀下,给人的感觉是从地底下生长出来的,给我一种非常大的震撼。
一进入这个镇北堡里面,居然熙熙攘攘的,还是个小集镇,我马上就联想起好莱坞拍中东电影的场面。我觉得很有审美价值,后来我才知道它实际上是明代或清代建造的边防戍寨,后来我就把镇北堡写进了小说《绿化树》里。
再后来办企业,文联办企业总得和文化沾点边,我就想起了这个镇北堡。
这里的第一部电影是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摄影师是张艺谋。那时张艺谋默默无闻。我刚刚平反,从劳改队里放出来。张军钊、张艺谋他们为了取景,一路找到宁夏来,找到了当地的文化机关,文化机关也不清楚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就来找我。我刚从农村回到城市,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就叫文联的人带他们去。
第二部电影是谢晋根据我的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我就把谢晋给领来了,他一看特别满意,当时就决定在镇北堡拍戏。谢晋也非常欣赏镇北堡特殊的韵味,12年后的1993年,他又将我的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拍成电影,又来到镇北堡。
镇北堡给张艺谋留下了强烈的印像,所以几年后,他拍《红高粱》的时候,又来了镇北堡。在《红高粱》杀青那天,将自己的一双胶鞋埋入镇北堡的土地下,并且发誓说,如果这部片子不能成功,他将永远不再走电影这条路。《红高粱》在中国上映后,不但获得多项大奖,而且也在西柏林影展上得奖,张艺谋就这样一炮红了。
后来吴天明准备拍我的《黑炮事件》,我把他也拉了过来,但是他最终没有拍,而是由黄建新拍了。滕文骥到镇北堡拍摄《黄河谣》,陈凯歌来这里拍摄《边走边唱》。一部部电影拍了出来,镇北堡也在电影界有了名气,在电影人圈内一个一个地传开来了。来拍电影的人就更多了。
有人问我,你能够在小说里对《资本论》分析得头头是道,所以经营对你不是问题。
我觉得,经营管理不成问题,我学《资本论》必须要搞清楚这点。我在当“右派”的22年中熟读了《资本论》,它无形中练就了我具有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处事态度,使我往往有一点前瞻性。《资本论》在今天已经不是一部时尚读物,可是我要说,它仍然是一部能够指导我们怎样建设市场经济的必读书。我“下海”后便自觉地尽可能按照这部书里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知识产权”的概念在中国还不广为人知的时候,我要恢复在镇北堡西部影城拍摄的著名影片的场景,将它们转化为旅游商品之前,就主动付给影片场景设计者一笔不小的费用,以取得利用它们的权利。设计者那时还很惊异甚至不敢接收,他还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拥有一种叫“知识产权”的东西。如果今天要我支付知识产权费,我将花数十倍上百倍的费用。
另外,首先必须要建立一种公正的雇佣劳动关系,是在市场经济下运行的劳资关系。我对我手下的员工首先是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看待,给予适当的报酬,现在我已经给他们同行业在银川最高的工资。我把这叫做分享,而不是剥削。
以前向剧组收钱就很少,现在剧组来拍戏是不交钱的,以此吸引剧组。我和他们签约时就说好,他们在这儿拍戏,我会维持好秩序,但必须允许游客参观。因此,即便在冬天甚至大年三十拍戏也会有游客。
电影电视拍摄后留下的场景道具还可以迅速转化为旅游资源。我的小说《青春期》里有一段话,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也说过:“要在市场取得个人的巨大成功,必须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所以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剧组需要什么,游客要求什么,我们都必须做到,这是成功的保证。现在我为剧组提供水、电、群众演员、道具原材料,基本上是成本价,这么低廉的价格是全国所没有的。即使以后不拍戏了,我仍有足够的景观和影视娱乐资源可以让游客过一把明星瘾。
这样的城堡当时在西北部共建了500多处,现存200多处。宁夏还有比这更完整的城堡,但是它们都默默无闻。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以后,我向剧组收场租费的50%要交给当地的文管部门。随着影城的名气越来越大,我们的门票也是越来越高,从5块涨到现在的40块。
在我十几年的经营里,困难不是来自于经营,而是其他运作过程中与各方面人打交道的原因。我通常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写小说我可以决定别人的命运,让许灵钧和李秀芝结婚他们就结婚,让章永磷和马樱花最后没有结婚就没有结婚,他们就不会在一起,是由我来决定主人公的命运。而经商呢?往往是你的命运、你的行为、事情的结果是由别人来操纵。所以你必须在别人操纵的时候要学会反操纵。靠什么呢,靠法律和勇敢。还有政府上的支持,银川和宁夏的领导对我还比较关照。
相对权力来说,其他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现在最麻烦的是土地问题,没人能想象我今年才拿到土地承包使用权,都11年了,都已经成了一个中外知名的影视城了。以前按照政府的文件,土地是属于一个农场的,农场以土地入股,是我的一个大股东。但是里面实际居住的是牧民,按照文物承保来说它又是属于文管局的,三家在扯皮,我一个使用者要伺候三个主人,你说累不累?对农场来说,它已经不可能回去种树了。而文物单位也看到,靠这个影视城,它所谓的文物才能很好地保存。
现在我跟三个单位都还在周旋,但下面的问题解决就可以了:第一,承包的问题。我向农场承包到2043年,每年交土地使用费50元/亩,国有企业是没有这一项的。第二,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有新文件,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向被保护单位收费,但我逢年过节会感谢他们的支持。第三,搬走的牧民是给一些公益性捐助,只要我活着我就会一直给他们。我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产条件,他们原来的房子都要快倒了,我给他们造了房子、打了水井、通了电。一年还要给这22户几万块钱,公益性的,不是每户,所有都交给队长。
市场经济是分割经济,给他一点利益不就行了吗?最后就周旋过去了。所以在中国搞民营只能曲线前进。
有人问,从以前的文人到现在的商人,你喜欢哪种活法?
我认为,经商让我的生活充实了很多,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最好的深入市场经济方式莫过于创办经营一个企业,这让我对于社会体制改革了解得更深刻,比做专业作家的时候接触社会更密切,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再写东西就是写影视城、写商业,而是通过这个对人生感悟越来越多,让小说的细节丰富。我的书不会变成写市场经济大潮,仍然会是写体验人生命运感的故事。这样比我整天什么都不干只坐在书斋里更感性。
可以这样说,写作、办企业都是我的副业,正业是我这一生的经历。我给附近的农民提供5万至8万个就业机会,影城有上千人靠我吃饭。我当作家时,不可能有50万人都看过我的作品,但现在每年却会有50万人来看我的镇北堡西部影城。
与同时代的人相比,我感觉上天对我不薄,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千千万万人死掉了,千千万万个活下来的人中,也没几个达到了我今天的成就,这些都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现在,我觉得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我比一般的人拥有更多的丰富的人生感受和经历。我的人生经历其实就是一部厚重的小说。我曾经在小说里写过,我感谢命运或者是上帝给了我这么一个丰富的人生经历,我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