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5)
兵部尚书梁廷栋急急忙忙赶往内阁,带着登州的告急公文。皮岛事变不断,经常是朝廷的一块心病,可是闹到眼下这种景况,却实在是出人意料之外的。
那一道请求优恤刘兴祚、请求朝廷任命刘兴治镇守皮岛的奏折,直令举朝大骇。但当时京畿战事正急,皮岛毕竟孤悬海外,未遑深问。不料刘兴治居心难测,竟攻占长岛,窥伺登州。万一登陆占领州城,取青、莱,下济南,山东一乱,则京师腹背受敌,形势岌岌可危,他这位总理天下兵马的兵部尚书,能保住官位,保住人头吗?
近日,他连连遭到言官弹劾,攻击他举措失当、临阵退缩。他当然也按朝臣公认的惯例:凡被参劾,在疏辩的同时,立刻上奏请求解职,以示气节和自尊。但他心里有底,只要他的靠山还在,皇上就不会准奏。此刻他去内阁,就是参谒“靠山”,通消息,讨主意。一旦告急文书到了宫里,勤于政事的皇上,说不定半夜三更就会召见兵部尚书。
内阁,连同它左右的制敕房、诰敕房,在大内会极门东南,与午门西侧归极门西南的六科廊相对称,是这辉煌雄伟的紫禁城内独有的两处朝廷官署。一进宫门,那森严冷峻的气氛使人不得不屏息静气。梁廷栋步态端庄、含胸垂目,小心谨慎地走进被臣辈视为最高、向往最切的中书省——人们惯用唐代权力最重的政务中枢来称呼内阁。
正逢大学士们会议,梁廷栋被领往议事堂一侧的小屋坐候。板壁上有处一指宽的裂缝,大学士们议事一声高一声低地从那里透出。他有心贴耳去听,又怕被人撞见不是模样,便坐在客位的红木椅上,侧着脸对准裂缝,故作悠闲品茶之态,恨不能把溢出的每一个字都收进耳中。
一个厚浊的声音,操着刚硬的大名府腔调,梁廷栋很熟悉,这是当朝首相成基命,口吻是公事公办的,又带着些疑虑:“徐璜虽以风闻谢罪,皇上大不高兴,对我说:‘都御史岂可轻授!徐璜直是前后矛盾!’各位议一议,如何处置?”
徐璜事件,眼下朝中满城风雨,无人不知。
崇祯即位后,锐意图治,经常召见群臣论事。但臣下言语稍不合圣意,便遭呵斥谴责,能得皇上首肯的极少。鬼使神差,这位户科给事中徐璜上书言事道:
陛下召对,有“文官不爱钱”语。而今何处非用钱之地?何官非爱钱之人?向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以官言之,则县官为行贿之首,给事为纳贿之尤。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得廉?俸薪几何?上司督取、过客书仪,又有考满朝觐之费,不下数千金。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臣两月来辞却书帕金五百两。臣寡交犹然如此,余可推矣。伏乞陛下大为惩创,逮治其尤者。
崇祯阅奏大喜,立刻召见廷臣,即令徐璜当场宣读他的奏疏,并命内阁诸大学士遍读,谕令:“徐璜忠鲠,可简都御史。”
当下吏部尚书王永光不服,奏请皇上令徐璜指实,徐璜唯唯诺诺,仿佛不愿当面攻讦旁人。皇上体谅,命他密奏。一时间满朝文武拭目以待,以为能揭出大奸大贪,也颇有人惶惶不可终日。不料,这位新升的副都御史迟延了五天,实在搪塞不过,竟举发前朝指明天启朝。旧事为对。皇上于是再次召见廷臣,手持徐璜奏疏,亲自琅琅诵读。读到“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则掩卷而叹,问徐璜道:“你说书帕金五百两,是谁所馈?”徐璜诚惶诚恐,结结巴巴,终于没有指出人名;皇上再三追问,徐璜仿佛是聋子听不到问话,只管恭恭敬敬,一会儿说是风闻,一会儿又拈出前朝旧事敷衍。皇上本因朝野贪贿成风,正想借徐璜指实,好顺藤摸瓜、借题发挥、大加惩处,见徐璜又缩回去,能不气恼吗?
“嗯咳,咳,”几声尖细的咳嗽,一听而知是内阁大学士中年岁最高的何如宠,小心翼翼地问,“皇上的意思,莫非要夺官放归?”
“徐璜向有直声,谏官中难得的人才,”这一口令人听得吃力的吴越乡音,是梁廷栋的老师钱象坤,“夺官放归,过分了吧?”
“哈哈哈哈!”一阵大笑,轻松,嘹亮,甚至有几分妩媚,但任何人都能听出其中的嘲弄,感到在这种场合发出这种笑声的人的狂妄。梁廷栋精神一振:除了他,谁有这么令人倾倒、使人心悸的笑?他就是梁廷栋的靠山——东阁大学士周延儒。笑声虽止,他的语调仍带笑意:“徐璜虽有直声,未必就是直臣。这也不必说它。皇上恼他不错,但他终究是皇上亲自拔识的。依我说,略略小降,迁佥都御史都察院有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之责,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长官为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二老以为如何?”
梁廷栋连忙凑上裂缝,果然看见周延儒正笑眯眯地向何如宠、钱象坤扬手揶揄。
周延儒字玉绳,宜兴人,万历四十一年状元,入翰林授修撰,年方二十,文才高,相貌美,风动一时。去年入阁辅政,也才三十六岁,由于善保养,看去仿佛二十七八的人。同是盘领宽袖、胸背缀仙鹤褂子的紫袍,同样是漆纱展角幞头、素玉一品腰带,成基命穿戴着显得庄重威严;何如宠、钱象坤穿戴着却更显老迈颟顸;而周延儒被这一套宰相官服装扮得越加风流潇洒,更映出面白眉青、眼如晓星、唇若涂朱了。他微微一摆头,幞头两边各长一尺二寸的展角也随着得意地上下晃了两晃,似在重复着主人的笑语:“二老以为如何?”
钱象坤沉了脸不做声,何如宠叹口气,又咳嗽两声,眼望着首辅成基命:“这也不失为一高着。”
成基命点点头,道:“另一件,有人往通政司投疏,说年号崇祯之崇字,宜用古体作‘崈’。因以山压宗,则宗庙不安,若宗庙安于泰山之上,方为吉兆。诸公以为……”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周延儒一拂袖,断然道,“但凡出语怪诞,多属蛊惑人心。不必奏知皇上。”
梁廷栋离开壁缝,重又正襟危坐,不由赞赏地点头。他佩服周延儒就在于此,既有气派,又明决果断。那边周延儒又添了一句,教梁廷栋忍俊不禁:“二翁以为如何?”可以想见何、钱二相的悻悻之色,看来周相也不免欺弱怕强的俗态,他总也不敢取笑首相成基命。
一个人名把他飞走的注意力又拉回来:袁崇焕。这是眼下朝野最为关注的大事,他赶忙竖起耳朵细听。
袁崇焕下狱,牵连了一大批原来支持和保护他的官员,魏忠贤余党蠢蠢欲动,颇有借机兴大狱、翻旧案的势头。成基命身为首辅,首当其冲,近日不断有人以袁崇焕事为由弹劾他。成基命详细说明了错综复杂的内情之后,故作坦然地说:
“既有言路弹劾,我自当上疏求罢回籍。只是小人得逞,天启年党祸怕要重演,国力如此,怎当得内外交困?”
“老师尽管上疏!”周延儒昂昂然一派正气,“皇上明察秋毫,不会准奏!至于阉党借题生事,势在必然,只怕好戏还在后头哩!”
“难道就袖手旁观?”钱象坤声音里透出不满。
“这种事,目下无显迹、无把柄,你我还能怎样?就党争而言,何朝无之?烈与不烈而已。皇上聪明天纵,果于诛杀,对朝臣党争最为痛恨,或许早有觉察,我等怎好越俎代庖,启皇上疑忌之心呢?”
智士出言,常把最精辟最尖锐的一句话淹没在一堆废话中,仿佛一箧荆钗中的金钗。梁廷栋一下就拣出了这根金钗,忍不住心里一哆嗦,小声重复:“果于诛杀……”
可不是吗?皇上即位不过十六岁,便要斩决弃地丧兵的辽东经略杨镐、辽东巡抚王化贞等人。阁臣上书说,正逢中宫诞生皇子是国家喜庆,不宜诛杀,乞加恩宽赦。皇上慨然道:“祖宗封疆不能保,何有于儿孙?”立时下令处决,毫无犹豫。一开了头,以后督、抚大员失机战败者,骈首累累矣……昨日吏部尚书王永光还同礼部尚书温体仁来访,专门说起袁崇焕结党谋逆的事,那么,他们或许暗中与阉党一派?……可不能沾这个边!皇上英明,小心头颅……
“散了吧,有事明日再议!”随着成基命的宣布,一片桌椅响脚步声。梁廷栋本想出去,又缩住脚:他是钱象坤的门生,却来找周延儒私下商议,当面撞上怎么也不好看。他向门后挪挪身子,打半掩的门里朝外望。
成基命已步下台阶走了,何如宠咳嗽,钱象坤伛着腰,两人都龙钟老态,须眉皤然,这多半日议事,十分劳累。周延儒却神采奕奕,想是今日当值,站在堂门前目送两位同僚,不无得意地笑道:
“二老翁慢慢走,摔着可不是玩的!”
“二老翁”对视一眼,都有愤慨之色,何如宠转身,点着周延儒,尖声细气:“君莫欺老,须知这老,终究亦要留与君的啊!”
钱象坤一拽何如宠的衣袖,出言可就不那么厚道了:“走!走!莫留与他,莫留与他!免得后人又欺他!”
周延儒哈哈大笑。随后站到他身边的梁廷栋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也笑了:“钱师偌大年纪,一张利口仍不饶人,可想当年了!”
周延儒这才意识到钱象坤是在咒他命短不得到老,心里骂一声,脸上仍是笑容可掬:“大司马兵部尚书又称大司马。到此,有何见教?”口气轻飘、轻松,说不上是开玩笑还是讥讽。
梁廷栋连忙笑着拱手:“周相忒客气,廷栋哪里敢当。因登州府六百里告急羽书……”
周延儒敛起笑容,皱着眉头:“我已知道了,危局可虑!……兵部理应先拿出对策。”
“我想,可否令张可大回镇登州?”
“嗯。不过平定皮岛,还须另遣良将……这样吧,我荐一人,可授大将印,其才具抚定刘兴治绰绰有余。”
“是哪一位?”
“哦,周文郁。”
梁廷栋心里一“咯噔”:奸巧也太过了!竟推荐自己家将外任封疆!……表面当然要五官堆笑,连声附和:“不错不错,早听人说周文郁才兼文武,所谓近朱者赤,真是上好人选!”
次日,周延儒得知,皇上为登州事连夜召见梁廷栋,并采纳了这位兵部尚书的进言,令登州总兵张可大星夜率军赶回登州,并授周文郁大将印,平皮岛抚定刘兴治。他轻松地吁了口气。周文郁多年来赤胆忠心护卫周府,后来补官入朝,仍不忘旧主的恩情,时有进献。近日又送来金珠一箱、童男美女各二,求周延儒为他谋个外差。这一下,总算了却一份人情债。
周延儒这个人,才学高见识广,有气派有心胸,然而软美多欲,凡亲友门生有所求,他从不驳人家面子,事事给办;凡酒、色、财,他都喜好,决不拒之门外,多多益善。实在的,少年科第、弱冠状元、春秋三十六入阁为宰相,古来能有几人?岂能辜负老天爷的厚爱?到了如今的地位,他需要费心对付的,只有皇上一人。
皇上即位时,还是少年,却能诛魏、客魏、客:魏是太监魏忠贤,客是奉圣夫人、明天启帝的乳母客氏。,斥阉党,平东林诸臣冤狱,顿使天下想望治平。三年来,皇上励精图治,勤于政事,颇想有所作为,重振祖业。不过,皇上的心思周延儒还是揣摩透了:沈机独断,不无忌刻多疑之嫌,却又自认英睿过人。但凡于此处迎合,就如猫儿搔着痒处那么舒服惬意,自能无往而不胜。
一般来说,一位聪明的三十六岁宰相,足能应付一个十九岁的小皇帝,不管这小皇帝怎样号称英睿。
“周相爷,万岁爷召请!”内阁仆役一声禀,打断了临窗伫立的周延儒的沉思。他连忙转身,只见面前一位二十六七岁的太监,红色织金线云纹衣、蓝腰带、黑色金线缝靴,膝间有膝襕,胸前缀补,浆过的衬衣露出一道雪白的领圈。这一身只有司礼监秉笔、乾清宫执事及皇上近侍才能穿,但此人面生,周延儒居然记不得何时见过他,心下沉吟。太监却已对他半跪见礼:
“奴才吴直,给相爷叩头。”
周延儒连忙谦让。崇祯元年诛杀魏忠贤以后,太监们似乎都夹起了尾巴,变得谦卑,周延儒却深知他们的厉害,决不敢怠慢。
“万岁爷因永平、遵化等四城次第恢复,请相爷商谈功赏事宜。”吴直面目俊秀,口齿清晰,很得周延儒好感,往后右门见驾的路上,两人一直在交谈。
“公公在宫中哪个衙门供职?”
“原在尚衣监,昨日才到司礼监秉笔,是万岁爷恩典。”
“必是公公才高学富。不然岂能得皇上看中!”
“相爷过奖,奴才不敢当……昨夜梁大司马也如此说。”
“哦?昨夜是公公在皇上跟前侍候?”
“是。哦,相爷……周文郁可是相爷家将?”
周延儒一惊,忙问:“是梁大司马奏告?”
“不。梁大司马已出宫。万岁爷问起,我不清楚,可杨公公回说是。”
周延儒背上凉飕飕的似有一层薄汗。杨公公杨禄,他认识,是司礼监老资格的秉笔太监。他尽力使口吻无所谓:“我倒不知梁尚书竟荐了周文郁!……皇上怎么说?”
“杨公公说罢,万岁爷只笑笑,没再提起。”
沉默中,只听两人的靴子擦得地皮沙沙响,一同踏上御河白玉桥。周延儒的声音更柔和、更善意了:
“公公仙乡何处?家中还有何人?”
“老家在山东登州府海边,父母早就没了音信。这不,上月刚认了个干儿,日后入土也好有人烧纸钱……”
“别这么说,”大学士眼睛里波光流动,暖如春阳,但凡见到美貌俊秀的男女,他就有些情不自禁,不由得亲近起来,说道,“不论经商业,走仕途,只要是个好的,干儿也胜过亲儿嘛!”
“若能得相爷扶持,就是我父子的造化了。”
“你……尽管放心好了!”
“奴才谢过相爷。”他们正走到廊子的一处拐角,吴直趁机跪下便拜,周延儒连忙扶起,两人目光一触,脸上微微泛红,便都会心地一笑,默契达成了,往后双方都能获得极大的好处。
“来日周文郁拜印南征,着他给你好好打听。”周延儒的口气顿时近乎了许多。
吴直机警地四下瞧瞧,压低了声音道:“万岁爷似有增设登莱巡抚的意思……”
“哦?”大学士只随口应得一声,却有无数念头在心里飞快地转动,“圣意可有所属?”
“眼下还难说。今儿一早万岁爷差内侍驰赴永平,召右参议兼宁前兵备道孙元化进京陛见。”
“孙元化?”周延儒猝然止步,重复一句。
“就是那位善筑炮台、善用西洋大炮的孙元化!当年宁远大捷与袁崇焕齐名,却不似他那般张狂。如今袁崇焕下狱头颅难保,他却能善始善终,很是难得。”吴直的赞赏似乎出自真心。
“不错,不错,孙元化!半年来,守抚宁、援开平,所属五城二十四堡屹然不动,收复永平、滦州、建昌之役,他都功绩卓著。虽不过是举人出身,确是才干超群!皇上召见之荣,他着实无愧!公公可知道,他乃徐光启老先生的门生?”
“徐大宗伯礼部尚书,多尊称为大宗伯。吗?修治我朝历法的徐老先生?啊呀,是我朝的大贤人哪!都说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万岁爷对他极是敬重!”
“不止不止!他师徒二人渊博多才,尤善西学,兵、农、律、历及火器诸门均有造诣。他们为购买铸制西洋大炮,真是耗尽心血……”周延儒说起来也十分感慨。
“这我就弄不明白了,”吴直疑惑地扬扬眉,“西洋大炮最为金虏所惧怕,很给咱大明立功,怎么朝廷上上下下总那么鸡一嘴鸭一嘴唠叨不休,好像用了洋炮是多大罪过也似的!”
大学士不痛快地笑笑:“谁让咱是天朝大国哩!西洋大炮不是又叫红夷大炮吗?用洋夷之物上阵,体面何存?”
“这……”秉笔太监直咂嘴。
“所以,无论孙元化怎样出类拔萃,留在京畿非但不能尽其所长,只怕根本就施展不开……”周延儒嘴上说着,心里早已经盘算妥当,风向既改,就须立即转舵。他已经看到自己的计划在一步步地实施。
陛见时,他首先赞颂皇上知人善任,使收复京东四城大功告成;其次论诸臣功劳时,他特别提及孙元化善守能攻。这番话很合皇上心意,所以孙元化应召进京陛见时,周延儒得以与兵部尚书陪同。
皇上对孙元化大加赞赏,赐给蟒服、金币、貂皮,孙元化感激谢恩。召见完毕,周延儒首先向皇上推荐孙元化出任登莱巡抚,随兵又拿出礼部尚书徐光启的表明同样意向的奏折。皇上很高兴,但问起周文郁如何安置?周延儒愕然答道:“几乎把此人忘却了!既起用孙元化为巡抚,周文郁自当解任。”梁廷栋虽然惊讶,但说不出什么;而皇上对周延儒公而忘私很是满意——这也就解除了对他在周文郁一事上的疑忌……
徐光启、孙元化师徒也感激周延儒,为他们致力的红夷大炮提供了一个施展宏图的新天地。徐光启在朝中德高望重,他的感激和倾向,对周延儒可不是无足轻重的。
比较之下,周文郁又算什么?话又说回来,只要周延儒相位不倒,提拔他的机会还会少吗?
一如既往,周延儒稳操胜券,事情的进展,尽如他所算。但有一件,孙元化的影响比他预料得还大。推荐孙元化的不仅有徐光启,还有名重两朝、节制天下勤王兵马的中极殿大学士孙承宗。皇上召见孙元化,不仅按常例赏给蟒袍金币貂皮,说了很多奖许的话,还御笔亲题“劳臣”两个大字颁赐,敕令苏州府嘉定县官员制成匾额,以大队仪仗送往孙元化故里。
朝廷敕令:擢孙元化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东江,有援辽之责,并相机收复被金虏侵占的金、海、复、盖四州。
孙元化似乎并不十分乐意,竟上疏辞谢,说:
……今日大势,恢复四州,进而收回辽东,宜从广宁进取。一旦去累年所备器甲、所练营伍、所抚士民、所修城堡,而往一无可倚之蓬莱,何以立功?况且登、莱阻海,往来不便,军机缓急,风汛难恃,接济调拨俱不易行……
不要说内阁其他大学士,就连周延儒心机这么灵活的人,也觉得孙元化不知好歹、不识抬举:以举人出身而骤升封疆大吏,历数前朝,直若凤毛麟角!不是皇上励精图治、破格提拔,哪有这样的鸿运!
孙元化的奏折不准。敕令六月底前赴登州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