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的起源与流变论略 三、别集

别集是个人的诗文汇编或选编,作者生前自编的集子通常多为选集,因为作者顾惜自己的名声,必然要删去许多不满意的作品。作者死后由门人、后人编的集子一般多为汇集,这些人往往因为尊亲尊师,或者因为对死者的崇拜,或者因为对其作品的喜爱,他们大多愿意保存作者的所有作品甚至只言片字,所以《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说:“四部之书,集部最杂。”别集除了主要收录作者诗文外,也收录同一作者的应用文体,如尺牍、奏章、杂记、杂论、逸闻等。别集不仅收录的文体和内容十分庞杂,别集的名称也千变万化。别集最早的时候简称为“集”,到南朝齐梁时开始有“别集”之名,梁阮孝绪《七录》中有“别集部”,此后别集的名称更五花八门。《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序》说:


其自制名者,则始于张融《玉海集》。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赋集》,有《文集》,有《别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谢朓有《集》,有《逸集》;与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


个人别集命名的方式多种多样,或以作者姓名,如《司马相如集》《嵇康集》;或以字号,如《曹子建集》;或以官职,如《阮步兵集》《杜工部集》;或以籍贯,如《昌黎文集》;或以谥号,如《陶靖节诗》;或以创作之地;或以做官之所;或以文集内容;或以文集体裁……

后世别集的名称更是千奇百怪,张舜徽先生在《清人文集别录·自序》中说:“清人自裒所为文,或身后由门生故吏辑录之,以成一编。大抵沿前世旧称,名之曰集,或曰文集,或曰类集,或曰合集,或曰全集,或曰遗集;亦名之曰稿,或曰文稿,或曰类稿,或曰丛稿,或曰存稿,或曰遗稿。而稿之中有初稿、续稿之分;集之中有正集、别集之辨。其不以集或稿为名者,则命曰文钞,或曰文录,或曰文略,或曰遗文。此正例也。亦有不标斯目,而别制新题者。如颜元《习斋记余》、万斯同《群书疑辨》、董丰垣《垣识小编》、法坤宏《宏学古编》、钱塘《溉亭述古录》、张宗泰《质疑删存》……名似笔记,实即文编。”到底是文集,还是笔记,抑或专著,不能只看书名就妄下结论,有的书名似笔记而实为文集,有的书名似文集实为学术专著。

别集的起源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起源于西汉。萧绎《金楼子·立言》称:“诸子兴于战国,文集盛于两汉,至家家有制,人人有集。”张舜徽先生也持这样的观点:“《汉志》之《诗赋略》,即后世之集部也。观其叙次诸家之作,每云某某赋若干篇,各取其传世之文,家各成编,斯即别集之权舆。如云《屈原赋二十五篇》,即《屈原集》也;《宋玉赋十六篇》,即《宋玉集》也……是刘向父子校书秘阁时,即已裒集多家之文,依人编定,使可别行。当时无‘集’之名,而有‘集’之实。”

二是起源于东汉。最早提出此说的是《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也附和《隋书·经籍志》,前者说“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后者说“集起于东汉。荀况诸集,后人追题也”。

三是起源于西晋。此说以清人章学诚为代表,《文史通义》内编说:“自东京以降,讫乎建安、黄初之间,文章繁矣。然范、陈二史,所次文士诸传,识其文笔,皆云所著诗赋碑箴颂诔若干篇,而不云文集若干卷,则文集之实已具,而文集之名犹未立也。(《隋志》:‘别集之名,东京所创。’盖未深考。)自挚虞创为《文章流别》,学者便之,于是别聚古人之作,标为别集,则文集之名,实仿于晋代。”

魏晋以后,别集越来越兴盛。士人无不把文学创作和文集流传当作自己的名山事业。即使贵为天子的曹丕,也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志·魏文帝纪》称:魏文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可见,他不仅勤于写作,也细心收藏和编辑自己的作品,曹丕是自编文集较早的作家。他的弟弟曹植还严格编辑和删定自己的作品,他在自编文集《前录自序》中说:“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虽触类而作,然芜秽者众,故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齐代王融将自己的文集名为《玉海》。《梁书·王筠传》载筠与诸儿书说:“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

别集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或以创作年代为序,或以不同体裁分卷。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属于前者,《四部丛刊》本《柳宗元集》属于后者。即使同一作者的别集也可能同时用这两种编排,如杜甫全集有仇兆鳌的编年《杜诗详注》,有浦起龙的分体《读杜心解》。这两种编排方式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别集中又细分为全集和选集。将作家所有作品汇编在一起就是全集,根据某种标准对一个作家作品进行取舍就是选集。就像全集可能是自己编也可能是他人编一样,选集同样也可能是自己选——如作家的很多自选集,也可能是他人选——如《苏轼诗选》《欧阳修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