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写在公演与出版之际

序 出版者的话

这是一本书,也是一出戏,但我以为,这是一出从上世纪延续至本世纪的最值得记忆、值得思考的一场对话。一场发生在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对话,一段数学考试后发生在老师家里的故事。你可以说它普通,因为这个在遥远的俄罗斯发生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学生考试后去拜访老师,关于考试成绩与毕业的事,以及学生向老师行贿等等……你可以说它精彩,这场对话让你的情感和思想得以充分展开和痛快宣泄。在语言的节奏中,在选择、判断的此起彼伏中,在审美的愉悦和残酷中,你体验到了风暴与溪水、时尚与传统、捍卫与代价、游戏与准则、包装与真实……最后,善复苏了。你也可以说它残忍,因为它让你潸然泪下,也让你愤慨至极,你的耐心、你的同情、你的推理、你的准则,甚至你的习惯和生活态度不断受到考验,受到撞击。孩子们怎么啦?老师们怎么啦?分数怎么啦?理想怎么啦?道德怎么啦?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它就这样了,你甚至想弃书而去,但你又无法自拔,你会目不转睛地看着、体验着、陶醉着,在这些闪亮的、有魔力的文字里,倾听着这场刻骨铭心的对话,品味着这段令你心惊肉跳的故事。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快速变革的今天,很多东西在折腾一阵后都是昙花一现。而这场对话,能从80年代的俄罗斯一直蔓延到整个欧洲以及北美,在亿万人心中引起共鸣,产生轩然大波,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导致这场对话的是人性,是千古不变的人性,是人性在这个人类与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针锋相对的舞台上演的一个真实故事,善良与邪恶,传承与破坏,准则与游戏,发展与代价……这些会永远与那些和我们相伴的元素在考验、在锻造、在升华我们,让我们别忘了真实和本来,虽然付出的代价是深刻而沉痛的,特别是要让我们承受孩子们和老师之间的一出悲剧。真过瘾!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受,很久没有这样的体验了,满大街的欧美日韩时尚和短信息,到处是财富的包装和小资的情调,真实的东西呢?有力量的东西呢?这是一场真实的对话,一场变革时期对于人性的真实对话,可以让我们知道,要唤醒人本来的善良是需要烈火锻造的,不仅仅是抚摸、是温情、是假装、是逃避,更是疼痛、更是面对、更是真实、更是激情。我们承认我们有缺陷,有时软弱,有时贪婪,有时想恶作剧,有时还邪恶,有时自以为是,有时偏激,有时荒唐而无理性,有时候仅想玩一把,有时候还怀念忧愁和孤独,有时候乱起哄……但我们因缺陷而活得真实,因缺陷才有理想,因缺陷才奋斗、创新,才更有活力。然而我们却不能囿于缺陷,放纵缺陷。不管怎样,经过严寒冬天的洗礼更能唤起人本来的良知和信念。正因如此,我和读者们应叩首托心,感谢这个外表瘦弱、内心却坚强无比的俄罗斯女人把这个关于教育问题的伟大对话带到了中国。今夜,窗外已大雪纷飞,我将不能入眠。

写在公演与出版之际

这是一个有强大吸引力与冲击力的剧本。译者童宁决定翻译它,是因为被它吸引了;导演查明哲决定排演它,是因为被它吸引了。后来才知道,被它所吸引的人遍及全世界,“在最近十几年里,它几乎被搬上了所有欧洲国家的舞台。美国和加拿大也上演了它”。现在,提供了这一信息的俄罗斯网站可以加上新的信息:在亚洲最先演出此剧的是中国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9级本科班;最早策划出版此书的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和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这样说大概是符合实际的: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问世的剧本中,这是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剧之一。为什么这个剧本会有如此大的世界影响力?我想,在商业剧大潮汹涌的二十世纪末,全世界的戏剧工作者对严肃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剧本都有着相同的饥渴感吧。而像《青春禁忌游戏》这样诉诸人的良知、震撼力极强的剧本,实在是凤毛麟角。我又想起发生在2002年的一个文学事件:一群有代表性的文学家聚会在一个欧洲城市,投票评选有史以来一百部优秀文学作品。评选揭晓: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名列榜首。这是合乎逻辑的。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在现代人越来越感受到物质对于精神的压迫的时候,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唐·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的可贵。那个名叫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的戏剧主人公,就是个唐·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她的喝令恶行止步的台词,像旷野的呼喊一样凄厉,像唐·吉诃德与风车搏斗一样悲壮。戏剧是需要冲突的。戏剧家把当代社会的典型冲突———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冲突高度性格化和尖锐化,以至于转化为人世间善与恶的永恒冲突,以至于最后导致令人扼腕的悲剧性结局。但尖锐的、悲剧性冲突里潜藏着剧作家的慈悲情怀,所谓“因见其恶,故需求善”是也。戏剧的奇迹是这样出现的:当恶膨胀到极限的时候,人心里埋藏着的善的种子开始苏醒,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的“卡塔西斯”机制开始启动,人们通过哀怜与恐惧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在良心上得到救赎。而读者与观众也体验到了悲剧对心灵的净化过程。我们在精神上所承受的震撼也化为审美的愉悦,并鼓舞着我们去做向善的努力。童道明2003.3童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