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新教育 第七章 回归正常
清除儿童发展的障碍
除了简单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和我们的感想之外,还有一个方法问题。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才是问题的关键。
其实,我们眼中并没有所谓的方法,只有儿童本身。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们的心灵摆脱了束缚,可以率性地张显自己的个性。我们所看到的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特征正是他们生命本性的体现,而这样的结果完全不是“教育方法”的产物。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自然成长的方法来保护和培养他们,从而达到影响他们自然个性的目的。
我们可以把教育对于儿童的作用比作培养一种新类型的花。园艺家可以通过适当的培育和处理改变一种花朵的色彩、香味以及其他自然特征。在“儿童之家”我们可以观察到儿童自然的心理特性,虽然这些特性不如植物的自然特征那么明显。儿童的心理具有易变的特点,以至于当环境不适宜时,他们的某些自然特征会可能完全消失,或者被其他东西所取代。因此,我们在设计一个教育体系之前,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发展他们的天赋。所有这一切需要的只是清除儿童发展的障碍,这应当是新教育的基础,也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
如果我们对那些偶然引起儿童天性正常发展的一系列条件进行认真的研究,就可以发现其中某些条件特别重要。
第一个条件是让儿童生活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之中,那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属于他们自己。整洁的教室、为他们专门定制的崭新的小课桌和带扶手的小椅子,以及院子里温暖阳光照耀下的草地。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穷苦孩子来说,这样的新环境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满意。
第二个条件是成人的中立态度。他们的父母没有文化知识,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功利之心,也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一切会形成一种平和的心态。人们早就认识到老师必须平和,但这种平和应该是一个性格,一种气质。而且,这种平和应当是一种更深沉的镇定,一种空白的,或者说是一种没有阻碍的心理状态,它可以使老师保持清醒的理智。这种平和包括精神的谦卑和心灵的纯洁两个部分,它们是理解儿童的前提条件。因此,老师应当具备这样的平和。
第三个重要的条件是为儿童提供合适的物品,能够吸引他们去工作,在工作中进行自我的感官教育,以此发展自己的运动能力和分析能力。所有这些物品可以令他们集中心智,而言语的说教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从上可以看出,儿童需要的是三样东西: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位谦逊的老师和一些适合他们的物品。
现在,让我们去发现儿童对外界影响的反应吧。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需要手脑并用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源自内部冲动的表现,比如“重复练习”、“自由选择物体”,这些动作展现了儿童的真正特性。我们看到儿童不知疲倦地工作,而且乐此不疲,这样的活动就像是他们的心灵在进行新陈代谢一样,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才能不断地成长。他们热切地响应诸如安静练习等测试,痴迷对那些能够带来荣誉感和正义感的课程,迫切地想要掌握那些能够促进他们心智发育的工具。但是,奖品、玩具、糖果之类的东西却引起不了他们的兴趣。此外,他们还表现出对于秩序和纪律的需要,并且把他们内化于心,作为自己行为的守则。但是,他们还只是孩子,他们爱哭爱笑,真实、可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们会因为高兴而大喊大叫,四处乱跳;他们会到处奔跑,大声地为他们送上问候;他们会慷慨地表达自己的谢意,满怀感激之情地跟随那些帮助他们的人;他们对一切表达着善心,接受所看到的一切,并且去适应一切。
下面我们可以罗列出来他们喜欢的东西和一些自发的表现;同时,我们也可以列举出他们排斥的东西,这些东西让他们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1.喜欢的东西
重复练习;
自由选择;
控制错误;
分析运动;
社交活动中良好的行为规范;
环境秩序;
个人卫生;
感觉训练;
独立于阅读的书写;
书写先于阅读;
不用书本的阅读;
自由活动中的纪律。
2.排斥的东西
奖励和惩罚;
单词拼写课本;
集体课程;
教学计划和考试;
玩具和糖果;
讲台。
很显然,我们可以从上面两个清单中看出一个教育体系的大致轮廓。儿童本身为我们建立一种独特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实际存在、具有积极作用并且经过实践检验的规范。在这个教育体系之中,儿童自己的选择是我们的指导原则,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可以控制错误的发生。
在以后我们建立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这些原则让我们联想起了脊椎动物的胚胎。在这个胚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模糊的生命线,它将发育成为动物的脊柱。这个生命线分为三个部分:头部、胸部和腹部。同样,我们的教育体系也有一条主线,可以划分为环境、老师和教具三个要素。它们按照既定的规律像脊椎动物的脊柱一样发育,并且逐渐显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
一步步地追踪这个原始轮廓的演变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其中看出当初对于儿童秘密的洞察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理念。这个独特的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进化,因为它会随着环境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出新鲜的东西。虽然环境是成人提供给儿童的,但是它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提供了正面的、积极的能力,从而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体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到世界各地,适用于不同种族和社会类型中的儿童。这又反过来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使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共性的特点和普遍的趋势,进而发现儿童教育的自然规律。
娇生惯养的儿童
还有另外一类孩子,他们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下,那就是富家子弟。人们可能会以为,相对于第一所“儿童之家”中贫困人家的孩子和墨西拿地震后幸存的孤儿,教育他们应该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这些富家子弟是如何实现“皈依”的呢?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这似乎变成了他们应得的特权。但是,在与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教师沟通之后,我们发现这些娇生惯养出来的孩子对于我们的教育方法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教育他们并非易事。
这些富家子弟对我们提供的优雅的环境并不“感冒”,曲径通幽的花园和盛开的鲜艳花朵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那些令贫困孩子着迷的教具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他们总是要求那些超越他们基本需求的物品。这让老师们感到非常困惑,同时由于教学活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他们感到沮丧和气馁。
一般情况下,当看到我们提供的教具,贫困儿童会迫不及待地冲上去,但是这些富家子弟已经玩腻了更为精美的玩具,因此这些东西对他们没有任何刺激作用。一位美国的女教师G小姐在华盛顿写信告诉我:“这些孩子对东西本身并不感兴趣,他们似乎总喜欢把东西抢来抢去。他们彼此争夺对方手中的东西,当我给一个孩子一件东西时,他们会丢掉自己手中的东西然后跑过来抢。当我向他们展示一个教具,讲解使用方法的时候,他们争先恐后地围过来抢个不停。这些孩子根本安静不下来,给他们一件物品时他们看都不看地扔在一旁。他们四处乱跑,掀翻椅子,碰歪桌子,脚踩发给他们的教具,丝毫不考虑行为的后果。他们就像狗熊掰玉米一样,拿起一件丢掉一件,不停地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
有一位D小姐从巴黎写信对我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经历非常痛苦。这些儿童很难集中精力,往往一个事情只做几分钟就跑开了。他们缺乏自制,注意力难以持续,常常像一群羊一样相互跟随。一个孩子拿了一样东西,其他人都会要求同样的东西。有时他们会在地板上打滚,弄翻椅子。”
一所位于罗马的专门招收富裕家庭孩子的学校告诉我们:“纪律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些儿童在工作时拒绝接受老师的指导,一切都乱七八糟。”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下面是对新情况的描述。
来自美国的G小姐又写信告诉我们:“那些由杂乱无章的悬浮粒子组成的星云(指不遵守纪律的儿童)终于开始成形了。突然之间这些孩子似乎有了方向,开始对以前不屑一顾的玩具产生了兴趣,并且活动显示出独立性。当一个孩子开始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心无旁骛,不去想另外一件东西,也不去看其他孩子在做什么。
“有时孩子会被某种东西激发出强烈的兴趣。我们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孩子的这种热情有时会突然不期而至。有一次,我拿着几乎整套色板给孩子讲解,希望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没有点燃他们激情的火花。但是随后我偶然拿起两块红色和蓝色的色板让他们区分,一个孩子急切地夺了过去,在一节课上就掌握了五种颜色。之后的几天,他对颜色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拿出之前毫无兴致的色板不停地做着比较。
“有一个小男孩最初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但是自对长度尺这种复杂的教具发生兴趣之后,连续玩了一周,然后脑袋仿佛突然开窍一般,学会了数数和简单的加分。再后来他又开始去玩简单的拼插积木,并且兴致高昂。
“儿童一旦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混乱的局面会离开消失,他们容易走神的习惯也会得到改善,学会了聚精会神。”
这位老师还讲了一个如何唤起儿童天性的故事。
“有一对姐妹,妹妹3岁,姐姐5岁。妹妹没有个性可言,天天跟在姐姐的后面,所有的事情都模仿姐姐。姐姐有一支蓝色的铅笔,妹妹也要求得到一支蓝色的铅笔,否则就会不高兴。如果姐姐吃了黄油面包,她也只吃黄油面包,其他什么也不吃。还有许多其他类似情形。这个小女孩在学校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只会到处跟着姐姐,姐姐做什么,她做什么。但是,有一天小女孩突然对粉红色的积木发生了兴趣。她用积木搭起了一座城堡,并且重复做了多次,完全忘记了姐姐。这让她的姐姐感到十分的惊讶,于是问她为什么在自己填圈圈的时候她却在玩积木。从那天开始,小女孩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再仅仅是姐姐的影子了。”
D小姐还讲述了一位4岁女孩的故事。这个孩子只要端水就会把水洒出来,即使是半杯水也是如此,所以她千方百计地避免去端水。但是,在她对另一件物品感兴趣,并且成功练习之后她再也不害怕端水了,当几个小伙伴画画时,她甚至可以专门给他们送水,而且一滴水也没有洒出来。
一位澳大利亚的老师B小姐还谈到了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她的学校里有一个小女孩说话有困难,只能发出一些模糊不清的声音。父母甚至带她看过医生,经过检查确认她的智力正常。有一天,这个小女孩对积木产生了兴趣,她不断地把那些圆柱形的积木从槽里穿过来插过去。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个游戏,然后跑到老师面前说:“你来看呀!”
D小姐又来信告诉我:“圣诞节假期结束后,我发现教室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没有做任何事情,教室变得井然有序。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乱哄哄了,每个人都在专心自己的工作。他们会自己到橱柜里选择那些自己以前并不喜欢的玩具拿出来玩耍。教室里有了一种劳动的气氛。以前孩子们都是一时兴起去拿玩具,现在他们会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选择。他们把精力都集中在一些需要准度和精度的工作上,在克服困难之后会体验到一种幸福的满足。这种宝贵的努力对他们的性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成了自己的主人。”
还有一件事情让D小姐印象深刻。一个4岁半的小男孩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每当给他一个物品,他不是集中注意力去观察物品的形状,而是把它比作自己,和物品不停地说话。由于他很难集中精力,因此也不可能完成诸如扣纽扣这样精确的动作。但是突然之间在他身上出现了神奇的事情,D小姐说:“看到他发生的变化我非常吃惊,他开始喜欢某一种练习,逐渐地对其他练习也产生了兴趣,性格也逐渐安定下来。”
在采用我们的教学方法之前,老师们反应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那就是儿童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一切都被他们搞得乱七八糟。类似的情况几乎发生生在所有的儿童身上。虽然父母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也都富有理性,但是这些物质生活优越的儿童精神世界却十分贫乏。这个现象很好地诠释了耶稣对众人的讲话:“祝福卑微的人们,祝福悲伤的人们。”他的这番话深入人心,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教师的心理准备
如果一位老师仅仅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就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好老师,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老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教师们不应该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教学方法和儿童教育理论知识等外在问题的研究上,而是应该学会如何观察儿童。
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做好心理准备,经常和系统地分析自己,发现并克服自身的缺点,因为这些缺点阻碍了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为了发现这些隐藏在思想认识当中的顽疾,我们需要接受外部的“指导”,让别人指明我们身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是“挑刺”的专家,他们坚持“原罪”学说,对“儿童的偏执”斤斤计较,不停地“纠正儿童的错误”。实际上,教师的工作应该是与此相反,去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坏习惯。“你首先应当改掉自己一叶障目的毛病,才知道如何拭去儿童身上的瑕疵。”
当然,教师做好心理准备,不是要求他们没有任何缺点,像圣人一样做到完美和极致。作为人师,不必苛求“完美无缺”。即便是一个自我要求严格,不断追求思想修养的人也难免会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而这样的缺点自己往往难以察觉,因此需要他人给予我们指点。如果我们要去教育别人,自己首先要接受别人的教育。
我们为教师提供指导,告诉他们教师工作时应当具备的心理状态,就如同医生向病人说明他患的是何种疾病。我们的忠告是:“发怒是妨碍我们理解儿童的致命错误。”
一个错误往往不是孤立的,总是与其他错误交织在一起。成人发怒的同时,也犯了另一个错误,那就是傲慢。这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但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却是深刻的。
改正错误有两种方法:一是依靠自身内在的力量,与各种坏习惯做斗争;二是依靠外部力量,帮助自己克服各种毛病。外在的力量非常重要,当别人指出我们存在的缺点之后,会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自己的不足。他人的批评指正可以战胜自大与傲慢,豁达从容可以抑制贪欲,坚强的意志可以忘却愤怒,为生存而工作可以消除偏见,社会规范可以规制淫欲,知足常乐可以防止挥霍,个人尊严可以避免妒忌之心。外部环境不断为我们敲响警钟,社会规范有助于我们树立平和的心态。
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像顺从上帝一样屈服于来自外部的压力。我们从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自己发现的自身缺点,并且也愿意去改正,但是我们却很难接受他人的批评,认为这是对自己尊严的冒犯。听从别人的批评比自己犯错误更让人觉得耻辱。当我们不得不纠正自己错误的时候,我们总是在试图维护可怜的尊严,把自己伪装成别无选择的模样。比如,当我们无法得到一件东西时会辩解说不喜欢。我们常常使用这些伪装的小伎俩去对抗忠告,而不是选择进行自我完善。如同在战争中,个人被组织起来,依靠集体使得个人的力量得到了增强,那些有着同样缺点的人同样会本能地寻求相互支持,通过集体的力量对抗改变。我们往往用高尚的责任和不容推辞的义务作为借口掩饰缺点,就好像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在战场上被伪装起来一样。促使我们纠正错误的外部力量越是弱小,我们就越容易利用伪装保护自己。
当别人对我们的缺点提出批评时,我们很容易被蒙蔽眼睛。其实,我们并不是在保护自己,而是在保护自己的错误,随时准备用“需要”、“责任”等借口冠冕堂皇地为自己辩护。我们逐渐把思想认识中的错误当成真理,而且对此深信不疑,以致它们根深蒂固,难以更改。
教师以及所有从事儿童教育工作人都应当改变他们对儿童的错误态度。傲慢和发怒是教师们的共性缺点,占据了他们的大脑,而他们却对此没有觉察。两者之中,发怒是最主要的缺点,而傲慢又为发怒披上了一件自尊的外衣,一个伪装的面具,甚至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
发怒最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因此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有谁能够做到心怀谦卑地压制内心的怒火,并对自己情绪失控感到惭愧呢?
实际上,我们要做到改正自己的缺点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对手太过弱小了。我们面对的都是儿童,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话,对我们言听计从,不能像我们一样保护自己。儿童承受着我们带给他们的伤害,甚至对于我们的指责也不会反驳,认为是自己犯了错误。
教育者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生活是多么不堪。他们不可能靠理性认识到这是不公正的,但是他们的确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心理开始压抑,变得扭曲。他们会通过各种反应表现出来这种状态,比如胆怯、撒谎、任性、无理取闹、失眠、恐惧。这些都是他们潜意识中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因为儿童的智力无法理解在与成人的关系中发生了什么错误。
发怒并不仅仅意味着暴力和破坏行为,这种粗放式的冲动还会通过巧妙的掩饰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对儿童发怒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儿童的抵抗感到恼火,然后怒气就会与傲慢结合起来,当时儿童试图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时,发怒就会转化为专制。
专制排斥任何协商。成人默认为儿童天生认可自己的权威,并借此权威对儿童实行专制,而这种权威又如同一堵无法穿透的墙保护着专制。当权威受到质疑,成人会感到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被攻击。就像是在早期人类社会,暴君代表着上帝,对儿童而言成人就是容不得质疑的神圣上帝。儿童不能违背成人的意愿,只能保持沉默,强迫自己去适应周围的一切。
即使儿童确实表现出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一种间接的对抗,是对压迫无意识的反应,是儿童为了维护最基本生存权益的自我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成人专制压迫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他们会采用更巧妙的方法对付儿童,而且使儿童相信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
虽然儿童有义务尊敬长辈,但是成人却自封拥有支配儿童甚至处罚儿童的权力。他们对儿童的一切指手画脚,甚至压制儿童的需要。如果儿童表示出反抗那么就会被贴上“不听话”的标签,成为成人眼中的危险分子。
成人就像是古代的暴君,对自己的臣民巧取豪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允许儿童发出任何质疑的声音。而儿童相信他们拥有的一切都是成人给予的,就如同臣民认为他们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君王的恩赐一样。
难道成人对于这一切不应当承担责任吗?他们把自己当作造物主,傲慢地认为他们应当监管与儿童有关的一切事情。他们认为自己让儿童变得善良、聪明、虔诚,使儿童与环境、人和上帝进行交流。成人把自己当作完美的化身,拒绝承认自己的任何暴行。的确,没有哪个暴君会承认他折磨过自己的臣民。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教师,他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摈弃专制与独裁,驱除内心的傲慢和愤怒,学会谦虚和宽容。这些美德将会使他获得心理上的平和与沉静,为真正成为一名教师做好心理准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儿童的所作所为不管不问,或者赞同儿童提出的每一项要求,甚至对儿童的情感需求置之不理。相反,教师应该永远记住,他们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教育。
总之,成人必须戒骄戒躁,保持谦虚的态度清除根植于内心深处对儿童的错误想法。我们不能去压制那些有助于儿童成长的天性,相反我们必须抑制自身那些会妨碍我们正确认识儿童的思想观念。
儿童的皈依
在罗马创建的第一批“儿童之家”中,有一所学校儿童的自发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这所“儿童之家”与我们之前创建的学校有着重要的不同,因为它是用来接收那些在墨西拿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孤儿。人们在地震的废墟中发现了60个孩子,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这场灾难使他们陷入深深的忧郁,沉默不语,对一切都漠然无视,而且吃饭和睡眠也出现了障碍,晚上可以听到他们的叫喊和哭泣。
意大利皇后非常关心这些孩子,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快乐的场所,里面有适合他们使用的各种色彩鲜艳的小家具,包括小橱柜、低矮的小圆桌、稍高的长方形桌子、凳子以及带扶手的椅子。窗户上悬挂着颜色亮丽的窗帘。此外,还为他们准备了适合他们小手抓拿的餐具,比如小刀、叉子、勺子、盘子、餐巾纸,甚至肥皂盒毛巾也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墙壁上挂着美丽的图画,教室的四周摆放着插满鲜花的花瓶。
被选作用来安置这些儿童的学校坐落在一个修道院中,里面有宽敞的花园、宽阔的道路、金鱼游动的池塘和美丽的花圃。在这个“儿童之家”中,身穿灰色长袍、头戴庄严长头巾的修女们在安静地四处走着。
修女教孩子们如何举止得当,孩子们的行为也日渐得体。许多修女出身贵族,她们回忆自己以前在上流社会的行为方式,并且交给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孩子们慢慢学会了如何像王子一样用餐,像艺术家一样布置餐桌。就餐时吸引他们的不再是食物,而是在其中学到的各种知识,他们为此而感到高兴。他们的食欲逐渐恢复,而且入睡也不再困难了。这些儿童身上发生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四处跑跳玩耍,把东西运到花园里,把房间的物品搬到树下。整个过程之中,没有任何东西受到破坏,也没有发生人身碰撞,他们可爱的脸蛋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人第一次把“皈依”这个词语用在这些孩子身上。当时,一位著名的意大利作家说:“这些儿童让我想起了皈依宗教的人,没有什么比战胜悲伤和绝望,使人进入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的皈依更加不可思议了。”
尽管这听上去有点似是而非,但是“皈依”这个词语却在很长时间内留在了人们的脑海。皈依似乎与儿童的天真无邪相互矛盾,但是,“皈依”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精神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孩子们摆脱了悲伤和沮丧,重新获得了快乐。如果我们把悲伤和罪恶看作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背离,那么再次回归这种美好的生活状态就是“皈依”。在快乐面前,悲伤和罪恶四散而去。
“皈依”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这些孩子身上。他们从一种悲伤的状态进入到一种幸福的状态,摆脱了那些通常被认为难以克服的缺点。但与此同时,儿童身上某些优点也不复存在了。实际上,这些儿童是在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启示人们:过去的做法是错误的,人们必须用自己的创造力去更新一切。如果没有这些濒临绝望边缘的儿童为我们呈现出这一切,我们很难认清楚他们真正的优点和缺点,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已经有了定论,那就是一个儿童优秀与否的标准在于他们能否适应成人的世界。正是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儿童的本性被掩盖了。真实的儿童消失了,成人不再按照自然的意愿判断儿童的优点以及哪些是对儿童有益的东西。
所有的人感知神明的召唤,接受上帝的赐福,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个过程就是“皈依”,这种现象在儿童身上反映的尤为明显。这种过程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有时甚至在瞬间完成。它们的产生都源于某些劳动,儿童将兴趣和精力投入其中,获得了持久的平静,被压抑的精神得到了解放。所有的儿童遵守纪律、热爱劳动,他们找到了释放自己潜能的突破口,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一往无前。
这种变化带有突发性的特点,就如同忽然有一天孩子长出了第一颗牙齿,迈出了第一步,事情就这样自然发生了,并且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有了第一颗牙齿,儿童其他牙齿也会渐次长出;当说出第一句话,语言开始了发展;当迈出第一步,直立行走的生活便开始了。对所有的儿童而言,在变化出现之前,他们是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行进,因而他们的发展也是停滞不前。
越来越多像“儿童之家”一样的学校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这说明儿童的皈依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具有普适性。人们不妨看一下,在目前的生活状态下有多少儿童的个性消失了,或者被其他东西所取代。因此,在儿童这个幼小的生命身上,一些错误改变了他们自然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偏离”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儿童皈依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心理治愈,也就是把儿童的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那些令人惊讶不已的智力超群的儿童;那些超越自我,依靠生命的力量回归平静心理的儿童;那些喜欢劳动,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富裕人家的儿童,他们都是“正常的儿童”。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发生在儿童身上让人们出乎意料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儿童“正常”的表现,不过是一个皈依的表现罢了。儿童身上那些富有创造力,充满了活力的天性被掩埋起来,但是天性终究是天性,无法被永久地掩盖,此刻它冲破重重阴霾,放射出无限的光芒。
皈依并非儿童独有,在成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只不过这种回归表现得不那么明显。但是皈依的特征在儿童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那些偏离天性的习惯得到了纠正,如同一个人大病痊愈,所有的病症都消失了一样。
如果我们用这种态度去观察儿童,那么就可以看到他们经常自然地表露出各种天性。即使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之中,儿童无法获得帮助,天性不被认同,受到压抑,但是儿童用他们无穷的活力克服各种困难,回归自我,为自己的发展创造空间。
儿童的天性让我们学会了宽容,儿童对于成人的压迫表现出了无比的宽容,这也是他们天性的表现。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压迫埋没了儿童的天性,而他们的宽容实际上是对迫害的无声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