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最讨人喜欢的口才风格 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有一次,我去旁听一位美国加州大学著名教授的演讲。课上他提出他做的老鼠实验的结果。此时,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提出了他的看法,并问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种方法来做,实验结果将会如何。所有的听众全都看着这位教授,等着看他如何回答这个他根本就不可能做过的实验。结果,这位教授却不慌不忙,直截了当地说:“我没做过这个实验,我不知道。”
当教授说完“我不知道”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欢;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显示的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某个问题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的改善。
这就是他竭力提倡的态度,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益处。
人们不喜欢摆出一副不懂装懂的姿态,殊不知这样反倒给人一种有效的表现自我的方式,因为坦率本身就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会让人觉得你很诚实而对你产生依赖感。
与人交谈时,什么都可以谈,但是,在浩渺无边到处都可以航行的谈话题材的大海洋里面,也有一些小小的礁石,要留心地避免它。对于你所不知道的事情,冒充内行,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做一个百科全书,即使是一个最有学问的人,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所以,坦白承认你对某些事情的无知、不知道,这绝不是一种耻辱,相反的,这会使别人认为你的谈话有值得参考的价值,没有吹牛,没有浮夸,没有虚伪。
谦逊比精明逞强更能获得人们的帮助,细声小语有时反比伶牙俐齿更易取得成功。大丈夫隐藏在自己的舌头后面。
一个人有本事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简直值得敬佩了。
大胆地说“我不知道”
在生活中常可以遇到一类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喜欢指出人家这么做得不合适了,那么做得欠火候了,似乎他什么都在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个道理来。这种自负,恰好是自卑心理的曲折表现。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唯恐被人看不起。他们炫耀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更使他们捉襟见肘,遭人厌恶。道理很简单,你不相信别人有办好事情的能力,别人也不会把你的能力放在眼里。
这种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博学多才,经验丰富,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而且若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或教诲别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心中颇难受。因为不对人指指点点,自我的“博学”“经验”又怎么显现于人们面前呢?又怎么赢得其他人的赞美和敬佩呢?
知识无穷无尽,一个人所知再多也不可能穷尽。某一方面你可以为人师,但另一方面你就只能做学生。因此,“好为人师者”首先不能“好”,要既能当老师,也要能当学生。同时,即使你在一方面能够“为人师”,也要看人家愿不愿意学。人家要是“厌学”,根本不愿受到你的教诲,那又何必聒噪不休、制造噪音呢?经验在人的肚子里是不会变质的,对能接受的人可以施教,对不能接受的人就可以不说。收敛自己的性情,保持沉稳的风度,自然而然地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在一个著名烹调师的妻子举行的一次晚宴上,布朗先生在和女主人以及另一位男宾交谈时,发现女主人的神情不那么自然。
忽然,女主人指着桌子上一个黑色金属用具——看上去像一种电动烤肉铁架——说道:“这种特别的工具是用来做‘热吃干酪’的,你们知道‘热吃干酪’是怎么回事吗?”
布朗先生刚想说知道,那位男宾叫了起来:“是吗,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热吃干酪’?是牛排的一种新吃法吗?”
听到这些话,女主人露出了微笑。她向客人作了详细介绍,而且渐渐地变得喜笑颜开了。
听完这些,布朗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热吃干酪”并不像自己所想的是一种什么奶酪三明治,而是干酪火锅的一种吃法。这次经历使布朗先生受益匪浅:不但弄清了一件原以为知道的事情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布朗先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个主要缺点,那就是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与人交谈,不但显示了你的谦逊,而且你确实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心理需求,他们会欢迎你这位“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