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演讲仪态篇——让卓越的口才彰显青春风采 把你的听众紧紧聚集在一起
当一个人置身于大众,很容易失去自我意识,他成了群众中的一分子,比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更容易受到影响。
我经常在下午对着分坐在大厅里稀稀落落的听众发表演讲,有时也在晚上对着拥挤的小房间里的一大群人演讲。在晚上使听众们开心大笑的一个笑话,下午的听众们听了脸上只露出浅浅的微笑;晚上的听众对每一段落都会热烈地鼓掌,下午的听众们却毫无反应。为什么?
原因很多,很明显的一点是:下午的听众大多是年老妇女或是小孩子,他们当然比不上晚上那些精力充沛而且有很高的辨别能力的听众有热烈的反应。
事实上,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听众分散开时,他们就不轻易感动。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广阔的空间、听众与听众之间那些空椅子更能浇熄听众热情的了。
亨利·毕丘在耶鲁大学发表有关讲道的演讲时称:
人们经常问我:“你是不是觉得,向一大群人演讲,要比向一小群人演讲更有意思?”我说不是的。我可以对着十二个人演讲,做得和面对上千人一样精彩,只要这十二个人能围绕在我的身边,紧紧地靠在一起,彼此紧挨着身子。如果一千个人分散开来,每两人相隔一米远,那跟在空无一人的房子里一样糟糕……把你的听众紧紧聚集在一起,那你只需要花一半的精力,就能使他们激动起来。
当一个人置身于大众,很容易失去自我意识,他成了群众中的一分子,比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更容易受到影响。他会开怀大笑,热烈地鼓掌,但是如果他置身于五六个听众当中,你虽然说的是同一内容,他也会无动于衷。
人们团结成一个整体时,你很容易让他们作出反应;相反,要让一个人有所反应,是比较困难的事。例如,男人们在战场上,一定会做出最危险也最不顾后果的行动——他们希望大家聚成一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士兵们上战场时,彼此都紧握住同伴的手不放。
群众!群众!群众!这是一种最奇特的现象。所有大规模的运动和社会改革,都必须通过群众的协助才能发展开去。对此有一本极为有趣的著作,是由艾佛特·狄恩·马丁所写,书名叫“群众行为”。
如果向一小群人演讲,就应该找一间小房间。把听众塞进一个狭小的空间,一定要比让他们分散在宽广的大厅里效果好。
如果你的听众坐得很分散,一定请他们都到前排来,坐在靠近你的位子上。一定要坚持这么做,然后再开始你的演讲。
除非听众的确很多,而且真的需要演讲者到讲台上去演讲,否则就不要这样做。你要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或者就站在他们的身边。打破常规地和听众亲切地打成一片,让你的演讲和日常谈话一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