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辩论口才——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第四章 辩论中的应变术
见风使舵,随机应变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一次饰演《黄金石》中的田单时,因为赶戏匆忙,出场后才发觉忘戴乌纱帽。台下观众一见,正感诧异,不料他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念道:“国事乱如麻,忘了戴乌纱。”
还有一次,谭鑫培在《辕门斩子》中饰杨六郎,但这天饰焦赞的演员于匆忙间忘了挂须,上台后自己并没有察觉,谭鑫培一见,便生气地说:“你父哪里去了,快快与我唤来。”那演员一时警觉,赶忙下场挂须,观众顿时叫绝。
在生活中,给人造成不利的情形各种各样,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化解方法。因此,如果你对某人的工作作风、处世方法不满意或有看法,就需要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
有一些场合中,人们总是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许是自己言语失态,也许是周围环境令自己始料不及,也许是对方反应不如事先预料的那样敏捷。在这种情境下,人们有必要学会控制局势,也就是要随机应变,才不致使自己进退两难。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大会上对形形色色的听众演讲,幽默的话语不时引起台下阵阵笑声和掌声。结束时,忽然有个瘦高个挤到台前,伸长着脖子喊道:“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您莫非是长颈鹿!”诗人感叹道:“只有长颈鹿在星期一浸湿了脚,到周末才能感觉到呢!”
“我应当提醒你!”瘦高个吼道,“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不错。”诗人边说边用手指着自己和那个人,“从伟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
“你的诗骇人听闻,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瘦高个说。
“我的诗不是开水,不是火炉,更不是鼠疫。”诗人笑着答。
“您自己说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性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瘦高个得意地挖苦道。
“那么,您不洗脸,就以为自己是干净的吗?”诗人反唇相讥。
瘦高个辩不过马雅可夫斯基,气急败坏地说:“您这样写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人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诗人接着那人的话把顺势说:“那好,请您过一千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如果您还没有腐烂的话!”
诗人面对论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列发难,沉着冷静,思维敏锐,应对巧妙,或反推对抗,或故作愚言,或采用博喻,既幽默风趣,又气势逼人,显示出非凡的应变才能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辩论有时会出现不便于直接回答的问题,或者出现别有用心的议论,或者出现暗含侮辱的诘难……倘应对不当,常常会使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于是,机辩术便成了这时候必不可少的利器。它在回避、辩辱、规劝、解窘等方面,都能发挥出一些特殊的作用。
圆智是清代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的当家和尚。他虽无点化之术,却颇有应变之才。
那年,乾隆皇帝只身微服南下。来到宁波后,便独往天童寺而来。圆智闻知此事,马上到山脚下等候。不一会儿,乾隆皇帝便来到了眼前。圆智在他身前合十躬身轻声道:“小僧天童寺主持圆智接驾在此,万望恕罪。”
乾隆问道:“你既然知道朕躬行到此,为何不率领众僧,大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有意亵渎圣躬?”
圆智不慌不忙地说:“小僧岂敢亵渎圣躬,只因为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若劳师动众,恐引起游人瞩目,有碍圣上安康,故小僧只身悄悄在此迎候。”
乾隆听他说得入情入理,便恕他无罪,让他前面带路。爬了一段山道后,乾隆对圆智说:“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
圆智闻言,笑着说道:“万岁爷上山,好比佛爷领你登天,一步还比一步高。”乾隆一听,心里极不舒服:圆智自比佛爷,上风被他占了,可又无可指责,只好暂时作罢。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乾隆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一步还比一步高,现在我下山了,你可怎么比?”
圆智稍思片刻,即从容笑道:“如今又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啊!”乾隆一听,折服圆智的口才。很有文化修养的乾隆皇帝未尝不知他是一种即兴胡诌,但却很欣赏圆智和尚的机智和处变不惊。
随机应变也常常被用在对概念的解释上。
有一贪官,专爱搜刮民间珍奇。一天,解缙提着一只乌龟路过这位贪官家门前,声称这只龟能活一万岁,剖活龟取胆,还能医治百病,有起死回生之药功,是世上最珍贵的稀有长寿龟。贪官一听,就想买下这只龟。解缙开始佯装不卖,后来以一锭金子成交。
第二天,贪官邀来亲朋好友,请他们来观赏这稀世珍龟。当贪官从水池中捞出乌龟时,乌龟已经死了。贪官气愤地找来解缙,责问道:“你为什么骗人?”
解缙说:“噢,我根本没有骗你,今天刚好是这只乌龟的一万岁生日。”
随机应变作为一种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并要具备一定条件的。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阅历越丰富的人应变能力就越强。
着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他在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黄石县”,引起了观众的哄笑。在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嘴就说:“今天我们有幸来到黄石省演出……”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刚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几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马季机智巧妙地给圆了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塑造环境,借景抒情
不同的情境,有着不同的功用;不同的情境,当然也有着不同的风格。让情境风格适应于我们的说服(或论辩)的目的,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晋朝的乐广发现一个好友久不来访,原来是这个朋友上次在乐广家做客,举杯将要喝酒时发现杯里有条蛇,因为不好直说,结果喝下去了,所以现在得了重病。乐广回家查看,发现那间屋子的墙上有一把弓,弓上描画着蛇纹,于是按照上次的摆设重新摆下酒席,复现了上次饮酒的环境,把那个病中的好友硬给请来了,然后问他:“你在杯中看见了什么没有?”朋友说:“和上次看见的一样,杯中有蛇!”乐广于是说:“这杯中的蛇就是墙上弓的影子啊!”客人抬头瞧瞧墙上的弓,不再坚持杯中有蛇的观点,病立即就好了。
通过克隆再现特定的具体环境,可以反驳论敌的虚假论题。杯弓蛇影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1890年,马克.吐温一行20余人参加道奇夫人主持的盛宴。不一会儿,宴会里的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嗓音越提越高。马克?吐温觉得有伤大雅,而如果这时大声制止也是不合适的,于是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要让这场吵闹静下来,法子只有一个。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仿佛对我讲的话非常好奇。我就这样低声说话,旁边的人就会好奇。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他们就会一个个地安静下来。”接着,他就低声讲了起来,讲了没多久,寂静果然蔓延开来。这样,马克.克温就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了下去,直到餐厅里一片寂静。见时机已到,他才开口说明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请他们从此要讲些礼貌,不要同时尖叫。当然,人们以行动同意了他的意见。
借助情境,加以联想,乘势发挥,可以使讲话的主题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当然,借助情境的方法无章可循,自由度大,需要一个人卓越的心智。
一个店员把一个正在生气的顾客带到一间安静的房间里,进去之后,还把门给顺手轻轻关上了,准备和这位顾客好好谈一谈,没想到顾客的声音比先前还要大,连连高声叫喊:“到底要做什么?想把我关在这里吗?”原来,这个房间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太冷——只有相对而望的两张椅子,还有一张显得孤零零的桌子。窗子有点小,屋子被收拾得异常干净,充满了一种肃穆得叫人紧张的气氛。那个店员经常进进出出,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那个顾客却是第一次进来。
无疑,这个忽略环境的谈判最后一定以失败告终。
创造出特定的情境,可以向对方传递出特定的信号,为交际活动起到极好的铺垫作用。
黄炎培任国民参政员时,为推动国共团结商谈,从重庆飞赴延安访问。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大会堂会客室接见了他。会客室的四壁挂着几幅画,其中一幅画有一把酒壶和几只杯子,上写“茅台”,并有黄炎培题词:
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
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这幅画是沈钧儒次子叔羊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为父亲“画以娱之”的。在请黄题词时,他想起谣传红军在茅台酒池里洗脚,题为讽喻,没想到竟会挂在中共领袖会客的客厅里,因此他备感亲切,知遇之情顿涌心底,于是敞开心扉与毛泽东进行了促膝长谈,并造成了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
尺幅的天地就是如此之大,创造论辩情境的天地之大就无须论述了。
在日常生活中,“虚拟”出类似这样的情境,实属无奈之举,但也可偶尔为之。
1936年,在全国一片抗战呼声的情况下,蒋介石的侍从晏道纲到东北军任参谋长,以蒋的化身自居,督促剿共,趾高气扬。东北军将领对此敢怒不敢言,而王明哲军长却借一次宴会之机,醉醺醺地当众发表起演说来:
……我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日本人占了!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我们从东北、华中,这次又到西北,辗转数万里,无非是想实现打回老家的愿望!……谁想,到陕西打仗,损失得不到补充,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阵亡的遗族流落西安,一点救济办法都没有……张副司令(张学良)的处境更让人伤心,他每月的收支费才十万元,还赶不上胡宗南师长……真令人伤悲啊!
说着,王明哲豪啕大哭,泪流满面。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无不悲痛,晏道纲坐在席间极其尴尬却无法发作,因为大家都以为王明哲醉了。
回家的路上,王明哲问随从:“你看我的这出戏演得怎么样?”随从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他根本就没有醉,而是借着耍酒疯,把东北军想打回老家去的心里话和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的不满发泄出来。
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意义,在论辩中,只有选择那些和论辩的内容、目的相一致的环境,我们才容易收到预定的效果。
避免到对方的“地盘”去交谈。这个“地盘”主要是指对方的办公室和家里,因为在这些地方,主人易于说服对方。
可以在正规场合与性格内向的人说话,可以在轻松的场合与性格外向的人说话。
宽敞舒适的地方是说服或者论辩的首选。当对方的地位、年龄和实力都在我们之上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选择宽敞舒适的地方。
不要坐在人来人往的地方与人论辩,防止双方心慌意乱,情绪波动。
在自己的房间或客厅里谈话,比在别人的房间或客厅里谈话更能说服人。
在上司的办公室,尽量不要坐在上司的正对面。上司的椅子是个权力的象征,忽视它,对双方都有好处。坐在上司的侧面,可以减轻与之交谈的压力。
可以在容易使人赏心悦目的地点与不思悔改或者情绪低落的人说话。
就地取证,适时出击
就地取证就是在论辩过程中及时抓住论辩现场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为论据,来反击对方观点、论证己方观点的一种方法。
就地取证可以取静态的事物,也可以取动态的事物,还可以取历史史实。前二者直观性强,后者为当地人所熟知,因此此法具有很强的辩驳力。
在一次以“改革开放的年代还需不需要雷锋精神”为题的辩论赛上,反方队员坚持提倡有志青年要干大事业、有大作为,不能在细枝末节的小事上花精力。正方队员立即进行反驳:
“大事业是由具体小事积累而成的。就像我们这所教学大楼,是用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我们地上铺的地毯,是用一根根毛线织成的。很难想象,连一砖一线这样的小事都不愿做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种就地取证信手拈来,通过形象的比喻,雄辩有力,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要运用好这种就地取证的方法,就必须熟悉现场和当地的情况,要洞察入微,随机应变。
一次,一个小贩在集市上卖豆角,每斤2元,买主还价1元5角。正在僵持不下时,那个买主从口袋里掏出香烟准备吸烟,小贩见那香烟比较贵,就灵机一动,说:“小伙子,你为了争5角钱,花了这么长时间,其实只要少抽一支烟,就足够了。一斤豆角就可以炒一大盘菜,还不到一支烟钱。”
买菜者一听这话,“争劲”顿时没了,掏出4元钱就买了两斤。
小贩思维敏捷,就地取证,巧妙说理,买菜者为之折服。
就地取证由于所引证的事物往往都是论辩者在现场或当地的所见所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生动具体,直观真实,因而这是一种一点就明、一说就透的雄辩方法。这种方法在赛场论辩中使用频率很高。
在论辩中要用好就地取证的方法,就必须熟悉现场的情况,并且善于洞察事态的发展,抓住机遇,随机应变,适时出击。
合理想像,借题发挥
英国诗人乔治?莫瑞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他很受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尊重。他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这在当时英国社会是极为少见的。
一天,一个纨绔子弟与他在一处沙龙相遇,嫉妒异常,欲中伤诗人,便高声问道:
“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一位木匠?”
诗人回答:“是的。”
纨绔子弟又说:“那你父亲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木匠?”
诗人微笑着回答:“对不起,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
纨绔子弟傲气十足地回答:“是的!”
诗人又说:“那你父亲怎么没把你培养成一位绅士呢?”
面对纨绔子弟的恶意提问,诗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就势发挥,根据对方的方式进行反问,使纨绔子弟丢脸献丑,偷鸡不成反蚀米。
借题发挥的好处是说理性强,易于使人接受,常常起到绝妙的说服作用。
李白应诏进京后,因见皇帝和权贵只知醉生梦死地享乐,心情沉闷,恰在这时,朝廷召集李白等一班翰林学士赋诗唱和,李白推说身体有病,不肯吟诗。皇帝的大舅子杨国忠,本来因私怨对李白心怀不满,就在皇帝面前有意搬弄是非,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曹子建七步成诗,李翰林做诗驰名,今天为什么无诗可作?你如能像曹子建,我杨国忠就五体投地。”
李白早已明白杨国忠的用意,“嘿嘿”几声冷笑说:“国舅的话错了,曹子建七步成诗,那是他哥哥曹丕逼的!我李白一无非分之想,二无权势之争,怎能和曹子建相提并论呢!你要我像曹子建那样做诗,却把皇上置于何地?”
杨国忠听了李白的反驳,一时间竟不知说什么好。皇帝见杨国忠无言以对,便打圆场对李白说:“国舅是想激激你,你就不要想那么多了。”
李白说:“既然皇上无忌,那么国舅要我像曹子建那样做诗也不难。请问,作得出来又当怎样?我李白要和他赌一赌!”
听了李白的叫阵,别人都想瞧瞧热闹,一齐起哄:“是啊,国舅敢赌不敢赌哇?”
杨国忠心里暗想:七步成诗,要由我出题目,他李白哪有曹子建的神思?赌就赌,赌注可不能太少了,当着众人的面,一定要让李白出出丑。想到这里,杨国忠说:“我没什么家私,不敢多赌,就赌半帑金银吧!李翰林要是能够七步成诗,我就输半帑金银与你!”
半帑金银,众人听了无不变色,就连皇帝也皱起了眉头,帑是钱库,你怎么能夸口拿一半与李白作赌呢?
李白望一眼杨国忠:“国舅可真是财大气粗哇!你再说一遍。”
杨国忠还以为李白怯阵了,更大胆起来,对着皇帝和众人夸口说:“我出题,只要你李翰林七步成诗,圣上和各位在场,我就输半帑金银与你。天子面前无戏言。”
李白也面对皇帝说:“那好,现在就请国舅出题吧!”
杨国忠随口即说:“就以‘天子面前无戏言’为起句,你做诗吧!”
李白随即起步吟道:
天子面前无戏言,半帑金银重如山;
国舅不会点金术,何来家私万万千。
一首诗吟罢,李白只迈出了三步半,在场众人一齐高声喝彩!
“好诗,好诗!”
“问得好哇!国舅哪儿来那么多钱?”
有的人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杨国忠打这么大的赌,还不是靠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李白又吟出七言诗一首,博得了众人更高声的喝彩,曹子建七步成诗一首,李白七步成诗两首,李白吟道:
李白出身最微寒,家徒四壁少吃穿;
赢得国舅不赊欠,天子面前无戏言。
不等杨国忠说话,李白要起账来了。杨国忠好窘啊,真恨不得地下裂开一条缝,好立刻钻进去躲起来。
皇帝当然是向着大舅子的,他马上来为杨国忠解围了。皇帝对李白说:“国舅输给你半帑金银,你要金银何用?寡人保你有吃有喝就行了。”皇帝出面调停,李白不好再坚持,这事才算罢了。
李白在这里就充分利用了“借题发挥”之术:第一“借”,借做诗和国舅打赌;第二“借”,借诗句揭露国舅搜刮不义之财;第三“借”,借第二首诗向国舅要账,让他不下了台。“借题发挥”在李白那里用得天衣无缝。
“借题发挥”是指借用对方的话题,合乎逻辑地加以发挥,合理想象,上挂下连,纵横捭阖,把对方置于不利的地位。
罗蒙诺索夫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生活贫困,成名后仍然保持俭朴的作风,毫不讲究穿着。一次,一个爱讲究穿着,但不学无术的人,看到他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想起罗蒙诺索夫整天只是一心研究学问,便自作聪明地指着他衣袖上的窟窿挖苦地说:“从那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吗?”罗蒙诺索夫镇静地回答说:“不,一点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愚蠢。”
罗蒙诺索夫借用衣袖上的破洞话题,严正指出用衣袖上的破洞来衡量一个人的学问,正好暴露了其愚蠢无知,对此作了尖刻的讽刺和尖锐的批评。
生活离不开借题发挥。离开借题发挥的生活是无趣的。
据说美国五星上将卡特利特?马歇尔还利用借题发挥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
马歇尔在他驻地的一次酒会上认识了一位漂亮的小姐,酒会一结束,就请求这位小姐答应让他送她回家。这位小姐的家就在附近不远,可是马歇尔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把她送到家门口。小姐于是问:“你来这里不是很久吧?你好像不太认识路似的。”马歇尔微笑着借题发挥说:“我不敢那样说,如果我对这个地方不熟悉,我怎么能够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一次也没有经过你家的门口呢?”这位小姐听出了这位心慕已久的将军的意思,于是也“借题发挥”,干脆嫁给了马歇尔。实际上,马歇尔是最初的出题者。
运用借题发挥这一方法,我们可以就对手所提的话题易位思考,让论敌置身于我方的地位,甚至仿照对方的判断,以加倍于对方所使用的力量还击对手。
俄罗斯的一个着名的丑角演员杜罗夫一次正在休息,—个观众讥讽他说:“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杜罗夫说:“还好。”那个观众又说:“你是不是生来就有一张愚蠢而又古怪的脸,所以受到观众欢迎呢?”杜罗夫于是回答说:“是的。如果我有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我一定能够拿到双薪。”那个观众听了,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因为他懂得杜罗夫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由于表演艺术而是由于一张又丑又蠢的脸才受到观众的欢迎,那么你的脸加倍愚蠢和丑怪,就可以拿双份薪水了。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一个书生要在借题发挥中获得胜利,不仅需要敢于讽刺,还要让语言通俗易懂。
清朝的洛阳才子孟习欧一天在某个裁缝处因为衣着平平而受到冷遇,后又因为被认出是个才子而受到敬重,于是应裁缝之请,借题发挥吟“诗”一首:“一条钢针明粼粼,拿在手上抖精神。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裳不认人。”裁缝离不开针,而针又和裁缝相类,都是“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裳不认人”。孟习欧借裁缝的题和裁缝的针恣意发挥,用极其通俗的语言,对这个裁缝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假借他物,消除窘况
清代学者纪晓岚,很受乾隆皇帝的宠爱。一次,两人在野外散步聊天。乾隆突然问道:“纪卿,‘忠孝’之义何解?”纪晓岚回答:“禀告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谓之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谓之孝!”乾隆又说:“嗯,说得好,现在,朕想以君的身份要你去尽忠,怎么样?”纪晓岚一惊,少顷,回答说:“臣遵旨!”
纪晓岚说完就走了,皇帝当然知道纪不会去死,不过也想看看他是如何为自己解围的,于是静观其应对方法。不一会儿,纪晓岚回来了。乾隆问道:“你怎么没死,没尽忠啊?”“我刚才想跳河尽忠,正在这时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此话什么意思?”“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为什么要这样呢?我那时跳河自尽,是因为当时楚怀王昏庸无能;而你现在,听说是开明盛世啊!这样吧,你先回去问一问皇帝,看他是不是说自己昏庸无能,如果说是,你再来跳河,我等你!’这样,我就回来问您了!”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雄辩之才啊!”
纪晓岚真是聪明绝顶,辩才无碍。他能巧妙地为自己找到一个解脱困境的依靠:屈原。借屈原之语,为乾隆设立窘境,指出“如果皇上承认自己昏庸,我就去死”。皇上当然不会再将玩笑推到此地步,故纪晓岚很自然地把自己从“死”中解脱出来了。
陷入窘境时,可借助别的人或物,为自己找到一个得体的理由,解除尴尬。
有时,碰到一些难以脱身之事,直接说出原因或闭口不表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并把自己推入更为困难的境地。这时,如果借助别的人或物,为自己找到一个得体的理由,可以化解窘况,消除尴尬。
假借他物,“他物”无论是言语还是实体,都要在此时此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有震撼力。
有一对青年男女正处在热恋中。这天,两人从夜校学习归来,边走边聊,不觉到了男青年的家门口,而此时时候也不早了。男青年邀女友到家去坐坐,再陪陪他。女友说:“不行,老师告诉过我,放学要早归,否则会遇到坏人的。”一句话把男青年逗笑了,男青年也不好再强求,目送女友远去。
女青年巧借老师所说,跟男友开了个玩笑,既为自己找到了回家的理由,又能让男友体面地收回不恰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