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领导口才的艺术 第十五章 批评的艺术
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全好受得多——卡耐基
1、最佳批评技巧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在《谈人的管理》一书中写道:“不要光批评而不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我所谓的‘三明治式’批评法——夹在两大赞美中的小批评。”
即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赞美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而且力图使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同时再使用一些赞扬的词语。这种两头赞扬、中间批评的方式,很像三明治这种中间夹馅的食品,故以此为名。
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对方可能不会太难为情,减少了因被激怒而引起的冲突。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比较有效的。其优点就在于由批评者讲对方的长处,起到了替对方辩护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批评行为时,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在听到批评时,总不像听到赞扬那样舒服。人在本能上对批评都有一种抵触心理,人们喜欢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尤其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已付出很大努力时,对批评会更为敏感,也更喜欢为自己辩解,以便使自己和他人都相信他是没有错误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是认知不协调的一种表现。即在认识上,人们确信自己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而在行为上却试图为每一次过失辩解。解决这种认知不协调的方法,就是批评者替对方进行辩解或创造条件使对方觉得无法辩解。
对方的能力、为人、工作的努力等方面,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批评者如果视而不见,对方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多方面的成绩或长期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次失误就被抓住,大概是对方专门和自己作对。而批评者首先赞扬对方,就是避免对方的误会,表明上级、同事对他所做工作的承认,使他知道批评是对具体事而不是对人的,自然也就放弃了用辩解来维护自尊心的做法。有些领导者不喜欢这种方式,认为先赞美再批评,是一种软弱的表现,领导者应该是强者的形象。在日益强调人的作用时,这种批评方法完全以领导者自居,以严厉维护威信,更不足取。
从“三明治策略”的表达形式看,赞扬——批评——赞扬,也是符合人的心理适应能力的。人们希望别人的赞赏,赞扬就应该在他的心里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两头赞扬就能起到这种作用。当批评者在诚恳而客观的赞扬之后再进行批评时,人们会因为赞扬而觉得批评不那么刺耳。但是,如果你需要比较透彻地分析他的错误时,赞扬的作用可能会被冲淡,批评又会产生比较强的近因效应,被批评者可能会产生一种被戏弄的感觉。注意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所谓人缘好的领导者都比较喜欢“三明治”式的批评方法。当然,这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做的,并非“进口”的技术。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和领导工作的传统,就是要求采取“同志式”的批评,要“治病救人”。
比较典型的“三明治”式,就是标准的三段论:“小张,这份总结写得很好,看来你下了一番工夫,思路很清楚,里面有几点写得比较精彩。要说不足,我看是不是把这几处改一下,这种说法不太妥当,言辞过于尖锐会刺伤别人的积极性。好,就这样。好好干,小伙子挺聪明,文笔很好,希望再接再厉。”这样说,小张听后会觉得领导对自己充满期望,不足的地方点得很清楚,合情合理,他就会尽最大努力去改正不妥当的地方。
有时,人们也会把“三明治”变成“双色糕”让赞扬与批评交错出现,其目的也是维持听者的心理平衡。如果批评是三言两语便可结束,只需“三明治”即可,如果要分析,谈话时间较长,就应在大“三段论”中套上小“三段论”,时时谈起别人的优点,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2、闻过则喜
“闻过则喜”是中国的一句古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愉快地接受别人的批评。上级批评下级,要使下级达到心悦诚服,没有以权压人,以势压人之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批评本来是改正错误、教育人的,因此它的前提必须是下级确实有错误存在。没有错误,硬去批评人家,便给下级留下“蓄意整人”的印象。
在批评之前先考虑一下有几分的事实根据,这是比批评的态度和方法更为基本的东西。如果事先调查不够,事实真相与得到的情况有差异,被批评者就难以接受;如果有人提供了假情况,打“小报告”,领导者以此为据,大加批评,那就更难以服人了。所以,上级批评下级,责任要分清,事实要准确,原因要查明。从实际出发,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找出问题的原因,恰当地分清责任,这样的批评有理有据,既不夸大,又不失察,下级当然口服心服了。所以,上级批评和否定下级,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为准绳,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以感情代替原则。
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克服主观行事的倾向。主观武断的领导者容易失去人心。对于任何事物人们都有自己的主观印象,但是作为领导,却不可主观武断。例如,领导在主观上不喜欢一些职员,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像脾气不好,性格不合,或者在一些小问题上有摩擦。这时一旦工作出现了偏差,便倾向将责任推到他的身上,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领导越来越挑剔下属,而下属的表现也越来越差。避免自己的主观武断,必须从心理上消除许多障碍。例如你要认识到,身为一名领导,你可能会很敏感,或者你看问题有时会很片面,等等,多找自己心中的“死结”,便会在对人和事的评价上多一份公正。
3、好指责就如同爱发誓
我们通常认为批评他人,指出其错误或不足是有益之举,因为这有助于他人和我们改进缺点。其实不然,那些言语激烈的批评很多是毫无作用的。一味对他人进行评判、指责并不是真正的帮助,只能说明你自己有指责别人的心理需要。
也许有人不愿意承认。但如果我们到任何一次聚会上去听听那些指责之词,尤其是那些仅仅针对个人的典型的指责之词,回到家里仔细分析一下,究竟有多少能够使情况得以改善呢?极有可能的结论是:一条也没有,统统都是些无用之词!
倘若此举无益也无害,也就罢了,我们可以不管它。但是,对他人横加指责,造成了更多的怒气和猜疑,那就变成有害的了——毕竟没有人愿意受到指责。
感觉受到攻击的人很可能会做两件事,或因胆怯和羞愧而退却,或因恼怒而还击。你可以回忆一下有几次你指责别人时他们会对你说:“谢谢你指出我的失误,真是非常感谢。”
好指责就如同爱发誓,实在不是一种好习惯,但却是我们常常爱做的事情。我们对受到指责的感受都很熟悉,有时指责他人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忙碌而找些话来说罢了。但这习惯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什么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让别人不舒服也让你自己不舒服。
不妨静下心来想想在你指责别人的那一刻自己的真实感受,你会注意到自己也感到有些泄气和惭愧,就像自己是受到指责的那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指责之词,实际上是以另一种形式向世人和自己宣告:“我需要指责他人。”而这绝不是我们所乐于承认的事情。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想指责他人的时候克制住自己,提醒自己这么干将会多么惹人讨厌——“双方感觉都会很糟的!”一想到这一点,你再发现自己又想张开嘴指责时马上克制住,提醒自己:“看我又来了!”这样做有可能会让你将指责变成宽容和尊重。
不要急着指责他人,你可以感觉到自己灵魂深处还存有一方沉思的净土。
4、盛怒之后
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怕波浪起伏,最忌平淡无味。数天的阴雨连绵,才能衬托出雨过天晴、大地如洗的美好。暑后乘凉,备觉其爽;渴后得泉,方知其甘,此中包含着心理平衡的辩证哲理。
有经验的老练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既敢于发火震怒,又有善后的本领;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细雨。当然,尽管发火施威有缘由,毕竟发火会伤人,甚至会坏事,领导者对此还是谨慎对待为好。
(1)适度适时发火是需要的
特别是涉及原则问题,或对有过错的下属帮助教育数次无效时,必须以发火压住对方。况且领导人确实为下属着想,而下属又固执不从时,领导发多大火,下属也会明白理解的。
首先,发火不宜把话说过头,不能把事做绝,而要注意留下感情补偿的余地。领导话语出口一言九鼎,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一旦把话说过头则事后骑虎难下,难以收场。所以,发火不应当众揭短,伤人之心,导致事后费许多力也难挽回。
其次,发火宜虚实相间。对当众说服不了或不便当众劝导的人,不妨对他大动肝火,这既能防止和制止其错误行为,也能显示出领导人运用威慑的力量,设置了“防患于未然”的“第一道防线”。但对有些人则不宜真动肝火,而应以半开玩笑、半认真或半俏皮、半训诫的方式去进行,这种虚中有实、情意双关,使对方既不能翻脸又不敢轻视,内心往往有所顾忌——假如上司认真起来怎么办。
第三,发火时要注意树立一种被人理解的“热心”形象,要大事认真,小事随和,轻易不发火,发火就叫人服气、“拿住人”,长此以往,领导者才能在下属中树立起令人敬畏的形象。日常观察可见,令人服气的发火总是和热诚的关心帮助联系在一起,领导人应在下属中形成“自己虽然脾气不好但心肠热”的形象,从而使发火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赞同。
(2)发火不忘善后
领导怒火一起,不论怎样高明总是要伤人,只是伤人有轻有重而已。因此,发火之后,需要做及时的善后处理,即进行感情补偿,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论地位尊卑,人格是平等的。妥当的善后要选时机、看火候,过早了对方火气正盛,效果不佳;过晚则对方郁积已久的感情不好解开。因而,宜选择对方略为消气、情绪开始恢复的时候为佳。
正确的善后,要视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人性格大大咧咧,是个粗人,领导发火他也不会往心里去,故善后工作只需三言两语,象征性地表示就能解决问题。有的人心细明理,领导发火他也能谅解,则不需下大工夫去善后。而有的人死要面子,对领导向他发火会耿耿于怀,甚至刻骨铭心,则需要善后工作细致而诚恳,对这种人要好言安抚,并在以后寻机通过表扬等方式予以弥补。还有的人量小气盛,则不妨使善后拖延进行,以天长日久见人心的工夫去逐渐感化他。
有水平的善后还应体现出明暗相济的特点,所谓“明”是领导人亲自登门进行谈心、解释甚至“道歉”,对方有了面子,一般都会顺势和解。所谓“暗”是指对器量小者发火过了头单纯面谈也不易挽回时,便采用“拐弯抹角”或“借东风”法,例如在其他场合,故意对第三者讲他的好话,并适当说些自责之言,使这种善后语言间接传入他的耳中,这种背后好言很容易使他被打动、被感化。另外,也可以在他困难时暗中帮忙,这些不在当面的表示,待他明白真相后,会对领导由衷感激。
5、批评三原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日常工作之中,下属的工作常常会出现某些偏差和错误。但是囿于外部条件的限制,下属自身往往难以觉察到这些错误,这时领导就必须及时提出批评,来拨正航向,纠正偏差,保证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由此可见,领导适时地恰当地批评下级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很重要。这时首先要注意遵守批评的原则。
(1)用朋友的口吻
你作为上司,对某一名下属的工作很不满意且必须指出来,又不便当面批评他时,你该如何做呢?你首先应低调一点,先尝试改变他的态度,以朋友的口吻去询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或“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回事?”等,这有助于你对情况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直接告诉他你心目中的要求,但不要说:“你们这样做根本不对!”“这样做绝对不行。”你可以说:“我希望你能……”“我认为你能做得更好。”“这样做好像没真正发挥你的水平。”用提醒的口吻和对方说更好。然后私下与其交换意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弊,他就会心悦诚服,真心接受你的批评和帮助。反之,如果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以上司的口吻责备,那就会引起下属的反感,批评就会失去效果。可见,批评时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它会使批评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有时可能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处理矛盾纠纷,你可以先行对矛盾双方进行慰问,稍事过后再进行处理,这一方面缓解了下属间由于彼此矛盾或纠纷造成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可以多了解下属间产生矛盾的原因,以便调整今后的工作。
(2)对事不对人
在对下属提出批评时,预先要想清楚要说什么话,大前提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批评时切记:不要做人身攻击。例如,“你这个态度,我很不欣赏。”或“为什么你总那么主观,你就不能客观点儿吗?”等,这样说会使双方的关系非常尖锐对立,对解决问题非但没有帮助,还会使新的矛盾产生。
(3)掌握好时机
在发现下属有错误时,要掌握批评的时机,正面批评别人,对谁来说都是一件十分尴尬、为难的事,但作为领导,这是你的工作内容之一。
当你要对下属进行严厉批评时,请预先跟当事人约好一个时间,同时用简单的话先点他一下,让对方有心理准备,这样你也可以提前思考一下对事件的处理方法。然后,把你要说的内容的思路清理一下,重点重申一次,这样有助于你减少不安的感觉。不妨写下一个大纲,准备随时翻阅,不致因疏漏而要重讲一次。经常提醒自己:“把握分寸”,“保持冷静”,“不要忙”,态度自然较轻松。记着,正面和诚恳的语态,可以令受批评者较易接受和免除尴尬。
在批评时开场白是很重要的,切忌凡事用“领导认为”来开头,给对方过大压力。可以婉转地说:“你经常迟到早退,是否有什么难处?”“单位有单位的规矩,你迟到早退,对其他同事的工作有影响,而且不公平!”“我欣赏你做事速战速决的作风,但希望你能依单位规矩而行,以免阻碍正常工作。”
批评下属要及时,立即采取行动。随时发现,随时批评,不要拖延,如果总是想过几天再说吧,这样,对方就会想:“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怎么你过去就没意见呢?”
但是这并不是说要不加选择地即时批评,有人认为:领导是权威的代表,在与下属谈话时只要使用肯定或提高声调的语气就行了,其实不然,作为领导,首先要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心,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去纠正下属的过失并且批评他。
有的下属因为本身的原因,常常缺乏干劲,工作没有主动性。你批评他一通,想以此来调动他的主动性,是无济于事的,主动性必须靠内因来调动。对他们的批评只能是隐晦的,在表面上要进行激励。谈话的目的在于让对方接受,而接受则需要对症下药,采取攻心策略。
如果他喜欢养花,可以将他的工作和花儿进行联系,这样就能激起下属的积极性,使他认真、热情地去工作。不仅如此,这种激励的方法还能使下属产生一种责任感,而责任感恰恰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如此一来,下属必能心服口服,愉快地接受你的批评,因为他的努力得到了承认,他的积极性得到了肯定。
6、批评四式
一位哲人说过:我们只有用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错误,而用相反的方法来对待别人的错误,才能对于自己和别人的错误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在领导的工作中,批评也是一种必要的强化手段,它与表扬是相辅相成的。作为领导者,应该尽量减少批评所产生的副作用,减少人们对批评的抵触情绪,以达到较理想的批评效果。在批评别人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自己与别人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想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想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以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对方的过失,考虑一下自己在同等条件下是否也会出现过失,不要以一贯正确的口吻去批评别人。尤其是自己也确有或大或小的失误时,自我批评更应该诚恳。
在批评下属的时候,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私下与其交换意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弊,他就会心悦诚服,真正接受你的批评和帮助。
可见,批评的方法是关键,方法不同,效果当然也不同。批评成功的条件,基本概括起来有三条:一是心要诚;二是要有彻底、中肯的分析;三是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下面是四种颇有艺术性的批评方式,对领导者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1)启发式
要使对方从根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需要批评者从深处挖掘错误的原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帮助他认识、改正错误。
某单位员工小张要结婚了,工会主任问他:“小张,你们的婚礼准备怎么办呢?”小王不好意思地说:“依我意见,简单点,可是丈母娘说,她就只有这个独生女……”主任说:“哦,咱们单位还有小李、小张都是独生女!”这段话双方都用了隐语。
小王的意思是婚礼不得不办,而主任的意思是:别人也是独生女,但能新事新办。
(2)幽默式
幽默式批评就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以此缓解批评时紧张的情绪,启发批评者思考,从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不但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同时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
伏尔泰曾有一位仆人,有些懒惰。一天伏尔泰请他把鞋子拿过来。鞋子拿来了,但布满泥污。于是伏尔泰问道:“你早晨怎么不把它擦干净呢?”
“用不着,先生。路上尽是泥污,两个小时以后,您的鞋子又要和现在的一样脏了。”
伏尔泰没有讲话,微笑着走出门去。仆人赶忙追上说:“先生慢走!钥匙呢?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
“我的朋友,还吃什么午饭。反正两小时以后你又将和现在一样饿了。”
伏尔泰巧用幽默的话语,批评了仆人的懒惰。如果他厉声呵斥他、命令他,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了。
(3)警告式
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或者不是正在犯错误的现场,我们就没有必要“真枪实弹”地对其进行批评。可以用温和的话语,只点明问题。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做到点到为止,起到一个警告的作用。
(4)委婉式
委婉式批评也称间接批评。一般采用借彼比此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含蓄蕴藉,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有一次宴会上,一位肥胖出奇的夫人坐在身材瘦小的萧伯纳旁边,带着娇媚的笑容问大作家:“亲爱的大作家,你知道防止肥胖有什么办法吗?”萧伯纳郑重地对她说:“有一个办法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怎么想也无法把这个词翻译给你听,因为‘干活’这个词对你来说是外国话呀!”萧伯纳这种含蓄委婉、柔中带刚的批评方式,针对性极强。
总之,批评的方法应以教育为主,用事实教育人,用道理开导人,用后果提醒人,从而使对方诚心诚意地接受批评。
7、批评七忌
否定和批评是为了根除工作中的错误,使下级走上正确的道路。因此,要使批评达到目的,就必须讲究批评的艺术,避免消极的、简单的倾向。
一忌:言辞尖刻,恶语伤人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因此批评时一定要平等相待,绝不能以审判者自居,更不能幸灾乐祸,甚至恶语中伤。否则训斥不仅是对被批评者自尊心的损伤,甚至是人格的侮辱,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二忌:乘人不备,突然袭击
否定和批评下级,尤其是严重的批评要事先打个招呼,使下级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普通的批评也要给下级以充分的回旋余地,作心理调整,以避免引起大的情感跌宕。一个人做错事时,内心里本来已有所反省、恐慌和不知所措,此时,如果像打击罪犯一样对待他,他会因此而羞愧不安,甚至一蹶不振,无法再肯定自我;或者,沿着错误的道路滑下去,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三忌:姑息迁就,抛弃原则
批评和否定下级,当然需要给他一些安慰和鼓励,不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对下级的过失姑息迁就,庇护掩饰,不予追究。抛弃原则,听之任之,好像宽容大度,关心下级,实际上这是养痈遗患,为其今后犯更大错误提供条件?貌似爱之,实则害之,万勿这样去做。
四忌:不分场合,随便发威
场合即时间、地点,它是否定和批评下级的必要条件,也是领导者语言发挥的限制。讲求语言艺术的批评者总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看什么情况行什么令,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从而创造出一个否定和批评的良好时机。鲁莽的批评则往往不分场合,不看火候,随便行使权力,大耍威风,结果,使问题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起来。通常的批评宜在小范围里进行,这样会创造亲近融洽的语言环境。实在有必要在公众场合批评时,措辞也要审慎,不宜大兴问罪之师。
五忌:吹毛求疵,过于挑剔
上级对于下级的领导,是起一种指导和监督作用,而不应是下级的管家婆,不能事事都批评下属。可是,有一部分领导者就喜欢寻找下级的不是,好像不经常挑出下属一些毛病来,就不足以证明自己高明似的。而对如何防止出现问题,却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对于小事过分挑剔、大事反倒抓不住的上级,下级是很有看法的。
六忌:口舌不严,随处传扬
批评和否定下级既然不能不分场合,就更不应把批评之事随便传扬出去。有的批评者前脚离开下级,后脚就把这事说给别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评另一个人时,又随便举这个人做例子,无意间将批评之事散布出去,弄得风言风语,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人人都有保护自尊的心理倾向,领导者批评下级,不能不爱护下级,要尽量将其心理振荡控制在最低程度,绝不能无意中增加新的干扰因素,影响下级接受批评,改正错误。事实上,口舌不严是领导人不负责任、缺乏组织纪律性的一种恶劣作风,亦在受批评之列。
七忌:婆婆妈妈,无休无止
批评不能靠量多取胜。少说能解决的,不要多说,一次批评能奏效的,不要再增加次数。婆婆妈妈,无休无止,未必能打动人心;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反而使人生厌。严肃的批评,必须有准备的内容、合理的程序和必要的时间限制。那种企图通过多次批评,就包医百病的想法是不科学的。
8、不以审判者自居
无论任何团体,当员工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时,作为领导无可避免地要对其加以斥责。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批评应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态度上的严厉不等于言语上的恶毒,切记只有无能的领导才去揭人疮疤。
因为这种做法除了让人勾起一些不愉快的回忆,于事无补;而且除了使被批评者寒心外,旁观的人也一定不会舒服。
因为疮疤人人都有,只是大小不同,见到同事的惨状,只要不是幸灾乐祸的人,都会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更何况,批评的目的是搞清问题,而不是搞臭下级。而且恰当的批评语言,还牵涉到一个领导的心胸和修养问题,绝不能以审判官自居,恶语相向,不分轻重。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领导的统帅者,在严厉地批评了下属之后,一定不忘了立即补上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语。
因为,任何人在遭受领导的斥责之后,必然垂头丧气,对自己的信心丧失殆尽,如此造成的结果必然使他更加自暴自弃。然而此时领导适时利用一两句温馨的话语来鼓励他,或在事后私下对其表示,正是因为看他有前途,才会严格要求。如此,受批评的下属必会深深体会“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而更加发愤图强。
这样一来,下属不仅会牢记错误,而且还可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9、把握批评时机与场合
要做到有效地批评,就必须注意应随着批评对象和场合的不同改变批评的方式和语言。那种企图用统一的模式裁判活生生现实的看法,只会处处碰壁。
(1)就场合而言,不同的场合也要求批评方法的改变
聪明的领导者往往知道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批评的方式,而鲁莽的领导者则往往不分场合,简单粗暴。一般来说,尽量不要在太公开的场合批评下属,在公开场合批评某一个下属的行为,绝对不是高明之举。采用这种方式批评下属,就是在践踏下属的自尊,不仅打击士气,同时也显示出了领导的冷酷无情。
一质检经理在进行质量检查时,对车间主任咆哮道:“看看你让属下做了些什么?这种劣等产品怎么能出现在我们的流水线上!你这个车间主任是干什么吃的?如果再这么干,你就别想再待下去了!”
毫无疑问,质检经理的行为不仅会引起车间主任的难堪和愤恨,同时也会使在场的每一个普通员工感到困惑和不安。他们也许会想:“下一个挨骂的人会不会是我呀!”
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情绪下,又怎么能做好工作呢?尽管产品的质量不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质检经理用这种笨拙的方式处理问题,只会使事态更加严重。当着车间工人的面责骂车间主任,会影响车间主任在工人心中的地位,从而直接损害车间主任作为一名管理者的效能。更为严重的是,车间主任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可能就此流露出逆反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甚至怠工、舞弊。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出现了这种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质检经理找到车间主任进行私下讨论。那样不但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维持车间主任和工人们的士气,使所有的人都从中获益。
因此,作为一名领导,切不可在公开场合批评员工,更不能当着你的上司面批评,这样会使下属觉得你是在有意告他的状。
应该说,著名化妆品公司总裁玫琳凯女士在这一点上就为我们做出很好的榜样。
在一次由全美各地的美容顾问参加的业务峰会上,她发现有一位美容顾问的衣着、化妆与美容顾问的职业很不相符。随后她了解到这位美容顾问是一位刚刚入行的新成员。玫琳凯意识到,如果采用一对一的方式直接给这位美容顾问提建议,也许会伤害到她。所以玫琳凯决定将自己的意见以一种更巧妙的方式传递给对方。
于是,玫琳凯在业务会议上作了一次题为“美容顾问的仪容和着装”的演讲。这样一来既让与会人员从演讲中学到了东西,又使那位美容顾问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而且又没有伤害她的自尊。
在整个会议中,玫琳凯一再提醒在场的每一位美容顾问,要表现出自己的专业风范。
演讲过后的第二天,玫琳凯发现原来那名邋遢的美容顾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整洁朴素,而又不失专业风范的职业女性。
实在无可避免时,也应注意批评的力度,这一点尤为重要。
古代有一位侠客,他的属下有求于人。一次朋友问他:“有那么多弟子仰慕你、跟随你,你是否有什么秘诀呢?”他回答说:“我的秘诀是,当我要责备某一位犯错误的弟子时,一定叫他到我的房间里,在没有旁人的场合才提醒他,就是如此。”
对领导而言,应该明白,你既身为领导,无论如何你总该对单位的人和事负有责任,这是谁都推诿不掉的。喜欢将“家丑外扬”,反而暴露出你的管理不力,或由你制定的管理体系有缺点、不健全。更不好的是,还会给人留下自私狭隘的印象。
(2)就对象而言,我们应着意于他的职业、年龄、性格、水平等因素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批评要求,譬如说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行业,批评就应严厉一些,而对于一些要求员工自由发挥程度较高的职业,批评则应注重于启发引导。
不同年龄的人批评也应有所差别:年长者应用商讨的语气,对同龄人则可自由一些,毕竟彼此的共同点较多,而对年轻人则应多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批评,促使其提高认识。比如对老年者称呼前加上谦辞,显得郑重有礼,对年少者用“小×”来称呼,增加亲近感,就能增强批评的效果。
就性格上的差别来说,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外倾型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内倾型则孤僻恬静,处事谨慎。对他们领导者就应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对于前者可以直率,对于后者需要委婉;对于前者谈话要干净利落,对于后者措辞要注意斟酌。至于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性格类型的人,可以随机应变,因人而异。
知识和阅历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对水平高的人需要讲清道理,必要时只需蜻蜓点水,他便心领神会;对水平低的人必须讲清利害关系,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如何,而不在意其中的奥秘究竟怎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词句,只能使其如入五里云雾,辨不出东南西北。
中国有句俗语,人有脸,树有皮,任何人都是有尊严的,不能因为你是领导就肆意践踏下属的尊严,说得更直接点,就是要给人面子。
10、学会原谅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不犯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你的下属犯了错误不要一味地批评,相反原谅更能激发下属的奋进心。
小张在一个规模不是很大的食品公司做销售主管已经四年了。在四年的销售工作中他一直勤勤恳恳,好学上进。每年他的销售业绩都是全公司第一名,是其他业务人员的榜样,深受老总的喜爱和赏识。
可是一次他出差收公司的货款时,接到了家乡母亲的紧急电话,告诉他父亲不幸得了胃癌,急需手术,家里已经尽了全力,也凑不齐手术费,要他想办法筹钱救命。小张此时脑子一片空白,突如其来的不幸消息使这个遇事从未退缩的小伙子掉下了伤心的眼泪。他没来得及多想,狂奔到邮电局,从公司货款里拿出两万元寄回了家里,在汇款单上的留言处写下了:两万块为了救爸爸。
在回公司的路上,小张害怕了,作为销售主管的他,十分清楚公司严格的财务制度和铁的销售纪律。挪用公款是销售人员的大忌,轻则退赔开除,重则要绳之以法。四年销售工作中从未出过一分钱差错的他,不敢再往下想了,似乎已看到了一双冰冷的手铐摆在了他的面前。
在公司老总的办公桌上,摆着剩余货款和一张邮电局汇款收据,小张和老总足足谈了一个多小时,老总始终是一副冷峻的脸,最后老总说:“你先休息一下,叫刘助理通知销售部全体人员,一小时后开紧急会议。”小张心里想:这一下肯定完蛋了。
当全体销售人员坐在公司会议室时,会场鸦雀无声,老总在会上重申了公司严格的销售纪律和财务制度之后,向小张表示深深的歉意。老总检讨自己对下属的关心不够,并告诉大家张主管家里出了大事,自己拿出两万块钱借给小张,并让小张签了借条,写明从每月工资里归还的具体金额。这下由挪用公款变成了老总和小张私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的关系,公司的货款分文未少,交到了公司的财务科。在企业工作四年之久的小张,被老总这种宽容的处事方式深深打动。
现实中,很多领导总是习惯于对自己的错误采取一种极其宽容的态度,每每自己犯错时,他总会以失败是成功之母聊以自慰;而对于员工的错误,往往又会是另一种态度,“我们追求完美!我们不允许失败!”孩子们都是通过不断地摔跟头才最终学会走路的,又都是经过说错话才学会说话的。通向成功的路上一定会布满荆棘,不犯错就达到成功的路是没有的。
11、用激励代替批评
用激励代替批评,是史金纳教学的基本观点。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以动物和人的实验来证明:当减少批评,多多激励对方时,人所做的好事会增加,而比较不好的事会因受忽视而逐渐萎缩。
许多年以前,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工厂里做工。他一直喜欢唱歌,梦想当一个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师却不但没给他鼓励,反而使他泄气。他说:“你不适宜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简直就像风在吹百叶窗一样。”
但他的母亲,一位穷苦的农妇却不以为然,她搂着自己的孩子,激励他说:“孩子,你能唱歌,你一定能把歌唱好。瞧你现在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她节省下每一分钱,给她的儿子用来上音乐课。这位母亲的嘉许,给了孩子无穷的力量,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那个时代最伟大、最知名的歌剧演唱家。
假若在这个小男孩的童年,没有母亲的激励与赞许,只有那位老师的无情打击,这个世界上也许就失去了一位著名的歌剧家。
生活中,少一分指责,多一些嘉许,不仅令事情做起来得心应手,也给予对方愉悦的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不应当怀着自己的私心或对事物不感兴趣,就对他人的行为采取贬低或批评的态度。没有爱迪生母亲对儿子孵鸡蛋行为的肯定与赞许,也许爱迪生就没有今日的辉煌成就;英国作家韦斯特若没得到老校长的激励,可能就没有今日无数本畅销书,英国文学史就缺少了不朽的一页。也许就是那一句微不足道的激励,给了那些需要动力的人无穷的力量,给那些身处逆境的人奋斗的信心。谁又能小视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