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领导口才的艺术 第十二章 做一个会听话的领导者
倾听是我们对任何人的一种至高的恭维——安德鲁·卡内基
1、做一个会听话的人
在一项关于友情的调查中,调查的结果让调查者感到十分意外。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最多朋友的是那些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能言善辩、引人注目的演说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渴望表达自己。聪明的聆听者能够让说话者有充分的表达的机会,自然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有这样一位经理,他心存好意,请刘某到小吃店去喝酒,想要劝服刘某留下来,可是却没有收到效果。因为在会谈时,喝酒的目的是要使对方的心情放松,然后再引出他心中的话。可是经理一开始就在说教,自己这么严肃,让对方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结果只能与自己所想背道而驰。
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喜欢叙述有关自己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让对方相信自己的叙述;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又想探知别人的秘密,并且都想及早转告别人。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说是人的本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会听话比会说话更为重要。聆听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聪明,就会被更多的人喜爱,就会拥有更好的谈话伙伴。一个好听众总能比一个擅讲者赢得更多的好感。当然,成为一名好的听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注视说话人。对方如果值得你聆听,便应值得你注视。其次,靠近说话者,专心致志地听,让人感觉到你不愿漏掉任何一个字。
再次,要学会提问,使说话者知道你在认真地听。可以说,提问题是一种较高形式的奉承。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吧:上学的时候,如果老师在上面作完演讲,听众没有一个问题,场面是多么的尴尬。
第三,记住不可打断说话者的话题。无论你多么渴望一个新的话题,也不要打断说话者的话题,直到他自己结束为止。最后,还要做到“忘我”。你始终要明白,你是个“倾听者”,不要使用诸如“我”“我的”等字眼。你这么说了,就意味着你不得不放弃聆听的机会,注意力已经从谈话者那里转移到了你这里,至少,你要开始“交谈”了。
2、做一个会沉默的人
人类文明发展几千年,向来对“沉默”这一语言形态所能发挥的力量和意义有诸多赞誉。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
实践也证明,在人际交往当中,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因此“沉默是金”便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言而喻的真理。但也正如人们所言:“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谬误。”恪守沉默或说信奉沉默的人在享受沉默的正面力量时也无形承受着沉默的反作用力。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生活已经教会我们用相对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那么面对沉默,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自身和周围的环境再进行选择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原因很简单,一个人一味沉默,别人便无法了解他,他当然也无法正常与外界接触,变成了孤家寡人,生活自然失去滋味,他的世界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小。因此,沉默不是不说话或不想说话、不屑说话。沉默是一种境界,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才会发挥其金子般的作用。
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人也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沉默。面对成绩和掌声,成功者报以深深的一鞠躬。这是无声的语言,是恰到好处的沉默。
作为领导,处于众目之下。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等待时机需要沉默。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伤之中,此刻,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而是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汲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
3、话不可说绝
大港油田某工厂有一批工人因厂里多年来一直半死不活,纷纷要求调动,对此,新厂长并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埋怨指责,面对几百名“请调大军”,他发出肺腑之言:“咱们厂是有很多困难,希望大家能相信我,给我半年时间,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奶奶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
这些话语没有高调,朴实无华,既是人格的表现,又是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厂长虽然坚决地表示决心,但语气中肯。他没有正面阻止调动,而恰恰相反,“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奶奶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像是在立“军令状”,把话往绝里说,然而,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来“试一试就走”的厂长。相反,人们正是从他那入情入理、心底坦荡的语言中感受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这个工厂像是一个得了狂躁症的病人吃了镇静剂那样恢复了平静,一心要干下去的人增强了信心,失去信心的人振作了精神。模糊语言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后来这个厂果然在这位厂长带领下旧貌换了新颜。
1949年,国共谈判时,毛泽东分别接见一些国民党政府代表。当刘斐和毛泽东谈起共同关心的问题时,刘斐表现出对于和谈的前景尚有怀疑,就试探着问毛泽东:
“您会打麻将吗?”
“晓得些,晓得些。”毛泽东回答道。
“您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
“平和,只要平和就好了。”毛泽东听出了刘斐话中有话,笑着回答道。
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连串的模糊语言,它一语双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在某些特殊场合,不把话说绝,不仅会给自己留有余地,也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我们在外交事务中,常常用“在适当的时候访问贵国”来回答国外的邀请,“适当的时候”,就是模糊语言,它既显得彬彬有礼、十分中肯,又给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弹性外交”的很好运用。试想若用“不打算去”或“马上就去”或“某月某日去”即非常确定的语言来回答,其效果都不理想,势必把自己逼向“绝境”。
在日常工作中,柔性管理和“弹性外交”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用好柔性管理,首先要端正思维方式,冲破传统的、习惯的“非此即彼”的思维约束,寻求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状态,使其真正与现实问题相吻合。彻底抛弃“非对即错”、“非社即资”、“非黑即白”等长期困扰我们的违反辩证法的极端观念。
一位伟人曾针对这种“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指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
那么,与其如此,我们不如趁早上路,在社交的广阔领域中,给话语、给自己创造一个真正广阔的天地。
4、有话好好说
狄摩西尼曾说:“一条船可以由它发出的声音知道它是否破裂,一个人也可以由他的言论知道他是聪明还是愚昧。”
同样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用内心的思想来评断自己,但是,别人却会从你口里说出来的话来评断你这个人。
一言定江山,一个人的谈吐便有可能改变他的一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一位民权运动者,在街头巷尾宣传“种族平等运动”。他的声音冷静,但用字遣词充满张力,一波接着一波的言语像一首交响乐,以一种锐利的形势层层迭上、推进人心。
当他终于以最深沉的嗓音嘶吼出“我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时,台下的群众全被震慑住了,他们疯狂地响应着:“阿门!阿门!”
这个名叫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者,便以这篇著名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讲席卷全国,改写了美国的历史。
征服一个人,以至于征服一群人,有很多时候用的往往不是刀剑,而是舌头。因此可以说,有话好好说,把好话说好,生活无形中就多了一种资本。
5、倾听是一种至高的恭维
领导者在日常社交中,若非演讲,或者有意为之,自顾自地滔滔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倾泻着,不给交谈另一方任何说话的机会,那么这种交谈,比之讲话本身还要失败。
世界著名记者麦开逊说:“不肯留神去听别人说话,是不受人欢迎的第一表现。”每一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发表欲的,如几个人聚在一起讲述故事,甲一个一个地讲了好几个了,乙和丙谁不都是嘴痒痒的,也想来讲述一两个。可是,甲只管滔滔不绝地一个一个地讲下去,使乙和丙,想讲而没有机会讲。我们试想一下,乙和丙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说话的机会,自然会没有精神听下去,只好站起来不欢而散了。
一个领导贩卖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其实和一个商店的售货员贩卖自己的商品差不多,如果只是拼命地称赞他的货物怎样好,而不给顾客说话的机会,就不能做成这位顾客的生意。因为顾客对你巧舌如簧、天花乱坠的说话,顶多只把你看做一个生意经,决不会因此购买。反过来,你只有给顾客有说话的余地,使他对货物有询问或批评的机会,双方形成讨论和商谈才有机会做成你的生意。
你如果能够给别人有说话的机会,你也就给人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在接下来的交谈中你就更容易乘风远扬。顺利抵达自己说话的目的地。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道理讲得很明白。
有一个卖货的小店,生意比其他店好,别人问店老板为什么,他说:“我只是爱听客人说话,他们有事愿到我这儿来。”
6、交谈不是唱“独角戏”
作为领导,日常与人交谈并非完全为了分配工作任务,更多还是为了交流思想和沟通想法,谋求工作上的和谐,同时,完成交谈的目的。因此,不论是常人还是领导者,交谈都不是唱“独角戏”,它是双方思想交流的形式之一。无论是交谈的哪一方,都应该明白交谈的真正含义。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凡事都喜欢插嘴,而且一插上嘴就没完没了并认为自己是说话绝对正确,其实这是交谈最大的误区。试想,一个人总是向别人唠叨一些自己津津有味也以为对别人趣味无穷的话,于是自说自听自演自唱,那么有谁愿意听呢?哪怕他是一位手握权利的领导。所以,交谈的重点在于要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而不应该像一个杂学博士那样逢人就想说教。在交谈的时候,有些人总是显得不耐烦,使交谈没有活跃的气氛。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话题没有回应的话所造成的。再者,自己若是对这次的交谈不感兴趣,自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假如话题丰富、自由,交谈就能进入最佳状态。一般来说,人们皆有自我表现的本能,所以,一旦有说话的机会,就很自然地想开口说话。如果能有来有往、一呼一应,交谈气氛就更活跃,参与者的心情也更加愉悦和欢欣。
所以,作为领导,要想与下属愉快的沟通,并通过沟通达到相互融洽的目的,最好选择新鲜有趣、内容丰富的话题作为谈话的材料。在谈话中,如果对自己听着不顺耳的言论或有损权威的寓意泼冷水,或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似的故意找碴儿,便无法达到谈话的效果。
在与下属交谈的时候,我们应该常常在心里自问:“这样说可以吗?”否则的话,你以为压下对方自己就能独占会话的上风,但是别人不买账,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岂不是枉然?再说,如果你老是依靠强权在话语权上逞能,人们势必对你“敬而远之”,到了那种地步你又有什么意思呢?即使你想与人好好谈一谈工作,别人也不愿奉陪,或者装腔作势应付你一下,让你成为舞会中的“壁花”,这便是自作自受了。
7、让下属充分发表意见
领导者的本事再大,他的知识、经验、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真正“什么都懂”、“什么都能”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凡是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把下属的参谋作用放在重要位置上,注意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
(1)创造有利于下属发表意见的氛围
让下属充分发表意见,首先需要有一个允许人充分讲话的良好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既可报喜,也可以报忧,不同意见之间可以开展心平气和的讨论和争辩。
既然准备听取下属的意见,那么在听取下属意见时还注意以下三点禁忌,否则不会收到应有效果。
一忌:心不在焉
领导听取下属意见时的态度,对下属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态度认真,精神专注,下属会感到领导是重视听他的意见的,从而把自己的想法无保留地说出来。如果心不在焉,一会儿打个电话,一会儿向别人交代事情,一会儿插进与谈话内容不相干的问题,就会使下属感到领导并不重视他的意见,不是真心诚意听他讲话,从而偷工减料,把一些准备谈的重要意见留下不讲了。所以,听取下属意见时,只要不是临时仓促确定的,谈话之前一定要把其他事情安排好,避免到时发生干扰。
二忌:仓促表态
有的领导者在听取下属意见时,往往好当场仓促表态。这对下属充分发表意见是很不利的。对赞成的意见表了态,其他人有不同意见可能就不谈了;对不赞成的意见表了态,发言者就会受到影响,妨碍充分说明自己的想法,甚至话说到一半就草草结束。领导者在听取意见时,最好是多作启发,多提问题,不仅使下属把全部意见毫无保留地谈出来,还要引发他谈出事先没有考虑到的一些意见。为了使谈话紧紧抓住主题,提高效率,也可以先抛砖引玉,把你对问题的考虑、设想,特别是问题的难点、症结给大家说说,以启发下属的思考。但不应把意见讲得太死和过于肯定,以免影响不同意见的充分发表。
三忌:埋头记录
埋头记录,固然表示领导重视,但不注意思索,往往会把下属意见中可取之处或蕴涵着的有价值的意见漏掉。下属意见中,除完全赞成领导意见或应付了事者外,不管是补充性意见或是不同意见,不管是长篇大论或是寥寥数语,多少都会有点可取之处,甚至可能有帮助打开思路、非常值得探讨的有价值的内容。所以,领导者在听取意见时,固然要用笔记下要点,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思索,要善于从下属发言中捕捉和发现有意义的内容,并及时把它提出来,以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2)要正确对待反面意见
领导者征求下属意见时,经常会有人提出反面意见,这是正常的现象。但能否正确对待反面意见,则是关系到下属能否充分发表意见,关系到能否从下属意见中吸取智慧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通常所说的反面意见,就是指同领导者的意见或居主导地位的多数人的意见相反的意见。反面意见这个词并不包含有内容是否正确的含义,它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正确的,因此不能将它同错误意见混同起来。明确这一点,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反面意见。
领导者应鼓励和支持下属提出不同意见,注意发现反面意见。当讨论问题出现反面意见时,既不要断然拒绝,也不要急于解释。而应以热情欢迎的态度,认真地耐心地听取,要让提出者详尽地阐明自己的意见和理由,然后对他们的意见进行认真的分析。对其中合理的部分应肯定,并纳入到方案或决议之中,有的合理意见由于某种客观原因一时不便纳入的,也应明确说明,以便提意见者理解。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则应通过讨论,从正面说明道理,帮助提意见者提高认识。
(3)要正确识别和对待错误意见
在制订方案和决策的讨论中,有些不同意见(包括反对意见)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是错误的。管理者必须善于识别这些错误意见,并根据它们的不同性质,采取恰当的方法,予以正确的回答。
这些错误意见中,有的是由于发言者的具体岗位不同,从自己的角度提问题,犯了忽略整体,以偏概全的错误。有的是由于求全责备,抓住方案中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大做文章。这就不要对这类意见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要冷静地分析这些缺点和不足对方案有多大影响,能否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对这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怎样补充、修改,使方案更趋完善,等等。
总之,对错误意见,领导者一定要冷静,仔细地分析,明确它们错在哪里,采取什么相应的方法,耐心地说明道理,使发言者认识上得到提高,不影响方案和决策的制定;并且尽可能从这些错误意见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使制订的方案和决策更加完善。
(4)对下属提出的意见要作出反应
为了使下属发表意见的积极性不受挫伤,能够持久地保持下去,领导者需要对下属的意见,不管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正面的或反面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有价值的或没价值的,都应有所交代。对正确的和有价值的意见,不仅口头上接受,工作中采纳,还要给予表扬甚至奖励。一切意见中的可取之处,都应吸收到方案或工作中去,并且告知提意见者。对没有可取之处和错误的意见,也应对提意见的人表示感谢,说明提意见就是对集体的关心,而关心就值得感谢,鼓励他们以后继续关心集体的事业,发现了问题和有什么想法及时提出来。
8、多言并非多益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如果一个人说起话来长篇大论,这就说明他也不甚明了自己说些什么。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几句话,犹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换个角度说,如果简短更有力,或同样有力,又何必长篇大论呢?
说话简短有力,不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作对比,才能一语中的。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一句话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邹韬奋先生这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的简练有力。
我国有句俗语说得好,“蛤蟆从晚叫到天亮,不会引人注意;公鸡只啼一声,人们就起身干活”。的确,会说话的人,不一定是说话最多的人,话贵在精,多说无益。
日本一家大汽车公司的经理,想订购大批用于车厢内坐垫的绒布。有三家商店,送来了货样,想承揽这笔大生意。经理看过这三家商店的样品,便约定一个日期,请这三家商店派人去商谈。
因为这是一笔大生意,所以这三家商店,当然各自选取口才好的职员前去。甲、乙两店派去的人,都是长于言谈的中层领导人员,丙店所派的人口才也很伶俐,然而这一天他竟不幸得了喉病。
他要是因病请假,那么眼看一笔巨大的生意因自己而失去,未免有些对不起店主;如果前去应命,那么,他患着喉病,又不能开口说话。犹豫半天,他还是去了。到了后,他看到甲、乙两店所派的职员,口若悬河似的说着话,把他们自己的商品,形容得天上少有地下绝无。他没有办法,只好用纸写道:“我今天有着喉病,我不能说话,就不说了,反正货您已看过了,我说多了也无用处。”可没想到那家汽车公司的经理竟说:“那不要紧,我来试代你说吧。”
真想不到,这位经理竟帮他把自己店的货物分析得一清二楚。于是,丙店最后自然而然地接下了这笔巨大的生意。
上面这个例子,虽然有些偶然,但也并不是全无道理,我们常讲“言为心声”,“真心”自然不需要过多“表白”。
9、会听话还要会打破沉默
社交中我们常常遇到沉默,有些沉默是对双方或多方有益的,有些则是某方不慎或话题不合造成的不正常的沉默,那么处于后者的这种沉默出现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打破沉默的方法。
一般来讲,打破沉默局面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深入分析引起沉默的真实原因。如下属小王因患急性咽喉炎而不愿说话,你去探望他,想听他说点什么,结果适得其反,却以为小王对你的关心不感兴趣,于是转换话题想打破对方的沉默状态,那肯定是难以奏效的。
二是在打破沉默的过程中,不要给对方以压迫感。只有巧妙地打破沉默,才能给双方带来语言沟通的热情和感受到社交的乐趣。例如:
你的下属第一次参加某社团的集体活动,也许会因拘谨而沉默寡言,这时你可主动向他介绍有关的情况,并引见诸位,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你的下属不知不觉地消除拘束感,沉默也就被打破了。
当然,打破沉默局面,应该从许多方面着手。
(1)打破自己造成的沉默
如果是自己领导味重、架子大,使人敬而远之,而造成了对方的沉默,则应积极地检查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尽量主动些、热情些、随和些。
如果是自己太盛气凌人,使对方反感,而造成了沉默,则要注意培养谦虚谨慎的品德,在社交场合中适当褒扬对方的长处,并真诚地表示向对方学习。
如果是自己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漫无边际、无休无止而导致了对方的沉默,则要注意自己讲话应适可而止,并主动征求对方的看法和意见,让对方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是在单方面地“说教”,而应让人觉得彼此在进行双向沟通,让对方产生你很重视他的观点的印象,引起他的交谈欲望,从而使谈话不致陷于沉默之中。
(2)打破对方的沉默
如果对方流露出对此话题不感兴趣而长时间不愿开口,那最好是马上转移话题,选择对方乐于谈论的事情进行交谈,或故意创造机会让对方自己转移话题。
如果对方事先没有准备,对话题有兴趣但不知从何谈起,那么应以简明的、富有启发性的交谈来开阔对方的视野,活跃对方的思想,从而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趣。
如果对方自我防卫的意识太重,不轻易开口,就要努力创造非正式的交谈气氛,鼓励对方无顾忌地交谈,对其一些合理的看法给予赞许,促其进入交谈。
(3)打破双方关系造成的沉默
如果是因为双方互不了解,不知谈什么好,那么就应当主动作自我介绍,并使交谈涉及尽可能广泛的领域,从中发现双方的共同话题。
如果因双方过去曾经发生的摩擦或隔阂而造成了沉默,那么就应该高姿态,求大同存小异,或者干脆把过去的隔阂抛在脑后,热情地与之攀谈,增强信任和友善的气氛。
如果是刚刚发生了争论而出现了沉默,那么就应当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些无分歧的问题;如果局势太僵,则可暗示在场的第三者出面调解,打破沉默。
(4)打破环境造成的沉默
如果对方觉得这个环境不适合说话,那么可以换个环境,也许他就愿意敞开思想和你交流。如果对方认为环境中的个别因素妨碍了交谈,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使对方积极地参与交谈。
10、倾听
与别人进行谈话时,要正确理解对方所说的含义,就要仔细听清听懂对方所说的话,这是成功交谈的第一步。如何做到呢?
(1)专心致志
专心致志地倾听讲话者讲话,要求领导在听对方讲话时,特别聚精会神,同时,还要配以积极的态度去倾听。
为了专心致志,就要避免出现心不在焉、“开小差”的现象发生。即使自己已经熟知的话题,也不可充耳不闻,万万不可将注意力分散到研究对策问题上去,因为这样非常容易出现万一讲话者的讲话内容有蕴涵意义时,我们没有领悟到或理解错误,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2)精力集中
这是倾听艺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据心理学家统计证明,一般人说话的速度为每分钟120~180个字,而听话及思维的速度,则大约要比说话的速度快4倍左右。因此,往往是说话者话还没有说完,听话者就大部分都能够理解了。这样一来,听者常常由于精力的富余而“开小差”。那么万一这时对方讲话的内容与我们理解的内容有偏差,或是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后悔已来不及了。
因此,身为领导,必须注意时刻集中精力地倾听对方讲话。用积极的态度去听,而不是消极地去听,这样的倾听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在倾听时注视讲话者,主动地与讲话者进行目光接触,并做出相应的表情,以鼓励讲话者。比如,可扬一下头,或是微微一笑,或是赞同地点点头,抑或否定地摇摇头,也可不解地皱皱眉头等,这些动作配合,可帮助我们精力集中,帮助起到良好的收听效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交谈过程中,当对方的发言有时让我们不太理解,甚至令人难以接受时,万万不可塞住自己的耳朵,表示出拒绝的态度,因为这样的做法对谈话非常不利。
作为一名领导,应该养成有耐心地倾听对方讲话的习惯,这也是一个成功领导个人修养的标志。
(3)鉴别取舍
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领导为了达到良好的倾听效果,可以采取有鉴别的方法来倾听别人的发言。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是边说边想、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有时表达一个意思要绕着弯子讲许多内容,从表面上听,根本谈不上什么重点突出。因此,领导就需要在用心倾听的基础上,鉴别传递过来的信息的真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即可抓住重点、收到良好的倾听效果。
(4)克服先入为主
领导先入为主地倾听,往往会扭曲说话者的本意,忽视或拒绝与自己不符的意见,这种做法实为不利。因为这种领导不是从谈话者的立场出发来分析对方的讲话,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框框来听取对方的谈话。其结果往往是听到的信息变形地反映到自己的脑中,导致领导接受的信息不准确、判断失误,从而造成行为选择上的失误。所以必须克服先入为主的倾听做法,将讲话者的意思听全、听透。
(5)不轻视对方
人们在轻视他人时,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行为上。比如,对别人的存在不屑一顾,或对对方的谈话充耳不闻,等等。在谈话中,这种轻视的做法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这不仅表现了领导的狭隘,更重要的是难以从别人的话中获得你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轻视对方还可招致别人的敌意,甚至导致关系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