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八、军事组织的调整和改革及对后世的影响(330~334 A.D.)
奥古斯都所运用的政府组织策略,授予总督全部的统治权力,尤其在皇帝直辖的行省更是如此。地方大员们无论平时或战时,按照个人的作为获得奖励或接受惩处,他们既要能穿着文官的袍服在法庭治民,也要能全副铠甲率领军团出兵征战。他们在税赋的征收、法律的执行和军事的指挥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所以只要个人的忠诚产生问题,所统治的行省也会涉入谋叛的活动,虽然如此,这种组织和用人的策略还是很少改变。从康茂德临朝到君士坦丁统治,将近有100名总督运用各种方式,打出反叛的旗帜,其中有些人获得了成功,但是在君王猜忌和残酷的作为下,更多的无辜者受到冤枉,涉嫌者也牵连其中。君士坦丁为了确保王权的稳固和帝国的平静,不受掌握地方大权的臣属的威胁,决定把领军和治民的权责分开,一劳永逸解决帝国的隐忧,以往虽然也曾实施,但都是一时的权宜做法。
禁卫军统领在过去掌控帝国的军队,现在把军事指挥权转移到主将的手里。君士坦丁设置步兵和骑兵两位主将,位阶都是“特勋阶”的侯爵,平时负责部队的训练和纪律,战时无论军队是由步兵或骑兵编成,都由这两位主将共同指挥。等到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主将的人数也就倍增,后来又将负责莱茵河、上多瑙河、下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四个边区的将领,按照同样的位阶和头衔区分指挥权责,防卫帝国的任务交付给八位步兵和骑兵主将。在主将下面又设35位军事指挥官,配置在各行省,其中3位在不列颠、6位在高卢、1位在西班牙、1位在意大利、5位在上多瑙河、4位在下多瑙河、8位在亚细亚、3位在埃及、4位在阿非利加。他们的位阶通常是伯爵或公爵,其所表达的含义,跟现代语言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在使用时会让人感到奇怪。但是要知道这是运用拉丁文所产生的讹误所造成,一般他们对军事首长都用第二种称呼,也就是说各行省的军事指挥官全都是“公爵”。其中不到十位享有更尊贵的地位,他们的位阶是“伯爵”,这不仅是荣誉名衔也显示其深受君王器重。“伯爵”的名衔由君士坦丁的宫廷所授予,服饰可以着金带以示区别,而且俸给非常优厚,可以用来维持190名下属和服务人员及158匹马。
各级将领奉有严格的规定,禁止干涉民政,尤其是司法和税务,但是军事指挥和部队有关事项也独立于文官系统之外。君士坦丁在这个时候,对教会阶层给予合法的制衡,使得罗马帝国在民事和军政方面获得良好的平衡。由于这两个部门的利益发生冲突,而且双方的行事原则大相径庭,经常会引起争执,造成不和,有的地方对帝国是产生好处,但是也会带来有害的影响。当然行省的将领要与总督联合谋叛引起动乱,确实是很困难,可也别期望他们能齐心合力服务帝国。等到有事时,军方迟迟不发兵救援,而且行政部门也不愿向军方低头。部队没有接奉命令,也没有粮草的支援,经常是留在原地待命,把国家的安全置之不理,让毫无防卫能力的民众,任由愤怒的蛮族去蹂躏。君士坦丁的分权,使国家丧失进取的活力,但也确保君王的长久统治。
提到君士坦丁,还有一件革新之举应加以谴责,革新的结果是断丧军队的纪律,使帝国陷入沦亡的局面。在他与李锡尼争夺天下并赢得最后胜利之前,有19年的时间不顾帝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福祉,全副力量投入内战。敌对的双方为了逐鹿罗马世界,把防守边疆的兵力大部分抽调一空,各方控制地盘内的大城市,像帝国的边界一样,驻扎数量庞大的军队,把自己的同胞视为绝不饶恕的敌人。等到用国内守备部队平定内乱以后,战胜的君王缺乏智慧和毅力以恢复戴克里先严格要求的军纪、制裁带来致命影响的放纵行为。这种习性的养成,在于过分溺爱部将以及军事制度不彰所致。君士坦丁统治期间,宫廷掌握的部队称为内卫军,还有负责守卫边疆的部队称为边防军,这两种军制差别很大,为此订出相关法规。内卫军的待遇较高而且能享受特权,除非是应付紧急的战争状况,平时驻扎在宁静无事的行省,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兴建军营,运用高压手段实施军事统治。士兵日久顽生,逐渐忘怀军职应该具备的素养,过着纸醉金迷的平民生活,不是自甘堕落去从事小本行业,好赚取蝇头薄利,就是无所事事,整天在浴场和剧院打混度日,完全失去积极进取的活力。部队变得不重视军事操练,只知道讲究饮宴和穿着,他们平素的作为让帝国的臣民感到畏惧,等到蛮族大军压境,则表现出畏战的怯懦姿态。
戴克里先和他的同僚,沿着大河兴建的坚强的防线,现在不是疏于工事的保修和维护,就是缺乏守备的决心和勇气。边防军表面上还保持原有的数量,可以负起守备的任务,但是他们的战斗精神已经恶化到屈辱不堪的地步,只要有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这些困难和危险就会全部暴露出来。尤其是他们的薪给和恩赐只有内卫军的三分之二,更是让人愤愤不平。甚至就是特种部队和军团,虽然待遇已接近内卫军的水平,但是在荣誉的称号方面,不及内廷部队受到君主的宠爱,难免心存芥蒂。君士坦丁一再对边防军发出严厉的威胁之辞,说他们要是胆敢变节叛乱,或者纵容蛮族入侵,分享掠夺的战利品,就要派大军镇压,严惩不贷,但是这些都无成效可言。之所以会不断发生灾祸,主要是由于当政者的作为欠当,用不公正的严厉手段无法解决问题。虽然建立功勋的君王费尽心血,致力于恢复边疆守备部队的实力和数量,但是君士坦丁轻率而软弱的施政作风对帝国造成了致命的伤口,使得民不聊生,国力凋敝,这一恶劣影响一直延续到帝国最后发生分裂为止。
在位者畏惧有实权的将领和部队,同样采用怯懦的策略,打散战力集中的单位,贬黜有军事才干的官员,认为愈是软弱无能的部属愈会听命服从,以至于有几位君主心存这种想法,采用各种制度来推展,尤其君士坦丁更是如此。军团因百战功高产生狂妄的骄气,自认有实力可取而代之,战胜者的营地经常成为反叛的温床。自古以来,军团从建立开始就保持着6000人的兵力,一直到戴克里先当政,每一个军团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都是战争胜利的宠儿,光耀夺目占有一席之地。不过数年之后,这些巨大的战斗体减缩到人数极为薄弱的地步,举例来说,七个军团加上一些协防军,部署在阿米达城抵抗波斯人的围攻,整个守备部队加上不分男女的居民,还有逃离乡村的农夫,总数一共不到2万人。基于事实和一些证据,相信军团部队的编制和有关的战斗精神和纪律,全部出于君士坦丁的决定。虽然保有原来的番号和荣誉,但是军团的步兵只有1000人或500人,过去很多单独执行任务的分遣部队,经常发生谋叛事件,现在感到实力微弱不敢轻举妄动,就是一旦生事也容易加以制止。君士坦丁后续各帝,沉溺于夸大炫耀的心理,发布的作战序列有132个军团,铭刻在官兵总名册上,以显示帝国实力举世无双。这些部队将减编以后剩下的人员,还要再分配到几百个步兵支队和骑兵分队。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员、番号和旗帜,确实令人生畏,也可以看出各个不同的民族齐心效忠帝国。罗马民权伸张的共和国时代,军队之所以战无不胜,全在于力求简约务实,虽然留下的痕迹很少,但是在双方交战之际,罗马军队的严阵以待和亚洲国家的乌合之众,成为强烈的对比。一位爱好古物的考据家,只要勤于爬梳,就可从《职官志》中找到很多罗列的项目;但是历史学家要想让自己满意,一定要进行深入的探讨。根据查证的各种相关资料,我们知道君士坦丁后续各帝在位时,帝国的边疆有大军防守,常设的驻地和派遣守备部队的位置,一共有583处,总兵力有64.5万人,数量之庞大不仅远超古代的需要,就是以后的朝代也无法达到当时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