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围困英格兰
“如果有人看到自己的朋友在遭受火烤酷刑的话,势必会招供所有秘密。”
——智者萨蒙德,《埃达》
英国剩下的唯一一个独立的王国也在摇摇欲坠。威塞克斯国王埃塞尔伍尔夫是个缺乏野心的统治者,一生平庸无能,死于858年。他的四个仍然在世的儿子成了他的继承人。但是,无论哪个儿子似乎都缺乏能够鼓舞人心的能力。长子埃塞尔巴德(Aethelbald)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娶了他的继母为妻,却又在两年后死去。王位传到了埃塞尔伍尔夫的第二个儿子手上,他相对幸运一些,对这个王国进行了短暂的统治,正好在异教徒大军兵临英格兰那年死去。于是,对抗维京雄师的重任,落到了剩下的两个兄弟,即埃塞尔雷德(Athelred)和阿尔弗雷德的身上。
他们两个人都曾亲自参加过与维京人的战斗,也就是三年前的诺丁汉之战。他们从这场战争中学到两点深刻的教训。首先,除了守卫自己的家园,农民大多不愿参军作战。他们不愿留在麦西亚同维京人继续作战,这才是迫使埃塞尔雷德下令撤军的主要原因。其次,关于后勤补给的问题。供养军队要比组建军队困难得多,而且兄弟两个都缺乏行政管理的经验。因此,871年,当人们听闻哈夫丹·朗纳松(Halfdan Ragnarson)率领的异教徒大军已经进入威塞克斯境内时,整个王国陷入了一片惶恐。
前一年,哈夫丹用了整个冬季的时间来筹备粮草,他还联合了其他维京军队,即当时正在掠夺肯特而后从陆上开过来的那支维京军。第二年晚秋,他命令军队向西进发,搜捕威塞克斯国王军队。他这么做也许是想通过单场战争削弱敌人的战斗意志。兄弟两人把所有的军队集结在了一起,派出了一支英国民兵(农民兵团)来填补军队的空缺。
英军突袭了哈夫丹部署在雷丁(Reading)附近的一支搜查部队。经过短暂的小规模战斗后,维京人选择了撤退。撒克逊人认为他们已经击退了整个异教徒大军,并决定继续前进,追杀敌人。于是,埃塞尔雷德和年轻的阿尔弗雷德一起率领军队来到了雷丁,却发现城外只有少量守军。他们便趁机发起了进攻。
阿尔弗雷德的传记作者,即一位名叫阿塞(Asser)的威尔士修士在《阿尔弗雷德传》(Life of King Alfred)中讲述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他们杀掉了城外的维京守军,来到了雷丁的城门之下。突然之间,大量的维京士兵如同狼群般从各个门里冲了出来。双方在此进行了一场漫长而激烈的战斗。但是,唉,英军最终还是大败而逃。维京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不愧是主宰战场的雄师。”
这场战争的失败严重挫伤了英军的士气。埃塞尔雷德和阿尔弗雷德悄悄地涉过泰晤士河一段鲜有人知的浅滩,这才避免了被敌军活捉。英军溃不成军,四散而逃。正在逃亡的埃塞尔雷德国王和他的弟弟如今终于明白,维京人同样擅长阵地防卫战。早在约克和诺丁汉之战中,维京人就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证明了他们在守卫城池方面的能力。如今,他们又利用雷丁的诸多城门,进行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威塞克斯的军队是逃散了,而非被歼灭。哈夫丹已经在雷丁停留了超过一周的时间,如今他必须继续前进。为了攻陷威塞克斯,他必须摧毁撒克逊人的军队,因此必须追捕埃塞尔雷德和阿尔弗雷德。而且,他还必须趁着敌人士气低落和援军尚未抵达之际,迅速将他们击败。
埃塞尔雷德在阿宾登修道院(Abingdon Abbey)重新整合了他的军队。修道院不仅为军队提供了补给,还为惊慌失措的士兵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除非维京人选择走水路,不然哈夫丹不可能隐藏自己的行动,而且哈夫丹似乎也不打算这么做。雷丁战役仅仅过了四天,埃塞尔雷德就收到消息,称维京大军正沿着一条罗马古道朝他袭来。
哈夫丹并不打算与敌人在空旷的地方发生大规模的交战,除非他能确保战争的胜利。出于这个原因,他始终贴着泰晤士河行进,并保证能随时与自己的舰队取得联系。埃塞尔雷德和阿尔弗雷德兄弟两人把军队部署在靠近罗马古道的阿什当(Ashdown)附近,打算在此拦截哈夫丹。
维京人在中午之前抵达了撒克逊人的防线。看到敌人占据了制高点,哈夫丹便把麾下军队分成了两批,计划从侧翼包围英军。看到敌人的这种举动,阿尔弗雷德建议他的哥哥把英军也分成两队,分别驻守在两侧。阿尔弗雷德的建议似乎很快就被采纳,英军与维京人的战争一触即发。
这场战争的猛烈程度令维京人大为震惊。仅仅在四天前,他们轻而易举便击溃了这支军队。但是现在,他们却反过来被打得节节败退。为了守卫自己的耕地,英军在战场上拿出了视死如归的勇气。维京人退到了一个山坡上,身后的阿尔弗雷德“像一头正值壮年的野兽”朝他们咆哮,甚至震动了他们用盾牌组成的防卫墙。绝望的维京军队变得混乱不堪,士兵纷纷转身而逃。
对英国人而言,这场神奇的胜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阿尔弗雷德的传记作者毫不吝啬地称赞这场战争的胜利:
“……数以千计的维京人战死沙场……阿什当广袤的地域上,到处都是维京人的尸体……夜幕降临,英军依然在追击着他们,最终将他们全面击溃。”
尽管上面提到的数字有着明显的夸张成分;但是,仅从战死的伯爵的数量便可看出,这场短兵相接的血战,确实造成了惨重的伤亡。然而,阿塞没有提到的是,伤亡是双方面的。对英国人而言,这的确是场胜利,只是付出的代价太高,因为撒克逊的军队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事实上,在这场伤亡惨重的战役中,撒克逊人所受到的打击要远远高于维京人,因为他们的王室军队都是由地方武装结合而成的。每个郡都会派出自己的兵团,兵团里的士兵只会服从地方领主或者郡长的命令。然而,这些兵团只会守卫自己的家园。因此,当某个郡被攻陷时,他们便不会为国王效力。也许会有一些真正的士兵仍然保持对过往的忠诚,但是大部分的民兵会返回自己的家园,与家人团聚。维京人不断逼近,英军的数量不断减少。维京人取得的胜利越多,撒克逊人抵抗的意志就越弱。
因此,单从剩余的兵力而言,很难说英国人到底算是胜了还是败了。地方武装已经消耗殆尽,无法指望能够靠他们抵御维京人新一轮的进攻。然而,哈夫丹却没有兵力不足的问题。更多的掠夺者从爱尔兰、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陆续赶来,使维京人的兵力不断壮大。
至少,对于英军而言,补给不再是个问题,因为他们控制着农田。正如汉尼拔在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战役之后所评论的那样,军队补给得到保障,这与胜利本身一样重要。英军掳获了大量的武器,战争中损失的武器等装备借此得到了充足的补充。
英国人需要尽快重新拿起他们的武器。哈夫丹撤到了雷丁,在那里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并且派出一拨又一拨的游击队,不断袭击周边地区。阿什当战役两周之后,其中一支游击队遇到了撒克逊人的军队,并在一场血战之后,将他们击败。对于英国人而言,情况更糟的是,又有一位名叫古特仑(Guthrum)的维京人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舰队来到雷丁。这使维京大军的数量近乎增加了一倍。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称古特仑的军队为“夏季强军”,他们的到来,解决了哈夫丹兵力不足的问题。哈夫丹与古特仑联合掌权。871年3月,他们率领大军离开了雷丁,朝着威塞克斯进发,并在复活节前夕遇到了英军。这是他们与英军的第三次正面交锋,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对这场战役的讲述非常简单,“双方伤亡惨重……丹麦人取得了战场控制权”。国王埃塞尔雷德可能就是死于这次战争。也许他是在战斗中受了致命伤,也许是过去5年的艰难统治令他筋疲力尽。王位本该传给埃塞尔雷德年幼的儿子,但是出于国家战争的需要,王位最终传给了他23岁的弟弟阿尔弗雷德。
新的国王比任何人都明白当前的局势是多么的令人绝望。英军虽然在与敌人英勇作战,但是已经彻底失去了对威塞克斯东部的掌控,并且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继续丧失西半部的领土。趁着阿尔弗雷德为其哥哥举行葬礼之际,丹麦人再次发起了进攻,击溃了余下的英军。阿尔弗雷德召集一支新的军队,但是经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之后,这支军队再次被击败。维京人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阿尔弗雷德请求和谈。他的军队无法阻止丹麦人的进攻,甚至无法阻止维京人掠夺他哥哥的坟墓。出人意料的是,哈夫丹和古特仑同意了他的请求。尽管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维京人也遭到了重创,军队内部也有着迫使他们停战的因素。掠夺的目的是为了享受获得的战利品,而哈夫丹发动的战争已经偏离了初衷,可能已经影响到了维京人的士气。哈夫丹索要了一笔丰厚的丹麦金,指定威塞克斯为丹麦的“附属国”,然后率军回到了伦敦。
哈夫丹用了些时间,重新梳理了需要自己优先处理的事情。哥哥伊瓦尔去世后,他的家族对于爱尔兰和诺森布里亚的掌控出现了松动。爱尔兰境内的挪威人再度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诺森布里亚境内,反抗维京人统治的叛乱此起彼伏。他在伦敦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筹备物资,然后挥师北上,重新建立对麦西亚的控制。麦西亚的国王伯格雷德并不打算坐以待毙。他在维京人到来之前,悄悄溜出都城,逃到了罗马,并以朝圣者的身份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自这场胜利之后,异教徒大军开始逐渐走向分崩离析。大军的组织管理向来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为它不像是一支真正的“军队”,更像是众多有着共同目标的战争兵团的联合。由于古特仑的加入和在威塞克斯遭遇的重创,维京军队的这种联合被打破了。平定麦西亚的战争结束后,大军分成了两部分。洛德布罗克兄弟转而向北行进,留下古特仑独自完成攻陷威塞克斯的目标。
哈夫丹带走的军队大部分都是老兵,这些人在过去的十年里不停地征战。如今,他们想要的只有土地。哈夫丹也在考虑,他想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作为自己的立足之地。他的理想城市可能是伦敦,在很早以前,他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计划。效仿威塞克斯的做法,他在伦敦铸造发行了印着自己头像的货币。然而,洛德布罗克家族的根基在北方,因此,诺森布里亚是个更好的选择。战事结束之后,如同某些盎格鲁-撒克逊君主,他立即把土地分给了自己的士兵,那些老兵更是迫不及待地把手中的刀剑换成了犁田的农具。
然而,平静的生活似乎并不适合哈夫丹。这只老海狼无法抵制冒险的诱惑。871年,他率军入侵都柏林。在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中,他不仅失去了士兵的拥护,还最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至少,他似乎是战死的。关于他的死亡,有着多种传闻,其中最可信的是说他在与都柏林的挪威国王进行海战时战死了。
洛德布罗克兄弟的离开给了威塞克斯更多喘息的机会,阿尔弗雷德利用这个机会重新召集了军队。为了抵御维京人的进攻,他把军队部署在野外,企图阻止维京人渡过泰晤士河。然而,狡猾的古特仑把麾下军队分成了两组,一支小的骑兵陆战队趁着夜晚悄悄渡过了泰晤士河,占领了韦勒姆港(Wareham)。与此同时,大军则沿着海岸行进。等到阿尔弗雷德意识到古特仑已经离开剑桥的时候,维京人已经挖好战壕,严阵以待。
尽管维京人的主要兵力尚未到达,但是过去的经历使这位撒克逊国王认识到与维京人进行阵地战的危险。因此,他决定用钱财换取和平。经过短暂的犹豫,古特仑最终接受了这种交换。双方领导人还互相交换了人质,以示诚意。
然而,古特仑根本就没有握手言和的打算。撒克逊人刚刚撤退,他就杀掉了所有的人质,然后又攻占了防守较好的埃克塞特(Exeter)要塞。至此,维京人已经在威塞克斯的中心区域站稳了脚跟。如果他们能保持住对泰晤士河谷的掌控权,他们就能控制住英国的经济和宗教中心。
从要塞出发,古特仑继续向南掠夺,强化自己的军队,削减敌军的士气。与此同时,他的舰队也抵达了韦勒姆,并开始沿着海岸线掠夺。如果这两支军队会合到一起,威塞克斯战胜维京人的希望将变得非常渺茫。阿尔弗雷德将会被迫投降,还要向维京人缴纳丹麦金,威塞克斯也要被迫承认一位维京领主为他们的最高统治者。
阿尔弗雷德没有自己的舰队,因此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维京人到处掠夺,对此束手无策。古特仑灵活地调遣着自己的军队,但是眼看就要取得成功时,却被天气盗走了胜利的果实。维京长船在绕过某处海岬时遇到了猛烈的风暴,遭遇了海难,近4000名士兵死于这场海难。本该成为胜者的古特仑如今被困在了埃克塞特,敌军的数量远远超过自己的军队,而且还身处敌人腹地;因此古特仑请求和谈。阿尔弗雷德知道古特仑身处困境,即将失败,便大度地同意了与其和谈。受到适当的处罚后,维京人获准带着余下的军队渡过泰晤士河。
阿尔弗雷德再次错误地估计了敌人的能力,维京人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自己的兵力。仅仅过了五个月,古特仑率领大军再度袭来,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维京人所擅长的战术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古特仑不仅选择在冬天袭击阿尔弗雷德的据点奇彭纳姆(Chippenham),而且还等到主显节前夕才发动进攻——这个时候,阿尔弗雷德的大部分士兵要么是待在家里与家人欢度节日,要么就是喝得酩酊大醉。维京人的突袭令阿尔弗雷德大为震惊。因为节日的缘故,他解散了自己的集团军,只剩少量的卫兵留下来保护他。这些卫兵很快便被制伏,阿尔弗雷德侥幸得以逃脱。他和几个幸存的卫兵逃到了阿塞尔纳(Athelney),这是一座位于萨默赛特(Somerset)沼泽地中的小岛。
古特仑击败了威塞克斯的军队,几乎把整个英格兰都纳入了维京人的统治之下。要想扫除最后的抵抗,还需要花费一段时间。但是维京人的援军早在他们占领奇彭纳姆时就已抵达,援军由乌比·朗纳松率领,他是“无骨者”伊瓦尔和哈夫丹的弟弟;乌比·朗纳松带着乌鸦旗而来,这是令人敬畏的图腾,维京人相信它能带来主神奥丁的祝福。据说,朗纳尔·洛德布罗克的女儿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织成了这面旗帜。旗帜是一块三角形的帆布,上面绣着一只乌鸦。如果乌鸦振动翅膀,那么胜利将很快降临。
当然,威塞克斯并不承认就此失败,他们的国王依然活着,但这只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在古特仑和洛德布罗克的儿子的联合进攻之下,威塞克斯很快就会被彻底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