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太宗与大败局 三 天子本是苦孩子

同情弱者,可能与宣宗的身世有关。

宣宗作为宪宗皇帝的儿子,又被册封为光王,还是穆宗皇帝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三朝皇帝的叔叔,照理说,应该比现在许多“官二代”还要牛。然而,至少在文、武两朝,这位王爷和皇叔,却很可能备受欺辱,甚至被人谋害。有一条史料说,武宗曾派人绑架了他的这个叔叔,扔在厕所粪坑里,被宦官仇公武救出。另一条史料说,在一次马球游戏中,武宗示意让“光叔”坠马而死,也被宦官仇士良遮掩过去。还有一条史料说,在一次雪夜的游行中,光王莫名其妙地掉下马来,昏倒在雪地里,无人过问,差一点冻死。

这几条史料,因为被认为“鄙妄无稽”而不载入《资治通鉴》。但司马光要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加以说明,则大约因为这些说法已经流传甚广,影响颇大。何况《资治通鉴》也不得不承认两个事实。一个,是“文宗幸十六宅宴集,好诱其言以为戏笑”。另一个,是武宗“尤所不礼”。十六宅,是当时诸王居住的地方。文宗、武宗和宣宗,当皇帝之前都在那里住过。做皇帝之后,也常常回到那里。看来,文宗和武宗回十六宅与诸王聚会时,拿他们那位“光王叔叔”寻开心,大约是保留节目。态度,自然是极为无礼。原因,则当然是因为光王“痴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当年的光王,即后来的宣宗,不但不痴呆,简直就英明过人。这就有了一个疑问:既然并不痴呆,为什么要装成弱智?有人说是“韬晦”。这同样有问题。宗法社会,子以母贵。一个卑贱宫女生的皇子,宫中又“皆以为不慧”,能有什么竞争力,又会有谁把他看作潜在的威胁?何况他的哥哥穆宗,早就接了他父亲宪宗皇帝的班;穆宗之后,继位的又是他的侄子,而且一而再,再而三,敬宗之后是文宗,文宗之后是武宗。这个时候,他这个早就过了气的王爷,还有什么可争的?既然没有什么可争的,那他还韬什么光,养什么晦?莫非真有神明在暗中告诉他:你迟早有一天会当皇帝?

更何况,如果“韬晦”之说成立,那么,武宗的“谋害”和“暗算”,就也应该是事实。事实上,如果没人暗算,光王就用不着韬晦。同样,如果不对帝位构成威胁,武宗也犯不着谋害。而且,就算武宗有戒心,敬宗和文宗的时代,光王为什么也要韬晦?还有,既然武宗已经看穿光王,为什么还要拿他当痴呆耍?如果说武宗是在试探,为什么又穷追不舍,屡下毒手?莫非是防患于未然,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这些疑团,大约也只能留给后人去猜测遐想了。但可以肯定,无论是被视为弱智而备受欺辱,还是被视为韬晦而遭人谋害,当年的光王在文宗和武宗的时代,总归是弱者。好在,十年的媳妇熬成婆,光王终于贵为天子。这是他的幸运。这位熬出头的“媳妇”,并没有像某些“新婆婆”那样,用对“媳妇”的加倍虐待来找回心理上的平衡,反倒对弱者表示出同情,这是大唐臣民的幸运。

是的,幸运。这一点,我们以后还要再说。

总之,我们现在无法确切地知道,光王李怡在宪宗去世之后,自己登基之前,是怎样度过穆、敬、文、武这四朝共二十七年的艰难岁月。但可以肯定两点。第一,当着诸帝诸王、皇亲国戚的面,他什么话都不说。即便文宗他们在十六宅的聚会上,千方百计逗他说话,拿他开涮,他也面无表情,沉默得像个聋哑人。第二,他一定去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听到了很多故事,因此深知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民间的疾苦。比方说,他居然知道在边远贫困地区,有口饭吃就不容易。这就完全不像一个养尊处优的王子或王爷。

结果,宣宗在处理事务时,就比他的父兄和侄子高明,既讲政治,又讲人情。

就说前面讲过的公主与驸马的“家事”。没错,小叔子病重,做嫂子的却去看戏,是不像话。但弄得圣上龙颜大怒,亲自管教,也似乎小题大做。然而这事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原因。我们知道,由于帝国政治的需要,从魏晋到隋唐,皇家都非常重视与士族的联姻。可惜这事一直就是“剃头的担子”,只有“一头热”。皇家积极主动,士族并不热心。万寿公土的驸马郑颢,就一百个不乐意。所以,宣宗得知公主居然如此“没心没肺”,第一反应就是喟然长叹说:我总怪士大夫不愿意跟我们家联姻,看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啊!

显然,宣宗训斥万寿公主,其实并非同情弱者,而是出于政治的考量,这就是维持皇家与士族的联姻。但宣宗的做法,却很高明:既然是“家务事”,那就按照“家规”处理。做儿媳的,就该孝敬翁姑;做嫂子的,就该友爱兄弟。即便金枝玉叶,也不例外。

这当然是一种姿态,然而效果很好。从此,其他皇亲国戚、凤子龙孙,也都谨守礼法,夹起尾巴做人,谁都不敢端架子摆谱。

可惜,皇帝只管得了自家,管不了士族。驸马郑颢对于自己的婚姻就一直不满意,而且迁怒于代皇上择婿的宰相白敏中。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三月,白敏中以宰相身份出使前线,临行时对宣宗说,郑颢对臣,恨之入骨。臣在政府(政事堂),他奈何不了臣。臣出使在外,他一定会告臣的刁状,臣恐怕死定了。宣宗听了却呵呵一笑:这事朕早就知道了,爱卿为什么现在才说?然后交给白敏中一个盒子,里面都是郑颢告状的文书。宣宗说,这个盒子你拿去吧!朕要是信这个,还能重用你到今天?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宣宗是个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