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燕王定鼎 三、朱棣得位

南京政府昏招迭出。

不能说建文帝没有头脑,更不能说他没有预感。据未必可靠的史料称,册封皇太孙之后,朱元璋曾自鸣得意地对他孙子说:朕安排已定。诸王驻守边疆,边境可保无事,你就高枕无忧踏踏实实地做个太平皇帝好了。

朱允炆却问:外敌入侵有诸王,诸王发难又靠谁?

太祖高皇帝竟无言以对。

看来,那时他并不认为这种事情会发生。

沉默良久,朱元璋反问:你说呢?

朱允炆答:以仁德感化,以礼仪制约,感化制约不了就削减封地,削藩不成就废爵,实在不行就出兵。

高皇帝说:也只能如此。

可惜这是典型的纸上谈兵,沙盘推演都没有。因此事到临头,建文帝和他的臣僚并不知道计将安出。最为迂腐可笑的是,与朱棣一口咬定自己受奸臣迫害,兵出燕山属于正当防卫相反,他们就连如何定义这场战争都要争论不休。最后还是齐泰一锤定音:明其为贼,敌乃可克!

建文帝这才下诏,称朱棣“义不容赦”云云。

然而四个月后,齐泰和黄子澄就被罢官。直接原因当然是南京政府讨伐“反贼”的大军被打得一败涂地,燕王语气强硬地要求立即处死奸臣。皇帝不能照办也不能不办,只好将齐泰和黄子澄藏起来,再用罢官的说法去忽悠燕王。

这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请问,齐泰和黄子澄到底是不是奸臣,燕王又是不是反贼?如果燕王是反贼,就该驳回妄言将其剿灭。如果齐泰和黄子澄是奸臣,则应该捉拿归案就地正法。现在的做法两头不靠,算是哪一出?

何况“清君侧”不过借口。处分齐泰和黄子澄,这借口就等于被坐实。更何况明贬暗藏,天下人能不知道?结果是除了让燕王耻笑,将士寒心,不会有什么别的效益。

问题是这种蠢事不止干了一回。建文三年,正月时东昌告捷,齐泰和黄子澄官复原职;三月份兵败大名,那两个人又被贬斥。如此首鼠两端,只能说明建文帝既无定力,也无主见,还没有担当,只能让燕王看不起。

所以,朝廷以后再派使节,便只有受辱的份。

比如最高法院副院长薛岩。

薛岩是在齐泰和黄子澄再次罢官时出使燕营的,燕王则在之前对此表示了有条件的满意。于是朝廷便以为有了可以讨价还价的机会,开出的条件则是恢复朱棣王爵,也不追究他和将士们的战争责任,只是以后不得干预朝政。

与此同时,他们又拟定了天子密诏印在黄纸上,让薛岩将这些传单在燕营秘密散发,以动摇军心。

燕王看了公文,问薛岩:皇上怎么说?

薛岩答:殿下早上解甲,朝廷晚上就撤兵。

燕王一声冷笑:这不是哄小孩子吗?

薛岩吓了一跳。

燕王又说:我这里有大丈夫!

众将士齐声呐喊:杀了他!

薛岩屁滚尿流。

燕王却说:薛岩是天使不是奸臣,随本王阅兵吧!

这其实是耀武扬威,薛岩也看得心惊肉跳。

那些黄色的纸,当然根本不敢拿出来。

回到南京,更满嘴都是燕王的好话。

这是建文三年四月的事。到四年六月,谈判代表就升级为朱棣的堂姐庆城郡主,条件也变成了划江而治。

燕王却不吃那一套。

他问:周王和齐王在哪里?

郡主如实回答:周王尚未复爵,齐王仍然软禁。

燕王一眼看穿南京政府没有半点诚意。是啊,如果当真想要和平,周王和齐王就是最好的谈判代表。至少,也应该改善二王的现状做做样子,他们却连样子都不肯做。

割地求和,也是这样求的?

呵呵!这可真只能“呵呵”了。

不过,燕王心里冷笑,话却是另外一套。他流着眼泪对堂姐说:弟弟不想要地。皇考赐的地尚且保不住,哪里还敢想什么划江而治?弟弟只想诸王复位,只想杀奸臣。请姐姐替我转告,如果上天保佑,兄弟姐妹们见面不晚了。

哈哈,这其实是最后通牒。

谈判代表则继续升级,变成诸王。

传达的内容,则还是前面那一套。

燕王一看又没有周王,脸色马上就变了。何况诸王都是他的弟弟,也就毫不客气:刚才那些话是奸臣教的吧?

诸王哭丧着脸回答:皇兄明察秋毫。

什么事情都没办成的诸王被礼送回京,建文帝计无可出,只能以泪洗面。齐泰和黄子澄外出搬兵并无结果,秘密送往全国各地的诏书也如泥牛入海,丧钟却悄然响起。

皇帝终于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事实上在那个闷热的夏天,背叛成为主题,就连建文帝最信任的谷王朱橞(读如惠)和大将李景隆也不例外。朱橞是诸王中最早举报北平有变的,后面那位则是秘密逮捕周王的执行人,以及讨伐燕王的前线总指挥。然而六月十三日那天燕王兵临南京城下,打开金川门的就是他们两个。

兵不血刃进入帝都的燕王立即派出骑兵千余,寻找周王和齐王。据说,周王看见铁骑奔驰吓得魂飞魄散,得知是派来救他的才破涕为笑。不过,周王、齐王、谷王和李景隆以后也都被指控谋反,因为朱棣做了皇帝也要削藩。

至于朝廷官员,正史的记载是两个字:俱降。

俱降未必,多降恐怕是真。

建文帝则下落不明。可以确定的是,当时宫中曾经燃起熊熊烈火,大火扑灭后也找到了烧焦的尸体。于是燕王宣布那就是朱允炆的遗骸,并在八天后以天子之礼安葬。

但,更多的人相信建文帝已经出走。

出走并非没有可能。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大火是建文帝在绝望时下令放的,混乱中马皇后跳进火中殉节,其他人则找到了朱元璋秘藏的小箱子。打开一看,内有三张作为僧侣出家证明的度牒,以及关于逃跑路线的指示。大家依计而行,从便门逃出皇宫,又在护城河边见到前来接应的道士。

那道士说,是太祖高皇帝托梦要他来的。

这种诡异的故事可信程度很低,但并没有证据证明建文帝确实自焚而死,那具尸体也可能是马皇后的。事实上朱棣自己也将信将疑,因此后来一直派人四处暗访。不过这在当时问题不大,因为无论如何建文帝都已不在岗。

填补空白的,则非燕王莫属。

有人却问他:殿下先谒陵,还是先即位?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燕王直奔孝陵而去。这里面的政治意义非同一般:先谒陵,则皇位来自太祖。因此,提醒燕王的那个名叫杨荣的小官,后来便成为新皇帝的重臣。

之后,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由于年号永乐,所以也叫永乐皇帝。

历史则失去了一次机会。因为按照正史的说法,建文帝跟他父亲一样宅心仁厚。如果此后几十年的执政者是他而非暴力夺权的燕王,明代政治也许不至于那么黑暗。

永乐皇帝朱棣也很快就露出了狰狞面目。

大屠杀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