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937——到了最后关头 上海:三个月的恶战
中、日之间进入全面战争实际上是从远东最大的城市上海真正开始的。上海的战事从爆发起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惨烈。
这场战事,中方颇为主动。为争取先机,事先就派遣军队秘密开往上海,由于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不能进入市区布防,于是官兵们便一批批化装成平民和警察,分批潜入市区,按照预定计划构筑阵地。
1937年8月11日傍晚,京沪铁路全线停止客运,旅客全部在各站下车,铁路全线紧张地运送着满载士兵和装备的一辆辆列车。听说上前线打日军,官兵们的士气都非常高涨。上级命令火车到了上海郊区的南翔,必须下车。但许多官兵不肯下车,一定要火车直接开到闸北去,迟了担心打不上仗。上级解释说:“这是考虑到日军炮火射程的缘故。”他们却说:“怕炮火还来干什么。”
12日清晨,上海的居民从梦里醒来时,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七师已经进入上海市区。看到自己的军队来到,市民们非常兴奋。八十八师在上海闸北车站一带布防,八十七师到了江湾市区,行动之快出于日方预料。两个师的老兵们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们曾经在“一·二八”事变中与日军交过手。
战争的胜负在相当程度决定于交通的状况。抗战前夕,中国全国铁路尚不足18000公里,而水道有47000公里。交通运输通过航空、铁路、水运、驿运、公路进行,其中公路最为重要。所以抗战时期,汽车司机备受重视,堪称一时无双。战争爆发后,军情紧急,车辆大量增加,而缺乏熟练的驾驶人员,幸亏有许多华侨回国效力,1939年,人数多到3032人,以至昆明特别设置了华侨机工互助社。
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淞沪大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会战之一。中方有70万部队,日本动员陆、海、空三军27万人。这是在上海及附近打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兵团战役,淞沪会战的规模与死伤数量,都是二次世界大战记录中最大的战役之一。无论是诺曼底登陆与硫磺岛血战,都不能与之比肩。就历史而论,这场会战才是决定中、日迈入全面战争的历史之战,虽然就时序而言,卢沟桥事变无法结案而最终引发中日战争,但是当时中日双方最初却都没有因卢沟桥事变而立即决定进行全面的战争。
等到“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之后,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抗战自卫书》;8月15日,日本宣布全国动员,成立作战大本营,中、日的全面战争就此踏上了不分胜负誓不罢休之路。
如今对这场会战的认识远远算不上深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一般说来可从3个方面来看待这场会战。一是仅仅把它看做是战火蔓延到全国的象征。二是涉及到中国方面是否有意识地将日军进攻的战略重点从华北转移到华东,从而对抗日的整个战局更为有利。这种说法最早是陈诚将军提出来的,至今在研究者中还争论不休。三是如何评判统帅部军事战略及蒋介石在战役后期在撤退问题上的优柔寡断。
若从交通方面来看这场战争,也会有新的认识。没有上海及周边地区快捷的交通条件,根本就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从全国集结起这么多精锐军队。事实上,此后再也没有如此人数空前密集的战役出现,因为再也没有地方有如此优越的交通条件了。日本之所以长期使用100万左右的兵力就可以有效压制人数超过自己近5倍的中国军队,除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外,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战争初期就控制了铁路、水路、公路等重要交通线,转运兵力快捷方便,可以节省大量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