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西夏灭亡 第五节 民族余绪

作为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族曾经创造了非常辉煌的大夏帝国,但是伴随着西夏的灭亡,党项族也随之消失。在今天五十六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党项族的位置。那么在西夏灭亡之后,党项族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西夏政权灭亡之后,党项民族到哪里去了呢?最大的可能性是跟周围其他的民族,比如汉族、藏族、蒙古族融合了。21世纪以来,学者、专家们对亡国的西夏人后裔进行考察研究,发现西夏人的后裔现在可能在六个地方存在。

第一个地方是在西夏的故地。西夏灭亡后,河西走廊、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存在着大量的党项遗民。元朝把民族划分为四等:蒙古人是第一等,色目人是第二等,汉人是第三等,南人是第四等,这是按照蒙古征服的先后顺序来定的。蒙古人就不说了,本家骨肉。色目人中就包括党项人。色目人的意思是各色各目,不是说眼珠跟咱们不是一个色,各色各目就是被蒙古征服的党项、维吾尔,包括中亚国家的人。党项人在元朝的政治地位比金人、宋人还要高,元朝经常征发党项人参军打仗。在蒙古语里,党项叫唐兀。蒙古史籍中经常记载蒙古征发唐兀军,后来蒙古灭宋的部队里面就有很多唐兀人。考古学家20世纪70年代在今天甘肃酒泉发现了一块石碑,是用汉文和维吾尔文写成的,石碑完整地记载了从西夏灭亡到元朝末年,一百三十多年间,一个唐兀家族六代十三个人在元朝做官的历史,他们家的世系、家谱记载得相当完整。这证明一直到元朝灭亡,在西夏故地还是存在党项人的,但是现在这些人已经跟当地民族融合了,今天他们可能是汉族,可能是裕固族,可能是蒙古族,也有可能是藏族、羌族。

还有一支党项人在今天的安徽。这一支党项人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随蒙古人在安徽定居,并世代在此地为官。这支党项人中,最有名的是元朝末年行省丞相余阙。他的名字完全是一个汉族的名字,但他确实是党项人。元朝把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也有的说是十一个行省。今天中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叫做省,就是从元朝开始的,以前只有路、府、州、县,行省的长官也叫丞相。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逐鹿中原,韩林儿、张士诚、陈友谅纷纷起兵反抗元朝。当时陈友谅的军队进攻余阙镇守的城池。余阙指挥部众坚守城池,拒不投降。最后阖族自尽,一家几十口自杀,全城老幼,凡是不愿陷于贼手的,也都自杀相随。他的小妾自杀的时候,因为孩子还在襁褓之中,所以不忍心带着孩子一块儿死,就把孩子搁在水边,自己投水自尽了。陈友谅的部队冲进城后开始大抢特抢,穷怕了,可有今天了,官员、富户、商家,挨个儿抢,每个人怀里都抱着沉甸甸的东西。有一个陈友谅手下的军官就看到了余阙的孩子在地上搁着,他可能也受过点儿教育,一看这个孩子,很感叹地说,此必余参政种也,吾当赡养之。这一定是余参政的孩子,这样的忠义之臣,有遗孤留下来的话,我得把他养大。军官把怀里抢的东西一扔,把孩子抱走了,这个孩子一直活到了明朝。朱元璋得了天下,对余阙殉国的行为大力旌表,给余阙建庙祭祀,余阙相当于元朝的文天祥。朱元璋虽然推翻了元朝,但是对于这种气节之臣、忠义之士,哪朝哪代都是极力赞扬的。这一支党项人就在今天的安徽定居,但是他们已经完全演变成了汉族。除了族中的老人,或者是受过教育、懂点儿历史的人之外,一般人大概都不知道自己是党项人的后裔。

还有一支党项遗民在河南被发现。他们也是跟随蒙古军进入中原的,之后镇守河南,出了很多做官的人。他们后来也都改了汉姓,在家乡乐善好施,修桥铺路,兴办学校,开粥场,深得百姓的爱戴。但是这支党项人的后代,甭管是在史籍还是在县志当中都已经找不到了,估计彻底汉化了。

另外,前面讲过,西夏文的使用范围非常广,除了西夏故地之外,在杭州、北京、保定都发现过西夏文。北京居庸关过街塔的塔洞里面,石刻六种文字,其中有一种就是西夏文,证明北京也曾经有西夏的后裔生活过。河北保定的一座寺庙里面有一座石经幢,上面刻的是西夏文,说明此地有西夏后裔存在。这座经幢刻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西夏是1227年灭亡的,也就是说在西夏灭亡后将近三百年,仍然有党项的后裔使用党项文。河北保定是汉民族聚居的地方,由此来看,河北地区应该也是有党项的后裔存在的。

在青海河湟地区,就是党项跟吐蕃一直争夺的地方,原来的土司的后人姓李,他在20世纪90年代,把自己保存的家谱交给国家,从乾隆时代一直到民国时代。据他说,他们家的直系祖先叫李赏哥,是西夏末帝的儿子,他们家是西夏皇族。专家考证了一番之后觉得不太符实,因为西夏皇族已经被杀干净了。但是可以认定,他也许跟党项人有一些关系,比如说他可能是沙陀人的后代,也可能是吐谷浑的后代,但不能断定他是党项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