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劲旅 五、赤帜高挚赵博生

红五军团第十四军在1932年3月中旬中革军委重新编组一、三、五军团时,曾划归为红三军团建制。但实际未归建,这支部队一直都是由中革军委直接掌握,后又由江西省军区指挥过一段时间。这期间,红十四军在五军团参谋长兼军长的赵博生和政治委员黄火青率领下,在赣南、闽西地区肃清残匪,扫除敌占据点,对巩固和保卫苏区、支持主力红军作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2年6月8日,中革军委决定撤销红十四军建制,所部编为红五军团第十三军第三十九师,由赵博生任军团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军下辖第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师。

32年底,国民党周浑元部第十三旅进至黄狮渡地区。该敌位置突出,虽然兵力较弱,但由于该敌的楔入,使苏区随时会遭受到威胁。中革军委决心消灭这股敌人,拔掉这颗钉子。12月31日,朱德、周恩来、王稼祥下达作战命令:消灭黄狮渡敌人,占领金溪,以吸引金溪西南两间敌人与之决战。

该命令以红三军团为左翼第1梯队,担任消灭黄狮渡地区之敌的任务,红一军团为右翼第2梯队,策应红三军团;红五军团为左翼,担任钳制南城之敌李云杰的二十三师和周至柔的十四师,配合黄狮渡地区的红军作战。

1933年1月4日,战斗正式打响。担任主要作战任务的红三军团、红二十二军、红三十一师在彭德怀、滕代远的指挥下,向黄狮渡的敌十三旅发起了猛烈攻击。由于该敌早己有所准备,且增加了一个独立第3团,再加上雨天路滑,行动异常困难。战斗从一开始就呈胶着状态,双方在大雨和泥泞中打得难解难分。战至晚18时,攻击部队仅肃清了敌外围一部分据点。彭德怀遂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准备次日拂晓后再战。

第二天7时30分,红军对黄狮渡的残敌发起总攻击,一举将其全部歼灭。仅敌旅长周士达率26团一部出逃,企图向南城方向靠拢。恰在此时,左翼队的红五军团全部赶到,军团长董振堂命令三十九师出击,在师长王树亚、政委易荡平的指挥下,该师终于在渭水桥附近截住了残敌,活捉敌旅长周士达和26团团长以下四百余人。是役,红一方面军共俘敌一千五百余人,缴枪一千五百余支及大量军用物资。

当日下午,国民党军吴奇伟的第九十师,周至柔的第十四师,李松昆的第二十五师,许克祥的第二十四师,陶峙岳的第八师,周浑元的第九师等大批援敌赶往浒湾。周恩来、朱德决定在此摆开战场,争取在运动中歼敌一部。

1月7日凌晨,敌孙连仲第二十七师和吴奇伟的九十师进至枫山铺、荷树铺一线;周至柔的第十四师也进抵琅琚、白元一线。当晚,朱德、周恩来下达了攻击敌军的命令。8日凌晨,红一军团第四军由金溪沿公路向西进攻,在枫山铺与孙连仲、吴奇伟部六个团遭遇,两军在公路两侧展开激战。敌凭借有利地形,又有飞机、大炮助战,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震天。不久,彭德怀率三军团也向枫山铺敌之右侧发起了猛攻。敌人开始招架不住,纷纷向浒湾方向逃窜。在此关键时刻,敌周至柔部企图增援枫山铺,且正向这一地区疾进。负责这次战役指挥的林彪、聂荣臻急命红五军团派一部前去阻击该敌,以保证整个战役顺利进行。

接到电令后,董振堂布置了十五军三个团守在长源庙一线,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坚持要一同前往,董振堂当即劝阻:“老赵,有李青云他们几个团,你就放心吧,再说你伤刚好,就不要去了。”赵博生摇摇头回答:“不行啊,老董,长源庙一线离我军的主战场太近,我实在放心不下,这次阻击战至关重要,打不好的话全军会陷入被动。五军团作为战役总预备队,说不准啥时就要拉上去,你的担子更重,至于我的伤,早好了,你不用担心。”董振堂知道他的脾气,再劝下去也是无用,遂命令军团特务连与赵博生一同前往。

长源庙地处黄狮渡左侧,阻击部队赶到此地后,赵博生便带领着干部们勘察地形,选择阵地,同时告诫、叮嘱指挥员们:“这里的地形虽对我们十分有利,但敌人有猛烈的炮火开路,我们要择险而守,要注意发挥老兵的长处,要发扬我军善于防守的特长。这次战役事关全局的胜败,必须完成中革军委交给我们的这一光荣任务……”

回到指挥所,由十五军军长李青云下达具体作战任务:以主力一二八团担任正面防守,以一三五团为侧翼,一二九团为预备队,全力阻击由南城方向出援的敌人。

上午十点,增援的敌人上来了。在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后,便集中大炮猛轰我军前沿阵地,然后连续发起数次进攻,均被我正面防守的一二八团打退。狡猾的敌人见正面强攻不下,便将矛头直指我右路的一三五团阵地。该团大部为入伍不久的新兵,战力较弱,再加上地形不是很好,经敌几次攻击后,情况岌岌可危。赵博生了解情况后,立即命令身边的特务连出击,协同一三五团恢复丢失的阵地。特务连是清一色身强力壮的老兵,且武器配备精良,每人拥有大刀、手枪、冲锋枪三大件,战斗力很强。该连及时赶到一三五团阵地,很快打退了敌人,恢复了不少阵地。

此后,敌人依旧将重点攻击力量放在了右翼。下午,为突破我军防线,增援黄狮渡、浒湾主战场,敌人动用了两个团的兵力,以密集队形在炮火的掩护下,分两路向一三五团和特务连扑来。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战士们展开殊死的拼杀,弹药很快用尽,而敌攻势不减。赵博生在一二八团的高地上将情况尽收眼底,他找来一二八团团长袁血卒,交代他要及时补充工事,节省弹药,形成有效的扇面火力等等,随后将指挥任务交给他的参谋,自己则率领最后的预备队——军官队,毅然奔赴右翼防守阵地。

在赵博生的带领和号召下,阻击部队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硬是用石头、刺刀和大刀将敌人打了回去,牢牢的守住了阵地,令企图增援的敌人始终无法逾越。

战至下午,后方传来捷报:我军主力部队在枫山铺取得歼灭敌人六个团的伟大胜利,望你部再坚持半小时,扭住敌人,以便争取更大胜利。赵博生兴奋地将这一消息转告给身边的同志。突然,一颗炮弹飞来,在他身体右侧爆炸。一代名将,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者,红五军团的缔造人之一——赵博生,缓缓倒在了红土地上。

敌人被击退了,阵地守住了,红十五军的将士们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阻住了南犯之敌,使黄狮渡和金溪的敌人得不到救援,在我红军主力的打击下全线溃退,一直逃向抚州。此役,我军共歼敌2000多人,缴获武器弹药甚多。我军的伤亡也不小,最痛惜的是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噩耗传来,红军上下无不悲痛万分。手捧烈士的遗物——一副变形的镜框,董振堂长久伫立在山岗上,心如刀绞,欲哭无泪。赵博生不仅是他多年的老战友,更是他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他的牺牲,是红五军团的巨大损失,中央苏区也痛失一员能征善战的军团级大将。他的牺牲,令董振堂陷入了长久的自责与悲愤之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当即致电红五军团,吊唁赵博生:

“赵博生同志是为苏维埃而牺牲的,为中国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牺牲的。他的牺牲,是永远光荣于中国苏维埃革命史上,中央政府表示无限的悲悼和敬意。”

1933年1月1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令,将宁都县改为博生县,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他生前领导起义的地方,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后来,又在红都瑞金叶坪的广场上,建造了博生堡,朱总司令亲笔题写了“博生堡”三个大字。毛泽东称赞赵博生同志是“坚定革命的人,是我们党的楷模”。建国后,叶剑英元帅作诗一首缅怀昔日的战友赵博生:

宁都霹雳响天睛,赤帜高擎赵博生,

虎穴坚持神圣业,几人鲜血染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