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乾清三宴 一、康熙大宴
敬老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在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没有剩余食物养活多余人口时,养老成为家庭、部族、社会的负担。传说有“六十花甲子”的现象:在远古时候,老人到六十岁,儿子在山里挖个窑洞,把老人送到里面住,隔三差五,前去送饭。洞里油灯,油尽灯灭,停送饭食,老人饿死。我们不必考据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但反映历史上曾出现过因生产力低下而不讲尊老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多,尊敬老人,尊重经验,成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愈发展,就会愈敬老。尊敬长者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经验、尊重智慧、尊重生命。这是我国优良的历史传统。
其实,康熙“千叟宴”之前,已经举办过千人以上宫廷大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是康熙帝60岁生日。在清代,当朝皇帝诞生的日子,既是万寿节,又是国庆节。人生六十年,是花甲之年。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六十岁被认为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节日。这个节日,玄烨作为个人,是家庭的节日,作为当今皇上,则是国家的节日。为此,举办隆重的万寿庆典、盛大的千人盛宴。庆典和盛宴在畅春园(今北大西门附近)举行。自大内到西直门,再到畅春园,沿途所经,约三十里,搭建彩棚,设置经坛,举行庆典,官员士庶,男女老幼,熙来攘往。礼部规定:官员着正装(礼服)一个月(常例最多七天)。康熙帝布告天下耆老,年65岁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赶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盛宴。宴会分作三天三场举行:
第一场,康熙帝在畅春园正门前首宴汉族大臣、官员及士庶年90岁以上者33人、80岁至90岁者538人、70岁至80岁者1823人、65岁至70岁者1846人,共计4240人。皇子、皇孙、宗室子孙年纪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出来为老人们执爵敬酒、分发食品,搀扶80岁以上老人到康熙帝面前亲视饮酒,以示恩宠,并赏给外省老人银两不等。
第二场,在畅春园正门前,设酒筵招待八旗大臣、官兵及闲散人年90岁以上者7人、80岁至90岁者192人、70岁至80岁者1394人、65岁至70岁者1012人,共2605人,礼遇同前。
第三场,在畅春园皇太后宫门前,宴请八旗满洲、蒙古、汉军70岁以上的妇人,其中90岁以上者就席宫门内、80岁以上者就席丹墀下,其余都在宫门外。汉人大臣妻子年老者也到宫内赐坐。皇太后亲赐茶果酒食,令皇子、皇孙等以次颁赐,还赏给彩缎金银等。(《清圣祖实录》卷二五四)这是历史上的空前之举。
以上参加宴会的满汉耆老多达6845人,加上人数不详的八旗老妇,还有搀扶老人的家属等,总数当近8000人。在王原祁等作画的《万寿盛典图》中描绘了这场宴会的盛况。
《古今图书集成》纂修者陈梦雷也参与了这场“千叟宴”,并赋诗:“承恩五十有三年,旷典虞庠近御宴。万卷书成传盛世,嵩呼圣寿永同天。”
这次大宴群老,虽有“千叟宴”之实,却无“千叟宴”之名。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千叟宴”之名呢?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千叟宴”,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康熙帝在乾清宫前庭院,举行宫廷空前盛大的“千叟宴”。因人数太多,宴会分两场举行:
第一场,初二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在职的、离退休的、退斥的,年六十五以上者,共680人,在乾清宫前宴会。还有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闲散宗室等持爵劝饮,分赐食品。
第二场,初五日,汉文武大臣官员,在职的、退离休的、退斥的,年六十五以上者,共340人,在乾清宫前宴会。(《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九十六)
以上两场共有1020人参加这次盛宴。康熙帝赋七言律诗一首,命与宴满汉大臣官员作诗相和,以诗纪盛,题名为《千叟宴诗》。因此,这次历史盛宴就叫作“千叟宴”。这首御制《千叟宴诗》是:
百里山川积素妍,古稀白发会琼筵。
还须尚齿勿尊爵,且向长眉拜瑞年。
莫讶君臣同健壮,愿偕亿兆共昌延。
万机惟我无休暇,七十衰龄未歇肩。
上诗中的“积素”,意为积雪;“须尚齿勿尊爵”,意为以年齿而不以官爵为序;“讶”,意为或迎(如迎讶)或惊(如惊讶),这里应为后者。
康熙帝说:“览自秦汉以下,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五十四)自秦汉以来,只有康熙帝临朝六十一年。康熙帝是自秦始皇以来的2132年皇朝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中原地区四十年没有战争的中华唯一之君主。这当然值得隆重举行“千叟宴”来庆贺了。
康熙帝举行的“千叟宴”,其用意在:“帝王之治天下,发政施仁,未尝不以养老尊贤为首务。近来士大夫,只论居官之贤否(pǐ),而移风易俗之实政、入孝出弟(tì)之本心,未暇讲究。”(《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五十四)康熙帝借此,希望诸位老者,回到家乡,晓谕邻里:敬老尊贤,讲求孝悌,重视礼仪,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