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东南卷及其他 第66篇 万泉河:一端是五指山,一端是博鳌港
刘钦伟
万泉河,发源于五指山山脉,流经琼中、万宁、屯昌、琼海等市县,从博鳌港汇入南海,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3683平方公里,流域人口55.73万人,约占海南省人口的7%,是海南第三大河,第一大河是南渡江,第二大河是昌化江。南渡江发源于鹦哥岭山脉,流经白沙、儋州、澄迈、屯昌、定安、海口等市县,分三股水道从海甸岛与新埠岛的中间和两边注入琼州海峡,全长333.8公里,流域面积7033平方公里,流域人口225.6万人,约占海南省人口的30%。论长度论流量,万泉河还不及南渡江的一半,而论知名度和号召力,南渡江却远不如万泉河。
上世纪70年代,《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这首歌,让海南名声大振,许许多多的人正是通过这首歌知道了五指山,知道了万泉河。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听“万泉河水,清又纯……”又有谁不想身临其境,证实那不是虚幻的世界。
海南岛是海南省的主体,五指山、万泉河是海南的象征。如今,万泉河入海口的博鳌,成为亚洲论坛的永久会址,万泉河的名字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进入亚洲乃至全球人的视野中。这里是三江交汇处,既有海水、沙滩,又有岛屿、林带,是世界上自然生态保存得最完美的江河入海口。
万泉河在五指山原始森林中形成最初水流,自西向东一路走来,直到博鳌港才结束它充满激情的流淌。它的上游两岸山峦起伏,草木葱茏,河谷狭窄,水流湍急;下游两岸椰林蕉园,一望无际,河面开阔,波光滔滔;成为海南岛唯一以河流为风景主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当我们的目光重新投向万泉河,入海口的岸边停放着旅游车,中游有人在挥桨,上游有探险者的身影。到了这个地方,一个看法逐渐形成:万泉河在发挥灌溉、供水等功用的同时,人们更关心的是怎样使它“恢复自然”,挖掘它的审美和休闲的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
一个元朝皇帝会给海南一条河起名吗
万泉河,一个多么灵气美丽的名字。它是如何获得这个芳名的呢?导游小姐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代,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干裂,草木枯死,人与动物焦渴难耐。恰在这时,女娲来到海南,伸手往山洼一指,一股泉水喷涌而出,百姓争先喝水。他们想,河水这么大,上游也许有一万个泉眼吧?万泉河由此得名。这个答案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荒诞,却反映了海南初民对宇宙和自然力的思考以及解释。
我查阅资料发现,万泉河原本叫“多水河”,将它改名叫“万泉河”的是元朝第十二代皇帝——元文宗图帖睦尔。《元史》、明《正德琼台志》记载,至治元年【1321年】,元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因宫廷内争,被英宗【1321—1323年在位】放逐琼州,潜邸就在琼州城城南【今府城】,在那里巧遇元帅陈谦家侍女青梅。青梅出身名门,因父亲遭奸臣谗害,家破人亡,沦落为奴。但她能歌善舞,声色双绝,令图帖睦尔为之倾倒。在青梅看来,图帖睦尔贵为太子,岂敢高攀?图帖睦尔心情沮丧,便游山玩水,来到定安南雷峒。南雷峒主王官不仅“事之以礼”,还甘当月老,“为之出三百金以聘青梅”,成就一段姻缘佳话。琼剧《青梅记》演绎的就是这个历史故事。
图帖睦尔流放琼州3年后,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发动政变,拥立图帖睦尔为帝,改元天历。天历二年【1329年】,刚刚登基不久的元文宗图帖睦尔【1328—1332年在位】,下旨在潜邸之处修建普明禅寺,将定安县升格为南建州,封南雷峒主为世袭知州,“佩金符,领军民”。清光绪《定安县志》根据《王氏族谱》记载了此事。为“多水河”改名,虽然还找不到出处,却也不能否定有此事。《宋元诗会》记载:文宗怡情词翰,雅喜登临。为一条河改名,而且改得这么有诗意,是很有可能的。
万泉河在五指山莽莽林海里汇涓成流
饮水思源,人们会问万泉河的源头在哪里呢?根据常识,我们知道,海南岛的河流属山谷型河流,径流量来自降雨,无数的雨点落到坡面上,然后汇流成溪,形成江河正源最初水流。江河的径流量大,是因为它的水源区和水源涵养林的面积大。
确定源头,其实主要应该确定干流,确定了干流,溯河而上就可以确定源头。我不是专业人员,不具备探索河源的条件。据我所知,万泉河上游的支流分南北两支,南支以乘坡河为主,发源于五指山林背村南岭;北支以大边河为主,发源于黎母山东南部的风门岭;两支流经琼中、万宁、屯昌至琼海龙江合口咀合流。然而主源头在哪里呢?长久以来没人说得清楚。风门岭、黎母山同属于五指山山脉,那里保存着原始森林,悬崖峭壁,流水潺潺,进入无人区只闻鸟鸣兽叫……即使带上GPS和地图,说不定也会迷路。山谷型河流的源头,本来就难于确定,或者说不能确定。沿着支流而上,泉眼星罗棋布,不论是坡面上还是石缝里都有泉水涌出,不像雪山冰川或者一片沼泽,哪里去找“第一滴水”呢?也不可能像长江、黄河的源头一样,有个具体的标志。
2002年8月23日,海南省探险家协会32名队员,走进位于琼中县境内的黎母山寻找万泉河的源头。进入黎母山,已是黄昏,他们的营地设在半山腰林业站一块平地上。夜幕降临,大山背后飘过几片厚厚的云,洒了一些雨就离去了,营地四周的青蛙扯开嗓子叫个不停。24日早上,他们再次出发。潮湿的山地给攀爬增加了难度,个个小心翼翼,脚下踩稳了才敢往上登。走了大约40分钟才过了“下马威”,之后的路更是崎岖不平,经雨水长年冲刷而成的沟,窄得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很多时候几乎就是走在悬崖边上。
走到“神斧石”的时候,已经没有陆路可走了,前面是两条河流,左边的通向黎母山二峰,右边的通向黎母山主峰。经过研究,他们决定从左边的溪流往上走,脚踩在水底下,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还要提防水蛇和山蚂蟥。
中午时分,24名队员来到黎母山主峰与二峰之间的犁头处,有一块约20多米高的巨石立在山上,只见泉水从巨石顶端的夹缝里迸发,顺着巨石平缓流下,形成一道十几米高的瀑布。此时,他们站的位置经勘察对照,是海拔1380米,离海拔1411米的黎母山主峰还有31米。海南省测绘局的专家符镇认定,这就是万泉河的主源头。据我了解,这次对万泉河源头的确定,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是为此后的河源之争埋下了伏笔。
源头直接关系到河流的长度,要满足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条件,才能作为河流的源头。每年的7至10月是海南的台风季节,也是雨水季节,到了冬季枯水期,黎母山二峰犁头处的那块巨石还能有十几米高的瀑布吗?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旱季长达6至7个月,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至90%。
所谓源头,是要从干流来确定,而长度和流量较大的才能叫干流。发源于五指山林背村南岭的乘坡河长109公里,集水面积1387平方公里,发源于黎母山东南部的风门岭的大边河长88公里,集水面积1222平方公里,很显然乘坡河才是干流,从乘坡河溯流而上才能找到万泉河的源头。
由于自然的复杂和多变,河流是没有一个确定的、出发的“点”,它是一个区域,一个叫源区的地方。探险家和科学家用GPS,把他们找到的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的经度、纬度测出来,然后标注在地图上,却无法标注在大地上,即使标上去了,也是象征性的,不一定与事实相符。源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因此就不需要精确地对待,而只能诗意地对待。我很希望关于河流源头的争议继续下去,或许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源头的保护。
万泉河源区在琼中县境内,琼中县是海南典型的中部市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年平均日照时间1600至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水量为2200至2444毫米。境内群山环抱,奇峰突起,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2座。五指山海拔1811.6米,是全岛最高峰;黎母山海拔1411米,是五指山的主要支脉;均保存有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有大小河流241条,河网密度系数为1.32公里/平方公里,总集雨面积2693.1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为44.3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约10.83万千瓦,已开发利用2.22万千瓦。
五指山,位于琼中县西南部与通什市【今五指山市】交界处,离市区54公里,10年前进入五指山乡【今水满乡】只有一条四级土路。5月的一天,我和同学开车上到那里已经是上午9点多钟,五指山的山峰还被乌云和浓雾遮盖住,像是在与天空做某种交流,说些什么,无人能懂。村子后面有一条小溪,蔓藤从溪旁延伸到山上的几棵乔木。走着走着,沿溪的小道突然没有了,这里是两条溪水的交汇处,流水冲刷着石头溅起无数水花,鱼儿没有再露面,似乎在守着溪水与源头的秘密。
涉水过去,有一条上山的路,渐渐地从空气里可以闻到一种独特的树脂香味,由此,我们意识到已经走进原始森林。森林中的落叶有三五公分厚,树种很多,我叫得出名字的树木有鸡毛松、陆均松和桫椤。空中花园,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在大榕树两根树干交叉的地方,寄生着许多小鸟巢蕨。
那里的大树普遍长有板根,据说这是热带雨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热带雨林多雨、潮湿,土壤表层的水分很多,树木无须将根系深入到深土层就可吸取重要的养分,于是就把基部向四周延伸,形成板状的根。陪我上山的同学是当地人,读书的时候就写过不少歌颂五指山的诗,对这里的环境很熟悉。他说,这片森林直线距离大约15公里,而实际距离超过100公里,要六七天才能穿越它。他的意思很明白,要我折回原路,不要再走了。虽说有些遗憾,但我毕竟到过五指山。
为了探访万泉河源区,我于2009年11月初来到海南。尽管那里日历上也有“立冬”、“小雪”,但四周的气温与春天没有两样。到海南的第二天早上,我乘坐朋友的面包车从海口出发,前往黎母山。这几位朋友是我在海南建省时认识的,他们是“十万人才过海峡”中的几个分子。在我成了外省人的同时,他们成了海南的新主人。汽车从“国道”驶入“县道”,再转入“乡道”,一路上大家高声地谈笑,甚至一曲一曲地唱起来,唱的都是一些老歌。
10点左右,我们来到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山峦起伏,流水潺潺,不似初见,反如重逢。黎母山,古称黎婺山,900多年前宋代大文豪苏轼就赋有《题黎婺山》的诗章。黎母山是黎族同胞的始祖山。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正是以黎母山为依托,建立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迎接海南解放。
上行到海拔约400米处,一道河坝横空而出,这里被命名为“小三峡”,虽然久旱未雨,河水倒也充沛,向导说不出河的名字,只说是万泉河的源头之一,上游支流经过悬崖峭壁,常常形成瀑布。从“小三峡”再上行300米,有一处双子瀑布。流水从高处落到一平台稍做一个转身,又继续冲下悬崖,形成似连似断的两截。听向导说,黎母山最有名的瀑布是吊灯岭瀑布,在黎母山主峰西侧谷底,太远了,去不了。我们顺着河流继续走,不久就见到成片成林的桫椤,与五指山的桫椤不同的是,这里的桫椤明显带有海拔带状分布的特征。它的外形与蕨类没什么两样,新生枝条上叶少茸毛多,顶端盘成一团呈螺旋状,含有丰富的水分。
这里的树长得很高却很细,因为这里的热带植物生长茂盛,每棵树为了争得阳光,都拼命地拉长生长,差不多拇指粗的小树也长到10米乃至20米。高大的乔木一般高三四十米,甚至五六十米,树冠十分繁茂。据说,这些树木落叶不在秋冬,而在春季。落叶不是因为天气寒冷,而是因为春季万物滋生,新的叶子必须要长出来,老的叶子不得不让位。所以,今天树上刚掉下黄叶,明天树上就长出新绿。山路越走越困难,这让我感觉越来越好,这意味着这片热带雨林依然保持原始的味道。
鹦哥岭热带雨林孕育了海南两大河流
热带是古老物种起源与聚集之地,展示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往往呈现出热烈、原始的景象。我就是抱着这种热带的幻想走进海南热带雨林。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美丽,异彩纷呈。海南热带雨林再次引起重视,是2002年11月科考队在鹦哥岭发现一块我国少有的热带雨林处女地。
鹦哥岭是海南第二大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与五指山隔江【昌化江】相望,对海南气候的影响极大,每年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强台风雨,遇到鹦哥岭山脉的第二次阻挡、抬升后,为全岛带来大量的降水,使得东南坡雨水丰富,西北坡的降水量减少,导致降水量分布不均,是海南岛东西部降水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每年的东北、西北寒流侵入岛内,受鹦哥岭山脉等阻挡作用后,沿东西这个方向南下,削弱了寒流对海南岛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灾害性影响。一旦鹦哥岭地区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将从根本上影响海南的整体气候。
鹦哥岭位于白沙、五指山、乐东、琼中4市县交界处,有近一半的面积在白沙县境内。
1943年7月12日,黎族首领王国兴、王玉锦等领导的“白沙起义”失败后,率起义队伍撤回到这座山高林密的鹦哥岭。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断绝了同山下的联系,不久陷入绝境。王国兴派人下山找到了琼崖纵队,才得以冲出重围。中共琼崖特委专门成立了黎民工作委员会,指导黎、苗族人民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白保乐【白沙、保亭、乐东】人民解放团,王国兴任团长,重回五指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保证了海南解放战争的胜利。
王国兴原名王兴,白沙县【今琼中县】红毛峒番响村人,祖先曾被清朝政府委任为黎峒的“总管”,父亲是一位世袭的峒长,他在起义前任白沙县红毛乡乡长。毛泽东主席给予王国兴的评价是:“中国少数民族起义,主动寻找共产党,消灭国民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只有王国兴一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人烟稀少,鹦哥岭绝大部分从未有过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仍然保持着原始的风貌。1997年,海南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队到白沙县南开乡高峰村调查,听闻鹦哥岭有原始森林存在,却没能进入原始森林。2002年11月,海南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队进入马或岭等区域,第一次确认鹦哥岭有成片原始热带雨林存在。2003年3月,海南省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队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对鹦哥岭地区进行资源调查,第一次科学记录了该地区动植物种类的数据。2003年5月,新华社发表了题为《海南发现原始森林》的内参。2004年5月,国内外50多名专家和学者联名向海南省政府递交了《关于建立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书》。2004年7月,海南省政府批准成立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鹦哥岭热带雨林面积多达25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而且连片的原始热带雨林。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的尖峰岭,它的热带雨林面积仅为150平方公里,五指山、黎母山、霸王岭、吊罗山的热带雨林面积则更小。鹦哥岭首次资源调查发现一个飞蛾新品种和3个海南新记录。这3个海南新记录,分属于苔草属和粗叶木属,其中粗叶木属有两个新记录。这里面有一种粗叶木,以前中国只在云南发现有分布,而今又在鹦哥岭被发现,说明了鹦哥岭在海南生物资源中的独特作用。
这次资源调查更大的收获是,为海南培养了一支永远不走的保护区人才队伍。1997年鹦哥岭调查队进驻前,海南各保护区工作人员组成尖刀队,先行进入鹦哥岭,挑选有代表性的驻点,方便调查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接触鹦哥岭有特色的野生动植物。这些身处保护工作最前线工作人员,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责任心和关注度的增强,将对海南生态资源的保护带来最直接的推动作用。
热带雨林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鹦哥岭原始热带雨林的发现,对于热带雨林面积仅占国土面积1.7%的我国来说,显得尤其珍贵。
鹦哥岭具有海南最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是海南年降雨量较大地区。河溪众多,会聚一处,主宰着海南岛的水系形态,是海南第一、第二大河——南渡江和昌化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空示岭,鹦哥岭同样是其发源地之一,发源于鹦哥岭支脉斧头岭的石碌河就是昌化江的支流。昌化江全程大部分流淌在原始的热带雨林中,流经地区沿岸无大城镇,在下游是东方市和昌江县的界河,南边由东方市管辖,北边由昌江县管辖,最后从东方市穿过昌江县的昌化港流入北部湾。全长231.6平方公里,集水面积515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1.7亿立方米,流域人口131.27万人。隋代昌化县治在今河口北侧,昌化江因此得名。
昌化江干流在番阳以上为上游,长79公里;番阳至叉河为中游,长84公里;叉河以下为下游,长39公里。干流上中游坡陡水急,洪水暴涨暴落,两岸地面一般高出河床20至30米,无大片洼地和居民集中地带;下游河床宽阔,两岸分布有农田,水流宣泄顺畅,未发生过洪水灾害。
昌化江支流众多,流域内的较大支流左岸有南满水、通什水、乐中水、大安水、南巴水、东方水,右岸有南绕河、七差水、石碌水。流域内集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0条,其中通什水集水面积最大,石碌河次之,集水面积分别为660平方公里和546平方公里,其他均在400平方公里以下。
海南的第一大河南渡江的水源区,就在鹦哥岭的腹地,具体位置是在白沙县青松乡、南开乡、元门乡和细水乡。白沙县高温多雨,昼夜温差居全岛之首。全年日照2055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21.9至23.4℃,年平均降雨量1725毫米,山区气候特点突出。境内大小山岭440座,鹦哥岭主峰海拔1811.6米,是海南第二高峰。全县大小河流30条,其中流过境内的南开河、石碌河、珠碧江为三大河。
南叉河、南美河、南川河、南开河、南什河、南湾河等河流直接注入松涛水库,或汇入南开河后注入松涛水库,为南渡江赴海的征程积蓄了最初的力量。这几条河流的名字都有个“南”字,我开始以为与方位有关,在和当地向导交谈后才得知,在黎话中,“南”就是水、河流的意思。这位向导还告诉我,南开河原来叫南溪河,黎话里“开”与“溪”是谐音,为了书写方便,南溪河就写成南开河。乡因河而名,南溪也随之改为南开乡。
南开乡是一个黎族同胞聚居的山区乡,有5个村委会,27个自然村,其中26个黎族村,一个苗族村。高峰村是南开乡最边远的一个村,也是白沙县海拔最高的一个村。这个村位于鹦哥岭的腹地——南峰山的半山腰,离南渡江的源头最近。高峰村有5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方通、方红、方老、坡告、道银,非常分散,以方通为中心,几个村小组相距20分钟到两小时路程。
我到过村委会所在地方通,村里一栋砖瓦建筑就是高峰小学,一栋平房6间教室,据说是2007年新建的。几位老师从师范毕业分到这里,就几乎没有下过山。一位退休的老校长几十年都没有去过县城。来高峰探险的驴友晚上就住在这排教室,或者住在操场上自搭的帐篷。
高峰离县城60公里,道路是一条土路,坡度大,弯道多,坐车要颠簸4个多小时。遇到雨季,路面泥泞不堪,根本走不了,只有等一个月左右,土冻硬了才能走。这条山路是2002年修通的,村民们第一次见到汽车,是县教育局对口扶贫拉了一车猪苗进村。让高峰村通电是2006年,在通电之前,不少村民买来带有涡轮的简陋的小型发电机,放在南开河里,拉上电线,进行有限的照明,村民们把这叫做“水瓶电”。但是很不正常,夏天水大的时候,电压高,没办法控制,常常把灯管和电视机烧坏。而到了枯水期,电压又不够,灯光若明若暗,电视机也开不了。
高峰很安静,树木环抱,南开河绕村而过,河床都是岩石,河水清澈透明。我到河里洗把脸,11月初水是冰凉的。看见一群鱼儿游来游去,不敢伸手去捉,这里是禁渔区,村民们以乡规民约的方式建立的。在海南已记录到的106种淡水鱼种中,仅在南开河一段就发现有48种,淡水鱼品种资源占到全省的将近50%。过去村民毒鱼炸鱼和过度捕捞,使这里的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几十公里长的河段很难见到一条手掌大的鱼。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科技人员长期到村里做宣传,起到效果,道银村小组率先建立禁渔区,坡告、方通先后也在流经自己村庄的河段建立起禁渔区。
村民们不愿再提伐木、狩猎、捕鱼的往事,为保护好南渡江的水源,他们现在以种养为生,种植水稻、山兰、竹子、南药和红白藤,还有养猪养牛。牛以黄牛为主,在它身上做上标记就赶到附近山上;猪每天要喂点饲料,更多的是让它在村里转悠觅食,肚子大得拖地,因而得了外号叫“五脚猪”。
南开河的源头既是南渡江的源头,因为南开河是南渡江的干流,在上游的河流中它长度最长水量最大。它的源头在哪里呢?高峰小学符明能老师告诉我,在南峰山的高处,离高峰村还有40公里,而且没路可走。上去可能性极小,我只能想象这条河的源头是怎样的:一条小溪沿着一条山沟流了出来,时而哗哗作响,时而细细有声。它给自己开辟了一条河床,上面杂草丛生,把小溪遮得几乎看不见了,那块杂草丛生的地方就是大河的源头。
高峰村民本来可以选择下山生活,可他们偏要留在大山深处,这是为什么呢?据《白沙县志》记载:1971年10月,高峰村540余人迁并至荣邦乡,但1980年12月后,大部分村民又迁回高峰,人数大约为460人。主要是荣邦乡水田面积少,没有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让高峰村民难以适应。这是高峰村一次不成功的外迁经历,它让我领悟到一条河对于当地黎族同胞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是大地完整性的表现,是生命的尊严和美丽,它是源远流长的过去与将来。
大边河是万泉河最大一条支流
大河的深沉博大、气概非凡,是由上游的支流孕育出来的。万泉河上游支流有9条,最大的一级支流是大边河。在琼中县境内,大边河流经营根、中平、湾岭等乡镇。中平镇境内山多,海拔500米以上山岭11座,其中白马岭海拔1264米,南茂岭海拔1270米。山陡坡险,河流交错,在深山幽谷之间平地或台地,被称为“坪”,苗族村寨就建在大大小小的坪上。“苗王”陈日光就是中平人,苗村有基督教堂,很多苗族人信仰基督教,与陈日光有直接关系。
据《海南苗族》一书记载:陈日光秉性善良,吃苦耐劳,生活俭朴,不嗜烟酒,身材魁梧,体力超人,能言善辩,交际甚广,因而深得海南苗族人民的爱戴和拥护。20世纪初,他曾担任过中平、南茂、加略等六峒总管,成为最孚众望且最具影响的“苗王”。他曾因狩猎被熊伤及眼部,去琼东县【今琼海市】加积基督教福音医院治疗,在医院中接受了基督教。在他的影响下,苗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一天天多起来,到1919年已有12个苗村建起了教堂。1922年,陈日光举家搬迁到吊罗山新安居住,建起了“苗王寨”和基督教堂。
大边河向东流经湾岭镇,河水平缓了许多。2009年3月31日,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播放的《海南琼中县教师王文周、王升超33年背学生过河上学》的专题片,讲的就是两个老师与大边河的一个约定。离琼中县城30多公里外的湾岭镇大墩小学,被大边河环绕着,河上没有桥,住在南岸的学生一天必须4次涉水过河到北岸上学。1976年9月1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也是黎族青年王文周成为大墩小学民办教师的第一天。他发现对岸高田村和高湾村有3个学生没来报到,中午的时候,他趟过齐腰的河水,去学生家询问缘由。家长的理由只有一个:“我们也想让孩子上学,可是过河不安全。”王文周沉吟片刻后,爽快地说:“这样吧,我来接送他们上学。”从那天起,王文周用一个人半辈子的时间来兑现一个承诺。1984年,同样是民办教师,同样是黎族青年的王超升加入进来,兑现文周老师的承诺。
每年9至10月,是黎母山区的大雨季节,大边河水暴涨,漫过两位老师的鼻子、眼睛,以至头顶也看不见了,只见两双大手举着两个孩子向对岸艰难地移动。河水涨至10多米的时候,他们就用木盆、竹排、轮胎,让学生趴在上面,推着过河。冬天是大边河河水最浅的时候,但是几摄氏度的水温,踩下去也冷啊,更何况河底下都是扎脚的石头,两位老师只好继续背学生过河上学。2月底,这条河水仅仅没膝,两位老师依旧背那些个头小的学生过河。一个33年,一个25年,这两位老师多少次趟过大边河,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就按雨季算吧,一年只算45天,一天来回4趟,每回各送10个学生,再分别乘以33年和25年。乘出来的数字超过10万次。令人欣慰的是,两位老师在河中经历了无数次险情,从未发生过一次事故。
大边河是王升超的媒人。22年前,一位叫陈海霞的女青年到高田村访友,回家的时候被骤涨的河水拦住了去路,急得在河边哭起来。正在背学生过河的王升超看见后,二话不说把她也背过河。两年后,陈海霞成了他的妻子。王升超对大边河是充满感情的,他说:“刚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工资只有10多元,肚子里没油水,我下河摸螺、捉鱼,半小时下来,也够一家人吃上一餐。”即使转为公办教师而且当了校长的今天,他依然靠大边河改善生活。王文周讲了最让他感到高兴的事:大墩小学历年入学率均达到99.8%,至今已走出4位大学生。两位老师的事迹传开后,全体海南人被感动了。在有关领导过问下,从大墩小学通往对岸的桥梁已经动工了。
乘坡河吸纳大小河流后出现一个深度
乘坡河从五指山下来,途经琼中县上安乡和长征镇,走了将近50公里的山路,到了和平镇南茂岭山谷一改东流之势,向北拐了一个将近90度的大弯,落差也变大好几米,湍急的河水发出“隆隆”巨响,站在河边对话必须大声“吼叫”,否则听不清楚别人再说什么。水下情况复杂,各种各样的石头和石臼布满在一段长约1000米、宽约300米的河床上,这就是著名的七步水石臼群。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叫龙牛湾,河水有十几丈深,有一头水牛牯经常上岸找别的水牛打架。河里的石头有的像牛,有的像马,有的像虎,有的像龟……到底像什么,全凭你的想象。由于下游建起了水库,除了旱季,人们很难见到这一景观。近两年天旱,河面水位下降,不时碰上雨季,千奇百怪的石头和石臼也可看到。石臼槽状的最长达10余米,成为河床上一道道小“水沟”;圆形的直径在20厘米至2米之间,好像是一个个圆盘子或大簸箕;筒状的有的深可蓄水,像是一个大“水缸”,有的底部穿透,浪花从下面飘过……
这里以滩多水急而闻名。据《琼中县志》记载:1950年9月的一天,乘坡河上游暴雨成灾,夜间河水突涨,冲走什介、顺作、林田、堑对村民和小学生20余人,淹死牲畜9头;1971年5月29日,乘坡河上涨5.4米,损坏农作物621亩,冲掉秧种3至8吨,小船一艘,毁房6间,溺死牛两头,猪一头。
在河的东岸,有一个农场,一栋栋瓦房围成一个方形,中间空出好大一个院落,两棵高大的龙眼树下,倒扣着一艘废弃的小船。接近中午,不少农场的人正在那里扎堆闲聊。面对我们的到来,他们多少有些惊喜。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这里是和平镇农场,始建于1960年,占地550亩,农场的人来自镇上的黎族村,现在有100多人,以种植热带作物为主业,以前也捕鱼,现在鱼少了,不捕了。
一位叫吴大禧的老人回忆说,1982年以前,河里河鳖、河鳝、鲶鱼、鲤鱼和鲮鱼都很多,在河边就能捉到鱼,人们趟水过河时,一些鱼儿竟敢游过来啄人。1982年,下游的牛路岭水库蓄水后,乘坡河水面急剧上涨,下游的堑对、槟榔和万道3个村成为水浸区被迁往高处,镇农场地势较高不受影响,但要过河和捕鱼必须靠船,于是就有了渡船和渔船。这两年干旱,水位下降,鱼儿跟着少了,渔船也用不上了,搁久了也就坏了。
牛路岭水电站:20世纪80年代海南最大水电站
乘坡河自西向东一路奔跑,潇洒自如,过了牛路岭才出现一个新概念——深度,这就是位于琼海市会山镇的牛路岭水库。乘坡河在这里与从琼中县南部下来的中平溪、南茂溪汇合,很快形成清澈平静的水面,倒映出沿岸的森林和当空的蓝天白云。“万泉河九十九道弯,流过九百道险滩,就到我们美丽的会山。这里建起一个大电站,分秒发出强大无穷的交流电,照亮苗寨千家万户的夜晚。”这是会山镇一位年轻的女歌手为游客唱起的一段山歌,足见牛路岭水电站在海南电力版图上的重要地位。
上世纪70年代,海南虽然拥有海口火电厂、潭口火电厂、南丰水电厂,而输送的电量却远不够全岛使用,而且因设备老化,发电率仅达70%左右。当时海南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工业项目少,却连城市居民的生活照明用电都无法保证。因此,海南行政区决定在牛路岭兴建一个总装机容量8万千瓦、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2.8亿千瓦时的水电站,这是当时海南的重点工程。水电站建于琼海市西南与琼中及万宁县交界处,万泉河上游的牛喉滩峡,因库区有座山叫牛路岭而得名。坝址以上集水面积为1236平方公里,总库容5.3亿立方米,是年调节水库,以发电为主,兼顾下游防洪的大【二】型水电工程。因为是重点工程,凡是牛路岭工程急需的钢材、水泥、木料、炸药等建设物资,只要海南有的一律优先供应,海南缺乏的,则派人到岛外采购。
1975年8月牛路岭水电工程指挥部成立,一支由海南行政区水电局副局长姜成岱等人组成的20多人小分队,跋山涉水开进了牛路岭山区。1976年9月,大批干部、退伍军人、知识青年、农民,从海南各地来到牛路岭参加水电工程建设。据统计资料显示,到1982年,参加的人数超过10万,几乎海南的每个市县都有人参加,堪称是举全岛之力。
在工程机械紧缺的情况下,水电工程建设唯有依靠“人海战术”。“干工用肩扛,睡觉木板房,人人吃着定量粮,十万儿女英雄郎。”这是当时工地流传的顺口溜,却反映出当时的真实情形。参与电站建设的年轻人,在那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些人在那里找到终身伴侣,有些人在那里改变了人生轨迹。牛路岭水电工程要建一个高程115米的拦河坝,厂房为内坝氏,厂房内装4台机组,每台发电2万千瓦,大坝所在地还没有通公路,因此,建设电站之前必须修筑通往大坝的公路。
肖云昌,1975年7月刚从海口市秀英镇中学毕业,9月就被抽调到牛路岭参加水库建设,那时他只有18岁。他是第一批到达的民工,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修路,而是盖房子,好让自己有个睡觉的地方,也为随后即将到来的民工准备栖身之所。肖云昌回忆说,永兴镇去了30人,他们白天上山砍木材,晚上就睡在河边沙滩上,虽然盖着被子,可仍然冷得受不了,不少人都感冒了。11天后,盖成几间油毡顶的木板房,接下来继续盖了不少这样的房子,分布在半山腰。修路正式开始,肖云昌主要工作就是打石头,用铁锤、钢钎凿炮眼。那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体力活,手上很快就起了一层茧。
在那个岗位上,他一直干到1981年。肖云昌回到家乡后结了婚,现在永兴自来水厂工作。2007年“牛路岭建站30周年纪念月活动”,邀请建站元老“回家看看”,他最想看的是发电机组,那是电站的“心脏”,以前没见过。
周沈是琼海市长坡镇青葛村的农民,1976年夏天被招为牛路岭水电工程的民工,开始是在“清渣班”工作,就是把炸出来的石块、土方装上“倒车”,推到下游倒掉。后来,他被安排到“风钻班”,时而悬吊在半空,时而又钻进洞穴打风钻。有一次,他在工作时,突然山上滚下一块石头,猝不及防被砸到后腰,是班长扶着他上医院,还准他一个星期的工伤假。
1978年,随着大坝日渐升高,周沈等8位民工,在两位科长的带领下,分组下到各水浸区,动员村民搬迁。要搬迁的村民住得分散,苗族居住的加略村,在琼海的最远处,黎族居住的大桑村又在琼中的边远处,走山路要一天才能到达。指挥部要求在关闸蓄水前,务必搬迁完毕,任务很紧。进村的时候,一群猎狗龇牙咧嘴围住,让他进退两难。经过一年多努力,总算完成前期的搬迁工作。
1979年12月26日,牛路岭水电站一二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第二天《海南日报》社论中提到:“我们建设了一个电站,同时也造就了一支很好的队伍。”1982年,这座海南最大的水电站4台机组全部发电,8千瓦的电能通过高压电线输向全岛各地,点燃了海南人民的建设热情。2001年4月,牛路岭水电站正式启动了“万泉湖风景旅游区”。在景区里,你可以泛舟湖上,或观光或垂钓,也可以游目骋怀,看云卷云舒,看日出日落。
松涛水库:“开发海南的第一把金钥匙”
开发海南,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口号,同时也是一个规划。在中央的关怀下,广东省组织力量在海南开展大规模勘查工作,并提出了综合开发方案,水利规划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热带作物也需要水。海南岛的河流,属于山区河流,尽管径流丰富,但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雨季流量骤增,枯水期流量锐减,洪水期间水量未经利用即流入大海,加大了下游防洪压力。为了不让河水白白流入大海,充分利用水资源,就必须兴建水库。1956年,经国家水利部审定,松涛水库为开发海南的第一期水利工程,由水利部广州勘测院规划设计。“松涛水库是开发海南的第一把金钥匙”的说法由此而来。
松涛水库位于南渡江上游,为多年调节水库,库区在儋县【今儋州市】境内,白沙县是它的水源区。白沙县水资源丰富,南开河、石碌河和珠碧江三大水系的主要支流有10条,总流域面积2090.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8.71%,年平均地表水量19.34亿立方米,可利用潜力很大。仅南渡江的干流南开河,每年向松涛水库提供占其入库总量约70%的水源。1958年4月29日,广东省委正式下达兴建松涛水库的通知。那时,松涛水库已被列入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投资额达1.35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给广东省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为的是解决海南粮食问题和国内对橡胶的迫切需求。
上世纪50年代,国外敌对势力对新中国采取军事包围、紧急封锁政策,橡胶是战略物资,封锁更加严密。当时国内实生橡胶树产量很低,又缺少种胶技术。当时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凡将橡胶产品或种苗带出境者将被处死刑。1955年11月,雷贤钟冒着生命危险,从马来西亚带回橡胶良种RRJM600、PB86、PR107等100多斤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长的芽条。
雷德万是雷贤钟的长子,回国那年才9岁,与兄弟姐妹9个一道跟大人坐“海后”号客轮,在大海漂泊几个星期。父亲偷运橡胶种子回国的事,并没有告诉孩子。他只记得,木箱有2米多长、1米多宽,上头还有小兔子,那是用来掩人耳目的。晚上,父亲不时给箱子洒水,那是给橡胶种子保湿。到了海口,海南垦殖分局橡胶处帮父亲租了一辆运煤车,拉着这几十个大木箱,连夜取道五指山往南赶,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三天三夜才到了藤桥。虽然这些芽条在路上颠簸了将近一个月,但由于是秋季气温不算太高,加上一路上保管得好,成活率达到80%以上。雷贤钟经办的“侨福公司”开荒2000亩,种胶1000亩,还为附近群众传授种胶技术。
1956年4月,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参加全国侨联大会,他被选为全国侨联委员。周恩来总理接见他时,亲切地说:“你带橡胶良种回来,比带金子还宝贵。金子中国有,良种橡胶却很少啊!”国务院还向他颁发奖金,并授予他一面“开荒垦殖,热爱祖国”的锦旗。
经过5年试验,良种RRJM600平均单株年产干胶6至8斤,比海南本地实生树产量高4倍多,不仅在海南垦区广为推广,还引种到云南等垦区。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仅海南垦区种植雷贤钟引进的良种就达200多万亩。后来,人们称他为“橡胶王”。
1954年,马文谷的父亲马高清,就从马来西亚运回橡胶无性系良种芽条,并在1955年9月培育出第一批良种芽条。有人曾以高价求买良种父本,马文谷铭记父亲遗训,拒绝交易,将这批芽条免费赠给南田、南茂、三道等农场。更多的归侨,在农垦橡胶生产第一线,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据1956年调查,当时华侨及归侨在海南岛投资建成大小胶园2325家,占地4万多亩,种胶140多万株。
1958年7月8日,松涛水库举行开工典礼,解放军某部二分队奉命挖掘导流洞,拉开了这场大会战的序幕。6万多民工,从海南11个市县,浩浩荡荡开进建设工地,广东、河南等地的机械、机电施工队,还有从各地抽调的1万多名解放军、警察、机关干部也开始陆续进场。为了能够在一年之内筑起大坝,必须在导流洞打通之前,在大坝上游建起一座围堰,截断南渡江水。
围堰需要大量的土料,当时的土料只能在大坝上游右岸的山上开采,而围堰的工地却在江的另一边。怎样才能通过宽阔的江面,把土料运过来呢?原松涛水库党委秘书欧大鹏回忆说,工地的木工赶制出几百艘小木船,将这些船驶到江面上并起来,再在船上铺上木板,搭成4条浮桥,民工挑着土料通过浮桥进入工地。
1959年2月,松涛水库建设已经实现大江截流,但是导流洞还没有挖通,导致江水一天天上涨,最危险时围堰的高度146米,而水位已达144米。眼看海南的汛期日益逼近,专家们认为,只有赶在汛期前将大坝筑至海拔170米【即坝高53米】高度,并配合导流洞泄洪,才能保证下游几十万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总攻170”成了水库建设者拼死以赴的任务。水库党委将6.7万民工编成一个民兵师7个团,加上一个军工团,分为两个台班,肩挑车推轮流筑坝。各连队展开劳动竞赛,大坝以平均每天1万多立方米的填筑量在“长高”,最高日进土量达3万立方米。欧大鹏说,1959年国家经济严重困难,原来每人每天有粮食定量,但这一年缩减至1斤,肉油的供应几乎停顿。劳累过度的民工营养没法跟上,再加上卫生条件差,有300多人因为各种疾病牺牲在工地上。他们的名字没有公布,记存于松涛水库的档案中。
1959年8月5日,建设者们终于将大坝筑至170高程,大坝横亘在狮山与琴岭之间,长760米,高53米【后来加高至81.1米】,将奔腾的南渡江水拦截在兰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库区面积达144平方公里,集水面积1496平方公里,总库容33.45亿立方米,水库中有岛屿300多个,成为全国第二大土坝水库。1960年2月9日,周恩来总理专程到儋州考察松涛水库建设情况,并为松涛水库题写库名。
1962年6月,著名戏曲家、诗人田汉携夫人到海南访问,乘船畅游松涛水库后,写下一首七律:峰回路转入番洋,万里松涛汗血香。始信渔舟横树杪,居然机艇过山梁。白云堆下峦深紫,碧叶城头草嫩黄。何止腩鱼无限美,渠开早救岛西荒。1963年,松涛水库首次成功放水,灌溉农田12.3万亩。
松涛水库灌区包括整个琼西北,灌渠总长302公里,年均放水11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05万亩。干旱的琼西荒地,逐渐成为我国天然橡胶自给的基地。上世纪70年代,海南岛流行一首歌叫《志在宝岛创新业》,这首歌我至今仍会唱,唱着唱着,我觉得又回到了海南,回到了过去,歌词写道:“南渡江水流长,海南一派好风光。豪情满怀建宝岛,喜看荒山变粮仓。稻海翻金浪,胶林遍山冈……”
松涛水库的建设历时12年,挖平13个山头,相继建成大坝、副坝、南丰隧洞、干渠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每年给海口、儋州等琼西北4个市县上百个城镇提供生活用水,还给琼西北的12座中型水库、33座小型水库提供补水。如今,松涛灌区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27%,糖蔗总产量和油料总产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53.9%和25.3%,海南岛的橡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成为全国橡胶的主产地,而海南橡胶的主产地则是西部地区。随着海南西部新型工业的快速发展,松涛水库资源更显重要,被誉为海南的“生命之源”和“发展命脉”。
南丰水电站:国内第一个成功“黑启动”
松涛水库以灌溉为主,并具有供水、防洪和发电等功能。南丰水电站属于松涛水库的配套工程,电站建设与水库兴建同步进行。海南西部资源丰富,厂矿也多,用电需求很大。海南最早的一座水电站——东方水电站,就是建在昌化江中上游。那是1942年,日军侵占海南时期,为了掠夺海南的铁矿资源而建的,主要供电石碌铁矿和八所港。1943年11月,日军又在海南建起了全长为80公里的东方水电站抱板——石碌和八所的66千伏输电线路,形成海南第一个小型电网。南丰水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开始建设的较大水电工程,为海南电力工业初具规模奠定了基础。
南丰水电站坐落于儋县【今儋州】南部的南丰地区,距南丰镇东北方向两公里处,1959年6月动工,经过两年的基础开挖,于1960年开始浇灌基础。电站的建设经历了“上马”、“下马”,又“上马”,原来设计安装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2.72万千瓦,由于正逢国民经济调整阶段,被砍去1台,总装机容量减少为2万千瓦。这两台机组,原来是用于广东高州良德电站,因为良德电站停建,才调到南丰电站,第一台机组于1968年8月投产发电,第二台机组于1970年8月投产发电。电站机组设计水头35.5米,最大水头41米,最小水头28.8米,设计年发电量7431万千瓦时,1976年创年发电量最高纪录12194千瓦时。电站工程总投资2246.14万元,单位造价1125元/千瓦。
水电是具有自启动能力的电站,在海南省的“黑启动”预案中,南丰水电站被列为重点选择之一。2005年9月26日1时左右,第18号台风“维达”在海南省万宁市沿海地区登陆,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对海南电力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引发部分电厂连续跳机解列,最终系统全部瓦解,导致全省范围的大面积停电。海南电网公司首次紧急启用“黑启动”方案,这是国内迄今为止除演练之外的第一次。
“黑启动”是指整个电网因故障崩溃停运后,系统全部停电,处于全“黑”状态,此时通过系统中具有自启动能力机组的启动和外来电源,带动无自启动能力的机组,逐步扩大系统的恢复范围,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恢复和供电。“黑启动”成功的关键是电源点的启动。据了解,海南电网并网运行的统调电厂共有5个,分别是海口电厂、洋浦电厂、南山电厂、大广坝电厂、牛路岭电厂。2时50分,南丰水电站发电机组第一个“黑启动”成功,并通过110伏那南线—那金线—金马线,给海口电厂送上厂用电,保证了海口电厂两台12.5万千瓦机组没有因为安全威胁而损坏,点燃台风之夜海南的“第一盏灯”。
但由于南丰水电站送出负荷只有5000千瓦,不能满足海口电厂至少10000千瓦用电负荷的需求,海口电厂仍无法启动。2时58分,大广坝电厂启动2号机组“黑启动”成功,并通过220千伏大鹅线—鹅洛线—洛玉线—马玉线,给海口电厂送去用电,至此海口电厂进入全面启动状态。4时26分,“金海浆纸”自备电厂成功向主网供电;5时20分,洋浦电厂12燃机“黑启动”成功。5时26分,海南省委、省政府、“三防办”、电力调度指挥中心、新闻单位等重要用户恢复供电。
大广坝二期工程:海南省最大的水电站
随着海南开发建设不断加快,叉和水泥厂、海南钢铁厂、莺歌海盐场、东方化工厂、海南电石厂、八所钢铁厂、东方合成氨厂、海溪化学纤维厂等一批工厂【场】相继建成投产,电力需求呈跨越式增长,海南西部各地逐渐建设电站,因为水资源充裕,兴建水电站成为首选。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又逢天气干旱,供电非常紧张,出现街边商店自备发电机,千家万户点蜡烛的难堪局面。经济要发展,电力需先行。海南省政府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建设水电厂,1988年至1990年,累计投入资金近9亿元。
1989年,位于海南省西部澄迈县的海口【马村】电厂第一期工程【10万千瓦】建成发电,同时二期工程【25万千瓦】动工建设,于1990年正式投产发电。由此,海口【马村】电厂年发电量占海南发电总量的70%,大大缓解了海南电力紧张局面。
1990年4月,大广坝前期工程全面展开,到1995年4台机组全部投入商业运行。这个水电工程位于东方市东河镇的昌化江上,当水库正常蓄水位140米时,总库容17亿立方米,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电站装机容量2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2亿度,是海南省最大的水电站,在系统中承担调峰、调频及调相任务。与枢纽工程配套建设的高干渠是大广坝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自流灌溉19万亩,同时补水乐梅水库,扩灌农田6.9万亩。这个工程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外资额度为6700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由能源部、能源投资公司、水利部、广东省和海南省共同筹集。
水库面积99平方公里,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征地,淹没耕地28265亩,橡胶地4026亩;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移民,移民人口18564人。东方市大田镇的一个叫冲俄的苗村没有被淹,但村民们出村只能坐船。听说村子附近有个猕猴洞,我也跟人跑去看看。村里有两艘大船,每天有一艘出村拉货接人,这是苗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上午9点左右从村口码头出发,下午3点左右从大广坝渡口回村,每位客人上船要付5元钱。由于常常不能按时开船,必须提前去渡口等,租乘一条打鱼的小船也可以,但是总觉得不安全。到了村口码头,步行3公里才到村委会,想去找村长,没找着,据说他就在船上,正在卸橡胶苗。
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灌区】工程是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戈枕枢纽及其中干、低干、昌江干渠等灌溉系统,陀兴干渠灌溉系统【包括陀兴水库扩建】,续建高干渠灌溉系统,灌区内中小型水库加固及田间工程建设。灌区分布东方市、昌江县和乐东县,总的设计灌溉面积82万亩【不包括一期在内的高干渠19万亩】,向八所、叉河工业区供水2.208亿立方米。
目前大广坝二期【灌区】工程进展顺利,戈枕枢纽工程左坝段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右坝段基坑开挖和基础混凝土施工顺利。灌区工程的大田分干渠和红泉分干渠已基本完工,大田分干渠已通水,发挥灌溉效益。整个灌区工程计划2012年9月完工。与此同时,大广坝二期的核心工程——戈枕枢纽工程已具备水库蓄水条件,整个工程进度比计划提前10个月,计划2010年竣工。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戈枕枢纽工程筹建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戈枕枢纽工程总装机容量8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094亿千瓦时,总投资10亿元,目前已完成7亿多元,占总投资的70%左右。
红岭水利工程
红岭水利工程,是继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利工程之后的海南第三大水库。如果说,过去红岭水利工程还是停留在纸上的构想,那么现在它正开始逐渐变为现实。2009年2月4日,国家发文正式批复红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意味着红岭水利工程正式立项。海南省水务局局长李洪波表示,红岭水利枢纽工程“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已经开工,2009年年内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工程总工期为4年,4至5年后,琼中县境内嵯峨山岭中将出现高峡平湖,琼东北平坦肥沃的土地将得到万泉河清流的滋润。
据了解,红岭水库将建在琼中县中平镇石水村大边河弯段上,坝址位于大边河合口电站上游,上游分别为深水、大路岭梯级,下游为南方梯级。坝址至下游23公里处共有7条支流汇入。水库所在区域为万泉河水源保护区,分布着海南最典型的热带湿润雨林,面积有几万亩之多。
大边河是万泉河最大的支流,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达到2838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4.1亿立方米,未建有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发潜力很大。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红岭水利工程总库容7.04亿立方米。从蓄水规模来看,红岭水利工程仅次于松涛水库和大广坝水利工程,而它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向琼东北灌溉和供水。
李洪波告诉我们,红岭灌区将基本上覆盖整个琼东北,包括文昌、海口、琼海、定安、屯昌等5个市县的42个乡镇和13个国营农场。200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这一区域的土地面积占全省的16.51%,耕地面积占全省的26.20%,粮食产量占全省的21.62%,橡胶、槟榔、椰子、咖啡、胡椒等热带作物也在全省占有很大的比例。
李洪波还说,解决文昌航天城的用水问题也是兴建红岭水利工程一个非常重要目的。选址文昌的国家航天发射中心项目,要求在2012年之前完成供水设施的建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平坦地形和淹没条件制约,琼东北地区无法修建大型控制性水源工程,缺乏调蓄能力,供水保证率低。
专家估计,到2010年,该地区城乡供水缺少量将高达预测需水的50%,特别是国家航天发射中心所在地文昌,规划水平年2020年当地水源仅能解决1/4的用水量。红岭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城镇供水和人畜饮水8428万立方米,解决31.9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按2020年水平,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设计保证率可以达到95%,农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5%,可以保证航天城的工业和生活供水。定安塔岭、海口北部等城市和工业发展迅速的区域也将从中受益。
此外,红岭项目还将把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亚洲论坛所在地博鳌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当前估算总投资约为21亿元。工程主要由拦河坝、溢洪道、引水隧洞、坝后和坝首电站等组成。水库淹没将影响土地总面积约4万亩,移民1961人。枢纽工程建设、移民和征地工作主要集中在琼中县,这也意味着相当的资金会在未来4年投入到那里。
南渡江与海口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海口市是海南省会城市,地处南渡江入海口,翻开史书,不少文献记载了南渡江与海口这座城市千丝万缕的联系,演绎了一条江河与一座城市的渊源。海口市得名源于这里是南渡江入海口的一块浦滩之地——“海口浦”,宋代的海口浦指的是海田村一带【今海甸六村】,当时正位于南渡江改道后的入海口,原来的白沙津古码头受泥沙淤塞迁到这里,因此起名“海口浦”。
清代,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对外交往和贸易日益频繁。据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外轮进出海口港1013艘次。当时许多海南人从这里踏上远赴南洋的陌生之路。民国以后,往返于海口至南洋的国内外轮船就有10多艘,出洋的海南人逐渐增多,海关资料显示,1918年1万多人,1927年近5万人。由于海口浦港狭水浅,轮船不能靠岸,上下旅客和货物需要由帆船在海甸溪驳运。
1929年,军阀陈济棠主政广东,1933年仿照苏联颁行了《广东三年施政计划》,在发展广东经济的同时,公路、铁路以及航运交通也相继得到发展。1928年全省公路总长4200多公里,1935年增加到了17587公里,跃居全国第一。横跨广州珠江的第一座大桥——海珠大桥通车,是他“三年计划”的一个标志性成就。他在海口修建一个新的港口,又在港口建了一座长桥码头,为了表示对妻子莫秀英的爱意,将港口命名为“秀英港”,将码头命名为“秀英码头”,这两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80年9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从美国回国参观的陈济棠第十子陈树柏教授时,曾说了一段颇令陈树柏意外和感动的话:“令尊治粤8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在怀念他。”邓小平还亲笔书写鲁迅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赠与陈树柏。
宋代的海口浦,明代的海口所,清代的海口商埠,民国初期的海口镇,1926年独立建市,1956年升为地级市,1988年4月成为海南省省会。这座因南渡江得名的城市,1000多年来从未寂寞过,近50年来更是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在一张1958年绘制的海口地形图上,我们看到海青湖、白沙河的字眼,看到横沟河是由网门港、网所港等多个出口流入大海的,还可以看到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河流、湖泊。
73岁的海口文史专家冯仁鸿说,旧时,澄迈的金江、瑞溪,琼山的东山,以及定安等地的商人,常常用船载米、甘蔗、盆碗等货物来海口卖。那时河水流经街口、房前,商人到街口,用条木板一铺,就把货送到岸边,要是送货上门,可以直接把船靠在房前卸货。有流水,就有人家,当然也有桥。海口历代修建的桥涵有近30座,市区主要古桥又迎恩桥、得胜沙桥、凝善桥、龙舟墩桥、白沙东西二桥等。解放后,大部分古桥已不复存在,甚至连桥址也都消失。
上世纪60年代,从海甸岛到福安村、白沙门上村等村庄都要坐船,因为当时有一条白沙河隔着。如今,这条河已经消失了。海甸岛,曾经是海口市河流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是河流变化最大的地方。据有关资料记载,1970年,海口市政府为了防洪排涝,开辟鱼塘,种植江蓠菜等,发动全市机关干部、工厂工人、城镇居民等围海造田,修筑拦海大坝,把海甸六村、福安三村、白沙门上中下村和新安、过港、崩墩、鸭尾寮等大小16个村庄,以及河流、湖泊、农田、荒坡、滩地等围了起来,总面积6.5平方公里,并以“海甸”命名,称作“海甸岛”。
当时,由于围海造田,填湖取地,水面锐减,湿地消退,外沙河、白沙河,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河流,消失的消失,改变的改变。目前,流经海口市中心城区的主要河流有南渡江、美舍河、龙昆河、五源河等。城市里的河流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流经秀英区从西海岸入海的五源河,被认为是目前海口市仅有的基本保存天然河道原貌的河流。
海口市因江而名,也因江而痛。40余年遭遇了14次洪水灾害。来自海口市水务局的资料显示,南渡江下游河口段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水和暴风潮,海口市流水坡以上以洪水灾害为主,以下则多是洪水和风暴潮。初步统计,琼山市【今琼山区】1951年至1998年,共有14次洪水成灾。海口市解放以来,较大的洪水灾害发生在1954年、1958年、1963年、1970年、1989年和1996年等年份。1963年,受南渡江洪水与风暴潮双重危害。1996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让城市变成了危城。
解放前,南渡江河口段两岸及滨海地区都没有防洪【潮】堤,因此河道两岸边坡被侵蚀后退相当严重。如新埠岛东部的南渡江河岸,从1959年和1986年航测的万分之一地形图中可以看到,经过27年的变迁,在洪水和风暴潮的侵蚀下河岸后退达50至100米。新埠岛于1976年修筑防洪挡潮堤,全长12公里,均为无护坡土堤,防洪标准仅为5年一遇,经过多次洪水的破坏,堤防决口42次,长2.7公里,失去了防洪挡潮能力,自1986年以来几乎年年受淹。海甸岛于1970年修建防洪挡潮堤12.8公里,1980年遭受7号台风袭击,冲垮围堤,决口9处。从1981年起经过4年的努力,按照10年一遇潮水位加9级风浪高的标准进行加固。1998年对海甸溪南岸的长堤路进行扩建。
南渡江是有方向的,它在所不惜地弯曲,最终梦想是流入大海。自上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特别是80年代开发建设后,许多小河道已基本被断开了,只剩下海甸溪和鸭尾溪两条较大的河流。在许多老海口人的记忆里,鸭尾溪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充满诗意:它蜿蜒在大片稻田中,群鸭翻清波,船篙皱碧河。福安村的林阿婆说,解放后,从鸭尾溪到海甸溪之间,还有大片稻田,附近的人以种田打鱼为主,鱼虾又多又肥,用竹篓就能捞到。家家屋前都留出一块空地,晒稻谷,也晒鱼干。
由于路网建设缺少规划或者说规划得不好,鸭尾溪被和平大道、海达路等截为4个部分,除和平大道以西部分与横沟河相连外,其余3截基本处于死水状态。这与鸭尾溪“群鸭翻清波”的记忆不同。溪边一家名为“鸭尾溪一号”的西餐厅,尽管还借用它那灵秀的名字,而面对着被截断的溪流也显得黯然。
新埠岛与海甸岛只有一水之隔,也是南渡江的入海口,但它却没有海甸岛的喧嚣,还是一个没有进入实质性开发的小岛,仍保存着较完整的生态环境。新埠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有8个村庄,居民约1.2万人,以农业人口为主,鱼塘、虾塘数量较多,乡村小巷弯弯曲曲,如果不是“摩的”带路,说不定还会迷路。沿海防护林有木麻黄、桉树、马占相思等,灌木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江一带,地衣植物以仙人掌等植物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沿海一带,给小岛带来几分原始的味道。两年前我到过这个小岛,在岛上穿行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小岛北部的海滩,游人不多,很清静。
新埠桥位于新埠岛的入口处,旁边有家叫金水门的海鲜酒楼,一到晚上来这里吃饭的人还挺多,不少是像我一样的游客。听说新埠岛将要进行大开发,前些年迁往岛外的居民又有些迁回岛上。连接海甸岛的海新大桥已进入尾声,回头看看海甸岛,那已是一个繁华的都市小区,曾经美丽的白沙门海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我倒希望,未来新埠岛开发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即打造成一个农业生态观光园,成为海口人和外地游客休闲度假的目的地。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也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一座能让人念念不忘的城市,可以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可以没有著名的旅游景点,但不能少了河流。当流水汩汩地穿行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这座城市便多了一分灵秀与温柔。
失去的已难于挽回,现存的河流如何进行保护与整治呢?2006年通过专家评审的《海口市水系综合规划》中有这样的表述:“十一五”期间,海口要通过人工湖泊的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和修复、引清补源、沿岸绿化、湿地保护和制度建设等,以支撑起海口“水清、水活、水净、水美”和“海洋、江河与湖泊”水景观交相辉映,“滨海湿地与河湖湿地”遥相呼应,“蓝天、碧水、绿地”相融合、“人水和谐”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城市。
万泉河与阳光造就琼海这个天然府库
琼海市位于海南岛东部,万泉河中下游,1958年12月由琼东、乐会合并为琼海县,1992年11月设立县级市为琼海市。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部分为沿海低平地带。地形主要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构成。全市有大小山岭256座,西南部的白马岭海拔124.4米,为境内最高点;共有大小河流54条,万泉河流经境内81公里,为境内主要河流。
从气候看,这里属于热带季风及海洋湿润区。年平均日照为2155小时,年平均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2072毫米。这样的气候意味着充足的热量和丰沛的雨水,适宜水稻生长,也适宜水果成熟。在万泉河流域,到处可见的椰子、槟榔树下,分布着纵横交错的稻田,这里既是海南的重要粮仓,也是椰子的主要产区。
在琼海市境内,万泉河流经会山、石壁、龙江、万泉、嘉积、中原、博鳌等乡镇区域注入博鳌港入海。沿河7个乡镇耕地共有166391亩,其中水田124594亩,旱地41797亩。其中属半山区的会山、石壁、龙江、万泉等乡镇以种植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槟榔、胡椒等;属于平原地区的嘉积、中原、博鳌等乡镇则以种和养相结合,种的是水稻、瓜菜、水果,养的是猪、牛、羊、鸡及淡水鱼。沿河修水库60个,灌溉面积5.83万亩。
博鳌镇是一个著名的渔港,渔民经常到南沙一带打鱼,因而那里的海鲜特别鲜。乐城是“乐会”古县城的所在地,位于万泉河口小岛上,自元朝大德四年设县,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古城的遗址虽然不多,但喜爱怀古探幽的人,总能从古城墙、古县衙立柱和青石古道感悟到当时的繁华。
与云南的大理、丽江相比,孤悬海上的琼海似乎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它们有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流水,同样富饶的土地,甚至有同样的悠久历史和人文,也称得上是一个“小天府”吧。
万泉河流域集水面积1175平方公里,若是算上汇入万泉河口的九曲江水系,其流域面积将扩展到1456平方公里,占琼海市总面积的86%。万泉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4.1亿立方米,不仅滋养着沿岸的人们,还成为游人欣赏风景的好地方。在那个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万泉河还为人们出行、往来、商贸提供了便利。小小的木船上,挤满了求学的书生、打工的汉子和精明的商人,也许还有鸡、鸭、鹅及各种货物。如今乘船在万泉河上漫游,仍能见到许多隐匿于树木之间的层层石阶,那是已经被废弃的码头。当年这里,不知有多少人翘首以盼,等待着行驶缓慢却能带人到广阔天地的木船到来。
据《琼海县志》记载,万泉河为琼海县内河主航道,木船为河运主要工具。1927年,有木船百余艘,每艘载重约十余担。航行上至石壁,下至博鳌,人货混载。从嘉积到博鳌,载货每船收光洋3至4元,乘客每人0.2元。解放前夕,嘉积镇设有专业搬运组,约140多人,包揽车站、码头的货物装卸,年均装卸量8400吨。其他集镇也有临时装卸组,一般3至5人不等,包揽集镇上的各种装卸业务,年均装卸量也有6000吨左右。
“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万泉河上走的还是木船,用帆来推动。后来渐渐发展为机船,10吨左右的机船都可以在万泉河上自由行走,上下游的百姓来往更为密切,尤其以嘉积到石壁的客运最红火,商运也渐渐发达起来。”已经退休的琼海航道所站长王绍缽回忆说,“那时最多的专业航运船有20多艘,加上民船、渔船,来往万泉河的船只达到上百艘。万泉河水运公司也因此成立,专营客船、货船。上世纪70年代,万泉河的水运达到最繁盛,80年代则由于陆运的发展及万泉河大坝的影响,渐渐萎缩。”
万泉河的水上运输,除了客运、货运,还有一段放排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因国家建设需要,林场工人到会山一带伐木再运到嘉积。由于嘉积到会山的陆运极其不便,所以木材只能通过“放排师傅”将绑好的木排从会山顺流而下,将木材运到嘉积加工后再转运海口。今年61岁的王维梓,当年最年轻的“放排师傅”。他说,当时放排的水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会乐水【乘坡河】,一条是安定水【大边河】,每一条都有九湾十八滩。有些险滩仅仅能容一张木排通过,把握不好则会撞上石崖;有些险滩落差达一米多高,排头扎在漩涡中要十几分钟才能浮起来。放排的人要懂水性,识水路,更要眼明手快、临危不惧。
1973年第14号台风从琼海过境,风速高达每秒81米【12级台风每秒37米】,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驻军的营房重建需要大批木材和竹子,组织人力到会山采集,特地聘请王维梓当放排师傅,负责水上运输。1995年,海南全面禁止伐木,封山育林,王维梓放下放排的长篙,转到水电站,先后做过管理员、炊事员、电话装线员等职业。
河水依依,往事即逝。万泉河上,繁荣的水运已成记忆。一座巨型水坝将万泉河拦腰截断,坝上数十里河道变成一个大湖。这座大坝是为嘉积水电站而建的滚水坝。2004年由于旱情严重,水位下降,嘉积水电站12台机组无法满负荷运转,只能轮流生产。11月20日因水位越降越低只好全部停机,这种情况除了检修外还未出现过。一艘大型游船歪斜在岸边,几艘原来停靠在岸边的小船已经完全搁浅。
丰水年份,7至10月为琼海热带风暴及台风频繁期,年平均受台风影响4.3个。台风过境带来强降水,为水库和坝区增加蓄水,保证水电站的运转。2009年9月30日,台风“凯萨娜”从海南过境,造成海南直接经济损失9732.7万元,也给海南水库增加蓄水15亿立方米。10月1日起,阳光明媚,大型游船来往于万泉河上。从石壁到嘉积,河面开阔,江水碧绿,成为琼海热门的旅游线路。
万泉河景色最美的地方是在入海口,万泉河、龙滚河、龙曲江三条河流汇拢而来,继而流入大海的必经之口,入海口有东屿岛、沙坡岛、鸳鸯岛三个岛屿,使博鳌港水中有岛,岛中有水,波光错落,成为一个方圆42公里的水城。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坐落在东屿岛,这是中国唯一定期定址的国际会议中心。博鳌亚洲论坛由三位亚太国家前政要,即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于1998年共同发起倡议的。2001年2月26日至27日,26个国家的前政要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通过了《博鳌亚洲论坛宣言》。从此,博鳌这个名字随着“亚洲论坛”而蜚声海内外。
博鳌港位于博鳌镇,宋代已形成商、渔并用口岸,称博鳌圩。博鳌的得名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很久很久以前,一只巨鳌趁着月色悄悄地爬上岸,扒坑下蛋,正准备返回河里时,遭到猛虎的袭击。危难之时,金牛上前搭救了它。金牛开河抗旱不幸遇难,河水光涨不退,泛滥成灾。巨鳌率众子孙拨土疏河,解除灾情。众鳌挖出的一处港湾,后人称之为博鳌港。位于万泉河入海口南岸的金牛岭,还有位于万泉河畔南正村对岸的石虎岭,据说都与这个神话有关。这个神话,也反映出琼海人民治水的愿望。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万泉河中下游两岸的平原为洪积冲积平原,万泉河为两岸平原的自然汇流区,下游区间洪水比较大。上游的乘坡河是洪水的主要来源,如果与大边河同时发洪水,则会对下游造成较大的灾害。有人曾经在沙美内海潟湖另外开口,目的是使来自龙滚河的洪水单独入海,以免影响万泉河泄洪,但事与愿违,新开的出口很快就被沿岸的泥沙流堵住了。万泉河口是一个特殊的系统,沙坝—潟湖—潮汐通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特殊的沉积特点与演变规律,受河流动力与海洋动力的双重影响。在人的力量还没有本事去营造一个完全符合自然的环境之前,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保护。
万泉河口是幸运的,至今还保存原始自然的生态。10多里长的玉带滩,将河水、海水分开,一边是浩渺的南海,一边是平静如镜的万泉河,既不波澜壮阔,也无浪花奔腾,河水缓缓地流去,海水温柔地迎来,如一对热恋的情人。面对这样的景观,我在游人的脸上既看不到激越,也看不到失望,更多的是被那河海交融的景色感动了。
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大地怎能如诗如画
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海南岛面积的47%,正常年份灌溉面积320万亩,提供城乡供水0.2亿立方米。南渡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9.06亿立方米,除了能满足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外,还有足够容量用于城市河网水系的水环境改造。翻开《海口市水系综合规划》,就能看到引水南渡江的最初设想:通过修建南渡江司马坡橡胶坝,引水补充美舍河、东西湖、红城湖生态环境用水,使城市河网水系基本实现连续、整体、通畅、流动,维护城市河网水系健康生命。
目前,橡胶坝项目建议书已获海南省水务局批复同意。估计这个项目需要耗资4亿元,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海口城市河网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表示,不解决污水、垃圾非法排放问题,城市河沟就难于重现清流。如同城市路面环境整治需要全市共同努力一样,河沟环境治理也需要市民共同参与。
昌化江下游两岸及其附近的东方、昌江两市县由于地处五指山和黎母山的背风区,年均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年蒸发量却逾2300毫米,属全岛最干旱地区,除充分利用当地中小河流的水源外,约60万亩待垦荒地及40万亩耕地须由昌化江提供灌溉水源。昌化江中下游地区是海南岛重工业基地之一,而其水能蕴藏量又居全岛各河流之首。因此,灌溉、发电和供水是昌化江流域水利用的主要方式。
昌化江沙储量十分丰富,达15亿立方米以上,巨大的利润使许多采沙者盲目采沙,不顾保护当地的环境,疯狂破坏河床和河堤。每到洪峰来临,大量的流沙涌入水淹地区,使下游大片地区成为荒沙地,也使曾经繁盛一时的昌化港变成了废港。昌化江及其支流附近的海南铁矿、海南钢铁厂等20余家工厂,每天将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废水排入昌化江,造成河床淤积,破坏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致使昌化鱼汛受到影响。昌化江的污染程度比较严重,而解决这个问题又相当困难。
万泉河流域水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万泉河流域的东北部地区地形低矮、平坦,降雨相对较少,1万多亩的灌溉面积需要通过万泉河引水解决。琼海市河段两岸植被非常好,为热带灌丛,可是有些农民却将草灌铲除,种上菠萝或椰子,致使部分河岸崩塌。
琼海市饮用水取自百花岭水库,总体水质较好,但由于周边地区的移民回迁,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生态环境的欠债,还包括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到了雨季不能储蓄水分而是产生径流,出现洪涝灾害,遇到持续干旱,则出现河床裸露现象,反映了万泉河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特点。
天然林每年凋落的枝叶常常积累成1至3厘米厚的林褥层,不断分解、矿化,补充土壤养分和腐殖质,截流径流,对土壤起到保护和培育作用。从涵养水源的能力来说,热带天然林比其他林地高3至4倍。经济林如橡胶、椰子、槟榔等,其树下是光秃秃的,顶多是长些野草,当暴雨来临时,地面上就没有吸收雨水的腐殖层,降下的雨水很快就形成径流流入江河。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流域都是如此,那么植树造林再多,对蓄水和防洪的意义也不大。一个是生态价值,一个是经济价值;前者是长远利益,后者是眼前利益;能否解决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这是海南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由于不断地开发,海南的热带天然林已经从解放初期的1295万亩减少到1980年的不足300万亩,能得到自然灌溉的农田由占50%左右减少到10%左右。由于森林的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石碌水库泥沙淤积,从1976年建成到1980年的4年间,设计容量为1亿立方米的水库淤积200万立方米,大大影响了水库的效益和寿命。从1994年起,海南采取全面禁伐天然林、封山育林、生态退耕等措施,收到成效。到2006年底,海南森林覆盖面积上升至超过65%,有的市县甚至超过75%。但是森林生态结构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幼、中龄林占到78%,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已经严重下降。
近年来,由于槟榔、橡胶等经济作物大幅涨价,受利益驱动,砍伐天然林、天然幼生林和灌木丛种植槟榔、芒果、橡胶等经济林与日俱增,对桉树种植也未合理地规划和布局。在有些保护区内,一些山头也被砍被占。特别是2000年前后,新一轮砍伐行为呈蔓延之势,许多地方25度坡度以上的天然林、天然幼生林和灌木丛砍伐比较普遍。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五指山、白沙、乐东、儋州等市县以及海南农垦毁坏天然林、天然幼生林和灌木丛种植经济林和农作物的现象突出。儋州市南丰镇奎肚沟村从2005年开始有8个山头林木被砍,砍伐面积达9000多亩。牛路岭水库库区地跨琼海、万宁、琼中3个市县,省人大调研组所到之处,水源涵养林所剩无几,成片的槟榔种植在水库边,最近的距水面不到10米。
海南牛路岭、大广坝、松涛等三大水库,由于水源涵养林遭到严重破坏,自2000年以来,水库的来水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2007年6月1日,在《森林法》执法检查暨海南环保世纪行动员会上,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孙文介绍了这一情况:牛路岭水库2000年至2006年的来水量从20.97亿立方米逐渐减少到14.86亿立方米,大广坝水库从31.2亿立方米减少到15.9亿立方米,松涛水库从20.6亿立方米减少到7亿立方米。
2008年10月11日至14日,海南省各地遇到了60年以来的第二次强降雨,有3个市县超过500毫米,4个市县超过400毫米。降雨量最大的文昌市达582.7毫米,屯昌县567.9毫米,打破了30年来的降雨纪录。这次强降水,使全省水库蓄水共增加16.89亿立方米,其中松涛水库增加2.77亿立方米,大广坝水库增加3.78亿立方米,牛路岭水库增加3.49亿立方米。但是,由于这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在增加水库蓄水的同时,也造成全省有425座水库溢洪,造成南渡江、文昌江、石壁河、珠溪河等一些江河流域发生较大洪水,南渡江的定安、龙塘水文测站洪峰水位达到10年一遇。
台风所带来的暴雨,对海南来说有利也有弊,但由于自上世纪末以来10年有8年春旱,而且夏旱周期也缩短,不少小河断流,水库来水量减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因此海南人民面临台风暴雨的到来是喜多于忧,这从海南媒体对最近两次台风暴雨的报道就可以看出。
海南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河流是有生命的,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南渡江是海南岛第一大河,流经7个市县流域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30%,被称作“海南岛母亲河”。近年来,南渡江上游水域垃圾乱倒、污水乱排、山林乱砍等问题日益严重,使南渡江上游水质受到严重威胁。2006年6月海南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省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这标志着海南岛母亲河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将有法可依。
该《规定》明确指出,政府应当逐年增加对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要加快流域内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同时规定,对流域内的主要水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超出总量控制指标的市县,经限期整改仍未达标的,不得新建、扩建向流域内排放同类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禁止在规定区域内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建成的要限期搬迁或者关闭。《规定》禁止在南渡江的干流、支流投放饲料从事渔业养殖,同时禁止炸鱼、毒鱼、电鱼,以及在河床、河滩和江中洲建设建筑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9月1日正式实施后,违反规定的行为,将被按照处罚标准给以处罚。
2009年5月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海南省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对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立法进行保护。该《规定》就保护补偿机制、河道保护、污水垃圾处理、水上观光旅游、渔业养殖等作出详细规定,8月1日开始实施后,违反规定者将被处以不同程度的行政、经济等处罚。
海南省人大为南渡江、万泉河单独立法,对于流域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流域性特点,按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利用和保护流域资源,将实现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紧挨森林,自然生态保持良好,树木保护着60条溪水、河流免于蒸发、被侵蚀,给这座城市提供了便宜的饮用水,每年给这座城市节省了15亿美元的水费,而不用耗资从很远的地方输入水源。还有像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加斯,将保护当地的水源涵养地作为有效手段,使得他们能够减少用于建设管道、泵站的投资。
我们也听说,欧洲的莱茵河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也是世界上人与河流关系处理得最成功的一条河。然而莱茵河并不是一直就这样好。35年前,在莱茵河边买一栋房子,不会让人羡慕。因为那时的莱茵河污染严重,被称为欧洲“敞开的下水道”、“浪漫的臭水沟”。如今的莱茵河不同了,波光粼粼,水质清澈,古老的帆船、时尚的游艇在河面上穿梭。莱茵河流域有9个国家,管理这一流域的是莱茵河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成员国的部长轮流担任,秘书长历年都由荷兰人担任,因为荷兰是最下游国家,对于治理污染最有责任心和紧迫感。民间环保人士提出的“生命之河”、“复兴自然”的理念,被莱茵河委员会付诸行动,把莱茵河休闲、观光的功能凸显出来,这就是今天出现在世人眼前的莱茵河。
万泉河是海南岛生态环境保存得最好的一条河,大的污染没有,小的污染正在治理,所有监测断面均符合地表水Ⅰ类标准,水质均保持在Ⅱ类。莱茵河治理行动的目标是“让大马哈鱼回到莱茵河”,万泉河是什么时候都有鱼儿在游弋。鱼儿要在万泉河度过一生,青蛙要在水田里生儿育女,还有水鸟总是把这儿当作觅食之地。河流、湖泊、水库、鱼塘、稻田,还有浅浅的海湾,它们是农耕文明的诞生地,35年前却有了一个新名词叫湿地。保护并不意味划湿地为禁地,保护与利用可以同时并存。适时捕捞,适时收获是湿地对人类的回赠,这既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做法,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证实能够做到的选择。当我们看到渔民在捕鱼,农民在收割稻谷,心里是充满喜悦的。如果视线移向更大的范围,我们看到的是一方方水田,波光粼粼的水面,还有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绿色,想到的就是生态环境的问题——人与自然只有平等相待,才能友好相处。万泉河只是海南的大河,它不以宏伟惊人,而是以美丽妩媚而著称。在万泉河畔漫步,不会吟诗也会唱歌,大家最喜欢的还是那首“万泉河水,清又纯……”
万泉河不仅是生命的载体也是情感的寄托。
【刘钦伟:《番禺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