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东南卷及其他 第65篇 正说南渡江
商震
一、“上善”与“善下”
当我们说:土地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当我们说:森林是地球的生态中枢;我们一定要说:水,是维系这一切的根本命脉。
水总是在流动着,由高向低,一路滋润,一路养育,然后,一无所求地扑入大海的怀抱。
水哺育了人类,哺育了生命形态。一条河有一条河的轨迹,一条河的冲积扇会造就一方文明,水的流动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依托。世间万物由水生成,当然,五谷轮回,最后万物都会还原于水。
人自称是万物之主,但是血管里流的却是江河之水,故曰:人是水做的。
一条河从源头到入海,不断地包容万物,不断地汰洗污垢。河流无言,它润泽大地、滋养生命时,是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大地和生命饱满时,河流常是看客,是风景;大地和生命缺水时,河流是任凭支取的营养库。从古到今,从动物到人,对水都充满无限崇拜与敬仰。动物要寻找水草肥美之地觅食,人要靠水而居;“靠水而居”四个字已为水和人的关系作了彻底的说明。
水的情感都是人赋予的。爱水与恨水,水的功与水的过,都是人强加给水的负担。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借水之高洁而喻君子之间的高古。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是在说“水”无情,还是说人在有“水”时没很好地珍惜。
庄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似其不争,故天下莫之争。”是说天下最高尚的品德莫过于水,其“善下之”更是“天下莫之争”。庄子先生已把水的美德说到了极致。
《圣经·创世纪》中有过这样一句话:“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我本人读不懂《圣经》,但这一句我是心领神会的。
水面与神同在,与“上善若水”是何其异曲同工。
我一直认为“泽被”一词是为表彰水的功绩而创立的,“泽被”没有界限,无法量化,是伴着文明的发展而延展的。
人们对河流的认识是从需要到认知、研究再到亲近、保护,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一方面从水中汲取养料,一方面将人类的污浊之物排放到水中,甚至为一时之利而破坏水源破坏水边植被,致使自然灾害增多,水资源紧张,人们的生活慌乱。
水资源缺乏,相当于人类在贫血。
把江河喻为血液,在我国古籍《绎史》中有如下记述: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
这是古人在描摹先祖盘古,不经意地道出了江河同血液一样重要的道理。
支撑生命的是阳光、空气和水,三者缺一不可,这三者中只有水是可触摸可塑形也更容易遭到破坏的。
据说,老子李耳的老师常枞躺在病榻上这样教导老子:
回到故乡,或者经过故乡的时候,你要下车;
从高大、古老的树木下路过,你要弯腰蹑足而过;
面对大江巨川,你要垂首;面对小河流水,你要让路;
山川万物,故交先辈,是为大,而吾辈为小。
哲人的智慧总是能穿透时空,并与今天的现实不期而遇。
不知现代的人们是否都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不知今天的人们是否都懂得这种敬畏。
现代文明,可以理解为科技的文明,科技是在不断挖掘人类的创造力,人类在释放创造力的同时,也释放了等同于创造力的甚至大于创造力的破坏力,这个破坏力作用在水上,就不仅是江河湖泊的灾难,而是人类的灾难。
现在,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我国是缺水的国家”这样的报告,许多城市、村庄在焦渴之中,许多人在为能喝到一口放心水作难。有一句让人揪心的公益广告词:“千万不要让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泪。”
许多数据表明,这句广告词不是耸人听闻。
1997年1月25日,英国《独立报》文章指出:世界面临水资源缺乏的危险。
文章这样写道:
全世界总的水消耗量年增长率为25%,比人口增长率快1倍。20世纪全世界总的水消耗量增加了6倍。在未来30年内,预计将有27个国家被列入联合国所说的“水资源高度紧张”之列。
联合国的两份报告说,缺水问题与全球其他环保问题一样紧迫。
水资源危机中最令人不安乃至惊慌的,则是水污染了。
全世界目前工业和城市排放的废水已达500多立方千米,到2000年将达到3000立方千米,整个世界已经很难找到一条完全没有污染的、清澈纯净的河流了。
世界上共有12亿人生活在缺水区,14亿人的生活环境中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中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洁水而传播的,每年有2500万人死于水中的病原体与污染物,占所有发展中国家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
人类陷入了这样的怪圈:人污染了水,浪费了水之后开始得不到水;与此同时,天生空洞,地长裂缝;江河中的水有一些已经流不到大海这归宿之地。“自然而然”——这一天经地义的原则,遭到了残酷的破坏——成为自然而不然。
也许,大地对人类的一切惩罚均源于人类对水源的破坏。
中国是一个严重的绝对的缺水或者说贫水国,也就相当于贫血。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五分之一,为世界第109位。
中国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极少的13个贫水国之一。
中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人均占有水量低于全国人均数。
人均水量少于2000立方米的,国际社会称之为严重缺水边缘,中国有9个省【市、自治区】人均占有水量为500立方米!
中国600个城市中,缺水的近400个,严重缺水的为108个。
这些数据是触目惊心的。
读了这些数据,我就想跑到河边面对着流水垂首忏悔,我还想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一个词:“滴水之恩”。
滴水之恩:每一滴水都给了我们无限的恩宠,我们要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每一滴水。
二、南渡江的警报
我国的海南省【海南岛】,是如诗如画、四季花开的秀丽富饶的海岛。远古时代,海南岛与中原大陆是连成一体的,是个半岛,有如瓜架下的一个葫芦。由于地质运动,地壳断裂陷落,狭长地带下沉消失,形成琼州海峡,海南岛便与大陆分离,孤悬海外,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
海南岛四面环海,但是,淡水资源依然隐忧很多。
海南为海岛独立水系,雨量较充沛,但降雨时各地区分布不均;且地形为中间高四周低,河流由中部山区丘陵向四周以辐射状流入海,构成河流众多、河短坡陡等特点。
海南岛水资源较丰富,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154条,其中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89条【独流入海39条】,占全岛面积84.4%。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流域面积分别超过7000平方公里、5000平方公里、3000平方公里,三大河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集水面积在1000至2000平方公里的有陵水河、宁远河,500至1000平方公里的有珠碧江、望楼河、文澜江、北门江、太阳河、藤桥河、春江及文教河。全省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314.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303.7亿立方米,具有集中开采价值的地下水11亿立方米。2002年水资源总量333.12亿立方米,全省总供水量45.01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3.51%;总用水量44.0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35.76亿立方米,工业用水3.59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4.73亿立方米。
南渡江是海南岛的第一条大河,又被称作海南岛的“母亲河”。
南渡江一称南渡河,古称黎母水,发源于海南白沙县南峰山,是海南第一大河,斜贯海南岛中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琼山等市县至海口市入琼州海峡。河流入澄迈之前,穿行在山丘之中,比降大,河岸陡,河谷狭窄,多为石底河床,水力充足。从澄迈金江镇后,南渡江主要在玄武岩台地和浅海沉积台地中流过,地势开阔,河床坡度较缓,河谷较宽。潭口以下进入三角洲,河道有数支分汊。南渡江水源丰富,流量大。流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又多暴雨,故河流流量和水位常出现暴涨暴落,每当暴雨后,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立即可达最大洪峰。一年中河流水位出现两次高峰,夏秋台风暴雨之时,潮水倒灌,时有洪潮灾害。
南渡江干流全长333.8公里,流域面积7033.2平方公里,总落差703米,干流坡降0.716‰。建有松涛水库、龙塘大型滚水坝等工程。下游龙塘站年平均流量21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66.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076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48.2万吨,多年平均侵蚀模数66.9吨/平方公里。上、中游山高坡陡,河床险滩较多,下游河面宽阔,沙洲多。从澄迈金江至海口段河床开阔,陡降小,可通行小船。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10万公顷,水能理论蕴藏量21.98万千瓦。上游建有松涛水库,正常库容2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儋州、临高、澄迈、琼山、海口5个市县14.47万公顷农耕地。流域内100平方公里以上一级支流有15条,其中河长超过50公里的有大塘河和新吴溪。
南渡江既叫“黎母水”,我们就得先说说岛上的主要居民——黎族。
黎族聚居的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群山叠翠。巍峨的五指山是全岛的最高峰,主峰海拔1879米,是全岛山地的核心,从这里向四周,地势逐渐减缓。昌化江、万泉河、南渡河和陵水河等,从五指山脉发源,各自独流入海,形成一个放射状水系。山间有许多盆地,较大的如通什盆地、营根盆地、白沙盆地等。大量的黎族村寨坐落在这里,星罗棋布,形成一个个居住中心。沿海有着广阔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景色宜人,是黎族和汉族等各族人民杂居的地区。这里地处热带,四季常青,风景秀丽,海面帆星点点,椰林挺拔伟岸,槟榔婀娜多姿,呈现出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雄伟的五指山,闻名的天涯海角、鹿回头等,都是岛上的旅游胜地。
黎族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岛屿季风气候,充沛的雨量和充足的光照,使得热带作物生长茂密。这里有3个原始森林,是祖国热带植物宝库。热带作物主要品种有橡胶、油棕、剑麻、香茅、槟榔、胡椒、咖啡、金鸡纳和腰果等等。这里的橡胶园国内驰名。新鲜水果四季不绝,有荔枝、菠萝蜜、芒果、香蕉、菠萝、龙眼、椰子、木瓜、甘蔗等。
五指山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稀有珍贵动物,如坡鹿和黑冠长臂猿,还有孔雀雉、巨蜥、飞蜥、云豹、鹃隼、灵猫等。海产有龙虾、马鲛鱼、海参、海马等。地下矿藏,以铁矿最为优良,石碌铁矿,以品位高而闻名于世。
黎族先民最早开发了海南岛,考古调查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出土大量磨制石器,其类型有肩石斧,细型石斧;石镇,有段石锛,数量较多;还有大型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说明数千年前,海南岛区普遍有人类居住,并且已有了原始农业。石制和陶制纺轮的发现,反映当时已经发明纺织技术。石矛、石戈、石制网坠和陶制网坠及贝丘遗址的发现,证明当时还存在狩猎,采集和渔业经济【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南原始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一些学者认为,黎族先民是海南岛的最早居民,是海南岛出土的新石器遗物的主人【陈凤贤:《从文化遗存试探黎族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过渡》。《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历史文献记载,战国时期,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为“百越”【《吕氏春秋·恃君》】;西汉时期称海南岛居民为“骆越”【《汉书·贾捐之传》】;东汉时期称“里”、“蛮”【《后汉书·南蛮传》】;到了隋唐,则以“俚”、“僚”并称【《隋书·谯国夫人传》】。黎族就源于这些泛称的族群之中。“黎”这一专用族称,见于唐末【《新唐书·杜佑传》】,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范成大:《桂海虞衡传》】。
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日益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大陆的汉人迁入海南岛,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又经历过几次移民浪潮,陆续从大陆迁徙来岛。还有“村人”和苗族、回族等也先后迁徙入海南岛。他们与黎族先民一起,共同为开发海南岛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南北朝和隋初,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他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后,唐朝遂以海南土著居民的自称音译,称之为“黎”。
唐宋以后,对黎族的文化习俗了解得更多了,如文身、住干栏、刀耕火种、吹奏鼻箫,等等。尤其对黎族的纺织更为关注,称黎族妇女“工纺织,得中土绮彩析取色丝,加木棉挑织为单幕,又纯织木棉,吉贝为布”。织出的“黎锦”、“黎单”、“黎幕”、“五色鲜明”、“青红间道”。当时,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优于中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黎族大部分地区已确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在经济上与汉族地区已经密切不可分割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时期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黎族就是在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相互交往、互相促进中发展的。当然,由于海南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黎族文化与东南亚地区南洋群岛各民族的文化,也有着相互的交往和联系。
史料证实,是黎族先民最先居住在南渡江,最先开发了海南岛。
南渡江发源于海南白沙县南峰山,是海南第一大河,斜贯海南岛中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琼山等市县至海口市入琼州海峡。南渡江干流全长333.8千米,流域面积7033.2平方千米,总落差703米,干流坡降0.716‰。下游龙塘站年平均流量21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66.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076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48.2万吨,多年平均侵蚀模数66.9吨/平方千米。上、中游山高坡陡,河床险滩较多,下游河面宽阔,沙洲多。从澄迈金江至海口段河床开阔,陡降小,可通行小船。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10万公顷,水能理论蕴藏量21.98万千瓦。上游建有松涛水库,正常库容2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儋州、临高、澄迈、琼山、海口5个市县14.47万公顷农耕地。流域内100平方千米以上一级支流有15条,其中河长超过50千米的有大塘河和新吴溪。
南渡江被誉为海南岛的母亲河。河的下游地区万年前,曾经历火山喷发,熔岩奔流,地表沉降,可谓沧海桑田。现在河的两岸绿意丰盈,植被极其茂盛,多是火山遗迹。许多村庄沿河而生,生于斯,长于斯,沉积了许多琼北的民俗风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母亲河”,近年来却频遭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请看下面笔者找到的近年关于南渡江的一系列报道。
【1】
本报25日讯【《海南日报》】本报披露了三亚亚龙湾违法挖沙事件,记者又发现南渡江乱采滥挖河沙的现象又重现在南渡江大桥两边。记者今天分两次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南渡江边采访时看到,一根根直插入江底的钢管将河沙“吸吮”上来,来来往往的东风车一车车地将沙运走。
日夜营业
上午11点15,记者来到去年琼山市强制拆除非法采沙漏斗的南渡江大桥西岸附近时,这里一片宁静,原来的沙场已变成了养鸡场。然而在南渡江大桥用特意带来的望远镜远眺,让人痛心的采沙“繁忙景象”此时尽收眼底。在南渡江大桥东边河段,江面上行走着七八艘“突突”作响的抽沙船。
略数了一下,记者发现旧铁桥、南渡江大桥两边竟有六家沙场。一家沙场的牌子下写着“日夜营业”的字样,沙场内没有看到笨重高大的采沙漏斗,但混着泥浆的河沙却从一根简易的钢管中喷涌而出,堆成了几米高的沙墙,翻斗车将河沙装上了车。
采沙挖到了防洪堤边
下午5点09分,记者顺着用木棍支起的“赵村沙场”简易路牌来到了琼山府城镇赵村的这片采沙场,短短三四百米的河岸边竟分布着四家沙场,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乱采滥挖的沙场竟然建在南渡江防洪堤边!
走进其中的一家采沙场,记者看到由于挖沙过多,这里的河床开始坍塌,几名民工正在用沙袋叠起来以保住他们的沙场。记者看到,两根插入江底的钢管正在不停地抽沙。当问到一艘船运回多少沙,一天采多少量时,张老板均摇摇头说不知道,只是说每天卖十几二十车,每车装载量为四五吨。记者想看看他们的“采沙许可证”时被拒绝,并称这些证件不能轻易给别人看。
有效管理需多方努力
随后,记者从琼山市水利局获悉,该局从没有批准过任何一家采沙场在南渡江大桥及防洪堤附近挖沙卖沙。该负责人表示,将尽快组织力量取缔这些非法沙场。
据介绍,现在南渡江边的一些采沙老板正千方百计与有关部门“捉迷藏”。采沙场不再建起庞大的采沙漏斗,只有抽沙船、翻斗车及简易的钢管加上泵机,流动性大,一被发现就撤走,而一些被发现的沙场根本找不出老板到底是谁。
去年,琼山市在拆除非法采沙漏斗后曾成立了巡逻队,使非法采沙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但自从公安人员从巡逻队中撤出后,非法采沙现象又猖獗了起来。
有关人士认为仅靠一两个相关部门组织的突击性检查不仅吃力而且不能治本,应多家部门联合执法,并尽快制定出南渡江河沙保护的相关法规条例,对乱采河沙的人予以重罚,方可起到威慑的作用。
新闻回放
2001年8月8日至12日,本报推出“向南渡江乱采滥挖行为宣战连续报道”,5天中连续集中刊发了16篇消息,对南渡江违法挖沙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报道披露,从1998年起,琼山市有关部门从河道安全和保护环境出发,在上述特定范围内停办《河沙准采证》和《采矿许可证》。但采沙业主不顾有关规定,长期对河道乱采滥挖,每年非法采沙90万吨至100万吨,导致该段河床下降,最深处已达-14米。
与此同时,非法采沙行为还导致南渡江大桥桥墩垫层严重损坏,府城镇美元村到龙塘镇勇朗村1.6公里之间出现5处崩塌,由铁桥到龙塘的铁龙公路不得不多次改道。
在本报报道的同时,琼山市有关部门对南渡江违法挖沙行为进行了取缔。【吴仁辉】
澄迈县瑞溪镇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南渡江。本报记者董纯进摄
【2】
海口7月6日讯【记者范南虹】7月4日至6日,省人大执法检查组的执法检查重点是南渡江流域内《水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的情况,但执法检查的结果并不令人轻松。生活污水,成为南渡江水环境的最大“杀手”。
南渡江发源于白沙,流经琼中、儋州、临高、屯昌、定安、文昌、澄迈、海口8个市县,海口市位于最下游,全省有200多万人的生活用水靠南渡江供给。然而,省人大执法检查组从白沙一路检查下来到现在,看到南渡江流域各市县都没有污水处理厂,无论县城的生活污水,还是流域内农村的生活污水,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南渡江。
今天上午10时许,省人大执法检查组检查了屯昌县城生活污水排放口。排放口破烂不堪,周围堆积着废弃的轮胎、破旧的衣服、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各种乱七八糟的垃圾,污浊发黑的生活污水从一根破旧的水泥管道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据屯昌县环保部门的同志介绍,生活污水流入下游一人工湖里,经过人工湖里水浮莲的消化后,排到龙站溪流入文州河,最后排放到南渡江。
今天下午4时许,定安县生活污水排放口。检查组成员刚下车,离排污口还有10多米距离,一股恶臭就扑鼻而来,令人作呕。定安县环保部门一位负责人介绍,定城镇共有5万多人,每天产生6000多吨生活污水,通过7个生活污水排放口直接排入南渡江。检查组检查的这个排污口是最大的。据了解,这些排污口离海口龙塘取水点才20公里左右。
记者在现场看到,黑臭的污水从桥底流出,排污口积满厚厚的白色泡沫,污水里泡着塑料袋、饭盒、麻包等肮脏的垃圾,流向300米外的南渡江。“我们做过监测,这里排放的污水COD含量最高380,最低时126,严重超标。”定安县环保部门的同志无奈地说,由于定安没有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还是没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省人大环资工委主任罗时祥感慨地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排污口的污水已是劣五类水质,生活污水已成了南渡江下游最大的污染源。”
【3】投资15亿治理南渡江防洪标准50年一遇
新华网海口11月19日电【记者郭嘉玮】近日,海口市政府决定投资15亿元治理“母亲河”——南渡江,以确保海口琼山两市合并后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了解,南渡江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南渡江出海口右岸防洪排涝工程、南渡江入海段疏浚工程、海甸岛防洪【潮】工程等三项工程,这三项工程除了海甸岛防洪【潮】工程正在建外,其他两项均将在明年开工。
发源于五指山的南渡江是海南岛的“母亲河”。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游植被受到破坏,泥沙将河床抬高,遇到特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南渡江洪水曾经入浸到海口市区造成危害。
据悉,投资逾10亿元的南渡江出海口右岸防洪堤是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的,该防洪堤总长近19公里;同时投入1.6亿元建设南渡江入海段疏浚工程,专门用来疏浚清淤南渡江入海段河底。此外,由于海甸岛不少地方是拦海造田区,还投资近4亿元建设总长15公里的海甸岛防洪【潮】工程。
【4】
南渡江铁桥被洪水冲垮
2000年10月16日16:06
中新网海口10月16日消息:海南岛连日受历史罕见的暴雨袭击,有60年历史的南渡江铁桥于14日夜被洪水冲垮。
据报道,铁桥中部约50米桥面塌入江中,因为水位太高,桥墩是否已倒难以确定。虽然天色已晚,仍有人冒雨赶来观看断桥。附近居民说,他们是看着铁桥长大的,1984年南渡江大桥建成通车后,不少人还经常到此留影。
据《海南日报》报道,南渡江铁桥是日军侵琼期间1940年6月开始建造的,1942年3月建成通车。解放后,1982年南渡江新大桥破土动工了,1984年9月20日,举行通车典礼。新桥的质量、造型、长度、宽度和载重能力远远超过日本人造的铁桥。也就从这一天开始,南来北往的人与日本人建的“铁桥”告别。
南渡江在报警,在告急,海南岛在报警,在告急。为此,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出台了《海南省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
该规定共有43条,是从保护南渡江水源,防治南渡江水污染,以及植树、采沙等多方面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南渡江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规定》。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规定》下发到了南渡江流域的各级政府及在江边、江面作业的企事业单位,下发到沿江两岸居住的居民。但是,这个《规定》是否完全被江岸、江面作业的人以及两岸居民、游人彻底地贯彻执行肯定是个疑问。或者说,贯彻执行得并不好,否则,上面引用的新闻报道岂不是空穴来风。
说到法律、法规及贯彻执行,我就想起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据考,人类的第一部法律就诞生在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而且这部法典就刻在城门旁的石柱上,进城、出城的人们都要抬头不见低头见。我没看过这部法典的全部内容,也不完全知道这部法典有没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条款,但我知道,古巴比伦基本是因为大兴土木、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或直接地说是因为乱砍滥伐导致河水无拘无束泛滥成灾,导致国土流失国家消亡。今天,我们说到古巴比伦,只剩下一个名词。
水火无情,真正无情的是水火?还是无拘无法的人?
我国的罗布泊,从名字上就可以判断这是个湖泊的领地,可现在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面对一望无垠的罗布泊沙漠,我们绞尽脑汁,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也想象不出来当初的罗布泊是怎样一个水草肥美的乐园。罗布泊的水去了哪里?鲜花绿草走向了何方?可能有气候变化的原因,更可能是人为的。
最典型的是我们有着灿烂文明的古国楼兰。楼兰的先民们,为了把当时的既得家园建好,却永远地失去了“伊甸园”。只给我们留下了一声唏嘘。我曾在楼兰古国的残土废墟旁驻足许久,我在想: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时是那么的简单,人是活的,运动着的,只要尊重一下看似不动的,可为我们使用的自然条件,也许就会互生共存;如果认为自然条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胆乱用,最后“尽”和“竭”都属于人类自己。我从楼兰回到北京后,许久没能拂去“楼兰”带给我的震颤。可以大胆地想:如果楼兰的文明一直到今天,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可能比现在还要灿烂、丰富。为此,我写了一首小诗,不妨抄录在这里。
不远的楼兰
楼兰还在,不是那截残垣说的。
我轻轻拨开沙子
就会看到当年骆驼的蹄印
俯身侧耳倾听
还能听到当年繁华的喧嚣
然而,我直起身体
就只有蔑视泪水的砂砾
和横行在无人之境的风
哦,楼兰
是谁让你这个庞大的身躯
变成了残缺的木乃伊
是谁让你雄武的城郭
仅剩干涩的记忆
我四望漠野
风裹着砂砾无阻挡地扑来
我在想,如果
楼兰城郭的文明仍在辉煌
我一定把自己像树一样种在城外
现在,风沙是这里的霸王
风沙像驱赶情敌一样
赶走了绿树与河水
楼兰啊
我曾在远处的河边
听到树与河水共同倾诉:
你不爱我,我的爱一定会
转移到爱我的地方
人类常常为了眼前的生存小利,为了一时的舒适家园,释放出强大的创造力。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有创造力就有破坏力。面对大自然的山水树木,更多的时候,破坏力会大于创造力。
当南渡江向我们发出警报时,我们是不是也想想古巴比伦,罗布泊,楼兰古国。
人在得意时会忘形,历史不会!山水不会!
人在得意时会失忆,历史不会!山水不会!
老辈们常教育小孩子:“贪小便宜吃大亏。”把这句话放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再贴切不过了。我们还应该记住老辈们留下的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保护水源、植被及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子孙后代,保护民族种群的延续。
所有的法律、法规都是在人们破坏行为的提醒下制定的。法律、法规不是为了限制生活、生产,不是压制人们的创造力,而是为了“长治久安”。海南省人大出台的《海南省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南渡江,让后代能看到“母亲河”的慈祥。
三、水边的故事
人类成长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是大致相同的。不同的是因在天文、地理的差异中衍生的不同的民族习性与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南岛或说南渡江流域这样物华丰美的地方,必然也是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必然也是人杰地灵的。
海南岛的开发历史非常久远。据史书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就在海南岛建立珠崖、儋耳两郡。
从此,海南岛正式纳入我国版图,成为我国的神圣领土。据说,之所以用珠崖、儋耳之名,是因“崖岸之边产珍珠”和当地黎民的耳朵上戴了许多大耳圈之故。在汉武帝时代至南北朝期间,海南岛的郡县设置变动很大,并一度由合浦郡兼管。三国时海南岛归吴国管辖。至梁代大同中叶【540—541年】又在海南岛重建崖州。隋朝一统中国后,将崖州改为珠崖郡,且在海南岛的西南部新建了一个临振郡。唐朝时,在海南岛建立5个州和22个县,许多名称至今仍沿用。五代以后,战事频繁,大批汉民迁居海南岛。至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被谪居到海南岛。元代又称为琼州路,在元代,海南建制多仿宋代领三州、十三县。明朝称海南岛为琼州府,清代又将琼州府改称琼州道,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袭明代,清末又改三州十三县。“琼为都会,居岛之北,儋居西陲,万居东陲”。因而,海南岛又有琼岛之称。
民国初期,海南废道设公署,后经改行政督察区、特别行政区。解放后,海南改为行政区,设行政区公署,1988年建省,称为海南省。海南建制的演变,自汉初在琼崖置郡县到1988年建省,历时2098年。随着朝代变更,地名也常有改变,故海南地名有称“崖州”、“琼州”、“琼崖”。在诗文和题词中,有称“海外”、“南极”、“天涯”、“海角”、“南天”等。“海南”一名在宋代才常有出现,民国之后普遍使用,其正式作为海南地方政区的称谓是解放后的1951年,称“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为省,称“海南省”,简称“琼”。
海南岛的地形,以南渡江中游为界,南北景色迥然不同,南渡江中游以北地区,和雷州半岛相仿,具有同样广宽的台地和壮丽的火山风光。据地质学家的考证,海南岛与雷州半岛本来连成一片,只是到了距今1万年前,海面上升,海浪冲刷,形成一条长达80公里,宽约20公里的琼州海峡,才使两者南北分居,隔海相望。在南渡江中游以南地区,五指山横空出世,周围丘陵、台地和平原围绕着山地,环环相套,南部沿海,山地直逼海岸,气势十分雄伟。海南岛,是一个“四时常花,长夏无冬”的地方,气候条件特殊。年平均气温在24℃左右,为全国之冠。7月份是最高气温的月份但平均温度只有28.4℃,由于海风吹拂,并无十分闷热的灼人之感;1月份是最冷月份,但平均气温为17.2℃,更是温暖如春。海南岛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600多毫米左右,其中以八九月份降雨量最为充沛,时见暴雨出现,也常有台风侵袭。终年常绿;四时花开,一年四季皆宜旅游。海南岛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东方夏威夷”之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冬都”。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气候资源多样。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约110至14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750至2650小时,光照率为50%至60%。日照时数按地区分,西部沿海最多,中部山区最少;按季节分,依夏、春、秋、冬顺序,从多到少。各地气温,中部山区较低,西南部较高,全年没有冬季。西、南、中沙群岛属于热带海洋气候,长夏无冬,全年平均气温26.5℃。海南岛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东湿西干明显。多雨中心在中部偏东的山区,年降雨量约2000至2400毫米,西部少雨区年降雨量约1000至1200毫米。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冬春干旱,自11月至翌年四五月,长达6至7个月。夏秋雨量多,5至10月雨季总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70%至90%,雨源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等。海南岛全年湿度大,年平均水汽压约23百帕【琼中】至26百帕【三亚】。
海南岛之所以成为宝岛,除了丰富的地下宝藏,如石绿富铁矿和羊角岭水晶矿等,地面上还生长着几乎所有的热带作物,出产橡胶、咖啡、可可、椰子、槟榔、胡椒等。附近海域上鱼类群聚,可以捕捉到热带海洋中的各种鱼类,以及龙虾、对虾等,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傈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榔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榔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被流放海南的谪吏遣臣中,历代以来无以计数,其中宋代的苏东坡怕是名气最大的了。这位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绝唱的大文豪,是携带幼子苏过来到海南岛的,当时他已是62岁的老人,“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他面对困境,眼望山海奇观,感悟到“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快从忧郁苦闷中解脱出来。苏东坡“躬耕自处”的同时,为生活计,对当地山川动植物进行研究,对日常食品和用品也有不少发明创造。他除了配方酿制“天门冬酒”外,还有“真一酒”,他以山芋为材料制作的“玉糁羹”色香味俱佳。另外,他还制作过椰子冠、松墨等。今天尚在市场上流行的东坡豆、东坡药、东坡帽等,可以说是苏东坡的“专利”啦。然而,苏东坡对海南最大的贡献在于文化传播。《琼台记事录》有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讲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苏东坡在流放海南的三年中,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开辟儋州学府,在海南当时连书籍也不易看到的情况下,自编经义,自讲诗书,培养出一大批文化才子。宋代行科举制度,从其开国到苏东坡来海南岛前100多年,偌大一个海南岛竟无一人登科及第,苏东坡到来后大力施教结束了这一空白历史。海南人民对苏东坡这位文化传播者怀有深厚感情,在他被流放的居地儋州市中和镇,至今尚存有当年的街巷、碑坊、祠等建筑,以东坡命名的企业、茶坊、店铺及产品随处可见。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在他贬谪儋州和遇赦返经海口时的寓居客房,先是于南宋时题刻了“东坡读书处”,后由元代开设了“东坡书院”,再由明代万历年间改建为“苏公祠”,数百年来几经修葺,至今保存得完好如初。
三亚市古称崖州,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从北宋时期开始,历代的州、军、郡、县都曾先后在这里设置,除宋代的多名谪臣被流放于此地外,唐代的高僧鉴真和尚带领弟子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遭遇强台风袭击,所乘帆船漂流十四昼夜后,在三亚市的大蛋港登陆。有感于当地百姓的热情接待,鉴真和尚在这里帮助修建了大云寺,并留下了一批准备带往日本的佛教经典。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少时因不甘当童养媳,搭上了一条商船漂泊于此,寄居这里长达40年。她在学习了当地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连同黎族的纺织工具一道带回故里上海广为传授。她在实践中又对这些工具进行了革新,使纺织手工业从轧籽到织布有了一整套系统,产量和质量及花色品种有了极大的提高,推动了内地纺织业的发展。到海南岛来,一定要到三亚的海湾去走走。那里苍山、碧海、银沙、巨石、礁盘浑然一体,椰林、波涛、渔帆、鸥鸟、云霞相映生辉,旅游的五体要素阳光、空气、海水、绿色、沙滩一应俱全,满眼诗情画意。
古代那些贬逐到这里来的谪吏遣臣、文人墨客,但见山遮海阻,前路已尽,无不产生置身于天地之尽头的感觉。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在岸边一巨石上题刻下“天涯”二字,后有一文人触景生情,在其旁边的一块巨石上又刻下“海角”二字,“天涯海角”由此题名。距这两块题刻巨石不远处,便是共和国1980年发行的贰元面额人民币背面图案中的“南天一柱”石刻。它的作者是位在海南为官十余载、政德清廉、黎民拥戴的老先生,名叫范云梯。他在出任崖州知州时,正值列强疯狂瓜分中国之际,他期望着自己管辖下的海南岛能够成为一根支撑祖国河山的擎天玉柱,于是便在“天涯”、“海角”附近的一块巨石上,题刻下“南天一柱”四个箩筐口般大的字。两任知州和一位文人的题刻借石明志,为三亚海湾平添无限光彩。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题刻不但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一处人文景观,也为当地留下了一笔可观的物质财富。据此地的导游小姐介绍,每年专程来此观光、留影的中外游客数以十万计,仅门票一项当地就可收入数千万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豪杰辈出,1514年诞生于海南岛琼山县下田村的海瑞便是海南的杰出之士。他为官后主张改革弊政,整顿纲纪,以刚直不阿、廉洁清正为世人所敬重,为民众办了不少实事,有“海青天”之誉。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奸臣横行,民不聊生。海瑞愤然操笔,冒死上书,批评时政及嘉靖皇帝,直言:“嘉靖,嘉靖,弄得家家皆净,天下的百姓,都说陛下的坏话!”他知道如此这般直言,等待他的会是什么结局,于是请人买了一口棺材,视死如归。嘉靖皇帝阅其奏章,果然怒不可遏,将海瑞打入死牢,幸得宰相徐阶等官员求情,他才捡得一命。直到嘉靖皇帝死后,他才出狱。1587年,74岁的海瑞病逝于南京任上,其行囊中仅存俸金八两及旧衣数件。据史书载:海瑞棺椁由南京启运回归故里时,“白衣冠送者夹岸,哭而奠者,百里不绝,家家绘像祭之。”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历代生活在这里的名人,以证明地灵人杰。
丘浚【1421年—1495年】海南琼山人。15世纪中叶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经济学家,著有《大学衍义补》等著作。他为官40年,历任编修、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是一位从边陲海南岛到京城的布衣卿相,史称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其主要成果在经济理论方面,他提出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比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威廉·配第17世纪60年代提出的“劳动价值论”还要早170多年,被现代经济理论界称为“15世纪卓越的经济思想家”。
海瑞【1514年—1587年】海南琼山人。明朝名臣、政治家。曾任浙江省淳安县【今属杭州,故时为严州】知县、云南司主事、兵部武库司主事、右佥都御史、应天巡抚等职,后辞官闲居。他一生刚正不阿,被人称为“南包公”、“海青天”,称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邢宥【1416年—1481年】海南文昌人。明代的政治家、学者。为官20余年,历任四川站定监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著有《湄丘集》。他与丘浚、海瑞齐名,合称海南“一鼎三足”。
钟芳【1476年—1544年】海南三亚人。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著名人物。他“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著有《春秋集要》、《学易疑义》等著作,被人尊称为“岭海巨儒”。
唐胄【1474年—1359年】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历任户部山西司主事和河南司主事、员外郎、广西提学佥事、云南按察司副使、云南右参政、云南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后调任北京户部右侍郎,又转为右侍郎。著有《琼台志》等。
宋庆龄【1893年—1981年】海南文昌人。孙中山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邓小平在宋庆龄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说:“她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从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女性”。
张云逸【1892年—1974年】海南文昌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邓小平一起指挥百色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的八大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周士第【1900年—1979年】海南琼海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先后为中国共产党的七大、八大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
冯平【1899年—1928年】海南文昌人。历任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所长、琼崖工农红军总司令兼西路军总指挥等职。29岁时在澄迈县金江镇被害。
历史有两部分,一是地理的,一是人文的。无论是地理的还是人文的,历史都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来借鉴来敬畏的。今天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加以保护历史的遗留,保护并传承其优良的一面,改造、修正其劣质一面。
四、两岸歌飞
南渡江既是一座富饶的宝藏库,又是一把开启美丽的钥匙。
我在采访中听到一段用古民谣改编的新歌谣,歌词如下:
古:有女不嫁龙江村/上么路头如上梯/吃得上顿没下顿/肚困起来走全村
今:有女要嫁龙江村/路又宽大灯又光/改革开放好致富/顿顿鱼肉配烧稗
这是百姓从心里唱出的歌声。还有一段房地产的广告词,也不妨录下来,看看人们的生活、起居对南渡江是怎样的依赖:
走进海口,走进南渡江,走进鸭尾溪,走进××花园,那湿润的空气泛着清新的气味扑面而来,会抚摸着你的每一块肌肤。放眼观望鸭尾溪那浑然一体的美景,南渡江河流的微笑,鸭尾溪流水的声音,江边溪水秀丽,岸上风景迷人,是一块绝无仅有的居家休闲的风水宝地。如果你想选择安居生活,鸭尾溪岸边的××花园就是你心底里最好的家。在这个美丽的江边上安家,过着你的恬静生活,那将是你一生中最美丽的选择。
南渡江边还是好牧场,那里的黄牛被命名为“雷琼黄牛”,是我国著名七大种类黄牛之一。
沿江南岸,有众多的鱼排,也就是江鲜。在海南吃海鲜是家常便饭,而吃到好江鲜一定要到南渡江边去,尤其是河海交淤的地方,是最适合鱼虾生长的,既有海之鲜,江之肥美,又去腥去膻。黄骨鱼在海南其他地方皆难寻到,这里却不难见;尤其有种在海水与河水交界处长大的螃蟹膏满却不肥;虾须足长,肉质鲜美,每个足有一斤重。
海口与琼山成功合并后,使南渡江成为贯穿海口全市的最大水体,政府围绕这一庞大水系的开发利用做了多篇大文章。城市有水才有灵气,水是城市的灵魂,大江两岸往往是人、财、物云集的地方,财富出自这里,历史出自这里,诗篇也出自这里。海口要发展要腾飞其中任务之一就是搞好城市环境建设,使其体现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商贸洽谈、居住生活等各项价值。作为既沿江又靠海的城市发展到今天必须要有新看点,那么两市合并后,南渡江作为新的西海岸也是新的希望。
叙述一条水系如叙述一段遥远漫长的岁月,我们这些只会背诵“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人们,却不知江河之水从天际流来要远比人类成长的历史丰富、悠久、强大。
没有河流的以往又哪来人类的以往呢?当生命在一滴水珠中闪现时,生命才是美好的;当文明于水草茂盛之地孕育时,文明才是鲜活的。人类为了须臾不可或缺的清清流水,只能是人随水走,而不是水跟人流,所谓的“人往高处走”,在面对水时,很可能只是人类自大与傲慢的自我扭曲。
附:2006—2008年海南省水资源公报数据摘编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注
全年平均降水量【mm】【1511.0】【1690.4】【2095.2】
折合降水总量【亿m3】【516.1】【577.34】【715.6】
地表水资源量【亿m3】【225.1】【280.53】【414.1】
折合年泾流深【mm】【659.0】【821.0】【1212.5】
地下水资源量【亿m3】【56.46】【70.47】【97.94】
全省水资源总量【亿m3】【227.59】【283.52】【419.1】
大中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亿m3】【28.19】【40.08】【51.28】
全省总供水量【亿m3】【46.46】【46.69】【46.89】
全省总耗水量【亿m3】【21.80】【21.66】【21.52】
全省人均拥有水资源量【m3】【2723.0】【3355.0】【4891.0】
人均综合用水量【m3】【556.0】【553.0】【547.0】
万元GDP用水量【m3】【441.0】【380.0】【365.0】【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
城镇人均公共用水量【升/人·日】【85.0】【107.0】【115.0】
人均居民用水量:城镇【升/人·日】【210.0】【211.0】【209.0】【含生态用水
农村】【116.0】【116.0】【117.0】【含牲畜用水和生态用水】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193.0】【168.0】【153.0】【当年价,不含水电】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m3】【974.0】【871.0】【863.0】
全年期属Ⅰ、Ⅱ类水质:江河【%】【89.0】【87.4】【100.0】
续表
湖库【%】【47.1】【41.2】【43.8】
良好地下水【%】【—】【—】【64.3】
废污水排放量【亿m3】【3.76】【3.8】【3.83】
其中:工业废水】【2.10】【2.16】【2.18】
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0.634】【5.79】【12.14】
农作物受灾面积【万亩】【—】【172.5】【150.79】
旱灾直接经济损失【亿元】【—】【20.0以上】【4.6】
农作物受旱面积【万亩】【180.71】【155.0】【107.0】
因旱损失粮食【万吨】【—】【1.81】【5.48】【【2007年为早稻减收数】
【商震:《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