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珠江卷 第34篇 雷州青年运河今昔

沈仁康

翠绿的雷州半岛

今年雷州半岛虽也受到台风暴风的袭击,又受到干旱的困扰,可是我们驰骋在它的高速公路上,投入眼帘的却是满目娇绿,秧苗绿得深浓,而且闪耀一种滋润的油光,那是一种调色板上无法调出的自然之色。如今的雷州半岛已经具有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这能力是60年来特别是30年来建立起来的,它再不是贫困的、荒凉的、任何一点灾情就可以击倒的模样。

我们沿路也和不少人聊天,许多人都会对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赞叹一番,说那是“功勋水”、“生命泉”。

水的重要是无人不晓的,有生命的东西都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命的生命,只是它又被常人低看了罢了,认为它太平常、太廉价,而不珍视它的价值。是的,地球上的水很多,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着,但那是海水,咸的,吃不得,灌溉不得;淡水却只占总水量的2.5%,其中八成以上又是南北两极的冰川雪山,人类真正能利用的仅占1%,而且它的唯一来源是靠天降甘霖。为了这点水,全世界许多地方都为分配它而矛盾不断,所以权威专家认为世界曾为土地、石油而战,不久也会为水而战!这是十分耸人听闻的!细想想也对,因为日益发展的世界日益更需要水!

人类的生存需要水,粮食的生产也需要水。

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如今远远不止提供人们的生活用水、农业用水,而且提供着工业用水。

我们在时隔多年之后重返雷州半岛,确确实实感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境界。我们走了好几个县城,改革开放前的只有低矮破旧平房的县城,今日都是高楼挺拔、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景象,那里的宾馆、酒家的水平一点不输于大城市,这不得不叫我们在心里惊呼:“发展的潮水原来早已灌满了这里的港湾了!过去对比那么明显的差别,如今可以说消弭不见了!”这是我们心中的结论。

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水,离不开鹤地水库和青年运河。说它是“功勋水”不为过分,这在半个世纪之前,在兴建鹤地水库、青年运河之际,当时更多关注的是人民生活用水和为农业解渴,而没有想到之后的发展工业的需要!

这水,源远流长啊!

这一路上也听说了这样的故事:

“文革”之中,造反派揪斗当年的湛江地委书记、鹤地水库、青年运河水利工程的总指挥孟宪德,让他坐“喷气式”,让他承认是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让他承认兴建水利的“罪大恶极”。这位钢铁汉子不肯低头,沉重地说:

“要是当年不修鹤地水库和青年运河,你们就没有足够的水喝,就没有足够的粮食吃,你们今天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在这里批斗我了!”

孟宪德在当时极度的愤怒中,也还没有想到今后如果没有水,湛江工业也无从发展的这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水是一切生命的生命,也是工业的血液。

湛江、雷州半岛和鹤地水库、青年运河有着血脉交融的关系,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是怀着崇尊,来重访这一库一河的,重温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的。

雷州半岛的苦旱历史

水,对雷州半岛至关重要,还须从雷州半岛久远的苦旱历史说起。

雷州半岛经受的灾害是很多的,有风灾,有雷电之灾,有海潮之灾,有洪水之灾和虫灾,可是最为揪心的是干旱之灾。缺水,长久地困扰过这长腿形的、伸入海中的半岛。

雷州半岛以前本是广阔的浅海,2亿年前左右的时候,地壳剧烈变化,天翻地覆,沧海桑田,它才隆起而为陆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由于地壳的断裂沉降,使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分了家,中间形成了宽达18海里的琼州海峡。同时地层深处的火山岩浆喷出地面,火山熔岩覆盖了半岛的一半面积,形成了许许多多低矮的丘陵地貌。火山灰是肥沃的,但是火山形成的砂岩是松散的,盛不住水。红色的火山岩层又使雷州半岛成为红土半岛。

也许,说雷州半岛缺水,人们会不相信,人们只相信西部内陆缺水,可是它历史上就是苦旱的。

每年这里降雨量有1700毫米上下,应当说很丰沛了,可是下雨的时间大都集中在7、8、9的几个月里,雨势往往很急,雷州半岛却没有办法留住它们,中间高、四围低的地势加上砂岩地质的透水性,水很快流进了大海。一场大雨下来会成为洪灾,3天不下雨就变成干旱。雷州半岛除南部有一条不长的南渡江外,几乎没有河流、湖泊、湿地。望天田得不到水利的调节,也就成了彻彻底底的望天田。

雷州半岛从历史上说开发是比较迟的,除徐闻是汉代置县外,廉江、遂溪是唐代置县的,湛江原本是一个小渔村,南宋之后才热闹起来,成行成市。吴川也是南宋之后才开发的。

雷州半岛从来被认定是蛮荒异域,一些贬官谪臣被放逐这里,认为是有去无回的地方。雷州半岛上生活的先民是“百越”人,隋唐时被称为“俚僚”人,包括猺、獞、峒、獠、黎等族。请注意,他们的称谓都被加上反犬旁,他们被认为是与兽同宗的,连称“人”的资格都没有。直到宋代以后,雷州半岛移民增加,明代更有大量的移民由福建来此,人口骤增,原先的土著受到汉化,逐步演变为苗、瑶、壮、黎等族。

苦旱是与雷州半岛结伴的,与生俱来的。

那些古旧的、纸张发黄变脆的、有许多虫孔的县志上,记录了许多凶险许多灾情,唐、宋、元时记载得还相当粗简,明、清、民国年代内容就比较繁多了,往往离不开“赤地千里,垌无一青”、“米珠薪桂,饿殍遍野”的记载。雷州半岛的土是红的,叫“红土”,这红土更助长了干旱如火的视觉印象,更凸显了干旱的质感。

自古以来,这干旱重灾区里,蛮荒酷热,滴水难觅,十种九不收,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遇上大旱灾,饮水都缺,啃尽树皮草根,哀鸿遍野,饿殍载道,不毛赤地,千里如斯。

下面摘录几则府志县志上的文字:

明万历二十年【1593年】,六月大旱无禾,米价腾贵,民多流亡。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雷州大旱,赤地千里,是岁斗米二钱五分,民多茹树皮延活,饿死者万计。《石城【今廉江】县志》也说:春,大饥荒,谷米甚贵。歌谣云:“只鹅只换三升谷,斗米能求八岁儿。”五月,鼠疫大作,死尸横道,数岁子女只易谷数升,邑中不染病者仅一二。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大风雨,毁庐坏宅,伤禾害稼。

万历三十九年,蝗虫为灾。

短短的几年间,年年有灾,小农经济根本经不起如此的折腾,农民只能任凭天灾人祸折磨,毫无反抗之力,唯有“卖儿鬻女”或者“饿殍遍野”,造成更加触目惊心的“赤地千里”。

更如: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饥。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大旱,蝗虫作害。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饥,设粥赈济。

光绪十一年【1885年】饥荒。

光绪十七年【1891年】鼠疫盛行,毙七百余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大旱,谷价腾贵。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鼠疫,簕竹结子,岁饥,民多食竹子以充饥。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鼠疫,大旱,灾荒严重。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大旱,禾稼无收,灾民流民流离失所,饿死者无数。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八成农田龟裂,作物焦枯,民不聊生,百姓入山寻野菜充饥。

这等悲惋无法一一引述,一代代的悲剧延续不断。而且海潮登岸、台风肆虐、雷击电劈【雷州是世界上仅次于印尼爪哇岛的第二雷区】、豪雨毁屋,接连不停,最后归结为“民大饥”。

明代诗人陈鉴,面对雷州苦旱,歌云:“道旁遇老农,未语吞声哭,去年连苦风,飘扬发我屋,今年逢苦旱,处处皆枵腹,草根与树皮,饥来当粮粥……”

民国六年【1917年】8月,桂系军阀派营长李宗仁由广州乘海轮抵雷州镇守,他看到的不但是赤地千里、民贫土瘠,还看到了匪患连连,“是年,土匪数百人掠劫唐家灵界村,村民奋起反抗,被杀数百人,全村房屋被烧光,财物劫尽。”

雷州人民穷到什么程度呢?

解放初期,一些下乡干部到海康农村去蹲点,用两张木条凳架一块木板当床,木凳摆不平,他们就想找块断砖残瓦垫平凳脚。但是他们全村走了一遍,竟没有找到。村民明白了他们的意图后说:“不用找了,我们村从古到今没有过一间砖墙瓦面的房子,哪里来断砖残瓦?”原来,这里的村民世代结草为舍。

踏上雷州半岛的红土地,首先会看到牛车在缓缓地行进,腾起轻烟似的缕缕红尘。牛车的两个轮子是两片锯成圆形的木板,因为做得不圆,往往成椭圆形,两个轮子不能协调滚动,牛拉得很辛苦,牛车的速度也就十分缓慢。

在荒凉的田野上,植被很薄,草色泛黄。根据科学测试,地表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要120年的工夫,可是几场暴雨就可以把这一厘米厚的土壤全部冲走。表土丧失后留下的“泥骨”,石头一样坚硬,寸草不生;即使艰难地长出稀疏的草来,为了解决燃料问题,妇女们、孩子们用竹耙子不停地来回耙,为了寻找肥料,人们又把草皮铲了堆起来熏烧。草都难在这贫瘠土地上生长。

在旷野之上,是没有外地人熟悉的村庄模样的,只有一处处由簕竹林、野菠萝丛团团围困的一点灰绿,灰绿包裹着没有窗户的、低矮的泥墙草舍。这就是世代雷州人的家。

这种面貌,起码延续了1000年以上。

人们的生存空间,被干旱,被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压缩到最小最小,人们的生存需求被压缩到最小最小。

这就是旧日的雷州半岛。

这就是民生多艰的地方。

建设巨大水网

解放之后,穷则思变的力量像火山一样喷发,想摆脱贫困的念想像海涛一样汹涌有力。

时间到了1958年6月10日,被称为湛江地区“史无前例的创举”的雷州青年运河开工了!

在地形如大蘑菇一般的湛江地区,蘑菇杆部分两侧是海,一边雷州湾一边北部湾,陆地上只有低矮的丘陵,没有建设水库的条件,没有集雨面积,没有库容面积;目光北移到蘑菇头部分的廉江地域,唯此有着地理条件极好的水库库址。廉江地域虽也是不高的丘陵地带,最高的山也不过200余米,但与它毗连的是广西的陆川、博白两县,那里有高山大峒,那里有广阔的集雨面积。九洲江【又名石角水】就是从那里源出而经廉江流入北部湾的。九洲江虽然不长,但是遇到雨季,洪水滔滔怒奔而下,毁屋淹地自古有之。因此决定在廉江鹤地村、北江头村附近截断九洲江,修筑鹤地水库。

鹤地水库修成后,承接了九洲江的大部分流量,即使雨季洪水再大,巨大的鹤地水库也能容纳,化解了自古以来沿岸的洪涝;而九洲江水进入水库后,储存起来,调节利用,在干旱如火的雷州土地上,往往滴水贵似油,岂能让它白白流走,白白浪费?

修建鹤地水库外还要在几乎没有河流的雷州半岛上开挖新的河流,使水库之水流进干旱的雷州。所以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包括了两个部分:鹤地水库和雷州青年运河。

这个工程也就包含了几个部分:

一是截流,将九洲江的主要水量筑坝截流进水库,只留一小部分仍沿旧河道下泄,灌溉两岸。不过此时的九洲江再也没有野性,只是平静温驯的角色了。它的野性进入了宽洪大量的库区,在库区训练有素之后,再款款远赴几百里外的下游。

二是修库,鹤地水库处于丘陵地区,它的四周并没有高山怀抱、大岭围屏,它的周围都是最高200余米的丘陵,丘陵与丘陵之间有许多豁口,必须将它们修补牵手,共拦巨澜。除了鹤地村附近的主坝有885米长之外,还有37个之多的副坝,精诚团结,共同把一湖荡漾碧水圈定下来。

鹤地水库库容达11亿多立方米水,是全国10大水库之一,占地面积120余平方公里。呈长形,碧天照水,碧水盈地,浩浩然是南方水利工程中的翘楚、巨擘。是“人造海”。

旧社会对水利工程欠账太多太多,解放之后人民修水利的热情如火如荼。与鹤地水库同时,全国的水利工程到处上马,比如北京的密云水库,这个不但是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水库,1958年9月动工,1960年9月完成,它是拦蓄潮白河之水的。再如河南林县的红旗渠,1960年动工兴建,1969年完工,这是一条“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样板工程。奋战10年,从山西引漳河之水入林县,一路用原始办法在大行山绝壁上凿了180个隧洞,架起150个渡漕,建成2000公里的渠道,解决了林县人民人畜饮水、土地灌溉、工业用水等困难,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低产落后”的历史。这些地方人民的精神也鼓舞着雷州人民。

水利工程是改变生存条件、改变历史的大事件。

鹤地水库也是艰苦奋斗、迸发灿烂的精神之花的事件。

三是与水库配套建设的是雷州青年运河。它从廉江城北的禾地岭开始,顺流南下。它分五条主干道,向雷州半岛辐射,形成了我省最大的灌溉区。

总干渠从河唇出发,滔滔南下,总干渠,河底宽30米、水深4米、流量110秒立方米,可以对开两艘40吨的机动船,有航运和发电之利。总干渠又分出5条主干渠,它们从东到西是:四联渠,东海运河,东运河,西运河,西海运河。四联渠贯穿吴川县境内,5条主干渠中也算它最长,最后流入湛江湾;东海运河经遂溪流向湛江市区,它担负着数百万湛江人民的饮水功能,说它是湛江的“命脉”一点不过分;东运河和西运河分别在海康的腹地流淌,滋润着过去的“赤地千里”;西海河最短,由牛栏栅附近分出去后,与九洲江的旧河条并肩南流,在安铺镇注入了北部湾。这就好像是一只手腕,分出5个手指,紧紧地按在雷州半岛广阔大地上;又像一条主动脉,分出几条支动脉,再分出总长5000公里的4000多条微血管【分渠、支渠、毛渠】,织成了一片水网,笼罩在总面积为800多万亩、总人口为300余万人的灌区土地上。

这一大片水网,日夜不停地给灌区输水、输氧、输血,输丰收的信息、财富和力量。

我们的民族有修建运河的传统,最著名的是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始凿于春秋,成功于隋、元。千秋传颂,万世称赞。至于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的灵渠,是秦代产物。宁夏回族自治区古代也有许多条运河,修建于秦代的叫“秦渠”,在青铜峡引黄河水灌溉吴忠县、灵武县;修建于汉代的叫“汉渠”,也是引青铜峡附近黄河水灌溉;修建于唐代的叫“唐渠”,也在青铜峡附近引黄灌溉……但是,几千年前的古代,无论从数量和规模上讲,如何能与当今相比?在建国初期,国家全力投入的水利工程,数不胜数,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新安江水库,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红雁池水库,青铜峡、刘家峡水利枢纽,淠史杭灌区,韶山灌区,人民胜利渠,丹江口水利枢纽……而如今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也走进了这个行列,荣耀非凡,光彩夺目。

青年运河编织的水网,使苦旱的雷州半岛抛弃了苦难、抛弃了赤贫、抛弃了焦黄。鹤地水库奔流而出的碧水,实在是繁荣、财富、和谐和绿色。有一首画这样写道:

谁画丹青一幅图?四周山绕水平铺。

却疑三万六千顷,风景依稀似太湖。

太湖三万六千顷,太湖流域是江南水乡,把“赤地千里”经过几年的奋斗而变成江南水乡,也是人间奇迹。

还有一首赞雷州青年运河的诗,干脆就叫《江南好》:

“运河好,鹤地是源头。清水长流声汩汩,生机一片绿油油,天旱亦无忧。

运河好,奉献为民谋。渔牧农村齐发展,灌浇饮用任需求,五谷庆丰收。

运河好,环境最清幽,漫步观光沿两岸,扁舟垂钓泛中流,游客乐悠悠。”

可是,如此天地大变,人间大变,山川大变,变从何来?

来自湛江地区30余万劳动者的无私、无畏和奉献。“无私”、“无畏”、“奉献”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的精神支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高举这六个字的精神品牌,苦干苦斗的一年多,为后人送来碧水和幸福,为后代准备了繁荣、发展的基础。

下面我们要讲述一些平凡劳动者的不平凡故事,名不见经传的人们的但却可以永远流传下去的经历。

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8年5月15日,湛江地委作出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后,各地进行动员,被干旱欺负了成千上百年的人们,一片欢腾。雷州半岛的解放,是雷州人民政治上的解放,推倒了头上的“三座大山”;兴建雷州青年运河被视为雷州半岛在经济上翻身的大事,因而奔走相告,迅速掀起支援运河建设的热潮。

雷北县过去是旱情最严重的地方,不少村子吃水要到几十里以外去挑,公婆用过的水不能倒了,还要给儿媳、子孙再用。不少农民都想逃离,更没有女人嫁来,所以有雷歌唱道:“有女莫嫁某某村,坎头挑水高过天,铁打担竿都担断,牛皮肩头都挑穿。”吃水都如此艰难,农田望水之难可想而知了。过去的皇上、过去封建官僚,管过这事吗?没有,他们只管向农民横征暴敛,无情搜刮。据说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路过这里,也只有叹气摇头,对人们置身于酷旱之中,一脸愁容。连年的旱、风、虫、地震之灾,使得人们没有任何积累,家无隔宿之粮,人无御寒之衣。解放后的这几年,生活虽有好转,但是仍旧未过温饱关口。一听说修运河,重新安排山川天地,从此告别干旱,谁人不喜呢?

各县各村的农民,争着报告争上工地,父子同行、夫妻联袂、一家上阵、姐妹并肩、兄弟携手的情形,到处都有。73岁的老人徐益,大家都叫他“徐益公公”,也要报名,领导考虑他年纪大了,留在村里好了,他不干,三番五次争取,最后和年轻人比腕力才争到了名额。此时有个砖瓦厂想请他当技师,每天两元钱工资。一天两元一月就是60元。当年一般工人一个月只有20多元工资。但他不为所动。他说:“我修运河是图全乡全村永远脱了苦旱,我怎能为两元钱动了我的信念?”他到工地后,积极苦干,竟被聘为青年突击队队长。后来他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为了解除许多妇女的后顾之忧,村中的老婆婆们受到感动,自愿到工地成立托儿所带小孩。14岁矮小的吴云英,家穷拿不出口粮没有铺盖,借了点粮食也要上工地,拆了家中的一爿门板当床,扛着上了工地,后来她创造了一天拉300多车次土的纪录。

尽管当时的农村还十分贫困,人们热情似火,献出自己的不多的粮食、仅有的猪、准备将来盖新房的木料。

6月10日工程开工,各路人马浩浩荡荡开到各自的工地。30多个公社组织了30多个“团”,后来改称“大队”,再后改称“纵队”,大的“纵队”两万余人,其次有一万余人,小纵队也有三四千人。

30余万人是多大的队伍啊!多大的兵团啊!

当年,政府财政还十分困难,计划修建一库一河的经费是1.5亿元,实际只拨了十分之一的1500万元,其余的全由当地自筹。民工们上工地有四个“自”:自带粮食,自带工具,自带卧具,自筹资金。在今天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人们也许会不解、会疑问,劳动力上工地非但不拿一分一毫的工资和补贴,反而全由民工自己负担,而且民工还那样地拼命干。当年,农民还很穷,几乎没有家底,如此负重,不叫“苦”,不说“不”,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

在这世界上,这是十分罕见的吧!?

可敬可爱的雷州人民,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他们面对旧势力恶势力,举起反抗的义旗,组织了南路游击队,出生入死地战斗,直至迎接解放大军解放雷州半岛,他们作了极大贡献,贡献出鲜血和生命,他们并没有索取过什么。1950年3月,解放军解放海南,木船打军舰,胜利渡过琼州海峡,雷州人民也是以极大的激情做出极大的支援的,数以千计的船只数以万计的支前民工,也是不讲任何条件、不讲什么报酬的。时隔数年,他们出动了30余万人,开赴工地,就像参加南路游击队、解放海南支前队一样,激情、无私、无畏、不讲价钱!

可敬可爱的雷州人民,30余万双脚步踏得大地“噔噔”响,口号震得云飞扬。火箭突击队、红旗突击队、五四突击队、共青团突击队、穆桂英突击队、铁姑娘突击队、向秀丽突击队、刘胡兰突击队、邢燕子突击队、红孩子突击队……他们的旗帜飘扬在主坝、副坝、主干渠道、大渡槽等工地上。远远望去,运土的队伍像一条条游动的长龙,到了晚上,开夜工的灯火一片片、一簇簇,火光如银河,美丽如春花。

日夜奋战的人们,不怕夏天的酷暑、冬天的凛冽北风,不怕刮风下雨、险工险段,他们写诗说:“日食工地,夜住山冈,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裳,不怕霜露冻,山冈当床草当席,哪怕北风寒,把天当蚊帐。”“小雨当出汗,大雨当冲凉,星星当电灯,月亮当太阳。”

铁姑娘们在运河工地表现了特别突出的英雄气概。在出发到工地之前,有些姑娘还为挑担、炸石会磨破自己身上唯一一件好一点的衣裳而发愁,要知道贫穷使她们爱美但又买不起好衣衫,往往是一件较好的衣服哪里磨损了,总是细心地用针线缝来补去。她们在农村时,哪里见过打炮眼开山、爆石、推着数百斤的车子奔跑、建水闸建渡槽时在高空当混凝土工?现在,她们与男子汉一样,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大多是十七八岁到20多岁的姑娘。有一个副坝叫“三八坝”,全由她们主持垒土、夯基。

就是这一群30余万人的大群体,在改天换地,在移山迁河,在高唱凯歌。

他们中间,一年多的奋战中出现了成千上万劳动模范、130多个先进集体,他们中有人到过天安门观礼,出席过全国、省的劳模大会。而奖品只是一支自来水笔、一本笔记本、一件文化衫!

奖品是不是太菲薄了?他们并不计较。

他们已把他们的意志、理想、品格、血汗渗进了生他们养他们的雷州土地了,他们已为今后的子子孙孙立下了他们的榜样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群英雄队伍中,也有长眠于工地上的人们,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永远融入了这一库一河的长青事业了,融入了这一库一河将来孕育的百代丰收中去了。这样的英雄共有10多人,年龄都不到25岁,他们把自己生命旅程终结在工地上,雷州人雷州大地不会忘记他们,他们不朽。

我们知道,任何水利工程都存在上下游关系、受益和不受益关系的问题,鹤地水库建成后下游受益,上游并不受益,而且还要作出巨大牺牲,水库蓄水后,广西要淹掉4个乡,廉江要淹掉五个乡,也就是这几个乡都要沉入湖底。淹没土地8万多亩,而且都是好地;房屋要淹没6000间,搬迁人口达到4万余人。世代耕作的土地,世代居住的祖屋,连同那村头的百年老树、走熟了的千年古道、村前村后的池塘小溪,都将不复存在。我们知道,在当今建设中,不管是修路、修水利、盖商品楼,最头痛的是拆迁补偿,有些钉子户真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不肯松动。

可是鹤池水库的搬迁十分顺利,一是那个时代政治空气浓烈,二是搬迁户自身的觉悟高,一声“天下农民一家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便出现了十分动人的高觉悟的、不讲条件的、不讲索赔的高风亮节。廉江石角镇曲江村的321名代表,还联名写信给县委,支援搬迁,给水库腾出地盘。我们今天都要为他们的甘愿牺牲的行为,致以崇敬的敬意。

那个时候,生产力还是很低的,工地刚刚开始,人们还是一种利用简陋工具的原始劳动,每人每天做到筋疲力尽也不过完成几方土。锄头一下一下地锄土,铲子一铲一铲地铲土,扁担一担一担地担土……尽管劳动热情很高,但是劳动效率较低。

工地上出了一份《青年运河》的小报,一年多时间里出了近200期报纸。物质条件十分艰苦,所以这份工地机关报常常是一期油印一期铅印,一期是白报纸一期又是很薄很脆的有光纸,或是粗糙厚重的马粪纸。从印刷方式的不同,纸张的变换,可知办报的物质艰难。但是,从字迹不清的纸面上,却透出擂鼓的声音、呼喊的声音、洪钟大吕的声音、30多万人的脚步的声音。

鹤地水库和雷州青年运河,从1956年6月动工,到1961年1月完成,出动民工30余万人次,驻军也投入了2万余人,赫赫有名的狼牙山五壮士连、大渡河连,都在战斗中再创辉煌。

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共投入劳动日7880万个,完成土方6580万立方米,石方87万立方米,这些土石方如果砌成1米宽10厘米厚的路,可以绕地球16.6圈。建成了蓄水11亿多立方的、120余平方公里面积的“人造海”鹤地水库,建成了雷州青年运河总干渠、五大干渠共270公里,以及5000公里长的支渠、毛渠4000余条,在雷州半岛结下了一个水网,使220多万土地从此免除干旱,满目苍翠,瓜果飘香,水稻似毯,甘蔗似墙。

雷州半岛在苦旱不长绿色,有了水之后,绿色特别深浓。以前汽车一过,扬起的红尘如沙漠地带的沙尘,飘飘扬扬,经久不息。现在置身在苍翠浓绿的海洋,人们忘了脚下是红土地了。那些被簕竹丛、野菠萝围着的无窗草舍,早已消失,代之而起是一幢幢小洋楼。当年鏖战工地的人们如今都已老迈,但他们的后代在享受着他们的庇荫。

半个世纪以来

雷州青年运河成了雷州半岛的金名片,它被列为全国有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声名远播,它在湛江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中、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前无古人。它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它建成到“文革”前的6年中,亲临这里视察的中央部级以上干部有36人;50年来,视察这里的中央、省部级干部、将军共有200余人。

1958年12月,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奖状”,“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雷州青年运河工程”,上面印有金色红色交相辉映的、庄严的国徽。1960年2月10日,他心中放不下南方这一片亚热带土地,到湛江视察,很想亲临刚刚完工的雷州青年运河,因为国事繁忙未能成行,但他仍叮嘱离开时,专机在运河上空转一个圈,俯瞰了地面上新画上去的蓝色的鹤地“人造海”以及蓝色笔直的运河渠道、一座座渡槽、密如蛛网的支渠毛渠,他十分兴奋、十分欣慰。这意味着雷州半岛从此告别苦旱、告别“十年九不收”,告别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历史。作为一国之总理,他也少了一块心病。

几天之后,时任总书记的邓小平到雷州青年运河视察。3月份,还是乍暖还寒的天气,可是春天来了,土地内部正在向外宣泄热力和动力,雷州半岛的几百万亩土地正在跃跃欲试,开始春耕大忙,它们听到了运河水的滔滔水、低语声,它们正在酝酿打造一个前无先例的丰收年景。邓小平一路走一路看,微笑不离面容,谈吐充满快慰,脚步轻松而快捷,展现了他固有的智睿、明快、坚定和前瞻。干部、群众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满腔的信任。他一生中题过不少词,可是从来没有为水利工程题过词,这一次他欣然写下“雷州青年运河”几个字,是他唯一为水利工程的题词。他情之所钟、情之所系、情之所动,这几个字也写得灵动、挥洒、坚挺,这几个字一直在青年运河渠首几十年,伴着淙淙水声,伴着翠绿色彩,伴着收获希望。

1963年2月,足迹踏遍了罗霄山脉中段、踏遍了赣南三年游击战的山山岭岭、踏遍了华中山东解放战场的陈毅元帅,在早春里也到了廉江河唇鹤地水库,他是携夫人张茜一起来的。他的脚板踏得这里的土地“嘭嘭”震响,脚步声和他粗浓的嗓音,在这早春天气里在唤醒着什么。远看水库和运河两岸,疏疏落落的山桃山杏在绽放粉的红的花朵,灿烂夺目。此时正如南北朝诗人鲍照所说:“春山茂,春日明。园中鸟,多嘉声。梅始发,柳始青。”春日融融,元帅夫妻亲手在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门口种下了两棵南洋杉。当时树苗很幼小,40年后的今天,两树已经长得3层楼那么高了,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留影纪念,称之为“元帅杉”。

陈毅元帅并留词一阕——《满江红·雷州半岛》:

海港湛江,日与夜,勤劳无暇。看吞吐,往来汝我,欧非美亚。人造天河施灌溉,长堤堵海盐滩大。看今朝合浦果珠还,直无价。冬尤暖,秋如夏;凉风动,炎气化。计经年二万,火山爆炸。留得湖光呈碧绿,闻名我亦来言驾。再十年人物与江山,难描画。

1964年2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后写下了一首诗——《鹤地水库题》:

鹤地水为库,雷州旱不忧。

渠分四干引,汇截九洲流。

老少齐努力,女果乐同休。

河山已易色,跃进势仍遒。

1961年2月,人大副委员长、诗人、史学家、文学家、大名鼎鼎的郭沫若也来到雷州青年运河视察,有如火诗情的他也欣然命笔,留诗一首,墨迹更是龙飞凤舞。他写道:

全长一七八公里,都可通航40吨船;

三十万人齐努力,亿千万土起平川;

移山造海千秋业,战地戡天亘古传;

俯瞰群陵变州岛,青年亭上足超然。

中央领导朱德、叶剑英、贺龙、彭真、王震、陶铸等,都到过工地视察、指导。朱德元帅来时,已届80高龄,仍然兴致勃发,拄杖登高,登上了30米高程的东海大渡槽,遥看奔流的干流。大渡槽位于东海河遂溪新桥段的主干渠上,因为这里地势低洼,渠道通过时修了高30米、桥墩80个、总长1200米的渡槽,渡槽里可以并行两艘40吨的船只,这个渡槽是运河上14座渡槽中最雄伟最长大的一座。朱德元帅且行且看,这空中河道的规模、气势,在当时是很罕见的。朱德元帅一生戎马,看见过排山倒海的场面,而此时他也沉吟感动,为雷州人民的劳动成果而骄傲。

世人都把养育自己国家和自己的大江大河叫做“母亲河”,长江、黄河、珠江都当得起一声“母亲河”叫声。而雷州人民也把雷州青年运河叫成“母亲河”了,因为它甘甜的乳汁,已经养育雷州的三代人了,上至白头耄耋,下至垂髫黄发,谁的身体里、血液里不富含着运河之水?

运河建成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它确实带来了无比的变化。

水,不但给自然生态带来巨变,也给社会生态带来巨变。

一代人一代人为水发愁,连姑娘找婆家也要看看你家水缸里有没水、村子周围有没有水源。下田仔村有一首民谣:“有女不嫁水田仔,年年苦旱产量低,日夜车水不能睡,双脚踩肿眼熬红。”下田仔村不是个案,雷州有许许多多村子都如此。遂溪城月镇石头塘村,也是因为缺水,青年无法成家。可是,运河之水流到这些村子后,姑娘随水而来,1960年到1963年这3年里,结婚的青年总数相当于这之前20年的总数。

雷州附城下河村、雨田村,别看村名中有“河”字、“雨”字,实在缺水成灾,人们四处逃荒,家破人亡。郭荣习一家12口,就饿死了11人。有了运河水来,连年有了好收成,吃救济粮的村子变成了卖余粮的村子。通水当年,下河村就卖了75万公斤余粮。

雷州特侣塘的塘上村、塘下村,从宋朝建村到新中国建立前,为了争水,经常械斗。旧社会时,雷州的械斗是出名的,动不动操起棍棒、家伙殴斗,数十人数百人纠缠一起,往往流血死人,都像斗红眼的公鸡。塘上村和塘下村就这样械斗了800余年,这村与那村互视对方为不共戴天的仇人,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互不通婚。据民国三四十年里的统计,因水械斗双方共死61人,因此特侣塘被称“血泪塘”。都为了争水啊,为了争生存空间啊!而更多的人们把希望寄托给神灵龙王,建庙祭神,求天赐雨,跪破双膝,唯恐不够虔诚。但是世代的苦旱不因为械斗和求神,而能稍稍减轻。只有这运河之水流来,才消弭了上千年的冤仇,消弭了求神拜佛的愚昧。水流来了亲情,水送来了文明。运河通水之后的岁月里,像塘上村和塘下村这样的世仇村,在各方面做了工作后,团结友好了,爱情也萌生了,互不通婚也成为了历史。

过去盛行的拜天求雨现象几十年来已经绝迹,文明战胜了愚昧,科学战胜了神棍。

水的到来,几十年已经再造了雷州半岛,作为中国第二大灌区的青年运河灌区,使鹤地水库以南到徐闻县以北的广大地区、几百万亩土地、几百万人口,都有了自流供水,“赤地千里”,“荒凉不毛”,进入了历史档案,鱼、粮、果、蔗、菜之乡,成了今日的写照。

19世纪70年代后,在洋务派举办近代民用企业的同时,商办的近代工业也开始出现,1872年南洋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开办蒸冷缫丝厂、美国华侨商人陈宜禧于1906年筹建新宁【今台山】铁路,等等。在徐闻也最早有了华侨商人设立的机器榨糖厂,白糖代替了土法的红糖。甘蔗一向是这里的产品,但是因为干旱,常常长得犹如茅草,亩产只有1.2吨。运河通水后甘蔗满山遍野,长得犹如一道道绿色高墙,亩产大都在10吨以上,现代化糖厂每隔若干公里就设立一座。《南方日报》曾在头版发表过《遂溪,中国第一甜县》的文章。这里是全国四大蔗糖产区之一。

红橙之乡——廉江。红橙是这里的、名闻遐迩的特产,一般柑橙瓤肉是黄色的,唯独红橙瓤是红色的,行销国内外,被视为喜庆之色,口感也极好。这个品种也是后来产生的。

鹤地水库以及运河上结瓜式的几十座小水库,是渔业生产基地。鹤地水库12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有放流养殖,也有网箱养殖。水库建立后这几十年,常常能捕获上百斤重的鲢鳙。

雷州半岛现在已是林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林木蔚为深秀,绿走百里,粮田也阡陌连绵,水雾蒸腾。这里的平坦地势,火山灰的地质,都有利于粮食种植,只是有了水,才闪现出繁茂的面容。

雷州半岛属亚热带气候,蔬果品种极为丰富,这里有南菜北运的基地,有一望无际的“菠萝的海”,有木瓜、荔枝、龙眼、洋桃、树菠萝、火龙果……亚热带的高效绿色农业在此乐生乐长,大面积的种植区平展展地伸到远处地平线上。

这里还是亚洲最大的剑麻生产基地,过去野地里也有野生的剑麻,因为营养不良,不为人重视,叶片很小。如今剑麻的叶片有一人高,真像无数把剑指向天空。

基于农业生产的加工企业早早地就发展了,糖业、纺织业、水产品加工业,都享有盛名。如今特大的炼油企业、钢铁工业也来落户。运河之水不但养育了碧绿的农业,也在支撑世界规模世界水平的现代大工业。工业也是要喝水的,有了水,这些大工业才能站稳脚跟。

雷州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北影”、“八一”、“珠江”等电影制片企业在此大展身手,影片《大清炮队》《两栖英雄》《向阳院的故事》等等,都在这里拍摄外景。观众如果看过这些片子,那旖旎的景色就是雷州。

有一首《雷州今昔》的诗录在下面:

十年九旱古雷州,赤土蛮荒饿鬼愁。

自古谪臣流放地,人烟稀少秃山头。

自从来了共产党,开凿运河百里流。

渠道铺陈如蛛网,甘泉汩汩水浏浏。

灌溉良田千万顷,茫茫大地绿油油。

鱼虾跃跃人欢笑,稻蔗欣欣万里畴。

鹤地库区风景美,水光潋滟映群楼。

飞禽万类盘旋戏,疑是仙翁驾鹤游。

东坡若有天灵在,定必重来赋唱酬。

雷州青年运河的建设,不但是物质的建设,同时也是精神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的那种争上工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如火如荼,现在还是上了年纪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能磨灭的记忆。这种创世纪的无私精神,以及运河开通后,各方面呈现出的巨变,都在说明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运河,没有运河就没有雷州半岛的今天。从中可以让青年人真正体会到历史的真谛。

因为风景的优美,鹤地水库早成为旅游去处,游人如织。

我们需要更多的水

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从开通到今已运行了半个世纪,已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如今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任务是改造和提升。

半个世纪前建造运河,由于年代局限,更多地看到的是农业用水和湛江市城市人口用水,东海河主干渠直通湛江市区。那时的湛江海风轻吹,柳树摇曳,没有什么工业,更像是一个休闲静居的小城。半个世纪之后的今日湛江的发展,已不能同日而语。今日湛江高楼摩天,阔路四通,面积和人口几倍地扩展,东海河的供水量也飞速增长,渠道、调节闸、沿河建筑物已呈苍老、衰微之势。

湛江是全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发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横向比较,它的发展速度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珠三角的崛起,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强势,给了湛江很大的压力。它发展速度迟缓的主因,是缺少现代大工业的支撑,缺乏强大的工业载体。

现在不同了。

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两个“巨无霸”宣布在湛江的东海岛上落户,建设的两个超大型项目是:一个是宝山钢铁公司的千万吨级的钢铁项目,地处南海沿岸的湛江,会给钢铁项目十分便利的海上交通通道,应当说是理想选址;一个是中科1500万吨的炼油项目,也是十分顺畅的。过去属不毛之地的东海岛,与湛江市区只隔一泓海水、一箭之遥,同时接纳两个超大型工业项目,都是突破传统模式、实行生态建园的项目。这将把湛江的GDP提高一倍,等于再造一个湛江。两大项目光吸纳当地劳动力,就可达3万以上。

日益大发展的工业用水,与日俱增的城市人口生活用水,就会与运河供水形成矛盾。

至于深入农区灌网的干渠、分渠、毛渠,运行50年后,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当年是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设的工程,修建手段又是十分简陋、原始的。所有渠道都是土坝土堤,年久之后,风吹雨打,人为损坏,许多渠底淤泥厚积,有的渠道原本闸口放水一小时后就有水来,现在7小时后才见水来,充分说明渠道淤塞严重;河堤都是叠土而筑,渗漏现象也很严重,有些地方河堤两旁积水内涝,无法种植;加上当年的标准不高,沿河的灌溉建筑物老化,石砌的渡槽护坡、闸口护坡,崩塌严重。渠道渗漏、淤积,水利建筑物的老化等等,使得有些地方水量损失70%,失灌面积几十万亩。

改造渠道的工作一直在做,水利部、省政府、市政府投入的治理资金逐年加大。由于运河对雷州半岛的发展太重要了,从中央到湛江市,各级政府都给予大力的支持,要多重视就多重视。

2007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视察了最西边的西海河主干渠的合浦桥段工程,作了“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研究解决淡水对湛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的谈话。这个谈话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雷州半岛几面都是海,海水很多,但淡水贵如油,淡水对于湛江,比许多其他地方更为重要,更为宝贵。现在,中东有些国家,水就是贵过油。人们那种轻视水、低估水的观念,要破一破了。

1958年修建水库是土法上马,没有大型机械,只用手挖肩挑,巍巍然的土坝从开始时的“边设计边施工”起,就有一定的隐患,直到目前,全国第一批35个大型“病险水库”中,它是唯一一个没有“摘帽”者,它在长期带病运营。所以蓄水高程设计是40米多,为了安全,目前汛期限制水位只有39米多,减少了一米多。12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水位下降一米多,也就少蓄了一亿多立方米的水量。

时代不同了,半个世纪前,激情燃烧的年代,迁村、让地、搬家只是一声令下的问题,农民们无不拥护;21世纪的当今,市场经济,让地就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当然经过动员说服,是可以办成的,但是补偿就是巨大的财政负担。

为了水,为了恢复库容,都是要克服困难的。

还有一个办法是改造合流水库。合流水库是雷州青年运河结瓜式的蓄水池,在湛江市区之西。

当初,怎么就没有考虑到湛江市区要大发展、城市人口会大增加、工业会如雨后的春笋呢?当初只看到湛江那么瘦小、那么贫弱、那么荒野!

人不可貌相,城市也是不可貌相的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都可以大换位,半个世纪或者更长时间就不会发生巨变吗?

小农思想无形无影中影响了思考,把合流水库搞小了。

其实当初只要把坝基移出800米,不用迁村移民,只多淹几十亩耕地,因为那里是山沟沟,成本增加不多,那么合流水库蓄水可以由现在的300多万立方米,多增加600万立方米,而达到近千万立方米。增加那么多水,可以让湛江市区喝足喝够了,可以让它的大工业项目不用为用水斤斤计较了。

时过50年,现在需要重新捡回当初未实施的方案,在800米外重新筑坝,以扩大合流水库库容。

水,许多城市,许多地方,在为它伤脑筋,而湛江伤的脑筋要更多更大一些。

管理层在日夜思谋着,为今天计算,更为明天计算。开源节流,人间正道。

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50年后,正在上新规模、新水平、新任务!

雷州半岛正以崭新面貌向未来招手。

【沈仁康:曾任广东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