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龙为虎亦成空 三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末世的凄凉黯淡,动乱的痛苦绝望,怀古伤今的伤时感物,大概是身处衰微的文人最普遍的情感。前面所提到过的韦庄、杜荀鹤等均是如此。不过,国破家亡的感受,应该没有人能比南唐后主李煜更强烈。之所以要选择李煜作为本篇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因为他在五代十国的混乱中,实在有太突出的气质。他实在不该生在帝王家,生在这个乱世。另外一点,李煜的南唐跟李存勗的后唐一样,都是奉唐朝为正朔,因而南唐在名义上也可以算作是唐朝在历史上最后的延续,之后就只能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了。
李煜是南唐第三任皇帝。南唐为李昪(音biàn,同汴,光明的意思)所创。李昪,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字正伦,小名彭奴,其父亲本姓潘,名荣,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彭奴出生时,黄巢兵败身亡不久,时局混乱,兵荒马乱。彭奴在六岁时父亲就死了,他随母亲跟着伯父一起到了淮南。不久,母亲也不幸去世。成为孤儿的彭奴跟着伯父投身到濠州开元寺做了一名小沙弥(和尚),勉强维生。恰逢攻下濠州的杨行密(唐昭宗时淮南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到开元寺住宿,见彭奴相貌不凡,勤劳机警,对答伶俐,不由十分喜爱,于是就想将他收为养子,但亲生儿子们极力反对,杨行密无奈只好把彭奴给了属将徐温(和刘威、陶雅等号三十六英雄)。彭奴就做了徐温的养子,改名为徐知诰。
杨行密死后,大权落在徐温手中,徐温死后,则落入徐知诰手中。徐知诰称帝后,为了以唐正统作号召,复姓李氏,改名为昪,是为南唐烈祖。李昪还尊徐温为义祖,表示不忘义父养育之恩。
李昪在位七年而卒,长子李璟继位,就是唐元宗。李璟共兄弟五人,因李昪生前钟爱次子和四子,并在病危时有传位四子之意,由此造成李璟兄弟之间矛盾重重。昇元七年(943年),李璟继位时,“以仲弟遂为皇太弟,季弟达为齐王,仍于父柩前设盟约,兄弟相继”。改元“保大”,希望不动干戈保持太平。由此可见李璟身上的文弱气息。
李璟初即位,尚能锐意进取,攻灭闽国、楚国,南唐疆土遂“东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尽为其所有,近代僭窃之地,最为强盛”。南唐国势渐强。
江南自古便是鱼米之乡,较为富庶。且民风温软,素有享乐的传统,历代才子佳人大多出自江南,诗曲歌舞,十分柔媚。璟生活也开始奢侈,专尚浮靡。而他的父亲李昪生前俭朴,宫人不曳罗绮,书案上捧烛的铁人,高约五尺,还是吴太祖杨行密马厩中所用的东西,李昪叫它为“金妇”。
李璟爱好文学,他的诗词都写得很好,“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便是他所做。由此,李璟也重用文士,名士韩熙载(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人翁)、冯延已、江文蔚、潘佑等都在南唐朝中当大官。但这些人都是绣花枕头,对治国施政一窍不通。冯延已专门拈弄笔墨,不以政事为意。而韩熙载为人更是放荡不羁,经常当着姬妾们的面,以手探宾客的私处,议论阳具的大小,以为笑乐。他养有姬妾四十余人。朝廷给他的俸禄,全被姬妾分去,他就穿上破衣,背起竹筐,扮成乞丐,走到各姬妾住的地方去乞食,以为笑乐。
注:据称中国电影《夜宴》就是根据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背景故事改编。《韩熙载夜宴图》为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绘,全长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画面以屏风相隔,画面展现的都是韩熙载在当晚夜宴中的神态。第一段描绘韩熙载在宴会进行中与宾客们听歌女弹琵琶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的神态。第二段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女击鼓,所有的宾客都以赞赏的神色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声中。第三段描绘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坐在床边,一面洗手,一面和几个女子谈话。第四段是描绘韩熙载坐听管乐的场面。韩熙载盘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个女子说话,另有五个女子做吹奏的准备,她们虽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动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是描绘韩熙载的众宾客与歌女们谈话的情景。这幅画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更令人有兴趣的则是它背后的故事。韩熙载,潍州北海人(今山东潍坊),字叔言。后唐同光年举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因父亲韩光嗣因事坐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历事李昪、李璟、李煜三主,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韩熙载投顺南唐后,起初深受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因对北方籍官员的猜忌,屡借故毒杀不少北方籍大臣,在后周对南唐日益紧逼的形势下,李煜却愈加刚愎自用,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激化,朝不保夕。官居高职的韩熙载深恐祸及自身,采取了疏狂自放、装癫卖傻的态度,想求得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了韩熙载家以后,正碰上韩熙载在家夜宴。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整个夜宴中,韩熙载将那种沉湎歌舞、醉乐其中的形态来了个酣畅淋漓的表演。夜宴结束后,顾闳中回到家中,凭借着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认为韩熙载的眉宇之间充满隐忧与沉思,夜宴笙歌、不问时事应该是装出来的,于是决定将韩熙载逐出金陵。忧惧实际上也确实是韩熙载的真实心意,由此可见顾闳中笔下传神的地步。年迈的韩熙载苦苦请求留在京城养老。李煜见他言语悲切,而且年龄确实也大了,料也掀不起大风浪,于是同意他留在京城。但韩熙载经此一吓,大病一场,不治而死。李煜听到韩熙载死了的消息后,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却故意说:“可惜啊,韩熙载死了,我本来是要提拔他当宰相的啊!”追封为右仆射同平章事,谥“文靖”,赐衾绸以葬。《夜宴》的主角虽然死了,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夜宴图》不但务求形似,以便后主一见就知图中所绘何人,而且把当时众人玩乐时的神情和各人的性格统统表现得十分逼真。以画人物来论,这幅画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千年以来,凡有此画著录的各书,都对它有极高度的评价。此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唐宰相孙晟、户部尚书常梦锡等大臣十分讨厌冯延已这班只会做表面文章的文士。孙晟将冯延已比喻成装着狗屎的金杯玉碗。但李璟却十分信任冯延已,政事都委于他。冯延已尽力向李璟献媚,他曾说:“当初烈祖在安陆才丧失了几千兵,就不吃不喝,长吁短叹了多天,这是耕田佬的识量罢了,怎能成大事?哪里比得上当今皇上,他派出数万军队在外,还击球宴乐像平日一样,这才是真英主呵!”
李璟受到这群文士的包围,日夕饮酒作诗词,变得昏庸腐败,过着歌舞升平、倚红偎翠的生活。后周世宗柴荣伐南唐,南唐丧失了淮南江北十四州。李璟向后周上表,尽献江北之地,划江为界,愿以国为附庸,去帝号,改称南唐国主,奉后周正朔。从此,南唐国势不振。北宋建立后,李璟继续纳贡称臣,奉北宋正朔。
公元961年,李璟忧病死去,终年四十六岁,儿子李煜继位,世称南唐李后主。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等,是李璟的第六子。他“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本来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但他的五个哥哥都死得很早,所以李煜才被封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李煜更喜爱文学,比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还精通词曲音律。李煜跟祖父和父亲不同,没有经历任何战事,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感性多于理性。李煜即位时,正值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先后讨平了南平、后蜀、南汉。李煜深怕遭受与这些亡国之君一样的命运,忧惧不已。然而,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对军事和政治没有任何兴趣,不知道锐意进取,只知道借酒消愁,与身边的女人春花秋月。
李煜笃信佛教,礼佛极诚,据说这与他祖父李昪小时候在濠州开元寺当过和尚有关。结果李煜这一“爱好”被精明的宋太祖赵匡胤所利用。李煜用宫中的钱募人为僧,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李煜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诵佛,然后赦免。宋太祖赵匡胤听说之后,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就很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了,而是整天念佛。事见《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
即使有将领提议加强边防,李煜也极力压制。宋开宝三年(970年)冬,南都留守林仁肇提出:“淮南诸州戍兵,各不过千人,宋朝前年灭蜀,今又取岭表,往返数千里,师旅罢敝,愿假臣兵数万,自寿春北渡,径据正阳,因思旧之民可复江北旧境,彼纵来援,臣据淮对垒而御之,势不能敌。兵起之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于宋朝。事成国家享其利,败则族臣家,明陛下无二心。”表示愿意领兵北上,收复旧地。甚至还预先为李煜铺好了开脱的退路:他起兵的时候,李煜就向外宣称林仁肇叛变。倘若事成,得利的是南唐,倘若失败,牺牲的就是林仁肇全家,李煜不必承担任何责任。林仁肇的这一安排十分妥帖,可是对这样有限的冒险李煜却是“惧不敢从”,只知念佛、填词,醉生梦死。
注:林仁肇是南唐惟一的一员虎将,以致宋太祖赵匡胤千方百计要除掉他。宋太祖先派人到南唐,暗中画下了林仁肇的画像。得到画像后,宋太祖便把它挂到墙壁上,然后召见正被软禁在汴梁的李从善(李煜亲弟),问他认不认得画像中的人是谁。李从善一时没有认出来,宋太祖便笑道:“这是你们江南有名的大将林仁肇,他即将前来归降,先送来画像作为信物。”李从善回去后,马上亲笔写了一封密信,告知兄长李煜说林仁肇要谋反。恰巧那时林仁肇与部下将领不和,那人就造谣说林仁肇与宋太祖勾结,妄图割据江西自立为王。李煜派人赐给林仁肇毒酒,造成了自毁长城的悲剧。
不仅如此,就连东边实力弱小的吴越李煜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宋朝一道攻击我们,做其帮凶,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他,免去后患。”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发兵攻击呢?”卢绛说:“臣请陛下以属地反叛为名先予以声讨,然后向吴越乞求援兵,等他们的援兵到了,陛下就发兵阻挡,臣再领兵悄然前去偷袭,就能一举灭掉吴越。”李煜根本就听不进去。
李煜身边有几个著名的美女。宫女窅娘用帛缠成小脚,用足尖支撑身体舞蹈,“凌波妙舞月新升”,深得李煜赞赏。据说,这是中国古代芭蕾舞的发端,而妇女缠足也是自窅娘起蔚然成风。
李煜妻子周后是钱塘著名美女。周后,小字娥皇,大司徒周宗的女儿。十九岁与李煜成婚。李煜即位,立为皇后。周后精音律,善歌舞,通书史,至于采戏弈棋,也无不绝妙,可称得上是五代时期的一位才女。据《南唐书》记载:“唐朝盛时,霓裳舞衣曲为宫廷的最大歌舞乐章,乱离之后,绝不复传,后(周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于是开元天宝之余音复传于世。”可见周后在音律上造诣极深,与李煜可谓是志同道合,因此二人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堪比当年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爱情令人生格外绚丽多彩。这一对年轻夫妇相依相偎,如胶似漆。他们赏花吟月,吟诗填词,轻歌曼舞,浅斟低唱,过着神仙一般快乐的逍遥日子。有时周后回娘家探亲,李煜就急得如坐针毡,虽只三两天时间,在他却度日如年。为减相思苦,他就拼命地填词,从而作出了大量的柔情缱绻的诗词。
可惜好景不长。周后四岁的儿子仲宣有一日在佛堂玩耍,刚好有一只大猫趴在佛堂中高悬的琉璃灯上。大猫突然跃下,琉璃灯跟着摔下,小仲宣受惊吓而死。本已经有病的周后惊闻儿子惊悸而死,病情转重,也撒手西去。
周后一死,李煜的悲悼之情是可以想见的。“昔我新昏,燕尔情好。媒无劳辞,筮无违报。归妹邀终,咸爻协兆。他仰同心,绸缪是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终往告。呜呼哀哉”!即使在周后亡故多年之后,李煜仍然触物伤怀,不能自持,可见对妻子用情之深。
周后有妹,天真烂漫,清新自然,美色无双。周后死后,周后妹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史称小周后。据说周后卧病在床时,李煜已经与小周后偷偷私会调情。陆游《南唐书·后纪传》说:“或谓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中。后偶事幔见之,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患怒,至死面不外向。放后主过哀以掩其迹云。”马令《南唐书·后妃传》又经:“后自罗惠殂,常在宫中。后主乐府词有‘衩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道类,多传于外。至纳后,乃成礼而已。”后来一些画家以李煜与小周后为题材,将二人幽会的情景画入画中,即著名的《小周后提鞋图》。
小周后性爱绿色,所穿衣服,都尚青碧。有一个富人,染成一匹绉绢,晒在苑内,夜间遗忘未曾收取,为露水所沾,第二天一看,其色分外鲜明,后主与小周后见了,一齐称美,于是妃嫔宫人,竟收露水,染碧为衣,号为“天水碧”。后来李煜又在妃嫔宫人的妆束上,想出一种新鲜饰品,用速阳进贡的茶油花子,制成花饼,或大或小,形状各别。令妃嫔宫女淡汝素服,缕金于面,用这花饼装点在额上,称为“百花妆”。
在风流浪漫生活的同时,李煜对宋朝卑躬屈节,不断以金帛珠宝结宋朝皇帝的欢心。史载:“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遣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助。”想以此来维持他在江南的统治。但是,他的懦弱,他的无能,他的臣服,并没有改变宋太祖赵匡胤消灭南唐的决心,按宋太祖的著名说法是:“江南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宋太祖灭南汉后,便在荆湖造大舰龙船数千艘。当时江南人也想归附宋朝,有个江南池州人樊若水,假装在采石江面钓鱼,乘小船,载丝绳,往来于南北岸几十次,测得了江面的宽度,上书宋朝,请造浮桥渡江,宋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
太祖开宝七年(974年)的秋天,宋太祖打算出兵攻打南唐,因师出无名,宋太祖派李穆出使江南,召李煜入朝。李穆到南唐后,宣读圣旨,李煜准备入朝,但为大臣陈乔和张洎所阻,李煜遂称病不朝,李穆对李煜说:“入不入朝,你要慎重考虑。朝廷兵精甲锐,物力雄富,恐怕江南不是对手,望国主不要后悔”。李煜的弟弟李从善之前出使宋朝,一直被扣在汴梁。李煜生怕自投罗网,力辞。
宋太祖终于有了出兵借口,随即以曹彬、潘美为大将,率兵十万伐江南。曹彬自荆南领战舰东下,潘美在采石架浮桥渡江,浮桥三日而成,和樊若水所测量的不差尺寸,步兵渡江,如履平地。宋军进至秦淮,江南水陆兵十万列阵于金陵城下。宋军涉水强渡,江南兵大败。
李煜整日在后宫与僧徒道士谈经,不问政事。一天,他外出巡城,见宋军满野,这才大惊失色,急忙派学士徐铉去求和。徐铉博闻强记,学富五车,词采极为出众,是当时名噪江南的大才子,李煜对他极为倚重。徐铉到了汴京,对宋太祖说:“李煜无罪,陛下兵出无名。李煜以小事大,以子事父,未有过失,为何要讨伐呢?”宋太祖说:“你说父子两家可以吗?”徐铉不能答,只好回去。
一个月后,李煜又派徐铉见宋太祖,请求宋朝缓兵,论辩不已。宋太祖大怒,对徐铉说:“不要多讲江南有什么罪。只是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徐铉惶恐不安,狼狈而回。徐铉如此有名的大才子,在政事、外交上却一败涂地,由此可见,文学才华与政治才能往往是两回事。可以说,李璟和李煜父子就是败在了没有认清这点。
李煜急调驻守上江的朱令贇入援金陵,江南兵在皖口与宋军交战,朱令贇兵败投火死。曹彬准备攻金陵,但忽然称病不视事,诸将都来问候。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所能治好的,只须诸位诚心起誓,破城之日,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自然好了。”诸将许诺,焚香为誓。宋军攻入金陵,秩序井然。曹彬这样约束将士,是因为出征前宋太祖已下有命令,保护金陵城和江南财富。
李煜奉表降宋,曹彬以礼相待,将他和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送往汴京。至此,南唐灭亡,共传三主,历三十九年。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写罢降表,写下这首沉痛的《破阵子》,被押解北上汴京。这阕词曾经在后世引起莫大的非议,大多认为李煜拜辞祖庙、北上而为俘虏,理应对着祖宗碑位痛哭流涕,愧对列祖列宗,愧对江南锦绣,愧对南唐百姓,而李煜却是“垂泪对宫娥”。显然,李煜是文人的眼光,而不是皇帝的眼光。不幸的是,他生在了帝王家。
注:吴越由钱镠建立,国都在杭州。钱镠当国王以后,经常回故乡,但他的父亲钱宽总是逃避不见。钱镠问其缘故,父亲说:“你现在当国王,三面受敌(北、西有吴,南有闽),与人争利,怕祸及我家,所以不愿见你面。”钱镠涕泣受教。之后,钱镠小心谨慎,力求自保。他很少安睡,用小圆木作枕,熟睡中头一动便落枕觉醒,他称为“警枕”。又在寝室中置粉盘,想起事情即写在粉盘上。令侍女通夜等候,外面有人报告,立即唤醒他。钱镠在修筑钱塘江石堤和其他的水利,建设杭州城等方面都很有功绩。当然,他也大兴土木修筑宫殿供自己享乐。统治期间,赋税繁苛,百姓受苦很深。钱镠死后,以后当国王的依次是钱元瓘、钱弘佐、钱俶。宋伐南唐时,令吴越出兵助攻。吴越当时和南唐一样,竭力向宋朝表示恭顺以求自保,自然不敢不从。李煜写信给钱俶说:“今天没有我,明天岂能还有你?早晚你也是汴梁一布衣罢了。”钱俶连忙将信交给宋朝,还帮宋朝打下南唐的常州。南唐亡后,宋太祖要钱俶到汴京朝见,钱俶就带着妻儿入朝。宋太祖大加款待,两月后放他回国。临行前,宋太祖送一个黄包袱给钱俶,里面全是宋朝群臣请求扣留钱俶的奏捷。钱俶既感激又恐惧,回国后对宋朝更加惟命是从。吴越实际上已完全屈服在宋朝的统治之下,只保留一个国王的空名。但是除吴越外,泉、漳一州由南唐遗将陈洪进割据。
开宝九年元宵节刚过,李煜到达汴京,身穿白衣,到明德楼拜见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没有加害,封他违命侯,挂名担任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李煜有自己的宅第,但有人把守,不能随意出入,不能与外人交往,实际上仍然不过是个比较体面的囚徒。
李煜被封违命侯后,成天长吁短叹,过着凄寂不堪的日子,好在身边还有小周后相伴,总算给他绝望的生活平添了一丝温暖和安慰。就在这年冬天,宋太祖赵匡胤在万岁殿崩驾,留下千古的“斧声烛影”之谜。赵匡胤弟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后,除去李煜违命侯的封号,改封为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煜自言其贫,诏增给月奉,仍赐钱三百万”。李煜因心情抑郁,务为长夜饮,宋宫每日供酒三石。
显然,作为俘虏,宋皇帝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李煜。但李煜却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人格和尊严也受到了百般凌辱。据《宋史》记载:“太宗尝幸崇文院观书,召煜及刘提令纵观。谓思日:‘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册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煜顿首谢。”强行夺走了李煜的藏书,竟然还问他读书与否,这显然是宋太宗志得意满下的故意侮辱。李煜这样敏感的人,自尊心一定极大地被挫伤。
更令李煜感到屈辱的是,宋太宗赵光义表面上优待李煜,但却打美貌的小周后的主意,不断以皇后的名义宣小周后进宫。宋人王铚《默记》引龙衮《江南录录》:“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明人沈德符《野获编》又谓:“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曰: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显然,这不是空穴来风。
注:宋太宗的兄长宋太祖赵匡胤也曾霸占过投降的后蜀后主孟昶的妻子花蕊夫人。孟昶与花蕊夫人到汴梁拜见宋太祖七天后,孟昶暴毙,史家多认为是被宋太祖毒死。宋太祖趁机将花蕊夫人收入宫中,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吟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反而让宋太祖大为倾倒,封花蕊夫人作了妃子。花蕊夫人入宋宫但不忘故主,绘孟昶画像私挂奉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拿出孟后主的画像流泪诉说思念之情。此事被宋太祖入宫看见追问,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宋太祖才未追究。不久,这张仙送子的画像,竟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花蕊夫人后来因介于宋廷权力之争,触犯了宋太祖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的利益,在一次打猎时,被赵光义一箭射死。
大概是因为霸占了别人的妻子有些心虚吧,宋太宗赵光义生怕李煜会什么不满之词,不断派人监视、打探他的一言一行。南唐旧臣徐铉后来在宋朝当官,宋太宗便宣召徐铉进见,问他道:“你最近可曾见到李煜?”徐铉大吃一惊,惶恐地答道:“陛下明令禁止李煜与外人勾通,微臣安敢私自见他?”宋太宗假惺惺地说道:“我对你是信得过的,你尽管去见他。若有人问起,就说是我恩准的好了。”徐铉本就难忘旧主,当下欢喜地去见李煜。这次会见,双方都不知说什么好,旧日君臣相聚在别人屋檐下,能说什么?可李煜到底是不知人间险恶,居然长叹一声说:“悔不该错杀了潘佑、李平。”潘佑、李平都是因为在南唐灭亡前向李煜直谏被杀。徐铉见后主在这种情景下还说这种话,吓得不敢接话。后来宋太宗问及,徐铉不敢隐瞒,据实说了李煜的话。宋太宗听了,心中动了杀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初七,这天既是乞巧节,又是李煜的生日。他年纪还不算大,但是两鬓已经有明显的白发,面容憔悴,满目萧然,全然没有了当年的风采如玉的轩昂气度。而李煜的神思,还飘得更远。回忆在江南的时节,群臣祝贺,赐酒赐宴,歌舞欢饮,何等的繁华景象!而现在孤零零的一人,何等的冷落、凄凉!妻子小周后被宋太宗召去,至今未归,又是何等的屈辱!他不能忘记小周后曾经清澈的脸已经变得苍白,明亮的眼睛藏不住浓浓的悲伤。茫然、羞愧、悔恨、伤痛、悲凉,种种情感汹涌澎湃,一齐倾泻了出来。李煜再也不能沉默了,先填了一阕《忆江南》的小令:
填完之后,李煜胸中的悲愤还未发泄尽净,便趁势再填一阕感旧词,调寄《虞美人》: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表达了悲哀无奈的心境,以及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这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就在七夕的晚上,李煜因为心情郁闷,填完《虞美人》后,把它交给歌妓演唱,自己也击节相和,不觉间已经泪满衣襟。宋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认为李煜是有意发泄心中的不满。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牵机药,命他当着使者的面服下。牵机药是一种剧毒药,吃下去后,人的头部向前抽搐,最后与足部佝偻相接而死,状似牵机。李煜在极度的痛苦中悲惨地死去。
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死后赠太师,追封吴王。这或许是宋太宗政治上的需要,或许是看在霸占了小周后的份上。不久,悲痛欲绝的小周后也追随李煜而去。
李煜的一生,是复杂的一生。作为一国之主,他疏于治国,内无用人治世之能,外无御敌卫国之力。他为求偏安一隅,不惜对宋屈膝称臣,终于养虎贻患,沦为一介臣虏,断送祖宗基业。然而,他在文学艺术音乐方面的造诣,在历代帝王中则是登峰造极的。正所谓不幸亡故国,有幸成词宗。清人袁枚曾引用《南唐杂咏》中的话评价李煜说:“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