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帝的宝座不好坐 四 文宗与王守澄:是君臣也是仇人

纵观中国历史,宦官擅权的情形在东汉、唐朝和明朝最为严重。而唐朝尤有特点:连天子的废立也常常由宦官来决定。从唐穆宗起,唐代有九个皇帝,其中穆宗(821~824年在位)、文宗(827~840年在位)、武宗(841~846年在位)、宣宗(847~859年在位)、懿宗(860~873年在位)、僖宗(874~888年在位)、昭宗(889~903年在位)七个皇帝为宦官所立。只有敬宗(825~826年在位)是穆宗册立的,最后的皇帝哀帝(904~907年在位)是藩镇朱温所立,不关宦官的事,然而只有四年唐朝就亡国了。所以可以说,唐朝后期八十年,皇帝是宦官所掌握的。

这些被宦官所掌握的皇帝中,并非所有的皇帝都任由宦官胡作非为。他们中还是有人想铲除宦官势力,重振当年祖上的荣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宗所发动的甘露之变。

从文宗的父亲穆宗开始,皇帝由宦官拥立。掌握唐朝廷政权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宦官。当时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掌握朝政,穆宗在宦官手下当皇帝,只求奢侈放纵的生活得到满足,根本不想参与朝政。穆宗希望长生不老,宠信方士,结果服用长生药时中毒而死,只当了三年皇帝。太子李湛即位,就是唐敬宗。

敬宗倒是穆宗册立的太子,但即位时才十五岁,不思进取,一味玩乐,还荒唐之极地创造了击球将军的官衔。敬宗性情暴躁,刻薄寡恩,稍有不如意,就拿左右的人出气,因此左右都怨恨他。有一天,唐敬宗“打夜狐”还宫,兴致盎然,与宦官刘克明、击球将军苏佐明等二十八人饮酒作乐。酒酣之时,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烛火忽灭,刘克明等人合伙将敬宗杀死于室内。敬宗在位不足三年,死时才十八岁。

随后,刘克明等假冒敬宗旨意,拥立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为皇帝。又开始谋夺其他宦官手中的权力,结果惹恼了被称为“四贵”的四大宦官——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以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中尉梁守谦。这四人是宦官中的实力派。为了自保,王守澄等人领禁兵迎立敬宗弟江王李涵为皇帝。此举得到了以三朝元老大臣裴度为首的朝廷重臣的支持。结果,王守澄等派出的禁军杀死了刘克明和苏佐明一伙,绛王李悟也死于乱兵之手。江王李涵即位为文宗,即位后改名为李昂。

文宗虽然由宦官拥立,表面上对宦官示以恩宠,内心却不堪忍受。他无法忘记拥立他的王守澄正是杀死宪宗(文宗祖父)的凶手,感到自身毫无保障,想利用朝臣来对抗宦官,南司(朝官)和北司(宦官)的斗争在文宗一朝时表面化了。

太和二年(828年),名士刘蕡(音fén,同焚)应试。他在时策中公开反对宦官,要求唐文宗屏退宦官,将朝政交还给宰相,兵权交还给将帅。刘蕡的对策很受主考官的赞赏,但因为惧怕宦官,没有敢录用刘蕡。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注:不过,刘蕡反而因此而名垂青史。欧阳修在《新唐书·刘蕡传》中特意赞扬刘蕡“明春秋,能言古兴亡事,沈健于谋,浩然有救世之意”。李商隐有《哭刘蕡》一诗:“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就连后世伟人毛泽东也十分赞赏刘蕡的策论,在读《旧唐书·刘蕡传》时批注道:“起特奇。”一九五八年,毛泽东还特意写下一首七绝诗:“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诗中对刘蕡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文宗为了对付宦官,选用宋申锡为宰相,密谋诛灭宦官。但事不机密,宋申锡的计划被宦官王守澄的亲信郑注发觉而败露。王守澄派人诬告宋申锡谋立皇弟漳王李凑,文宗虽然半信半疑,但始终害怕危及自己的帝位,于是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

郑注是个极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貌不惊人,身材短小,双目下视,不能看远,但却“敏悟过人,博通典艺,棋弈医卜,尤臻于妙,人见之者,无不欢然”。早年时以行医为生,周游天下。

当时襄阳节度使李愬患有痿病,郑注诊治后,用偏方治好了李愬。李愬十分感激,厚待郑注。郑注也从此踏入了官场,在李愬麾下任节度衙推。之后,郑注开始参与各种军政之事,为李愬所倚重。由此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许多人认为郑注因为医术高明而受到李愬重用,有点“专作威福”的意思。

宦官王守澄当时为监军,听说此事后也对郑注相当不满。他明白地告诉李愬,打算赶走郑注。李愬回答说:“郑注实在是天下的奇才。将军可以试着与他交谈,如果不称将军的意,再赶走他不迟。”随即派人去叫郑注来拜见监军王守澄。开始,王守澄还有些勉强,感觉与郑注交谈会有失身份。不料郑注一开口,“机辩纵横”,顿时令王守澄刮目相看,马上将他请入内室,“促膝投分,恨相见之晚”。

第二天,王守澄对李愬说:“果然如公所言,郑注真是天下奇士。”从此,郑注经常出入王守澄门下,关系异常亲密。王守澄非常器重郑注,将他引为心腹。

元和十五年(802年),王守澄调回京师任内职,郑注也一路跟随。不久,王守澄与陈弘志为争权夺利,谋害了宪宗,擅立李恒为帝,即穆宗。王守澄由此登上了枢密使的要职,并将郑注引入禁中。而郑注依靠王守澄的权势,广结朝臣,势力越来越大,甚至“达僚权臣,争凑其门”。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有拥戴之功,升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权倾朝野。郑注也跟着水涨船高,“权势熏灼”。侍御史李款不满郑注依附王守澄,上疏弹劾郑注。王守澄为了保护郑注,将他藏到自己统帅的禁军右军中。不料左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与王守澄不和,恨乌及屋,连带恨上了郑注。左军将李弘楚与韦元素计划诡称中尉有病,召郑注前来医治,乘机擒而杀之。

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郑注也按时应召而来。此时,他已经预料到针对自己的危机,所以一到场,就侃侃而谈,口若悬河。韦元素“不觉执手款曲,谛听忘倦”。李弘楚三番五次示意韦元素动手擒拿郑注,韦元素均毫不理睬。最后的结果,韦元素为郑注的风度大为倾倒,送给他大批金帛,隆重地把他送了回去。郑注再一次用个人的魅力化险为夷,他的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而在王守澄的周旋下,宰相王涯也扣压了李款的奏疏,还任命郑注为侍御史,充右神策判官。

时隔不久,文宗突然患病,说不出话来。御医多方诊治,却不见其效。于是王守澄引荐郑注给文宗治病。文宗服了郑注调制的药后,非常见效。文宗大为称赞,从此,郑注得到了文宗的宠幸,文宗甚至任命这个江湖郎中出身的人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郑注受命以后,还不计较个人恩怨,举荐曾经弹劾过自己的李款接替自己原来的职务。

当时李宗闵为宰相,郑注很不喜欢他。因为李宗闵这个宰相当得不是很光彩,他任吏部侍郎时,结纳女学士宋若宪及知枢密使杨承和,由于二人的内助,才进为宰相。刚好此时京兆尹杨虞卿获罪,被投入御史台狱,李宗闵极力营救。文宗很不高兴,认为李宗闵朋比为奸,于是贬他为明州刺史,不久再贬为处州长史。

在这个时候,郑注揭发了李宗闵与宋若宪、杨承和勾结一事,与王守澄不和的宦官杨承和、韦元素以及宋若宪等,“姻党坐贬者十余人”。郑注因此擢为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从此得以充任近侍,深受文宗倚重。谁也不会想到,身为王守澄心腹的郑注,日后竟会成为甘露之变中的核心人物。

注:宋若宪,唐朝著名的宋氏五姐妹之一。父亲宋廷芬,世为儒学。有五女,分别取名为若莘(《唐诗纪事》作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五女都很聪明。宋廷芬亲自教她们学习经史和诗赋。五个女儿均能诗能文,不尚纷华之饰。若莘、若昭的文章尤其清丽淡雅。五姐妹志向远大,对父母表示:这辈子不嫁人,愿以学问使父母得以扬名。贞元四年(788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向德宗推荐宋氏五姐妹。德宗将她们召入宫内,试文章,并问经史大义,深为赞叹。自此,宋氏五姐妹留在皇宫,实际上成为德宗的侍妾。不过,德宗“高其风操,不以妾侍”,称呼她们为学士、先生,时称“五宋”。大姐若莘自贞元七年(791年)以后,一直掌管着宫中记注、簿籍。她去世后,穆宗又令若昭接管,并拜若昭为尚宫。宋家五姐妹中,若昭最通晓人事,宪宗、穆宗、敬宗三帝都称她为先生,六宫嫔媛和诸王公主驸马也都以礼相待,十分尊重她。若昭故世后,敬宗又令若宪代管宫籍。若宪不但善文章,且有论议奏对之能,因在敬宗后,又得文宗的重视。李宗闵一案后,若宪被赐死。五姐妹中,若伦、若荀早死,若昭、若宪的成就更高些。著名诗人王建写《宋氏五女》诗,对五姐妹评价很高。五兄弟诗人的窦常,也写《过宋氏五女旧居》:“谢庭风韵婕妤才,天纵斯文去不回。一宅柳花今似雪,乡人拟筑望仙台。”对宋氏五姐妹的文才表示由衷的倾慕。唐代妇女著作传世者,仅有两种:一是女道士鱼玄机的诗集,流传也不广;另一是宋若莘著、宋若昭注的《女论语》,这是一部流行较广的书,长期成为女学童的教材,同班昭的《女诫》共为妇女书中的名作。

文宗与宋申锡谋除宦官失败后,文宗处处受制于宦官。他想依靠朝臣铲除宦官势力,而朝臣之间只忙于朋党相争。对此,文宗无可奈何地叹息说:“去河北贼(指藩镇)易,去朝中朋党难。”

但文宗并不甘心,仍在暗中物色合适的联盟人选。有一次,文宗读《春秋》,到“阍弑吴子余祭”一段时,别有用心地问身边翰林侍讲学士许康佐:“阍何人耶?”许康惧怕宦官权势,不敢回答。后来得知文宗欲谋除宦官的意图后,生怕惹祸上身,于是假称有病,罢为兵部侍郎。而当时的朝臣中绝大多数都像许康佐一样,畏惧宦官,只求保身,不敢参与文宗的计划。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在位之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身为大唐帝国的皇帝,竟然找不到一个有勇气的人,文宗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李训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了文宗的视线。

李训,字子垂,初名仲言,后改名为训。他出身名门,为肃宗时宰相李揆的族孙。长得也是仪表堂堂,有大家风范,“仪状秀伟,倜傥尚气”,还“颇工文辞,有口辩,多权数”。李训进士及第后,当了一阵子太学助教,后来又任河阳节度府幕僚。但不久就出了武昭一案。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李训的从父李逢吉为宰相,与另一宰相李程不合。刚好石州刺史武昭被贬官,李程为了陷害李逢吉,就派人告诉武昭,说李程本来想给他官做,却被李逢吉阻止了。武昭信以为真,迁怒李逢吉。有一天,武昭越想越生气,告诉左金吾兵曹茅彙,说他打算刺杀李逢吉。结果,这句气急败坏的话被人告发,武昭被逮捕入狱。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就算武昭恨李逢吉入骨,也掀不起大浪了。李训却在这个时候冒了出来。他觉得有机可乘,要帮助从父李逢吉打击一下李程。李训去见曹茅彙,要他指证武昭是与宰相李程合谋。但李训的计划没有得逞,武昭被杖杀,李训也被流放于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李训做事急功近利的风格,正是这种做派,导致了他后来在甘露之变中的失败。

文宗即位后大赦天下,李训遇赦北归。当他得知朝政尽在宦官王守澄之手、而王守澄宠遇郑注时,不禁叹息了一通,说道:“当世操权力者皆龊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于是,准备了厚礼去拜见郑注,其实就是投奔其门下的意思。二人都是善于辩论之人,一见如故。郑注不但将李训引荐给王守澄,还推荐给文宗。文宗见李训相貌堂堂,口若悬河,又多权数,十分高兴,“以为奇士,待遇日隆”。

当时的宰相李德裕认为李训是个小人(指武昭一事),不应该得到重用。文宗却说:“人谁无过,俟其悛改。”不顾宰相的反对,拜李训为翰林侍讲学士。

文宗将想诛灭宦官的心事密告李训、郑注,当时李训已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宰相),郑注任翰林大学士、工部尚书。李、郑都表示愿意为文宗效力,积极地出谋划策。可想而知,这对文宗是何等大的鼓舞。因为李训、郑注二人都是王守澄所引荐,尤其郑注还是王守澄的亲信,所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郑注,他一直是以王守澄心腹的形象出现的,尤其在宋申锡一事中,正是他向王守澄揭发了宋申锡的计谋,从而导致文宗苦心策划的计划流产。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他突然又开始支持文宗呢?此刻,他已经是位极人臣,为什么要突然倒向处于弱势的文宗呢?从前面郑注几番化险为夷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绝对是个识时务、知大体的聪明人。这只能说明,郑注突然倒向文宗,是想得到更大的利益。而对于李训,毫无疑问,他是个典型的投机分子。李训和郑注都曾经为常人所不为,所以,在看到帮助皇帝取得成功后的巨大利益后,二人都甘心为之效命。

李训任宰相后,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一系列对策。首先开始整顿吏治,消除朝中的朋党之争。水火不容的两派首要李宗闵、李德裕等都被贬出朝廷,又大力提拔“新进孤立无党之士”。

在对待宦官的策略上,李训则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他先擢升一直被王守澄抑制的宦官仇士良为中尉,分去王守澄的权势。随后将王守澄不喜欢的宦官全部贬到外地为官。其实,作为同一类人,王守澄生怕同类分自己的权力,因而少有喜欢的宦官。而与王守澄有仇的韦元素和杨承和等实力派大宦官都被处死,由此还博得了王守澄的欢心。

当时天下流言纷纷,都说宪宗为宦官陈弘志所害,文宗因此恨陈弘志入骨。当时陈弘志任山南东道监军,李训以文宗的名义将他召至青泥驿,“封杖杀之”,从而泄了文宗心头大恨。文宗也因此更加信任李训。

经过一系列有预谋的计划后,王守澄被彻底孤立起来。李训见时机成熟,便让文宗逼王守澄喝毒酒自杀。曾经不可一世、人见人怕的大宦官王守澄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除掉了。李训也因此而威望大增,“每进见,他宰相备位,天子倾意,宦官卫兵皆慴惮迎拜”。宦官们威风扫地,气焰大为收敛。

李训与郑注又密谋,打算彻底诛灭宦官。因为宦官手中握有军权,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军事力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于是,李训先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执掌军队,以为外援。二人约定,在王守澄下葬时,命宦官中尉以下者全集中于浐水送葬。然后由郑注率亲兵将宦官全部砍杀,一个不留。如此,大事必成。

本来按照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相当大。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李训是个投机分子,在紧要关头,他的投机心理开始作祟了:他认为这是不世之功,他要独占!于是,在没有通知郑注的情况下,李训临时改变了计划。他和宰相舒元舆、金吾将军韩约等人想出一计。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登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而立。金吾将军韩约奏称金吾左仗院内石榴树夜降甘露,是祥瑞之兆。文宗事先已经知道计划,故意表示惊讶,派左、右军中尉,枢密内臣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前去看个究竟。

宦官离开后,李训立即调兵遣将,部署诛杀宦官。而当仇士良等宦官来到左仗时,发现韩约神色慌张,情态反常,大冬天的竟然头冒冷汗,不禁心中起疑。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帷幕。仇士良等发现幕内执兵器者甚多。他们立时恍然大悟,察觉事变,遂仓皇出逃,门卫欲关闭门,已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逃回殿上,劫夺文宗退入宫内。这时,金吾兵已登上含元殿,李训立即指挥金吾兵护驾,并大呼:“卫乘舆者,人赐钱百千!”金吾兵应声而上。

仇士良见情势危机,急忙决开殿后罘罳,挟持文宗抄近道入内。李训急忙攀住乘辇,死死抓住不放。仇士良与李训厮打时,跌倒在地,李训扑上去,将抽靴中刀刺杀时,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

这时,京兆少尹罗立言率京兆逻卒三百余人从东边杀来,御史中丞李孝本带御史台从人二百余从西边冲来,两方与金吾兵会合,杀死宦官数十人。李训仍抓住文宗乘辇不放,一直拖到宣政门,被宦者郗志荣击倒在地,帝辇进入东上阁,宦者关闭了阁门。一场搏斗就此结束了。

李训见事难以成功,遂脱下紫服,穿上从吏的绿衫,走马而出。他在道上扬言说:“我何罪而窜谪!”因此无人怀疑与阻拦他。

在李训出逃的同时,仇士良指挥宦官率禁兵千余人,对在京师的公卿百官与吏卒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中书、门下两省及没有逃走的金吾士卒被杀死六百多人,皇宫内“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宰相舒元舆等也被逮捕下狱,遭到严刑拷打,被逼自诬谋反。李训家被劫掠一空,京城的无赖们也趁火打劫,整个长安鸡犬不宁,京师被搅得天翻地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李训出离京城后,投奔终南山僧人宗密。宗密与李训有旧交,欲给他剃发为僧,但众僧徒不同意,李训只得离开山寺,在奔往凤翔的途中,被盩屋镇遏使宗楚所擒获,械送京师。押送到昆明池的时候,李训怕被送到神策军中受到酷刑折磨,最后一次施展了他的滔滔口才,成功地说服押送者,斩下他的首级送往神策军。之后,宰相王涯等与甘露之变毫无关系的人也都被杀,死者达几千人。

长安血流成河的时候,郑注正带着亲兵依照约定出发。行至扶风县境时,听说李训已经失败,郑注立即返回凤翔。

我们可以分析下郑注此时的心理。显然,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他的下场将会跟李训一样。其实,郑注此时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赶紧逃跑。然而,郑注却没有跑。不但没有跑,反而在家里静静等待,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

仇士良控制了京师局势后,立即派人持密敕给凤翔监军张仲清,命他立即杀死郑注及其亲信。张仲清也是一个大宦官,他得知京师发生了巨变,心中恐惧,六神无主。押衙李叔和为他献计,建议以召郑注议事为名,将其诱来,事先设下伏兵,一举杀死。张仲清依计而行。

郑注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不会不知道这是一场鸿门宴。出人意料的是,他不但欣然赴行,而且当李叔和要求他将亲兵留在外面的时候,他还完全照办。这只能说明一点,郑注来之前就完全想好了,他是来讲和的,也就是说,他想象以前投靠王守澄那样,重新投靠张仲清。他本来就是个江湖人物,是个赌徒,为了身家性命,他愿意再赌上一把。而且他有这个自信,也有这个本事,他滔滔不绝的口才不但曾经使他化险为夷,而且平步青云。

郑注进来后向张仲清恭顺地见礼。张仲清也很客气,请他落座,然后叫人上茶。这让郑注看到了希望,他礼节性地端起茶,打算喝完一口就开始大展辩才。然而,就在他举杯饮茶之际,他身后的李叔和抽出刀来,当场杀死了他。郑注临死前的心理,应该是壮志未酬的悲哀吧?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少惊涛骇浪,他原本靠宦官进身,之所以孤注一掷,是希望靠诛杀宦官获得更大的晋身。然而,到头来他也没能闯过这最后一关。

更让郑注死不瞑目的还有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不但跟随他的亲兵尽数被杀,他全家也不分老幼全部被杀,他的亲信幕僚节度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书记卢弘茂等也全部遇难,“死者千余人”。

至此,李训和郑注这两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以悲惨的命运谢幕,为他们殉葬的除了无数人的生命,还有文宗铲除宦官的雄心壮志。

甘露之变后,宦官更加不可一世,人情惶恐不安。宰相李石为人忠正,经常当面指正仇士良,仇士良怀恨在心。开成三年(838年)正月的一天,李石早朝,仇士良在途中埋伏刺客,欲暗中行刺。当李石坐骑行至半路,刺客突然杀出,射伤了李石。随从一惊而散。李石的马受惊,幸好这马有灵性,回头往李府发足狂奔。李石受伤,只能伏在马上。到坊门时,李石再次遭刺客袭击。刺客用刀去砍李石,不料马快,只砍断了马尾,李石幸免于难。事后,李石考虑到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被迫上书称病,请求辞去相位。文宗明明知道宰相是畏惧宦官,却无可奈何,只得同意李石出任荆南节度使。

自李石出镇荆南后,仇士良更是肆无忌惮。文宗始终被宦官严密监视,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因为无事可做,皇帝只好饮酒求醉,赋诗遣愁。有一天,文宗问大臣周墀,他可以比前代什么君主。周墀恬不知耻地恭维说:“陛下可以比尧舜。”文宗还算有自知之明,说自己受制于家奴,比周赧王、汉献帝两个亡国之君还不如。说完,凄然泪下。他因伤感而抑郁成疾,从此不复上朝。

此时,年轻的诗人李商隐有感于甘露之变,写下了《重有感》一诗: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当时宦官权势熏天,众人多敢怒不敢言。李商隐却大声呼吁诛讨宦官,表现出非比寻常的勇气。关于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后面在讲到党争的时候,还会专门提到。

甘露之变五年后,文宗病重,诏命太子监国。仇士良知道消息后,竟闯入宫中,声称:“太子年尚幼,且有疾,请更议所立。”随后不顾朝臣的反对,假传圣旨把太子降封陈王,立文宗之弟李炎为皇太弟。文宗随即郁郁病死,在位十四年,年仅三十二岁。仇士良扶持李炎上台,是为唐武宗。

仇士良历经六朝,专权达二十余年,史称其“挟帝有术”。但他的下场并不好。武宗也不满仇士良的专权,仇士良看出了武宗的心思,主动提出告老还乡。武宗乐得顺水推舟,立即应允。不久后,仇士良便病死了。有人告发他有不法行为。结果从他的家里搜出了数千件兵器。武宗一怒之下剥夺了他的爵位,没收其财产。据说,他家的财产用三十辆车子,运了一个多月都没有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