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帝的宝座不好坐 三 代宗与李辅国:该用时用该杀时杀
唐朝的历史就是一部宫廷政治斗争的历史。从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以“大义灭亲”的政变方式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逼下台,到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哀帝被杀,血腥的宫廷斗争和政治阴谋不断。而为历代王朝所采用的皇位嫡长制度,在唐朝执行的力度最弱。这自然是人为的原因居多。因此也有人说,唐朝是“家事”最多的一个朝代。
西周时期,周公创制了皇位嫡长子继承制。它是要在君主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将王子区分出嫡子和庶子,以确立王位继承人的资格,并依照先嫡后庶、先长后幼的顺序,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嫡长制确立后,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所继承,延续为“百代不易之制”。秦汉以后,除了秦朝因短命而亡没有来得及立太子、清朝采取秘密建储制度外,大多数王朝都将嫡长制奉为“万世上法”。
但嫡长制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有人为干扰的因素,皇帝的喜好往往是嫡长制能否实行的重要因素。皇后嫡子即便被立为太子,当皇后年老色衰后失宠,不仅动摇皇后地位,势必连带危及太子地位。拿唐朝举例来说,玄宗王皇后无子,赵丽妃所生长子李瑛被立为太子。后来,玄宗宠爱武惠妃,要废除太子李瑛,立武惠妃之子为太子,李瑛太子位因而不保。历史上还常常有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等,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唐朝后期,宦官不仅把持朝政,而且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对皇帝废立生杀,自然谈不上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了。
代宗李豫(原名李俶)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李豫颇为玄宗钟爱,立为嫡皇孙。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即位后,封李豫为广平王,又因为李泌和亲信宦官李辅国的建议,封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平定安史之乱。可以说,这时候李豫和李辅国的关系是相当不错的。李辅国一直是肃宗身边的亲信宦官,当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曾经多次被宰相李林甫陷害,处境危急,甚至被迫两次离婚。在患难之中,李辅国给了太子李亨许多抚慰,还帮他做了许多太子不方便出面做的事。所以,李亨对李辅国一直相当信任。李亨登上皇位后,李辅国也一步登天。
李豫虽然当上了兵马大元帅,但由于“外重内轻”的历史原因,唐军始终难敌安禄山的精兵。肃宗苦于唐兵力不足,无奈之下向回纥借师助剿。条件是收复两京(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后,土地和士人归唐所有,金帛、女子则归回纥。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饮鸠止渴,同时将灾难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不久后,唐、回纥联军收复长安,回纥军统帅叶护便要履行前约,对长安实行大肆抢掠。李豫于心不忍,拦在叶护的马前,说:“现在破了长安,如果任由抢掠,那么百姓必然尽死力帮助叛军守洛阳。等攻下洛阳再如约吧。”叶护同意了。长安的百姓因此对李豫感激涕零。
尽管李豫有心救长安和洛阳百姓,但缓兵之计只能拖得一时,最终回纥铁骑还是对洛阳大肆抢掠,掠夺无数金帛、女子而去。洛阳因此又遭受了一场不亚于安史之乱的灾难。
收复长安后,肃宗回到京师,立李豫为太子。李豫为肃宗当太子时的侍妾、如今早已亡故的吴氏所生。肃宗皇后张氏野心勃勃,她因肃宗太子李豫不是自己所生,一直有易储的念头,但她的亲生儿子兴王幼殇,定王还年幼,而李豫又平乱有功,所以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宝应元年(762年),肃宗病危。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欲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张皇后召见太子李豫说:“李辅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先诛杀他们。”太子李豫性格仁厚,流泪说:“父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们自行诛杀李辅国,父皇一定震惊,于他贵体不利,我看此事暂缓再说吧。”张皇后送走太子后,马上召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内宫商议。越王李系当即命令亲信宦官段恒俊,从宦官中挑选了二百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准备动手。有人将此事飞报李辅国。
李辅国和另一个大宦官程元振决定支持太子李豫登基,带人到凌霄门探听消息。刚好遇到太子李豫要进宫探望父皇。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李豫入宫,太子李豫坚持要进去。李辅国命令手下将太子李豫劫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随即假传太子的命令,领禁军将越王李系及亲信段恒俊等人抓住,投入狱中。
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肃宗寝宫躲避。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肃宗受此惊吓,一时说不过话来。李辅国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去。肃宗因受惊而病情陡然转重,又无人过问,当天便死于长生殿。
太子李豫即位为代宗后,便将张皇后废为庶人,不久后赐死,张后余党亦全数伏诛。李辅国因拥戴之功进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从此居功自傲,狂妄跋扈。代宗开始考虑到毕竟是李辅国帮助自己登上了皇位,还能容忍李辅国的胡作非为。到后来,李辅国越来越胆大妄为,甚至对代宗说:“陛下只要在宫里待着就行,不管什么事情都有我处理着呢。”
代宗对此很愤怒,但顾念到李辅国有诛杀张后、帮助自己即位的功劳,没有明目张胆地对李辅国治罪,而是利用另一宦官程元振和李辅国之间的矛盾,挑拨二人相斗,然后趁机免去了李辅国的职务。
本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辅国的好日子到头了,也就没有什么威胁了。但在程元振的怂恿下,代宗还是不能释怀,默许程元振派杀手在夜里悄悄潜入李辅国卧室,将他杀死,并砍下脑袋和一只胳膊。然后,代宗又出面痛悼,追赠李辅国为太傅。因此,后世有史学家说代宗是阴鸷之主。
然而,李辅国死后,先后有宦官程元振、鱼朝恩掌握兵柄,专权用事,造成了宦官乱政的严重局面。
李辅国一死,程元振立即被提升为大将军,接替李辅国统率禁军。程元振得势后,大力排挤有功之臣,以此来作为自己晋身的资本。而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朝廷对统兵的将领都是将信将疑,所以,程元振的谗言往往都能得逞。郭子仪是平定安史叛乱的有功之臣,肃宗即位后任副元帅,后升为中书令。程元振妒忌郭子仪功高位重,于是多次在代宗面前诬陷郭子仪。久经沙场的郭子仪在什么危险境地都能冷静沉着,却被一小小的宦官程元振弄得整天坐卧不安,胆战心惊,于是主动要求代宗解除了他的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向中原进攻,十月,到达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骇。代宗下诏以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抵抗。郭子仪带领少数人马到了咸阳,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多万人,弥漫山野几十里。因兵力悬殊甚大,郭子仪派中书舍人王延昌回长安请求救兵。可程元振不仅不召见,还百般阻止。结果,吐蕃攻进长安,代宗被迫出逃。幸亏郭子仪凭疑兵之计退敌。
这件事后,朝中大臣群起上书,要求惩治程元振。代宗也觉得程元振非常过分,竟然导致堂堂天子出逃,于是将程元振削官为民,放归田里。然而,程元振却不甘心就此消沉,他穿上女人的衣服,打扮成老妇模样,从老家三原潜回京师,住在同党司农卿陈景诠家里,暗中有所图谋。此事被御史大夫王升检举。代宗便将程元振长期流放冷州。到江陵时,程元振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杀死。因为他得罪的人极多,其中包括不少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世人也无法揣测到底是仇家杀了他,还是皇帝派人杀了他。
程元振倒台后,鱼朝恩又开始崛起。吐蕃攻进长安时,代宗仓促逃往陕州。当时禁军大多离散,只有鱼朝恩率领神策军从陕郡奉迎代宗,军心大振。从此,代宗对鱼朝恩格外恩宠。代宗回到长安后,任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领神策军,恩宠无比。
一次,鱼朝恩去国子监视察,代宗特诏宰相、百官,六军将领集合送行。京兆府置办宴席,内教坊出音乐俳优佐宴助兴。大臣子弟二百余人穿红着紫充当学生,列于国子监廊庑之下。这盛大的场面,鱼朝恩得意非凡。代宗还下令赐钱一万贯作为本金,放债取息当作学生饮食的费用。这个先例一开,以后鱼朝恩每次去国子监都要带上数百名神策军,前呼后拥以壮声威。京兆府照例张罗酒食,一次耗费数十万。
鱼朝恩这个人挺奇怪的,郭子仪为人谨慎,从未与他结怨。他却一直把郭子仪看成眼中钉,常想算计对方。大概他天生是那类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人。郭子仪还没有被免职前,一次立功回朝,鱼朝恩邀请他游章敬寺。有知情人事先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想加害于你,千万别上他的当。”郭子仪不听。将士们请求随身护卫,郭子仪拒绝了,并且说:“我是国家的大臣,没有皇帝的命令,鱼朝恩不敢杀我。”只带着家童数人去见鱼朝恩。鱼朝恩一见之下,大吃了一惊。郭子仪将旁人的话告诉了鱼朝恩。鱼朝恩听了,羞愧难当,不但不感激郭子仪的大度,反而更加怀恨。
之后,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整个长安城都闹得沸沸扬扬,众人都明白这肯定是鱼朝恩暗中指使人干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对此事都很忧虑,生怕郭子仪盛怒之下,闹出事端。郭子仪入朝时,皇帝甚至主动问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盗墓之事才不了了之,朝廷内外惶恐不安的气氛也消除了。天下人知道后,无不对郭子仪的坦荡和宽厚钦佩有加。郭子仪始终不居功自傲,不以势压人,所以始终没有因功致祸,得以在凶险的宦途中立于不败之地。
鱼朝恩小人得志后,不把满朝文武放在眼里。每次诏会群臣议事,他都好在大庭广众下侈谈时政,欺压大臣,而号称强辩的宰相元载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
一次,百官聚会朝堂,鱼朝恩声严色俱厉地说:“宰相的责任,在于调理好阴阳,安抚好百姓。现今阴阳不和,水旱频生,屯驻京畿的军队有数十万,给养缺乏,漕运艰难。皇帝为此卧不安席,食不甘味,这宰相是怎么当的?还不让贤,一声不吭在那里赖着干什么呢?”说得满座皆惊,宰相低首,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突然,礼部郎中相里造突然站了起来,不慌不忙地走到鱼朝恩跟前,说:“阴阳不和,五谷腾贵,这是观军容使造成的,与宰相何干?现今京师无事,六军足可维持安定了,却又调来十万大军,军粮因此而不足,百官供应也感困乏,宰相不过是行之文书而已,又有什么罪过呢?”鱼朝恩未想到会有人顶撞他,一时无言以对,拂袖而去,愤愤地说:“南衙(指朝官)官僚结成朋党,想加害于我。”事见《封氏闻见记·卷九》。
鱼朝恩被相里造顶了一回之后,心中有一肚子气,总想找机会发泄。适逢国子监堂室刚刚修复,要举行庆典,朝臣们都要出席。鱼朝恩来到国子监后,手执《易经》升于高座讲学,面对着在座百官,他有意选择“鼎折足,覆公饨”开讲,用以讥讽宰相。宰相王缙听了,不禁怒容满面。而另一宰相元载听了,却恬然自乐。鱼朝恩感觉元载心计非同一般,从此开始提防元载,对人说:“听了我所讲的话,恼怒者合乎人之常情,面带笑容者实在是深不可测。”他后来果然是栽在了元载手中。
鱼朝恩骄横惯了后,开始目空一切,自以为天下非他莫属,朝廷政事稍不如他的意,就发怒道:“天下事还能有离得了我的嘛!”代宗听说后相当不悦。但此时鱼朝恩手握禁兵,已经是难以禁制,代宗一时也没有好的办法来对付他,只能听之任之。
真正促使代宗下定决心的是紫衣事件。鱼朝恩有一个养子名叫令徽,年仅十四岁,在内侍省当内给使,代宗特赐绿服。有一次,黄门在殿前列队,有一个位在令徽之上的黄门不慎碰了他一下,令徽马上跑回向鱼朝恩告状,声称班次居下,受人欺负。第二天,鱼朝恩就带养子面见代宗,说:“臣的犬子官品卑下,被同僚经常凌辱,请陛下赐以紫衣。”这是公然向皇帝要官,态度已经十分不客气了。尤其令人震惊的是,代宗还没有开口表态,旁边就有人将高级品官所穿的紫衣抱到了令徽面前。令徽赶紧将紫衣穿上,然后跪拜谢恩。事已至此,代宗也不便说什么,只好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勉强笑着说:“这孩子穿了紫衣,比原来好看多了。”口虽这么说,心中却十分生气。不久,还把碰撞了令徽的黄门贬到岭南。此时,代宗已经意识到鱼朝恩的权势熏天,已经快要到了只知道有朝恩,不知道有天子的地步了。
此后,代宗对鱼朝恩产生了强烈的厌恶之情。虽然皇帝竭力掩饰,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流露。宰相元载窥见代宗对鱼朝恩心生恶感,便奏请将其除掉。代宗却一时下不了决心,因为鱼朝恩军权在握,党羽众多。一旦事情不成,后果难以预料。元载却胸有成竹,安慰代宗说:“只要陛下将此事全权交我办理,必能办妥。”于是代宗同意了,嘱咐元载千万要小心。
元载,字公辅,凤翔岐山(今陕西岐山)人,出身寒微。肃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度支使及诸道转运使,掌管国家财政。后勾结宦官李辅国,升任宰相。代宗即位后,仍为宰相,并贿赂宦官董秀,侦查皇帝的心意,因此奏对时总能对皇帝的胃口,由此受到代宗的宠信。他妻子王氏为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女儿,一向以凶狠暴戾闻名。
元载绝非善类,也不是个正大光明的人物。他先用重金收买鱼朝恩的心腹,以便掌握其动静。鱼朝恩每次上朝,总是射生将周皓率领一百多人护卫,又以陕州节度使皇甫温握兵在外为援。元载千方百计地把二人收买了过来。接着,代宗将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徙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以皇甫温为凤翔节度使。表面上看是投鱼朝恩所好,加重了其亲信的地位,实质是麻痹他。鱼朝恩还蒙在鼓里,不知祸之将至。然而,鱼朝恩在宫中的党羽觉察到代宗意旨有异,便密报鱼朝恩。鱼朝恩将信将疑,试探着上朝时,却发现代宗恩遇如常,就放了心。
大历五年(770年)三月初十,是传统的寒食节。按照惯例,代宗置酒设宴与亲贵近臣欢度节日。宴席结束后,代宗传下圣旨,要鱼朝恩留下议事。这有些不大寻常,但正值欢宴后,鱼朝恩也没多想,便坐车去见代宗(鱼朝恩是个大胖子,行动不便,每次上朝都坐四轮小车)。大殿中的代宗一听到车声,脸色沉了下来。鱼朝恩一进殿,代宗劈头就问他为什么大胆图谋不轨。鱼朝恩大出意外,一时呆住,但很快冷静下来,为自己辩白。鱼朝恩没有意识到大限将至,态度十分强硬,根本没有把代宗放在眼里。这时早被元载收买的周皓与左右一拥而上,当即擒获了鱼朝恩,并当场勒死在地。前后时间很短,处理得干净利落。鱼朝恩时年四十九岁。
鱼朝恩在禁中被秘密处死一事,除少数参与密谋的人,外面一无所知。为防不测,代宗暂时隐瞒真相,下诏罢免他的观军容使等职,增实封六百户,通前共一千户,保留内侍监如故。接着诈言鱼朝恩受诏而自缢,传出风声后,才将他的尸体送回家,赐钱六百万作安葬费。
鱼朝恩弄权多年,结党营私,形成了自己一股强有力的势力,所以代宗仍担心其党羽闹事,尤其是担心引发禁军的骚乱。于是,下令对其党羽亲信免于追究,将原来他的亲信刘希暹、王驾鹤并擢为御史中丞,以安慰北军之心,并赦免京畿囚犯,全部释放鱼朝恩党羽,并下诏宣称:“你们均为朕之属下,禁军今后由朕统帅、勿有顾虑。”经过安抚,众心稍安,基本上没出现大的变故。唯独刘希暹过去罪恶满盈,常常自疑不安,又出言不逊,遂赐死。鱼朝恩死后尚且让代宗煞费苦心,可见其生前是何等的风头。
代宗依靠元载的帮助,才杀了鱼朝恩。然而,杀死鱼朝恩后,他又厌恶元载专权,一直寻机除灭他。公元777年,鱼朝恩死后七年,代宗杀元载,元载妻子王氏和三个儿子均被赐死。元载还有个女儿,早已经在资敬寺出家为尼,也受到牵连,收入掖庭为奴。元载是唐朝宰相中比较少有的贪官,好聚敛财物,其家产被籍没实,单是抄出的胡椒就有八百石,其他珍宝财物不可胜数。
鱼朝恩死后,代宗总算汲取教训,不再重用宦官。然而,他本人还有更深的烦恼,那就是藩镇势力大盛。此时,各节度使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节度使由军士废立,唐朝廷已无法控制。此外,各节度使为了争权夺地,也互相攻杀,而代宗对此,只有采取姑息的态度。
公元779年五月,代宗病重,急忙诏令太子摄政,不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紫宸内殿。在位十七年,享年五十三岁,死后葬于元陵。
而本来已经在代宗手中得到抑制的宦官势力,到了他的儿子德宗手中,却重新死灰复燃。
德宗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同时以窦文场和霍仙鸣(一开始为另外一个宦官王希迁)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神策军自德宗重返长安以后,驻扎在京师四周和宫苑之内,成为比羽林军、龙武军更加重要的中央禁军和精锐机动武装部队。贞元二年(786年),唐德宗将神策军左右厢扩建为左、右神策军,窦文场等宦官仍然担任监军,称为“监勾当左、右神策军”,反映出对宦官的信赖和宠重。到贞元十二年(796年)六月,德宗又设立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这一职务直接由皇帝授任,成为地位高于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的实际统帅。从此,神策军的统率权掌握在宦官手中。在贞元十一年(795年)五月,德宗还将宦官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办法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置印,不仅提高了监军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
德宗对宦官态度的转变,使宦官由刑余之人而口含天宪,成为德宗以后政治中枢当中重要的力量。德宗以后的唐朝皇帝当中,像他的儿子顺宗、孙子宪宗以及后来的敬宗、文宗等都是死于宦官之手。史学家往往把宦官专权称为唐晚期政治腐败和黑暗的表现之一,这一状况的最终形成,与德宗对宦官态度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